冷站系统及其热泵分组、控制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33536574发布日期:2023-03-22 08:38阅读:44来源:国知局
冷站系统及其热泵分组、控制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与流程

1.本技术属于冷站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冷站系统及其热泵分组、控制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冷站系统能实现集中供冷,在一个冷站系统中,具有多个热泵。对于每台热泵来说,如果是针对每台热泵进行精确控制参数,每台热泵需要对应设置电动蝶阀,对应投资成本比较大,且控制方面增加很多控制点位,在保障系统冷量的供需平衡情况下,对每台设备进行独立控制,控制逻辑更加复杂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3.为此,本技术提供冷站系统及其热泵分组、控制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有助于解决如下问题——若对冷站系统下的每台热泵进行精确控制参数,每台热泵需要对应设置电动蝶阀,控制方面增加很多控制点位,在保障系统冷量的供需平衡情况下,对每台设备进行独立控制,控制逻辑更加复杂繁琐。
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冷站系统的热泵分组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6.获得冷站系统的逐时冷负荷率;
7.针对预设数量的负荷区间分段,利用冷站系统的逐时冷负荷率得到各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
8.通过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确定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利用负荷率分段中的最大冷负荷率以及所对应的所述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对冷站系统所涵括的热泵进行分组,得到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其中,所述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用于调节所述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分配数量。
9.进一步地,所述获得冷站系统的逐时冷负荷率,包括:
10.获得建筑逐时冷负荷的全年分布情况数据;
11.基于建筑逐时冷负荷的全年分布情况数据,利用预设的制冷工况转换温度以及系统满负荷运行的界定负荷温度,得到冷站系统的逐时冷负荷率;其中,当室外干球逐时温度≥制冷工况转换温度时,冷站系统制冷开启运行,当室外干球逐时温度<制冷工况转换温度时,冷站系统制冷停止运行,以及当室外干球逐时温度达到系统满负荷运行的界定负荷温度时,冷站系统满负荷运行。
12.进一步地,所述负荷区间分段的数量不超过四个。
13.进一步地,所述通过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确定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利用负荷率分段中的最大冷负荷率以及所对应的所述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对冷站系统所涵括的热泵进行分组,得到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包括:
14.当所述负荷区间分段的数量为三个时,针对第一负荷区间分段,按n1=n*k1/α,得到所述第一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针对第二负荷区间分段,按n2=n*k2/α-n1,得到所述第二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针对第三负荷区间分段,按n3=n-n1-n2,得到所述第三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
15.根据所得到的各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对冷站系统所涵括的热泵进行分组;
16.其中,n1为所述第一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n2为所述第二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n3为所述第三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所述第一负荷区间分段、所述第二负荷区间分段和所述第三负荷区间分段呈负荷率由小到大分布的关系,n为冷站系统中热泵总数量,k1为所述第一负荷区间分段中的最大冷负荷率,k2为所述第二负荷区间分段中的最大冷负荷率,k3为所述第三负荷区间分段中的最大冷负荷率,α为预设的系统加机转换点参数,当所述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所述时间占比阈值时,α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一个数值,当所述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所述时间占比阈值时,α为小于1的一个数值。
17.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方法,所述冷站系统包括利用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方法得到的热泵分组,所述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方法包括:
18.对热泵分组中的各热泵进行同频控制,获取热泵分组对应供回水总管路的当前供回水温差;
19.将当前供回水温差与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进行比较,当前供回水温差超出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时,根据比较结果对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进行频率调节,其中,一个热泵分组对应一个变频水泵。
20.进一步地,所述将当前供回水温差与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进行比较,当前供回水温差超出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时,根据比较结果对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进行频率调节,包括:
21.若当前供回水温差≥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的上限值,则对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进行升频调节,直至当前供回水温差处于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中。
22.进一步地,所述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方法还包括:
23.若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已达最大频率运行、且当前供回水温差≥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的上限值,如果检测出存在未开启的热泵分组,则增加开启一组热泵分组。
24.进一步地,所述将当前供回水温差与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进行比较,当前供回水温差超出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时,根据比较结果对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进行频率调节,包括:
25.若当前供回水温差≤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的下限值,则对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进行降频调节,直至当前供回水温差处于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中。
26.进一步地,所述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方法还包括:
27.若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已达最低频率运行、且当前供回水温差≤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的下限值,如果检测出已开启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热泵分组,则关闭一组热泵分组。
28.进一步地,所述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方法还包括:
29.若检测出只有一组热泵分组运行,当检测出热泵分组的负荷率≤预设负荷率阈
值,且持续预设时长时,进行减少热泵分组内的运行热泵处理,直至热泵分组的负荷率>所述预设负荷率阈值。
30.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冷站系统的热泵分组处理装置,所述冷站系统的热泵分组处理包括:
31.获得模块,用于获得冷站系统的逐时冷负荷率;
32.第一得到模块,用于针对预设数量的负荷区间分段,利用冷站系统的逐时冷负荷率得到各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
33.第二得到模块,用于通过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确定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利用负荷率分段中的最大冷负荷率以及所对应的所述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对冷站系统所涵括的热泵进行分组,得到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其中,负荷率分段的所述运行时间占比大于预设时间占比阈值时,根据确定出的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能增加对应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
34.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装置,所述冷站系统包括利用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方法得到的热泵分组,所述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装置包括:
35.获取模块,用于对热泵分组中的各热泵进行同频控制,获取热泵分组对应供回水总管路的当前供回水温差;
36.调频模块,用于将当前供回水温差与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进行比较,当前供回水温差超出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时,根据比较结果对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进行频率调节,其中,一个热泵分组对应一个变频水泵。
37.第五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38.一个或者多个存储器,其上存储有可执行程序;
39.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可执行程序,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40.第六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冷站系统,包括:
41.多个热泵,其中,多个热泵利用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方法形成多个热泵分组;
42.与热泵分组数量相同的多个变频水泵,其中,一个热泵分组对应配置一个变频水泵;
43.控制器,用于执行如上述第二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44.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45.本技术针对预设数量的负荷区间分段,利用冷站系统的逐时冷负荷率,得到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然后利用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确定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利用负荷率分段中的最大冷负荷率以及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对冷站系统所涵括的热泵进行分组,得到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其中,所述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用于调节所述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分配数量,以此实现对冷站系统所涵括的热泵进行分组,有助于保障热泵分组的合理,有助于使冷站系统在本技术分组控制下控制逻辑能化繁为简,能减少阀件管路的安装,减少系统初投资成本。
46.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4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8.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冷站系统的热泵分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49.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50.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冷站系统的热泵分组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51.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52.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示意图;
53.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冷站系统的框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
55.请参阅图1,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冷站系统的热泵分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6.步骤s11、获得冷站系统的逐时冷负荷率;
57.步骤s12、针对预设数量的负荷区间分段,利用冷站系统的逐时冷负荷率得到各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
58.步骤s13、通过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确定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利用负荷率分段中的最大冷负荷率以及所对应的所述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对冷站系统所涵括的热泵进行分组,得到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其中,所述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用于调节所述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分配数量。
59.具体的,本技术针对预设数量的负荷区间分段,利用冷站系统的逐时冷负荷率得到各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越大,表明该负荷率分段对应的冷站系统运行率越高,通过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确定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来调节所述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分配数量,有助于让运行时间占比大的负荷率分段分得的热泵数量更多。以负荷率分段中的最大冷负荷率进行考量,来分配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能保障对应负荷率分段的可靠运行。从而,通过综合利用负荷率分段中的最大冷负荷率以及所对应的所述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对冷站系统所涵括的热泵进行分组,有助于保障各个热泵分组中分得的热泵数量合理,让一个热泵分组对应通过一个变频水泵来统一进行输出冷冻水控制,在冷站系统负荷率增加情况下,进入下一个负荷率分段时,增加开启该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热泵分组,其中,之前负荷率分段对应开启的热泵分组继续保持开启,进而有助于使冷站系统在本技术分组控制下控制逻辑能化繁为简,能减少阀件管路的安装,减少系统初投资成本。
60.对于步骤s11,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冷站系统的历史负荷冷负荷率数据,来
得到本技术冷站系统的逐时冷负荷率。
6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获得冷站系统的逐时冷负荷率,包括:
62.获得建筑逐时冷负荷的全年分布情况数据;
63.基于建筑逐时冷负荷的全年分布情况数据,利用预设的制冷工况转换温度以及系统满负荷运行的界定负荷温度,得到冷站系统的逐时冷负荷率;其中,当室外干球逐时温度≥制冷工况转换温度时,冷站系统制冷开启运行,当室外干球逐时温度<制冷工况转换温度时,冷站系统制冷停止运行,以及当室外干球逐时温度达到系统满负荷运行的界定负荷温度时,冷站系统满负荷运行。
64.具体的,该方案通过建筑逐时冷负荷的全年分布情况数据,可利用相关技术中的建筑逐时负荷仿真模型,来仿真模拟得到冷站系统的逐时冷负荷率。其中,可以通过获取冷站系统所在地年逐时气象参数,来得到建筑逐时冷负荷的全年分布情况数据。然后,利用预设的制冷工况转换温度以及系统满负荷运行的界定负荷温度,在建筑逐时负荷仿真模型中设置:当室外干球逐时温度≥制冷工况转换温度时,冷站系统制冷开启运行,当室外干球逐时温度<制冷工况转换温度时,冷站系统制冷停止运行,以及当室外干球逐时温度达到系统满负荷运行的界定负荷温度时,冷站系统满负荷运行。以此来得到冷站系统的逐时冷负荷率。
65.对于步骤s12,其中,运行时间占比,其为一个负荷区间分段下制冷运行时长占所有负荷区间分段下制冷运行总时长的百分比。一个负荷区间分段对应一组热泵分组,预设数量n的负荷区间分段,对应n组热泵分组。一个热泵分组中的各个热泵通过一变频水泵进行调节水流量。各热泵分组之间是并联关系,通过热泵分组,有助于使简化控制,降低硬件成本。同时,因各变频水泵之间是并联关系,考虑水泵并联的衰减情况,即并联后的水泵流量并不是各水泵流量之和,而是小于各水泵流量之和。热泵分组的数量不宜过多,即负荷区间分段的数量不宜过多,要合理。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荷区间分段的数量不超过四个。
66.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负荷区间分段,可通过如下方式得到:按预设的区间内温差(如包括但不限于以2℃作为区间内温差),划分多个连续的温度区间,利用冷站系统的逐时冷负荷率,得到各温度区间所对应的负荷率范围、该负荷率范围下冷站系统的累计运行时长及对应的时间占比。将每m个连续的负荷率范围作为一个负荷区间分段,根据m个连续的负荷率范围对应的时间占比之和,作为对应负荷区间分段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相关示意如下表,下表示出中,每四个连续的负荷率范围作为一个负荷区间分段,得到三个负荷区间分段,通过各个负荷率范围对应的累计小时数,可以得计算得到各负荷区间分段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
[0067][0068]
对于步骤s13,通过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确定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利用负荷率分段中的最大冷负荷率以及所对应的所述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对冷站系统所涵括的热泵进行分组,得到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其中,所述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用于调节所述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分配数量。
[0069]
在一个实施例中,以两个负荷率分段为例,α为预设的系统加机转换点参数,当所述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所述时间占比阈值时,α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一个数值,当所述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所述时间占比阈值时,α为小于1的一个数值。可以将运行时间占比大于50%的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α配置为0.9,通过公式n1=n*k1/α,来得到运行时间占比大于50%的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分配得到的热泵数量n1,其中,n为冷站系统中的热泵总数,k1为所述第一负荷区间分段中的最大冷负荷率,则,另一个分组分配到的热泵数量为n2=n-n1。然后,根据所得到的各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对冷站系统所涵括的热泵进行分组。
[0070]
在一个实施例中,以三个负荷率分段为例,当所述负荷区间分段的数量为三个时,针对第一负荷区间分段,按n1=n*k1/α,得到所述第一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针对第二负荷区间分段,按n2=n*k2/α-n1,得到所述第二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针对第三负荷区间分段,按n3=n-n1-n2,得到所述第三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
[0071]
根据所得到的各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对冷站系统所涵括的热泵进行分组;
[0072]
其中,n1为所述第一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n2为所述第二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n3为所述第三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所述第一负荷区间分段、所述第二负荷区间分段和所述第三负荷区间分段呈负荷率由小到大分布的关系,n为冷站系统中热泵总数量,k1为所述第一负荷区间分段中的最大冷负荷率,k2为所述第二负荷区间分段中的最大冷负荷率,k3为所述第三负荷区间分段中
的最大冷负荷率,α为预设的系统加机转换点参数,当所述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所述时间占比阈值时,α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一个数值,当所述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所述时间占比阈值时,α为小于1的一个数值。
[0073]
以下通过结合上述表格示例进行具体说明。
[0074]
假设冷站系统中有15台热泵,根据上述表格示出,第一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为14.6,第二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为57.1%,第三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为28.3%。通过设置时间占比阈值,在负荷率分段的运行时间占比大于该时间占比阈值时,确定出的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能增加对应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让负荷率分段在高时间占比下情况下,对应的热泵机组涵括的热泵数量更多。针对上述表格示出的各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可以设定一个时间占比阈值,让第二负荷区间分段对应的热泵分组分得的热泵数量更多些。
[0075]
下述以设定时间占比阈值为30%,当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时间占比阈值时,α设定为0.95。
[0076]
其中,第一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为14.6%,小于30%,对应的系统加机转换点参数α=1,第一负荷区间分段对应的最大负荷率为25%,由此,计算出第一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n1=15*25%*1=3.75,四舍五入取整数值为4。第二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为57.1%,大于30%,对应的系统加机转换点参数α=0.95,第二负荷区间分段对应的最大负荷率为65%,第二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n2=15*65%/0.95-4=6.26,四舍五入取整数值为6。第三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n3=15-4-6=5,如果要开第三负荷区间分段的机组,那么意味着冷站系统的热泵全开了。
[0077]
请参阅图2,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方法的流程图,所述冷站系统包括利用上述冷站系统的热泵分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热泵分组,所述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78]
步骤s21、对热泵分组中的各热泵进行同频、同负荷控制,获取热泵分组对应供回水总管路的当前供回水温差;
[0079]
步骤s22、将当前供回水温差与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进行比较,当前供回水温差超出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时,根据比较结果对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进行频率调节,其中,一个热泵分组对应一个变频水泵。
[0080]
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各个热泵分组所承担的系统冷负荷所需水流量及系统扬程选型适配的变频水泵。本技术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方法中,可以根据冷站系统的负荷率来开启匹配的热泵机组,热泵分组中的各热泵采用同频、同负荷控制,热泵分组内各热泵输出相同,保障热泵分组整体能耗较小,利用热泵分组的供回水温差,当前供回水温差超出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时,通过变频调速控制水泵输出频率,以此实现在冷站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变频调节水流量来适应冷站系统负荷波动。
[008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将当前供回水温差与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进行比较,当前供回水温差超出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时,根据比较结果对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进行频率调节,包括:
[0082]
若当前供回水温差≥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的上限值,则对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进
行升频调节,直至当前供回水温差处于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中。
[0083]
具体的,在当前供回水温差≥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的上限值时,热泵分组负荷波动超出设定区间范围上限,通过对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进行升频调节,增加水流量,让供回水温差回归到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中,以此实现在冷站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变频调节水流量来适应冷站系统负荷波动。进一步地,所述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方法还包括:
[0084]
若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已达最大频率运行、且当前供回水温差≥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的上限值,如果检测出存在未开启的热泵分组,则增加开启一组热泵分组。
[0085]
具体的,当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已达最大频率运行、且当前供回水温差≥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的上限值,表明已无法通过继续增大调节水流量来适应冷站系统的负荷波动,此情形下,如果检测出存在未开启的热泵分组,通过增加开启一组热泵分组,让供回水温差回归到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中。
[0086]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将当前供回水温差与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进行比较,当前供回水温差超出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时,根据比较结果对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进行频率调节,包括:
[0087]
若当前供回水温差≤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的下限值,则对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进行降频调节,直至当前供回水温差处于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中。
[0088]
具体的,在当前供回水温差≤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的下限值时,热泵分组的负荷波动低于设定区间范围下限,通过对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进行降频调节,降低水流量,让供回水温差回归到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中,以此实现在冷站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变频调节水流量来适应冷站系统负荷波动。进一步地,所述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方法还包括:
[0089]
若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已达最低频率运行、且当前供回水温差≤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的下限值,如果检测出已开启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热泵分组,则关闭一组热泵分组。
[0090]
具体的,当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已达最低频率运行、且当前供回水温差≤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的下限值,表明已无法通过继续减小调节水流量来适应冷站系统的负荷波动,此情形下,如果检测出已开启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热泵分组,通过关闭一组热泵分组,让供回水温差回归到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中。
[009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方法还包括:
[0092]
若检测出只有一组热泵分组运行,当检测出热泵分组的负荷率≤预设负荷率阈值,且持续预设时长时,进行减少热泵分组内的运行热泵处理,直至热泵分组的负荷率>所述预设负荷率阈值。
[0093]
具体的,对于只有一组运行的热泵机组,热泵分组内各热泵采取同频控制时,由于系统水流量需同时满足水泵及制冷主机正常运行的水流量要求,会导致部分运行工况下,冷站供冷会大于末端需求冷负荷,受水流量限制而无法通过水泵降频的方式,因此,需要对分组内制冷主机进行减机控制,减少系统输出。其中,对于预设负荷率阈值可以设定为但不限于50%。
[0094]
请参阅图3,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冷站系统的热泵分组处理装置的示意图,所述冷站系统的热泵分组处理装置3包括:
[0095]
获得模块31,用于获得冷站系统的逐时冷负荷率;
[0096]
第一得到模块32,用于针对预设数量的负荷区间分段,利用冷站系统的逐时冷负
荷率得到各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
[0097]
第二得到模块33,用于通过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确定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的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利用负荷率分段中的最大冷负荷率以及所对应的所述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对冷站系统所涵括的热泵进行分组,得到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其中,所述加机转换点参数的数值,用于调节所述负荷率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分配数量。
[0098]
进一步地,获得模块31,具体用于:
[0099]
获得建筑逐时冷负荷的全年分布情况数据;
[0100]
基于建筑逐时冷负荷的全年分布情况数据,利用预设的制冷工况转换温度以及系统满负荷运行的界定负荷温度,得到冷站系统的逐时冷负荷率;其中,当室外干球逐时温度≥制冷工况转换温度时,冷站系统制冷开启运行,当室外干球逐时温度<制冷工况转换温度时,冷站系统制冷停止运行,以及当室外干球逐时温度达到系统满负荷运行的界定负荷温度时,冷站系统满负荷运行。
[0101]
进一步地,所述负荷区间分段的数量不超过四个。
[0102]
进一步地,第二得到模块33,具体用于:当所述负荷区间分段的数量为三个时,针对第一负荷区间分段,按n1=n*k1/α,得到所述第一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针对第二负荷区间分段,按n2=n*k2/α-n1,得到所述第二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针对第三负荷区间分段,按n3=n-n1-n2,得到所述第三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
[0103]
根据所得到的各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对冷站系统所涵括的热泵进行分组;
[0104]
其中,n1为所述第一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n2为所述第二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n3为所述第三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热泵分组的热泵数量,所述第一负荷区间分段、所述第二负荷区间分段和所述第三负荷区间分段呈负荷率由小到大分布的关系,n为冷站系统中热泵总数量,k1为所述第一负荷区间分段中的最大冷负荷率,k2为所述第二负荷区间分段中的最大冷负荷率,k3为所述第三负荷区间分段中的最大冷负荷率,α为预设的系统加机转换点参数,当所述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所述时间占比阈值时,α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一个数值,当所述负荷区间分段所对应的运行时间占比>所述时间占比阈值时,α为小于1的一个数值。
[0105]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冷站系统的热泵分组处理装置3,其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上述相关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0106]
请参阅图4,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装置的示意图,所述冷站系统包括利用上述冷站系统的热泵分组处理方法得到的热泵分组,所述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装置4包括:
[0107]
获取模块41,用于对热泵分组中的各热泵进行同频控制,获取热泵分组对应供回水总管路的当前供回水温差;
[0108]
调频模块42,用于将当前供回水温差与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进行比较,当前供回水温差超出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时,根据比较结果对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进行频率调节,其中,一个热泵分组对应一个变频水泵。
[0109]
进一步地,调频模块42,具体用于:
[0110]
若当前供回水温差≥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的上限值,则对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进行升频调节,直至当前供回水温差处于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中。
[0111]
进一步地,所述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装置4还包括:
[0112]
增组模块,用于若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已达最大频率运行、且当前供回水温差≥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的上限值,如果检测出存在未开启的热泵分组,则增加开启一组热泵分组。
[0113]
进一步地,调频模块42,具体用于:
[0114]
若当前供回水温差≤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的下限值,则对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进行降频调节,直至当前供回水温差处于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中。
[0115]
进一步地,所述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装置4还包括:
[0116]
减组模块,用于若热泵分组的变频水泵已达最低频率运行、且当前供回水温差≤供回水温差设定区间的下限值,如果检测出已开启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热泵分组,则关闭一组热泵分组。
[0117]
进一步地,所述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装置4还包括:
[0118]
单组运行减机模块,用于若检测出只有一组热泵分组运行,当检测出热泵分组的负荷率≤预设负荷率阈值,且持续预设时长时,进行减少热泵分组内的运行热泵处理,直至热泵分组的负荷率>所述预设负荷率阈值。
[0119]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冷站系统的控制处理装置4,其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上述相关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0120]
请参阅图5,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示意图,该电子设备5包括:
[0121]
一个或者多个存储器51,其上存储有可执行程序;
[0122]
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52,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51中的所述可执行程序,以实现上述冷站系统的热泵分组处理方法的步骤。
[0123]
对于电子设备5,其处理器52执行存储器51中程序,在有关相应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0124]
请参阅图6,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冷站系统的框图示意图,该冷站系统6包括:
[0125]
多个热泵61,其中,多个热泵61利用上述冷站系统6的热泵分组处理方法形成多个热泵分组62;
[0126]
与热泵分组62数量相同的多个变频水泵63,其中,一个热泵分组62对应配置一个变频水泵63;
[0127]
控制器64,用于执行如上述冷站系统6的控制处理方法的步骤。
[0128]
同样地,对于该冷站系统6,其已在有关相应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0129]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
[013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
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的含义是指至少两个。
[0131]
应该理解,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0132]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技术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0133]
应当理解,本技术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51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0134]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0135]
此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0136]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0137]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138]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