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供能防冻一体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56758发布日期:2022-10-28 22:26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储能供能防冻一体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能源储存、设备防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储能供能防冻一体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在热泵系统储能供热、供冷领域,特别是民用热泵系统供热、供冷领域中存在着设备在室外占地面积大,多组件的现场组装施工程序繁杂,系统管路运行过程中出现跑、冒、滴、漏的隐患问题多等问题,而且由于不能有机的将各个组件组合在一起,导致系统在冬、夏季能量损失严重,特别是供热季管路及设备经常出现冻、漏隐患,严重影响了民用热泵系统供热、供冷技术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储能供能防冻一体设备,可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指出的问题。
4.一种储能供能防冻一体设备,包括储能体模块,防冻体模块以及供-输能模块;
5.储能体模块;其包括储能体本体,所述储能体本体包括能容纳流体介质的空腔;
6.供-输能模块;其包括能量转换设备以及末端设备,能量转换设备为热源/冷源设备,提供热量/冷量;
7.所述储能体本体通过第一管路与所述末端设备连接,通过第二管路与防冻体模块连接,所述防冻体模块分别通过第三管路、第四管路与所述能量转换设备和所述第一管路连接,所述能量转换设备以及末端设备之间通过第五管路连接;
8.所述第三管路、第四管路通过电控阀实现管路切换,并通过循环泵提供循环动力。
9.优选的,所述循环泵设置在第二管路上,所述循环泵引出两条支路,所述第三管路、第四管路与引出的两条支路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电控阀数量为两个,即第一电控阀和第二电控阀,其分别设置在所述两条支路上。
11.优选的,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五管路以及所述末端设备设备上分别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五管路上设有压力传感器。
12.优选的,所述储能体模块,防冻体模块以及供-输能模块内置在同一壳体内。
13.优选的,所述能量转换设备为热泵机组。
14.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储能供能防冻一体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由于设备中分别集成了储热体模块、防冻体模块以及供-输能模块,从而可以同时具备储能、供热、供冷和防冻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取代传统系统中的设备间内的所有设备,能够实现整机的一体化智能控制、减少热损、提升系统的热能利用率,降低运行成本,达到热泵供热、制冷系统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目标。
16.本实用新型实现了集成系统的紧凑结合,在现有技术中,以上储热体模块、防冻体
模块、供-输能模块以及各管路均需要分别安装,且都需要有各自的安装空间,本申请对上述器件进行优化整合以作为一个整体,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地完成各组件功能的集成,且各组件在集成之后更利于后期的调试、检修和维护。
17.本实用新型作为一个整体产品取代了常规系统的设备间,安装位置灵活,可安装在室内或室外,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安装空间,简化了安装过程中管路、管件的连接,减少了后期维护成本,整体集成结构取代传统分散式的设备布置,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示意图,
19.附图标记说明:
20.图中标号: 储能体模块1;储能体本体11;空腔12;第一管路11-1;第二管路11-2;第三管路11-3;第四管路11-4;防冻体模块2;循环泵21;能量转换设备3;末端设备4;第一电控阀5;第二电控阀6;第一温度传感器71;第二温度传感器72;第三温度传感器73;压力传感器8;供-输能模块10。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22.实施例:
2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供能防冻一体设备,包括储能体模块1,防冻体模块2以及供-输能模块10;
24.储能体模块1;其包括储能体本体11:可以为储能水箱,蓄热/冷水箱,包括壳体,保温夹,支撑支架等,其内部具有空腔12。
25.供-输能模块10;其包括能量转换设备3以及末端设备4;
26.转换设备3可以为热泵机组,其提供热量/冷量;
27.末端设备4:即能提供热量及冷量转换的设备,可实现的具体部件为表冷器、风机盘管。
28.储能体本体11通过第一管路11-1与末端设备4连接,通过第二管路11-2与防冻体模块2连接,防冻体模块2分别通过第三管路11-3、第四管路11-4与能量转换设备3和第一管路11-1连接,能量转换设备3以及末端设备4之间通过第五管路11-5连接;
29.防冻体模块2:防冻体模块2即具有保温层的防冻箱体,其包括四周的保温层结构,中间为空腔的箱体,相应管路及循环泵21集成安装于中间的空腔内。防冻体模块2和储能体模块1连接结构可以为分体结构,也可以为一体结构,连接方式可以为栓接,也可以为铆接或焊接。
30.第三管路11-3、第四管路11-4通过电控阀实现管路切换,并通过循环泵21提供循环动力。
31.具体的,循环泵21设置在第二管路11-2上,循环泵21引出两条支路,第三管路11-3、第四管路11-4与引出的两条支路连接,电控阀数量为两个,即第一电控阀5和第二电控阀6,其分别设置在两条支路上。
32.第二管路11-2、第五管路11-5以及末端设备4设备上分别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71、第二温度传感器72和第三温度传感器73,第五管路11-5上设有压力传感器8,上述传感器均与控制系统连接,以实现自动化控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温度传感器71用于系统运行过程中检测储能体模块1内的流体介质温度,当测得储能体模块1中的流体介质温度低于或高于预设温度时,该储能体模块1内的流体介质会被防冻体模块2中循环泵21输送到供-输能模块10中的能量转换设备3内进行加热或制冷至预设温度,被加热或制冷后的流体介质经循环后再次被送回到储能体模块1内。
33.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预设温度”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灵活地调整,在这里,并不对“预设温度”进行具体的限定。
34.储能体模块1,防冻体模块2以及供-输能模块10内置在同一壳体内,形成一体式设计,减少设备空间。
35.此设备的原理:通过供-输能模块10产生能量,一部分储存在储能体本体11内的空腔12内作为缓冲能量使用,另一部分提供供热或供冷的能量需求。
36.管路及循环泵21位于防冻体模块2内部空腔内,通过防冻体模块2对管路及循环泵21起隔热、保温作用,满足防冻功能。
37.冬季当出现供-输能模块10故障或暂停运行时间较长时,此时通过第一电控阀5和第二电控阀6之间的切换第一电控阀5关闭,第二电控阀6打开,使其进行循环,利用储能体本体11空腔内储存的热量提供循环泵21和管路的防冻热量需求,避免循环泵21以及相应管路冻坏。
38.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储能供能防冻一体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储能体模块(1),防冻体模块(2)以及供-输能模块(10);储能体模块(1);其包括储能体本体(11),所述储能体本体(11)包括能容纳流体介质的空腔(12);供-输能模块(10);其包括能量转换设备(3)以及末端设备(4),能量转换设备(3)为热源/冷源设备,提供热量/冷量;所述储能体本体(11)通过第一管路(11-1)与所述末端设备(4)连接,通过第二管路(11-2)与防冻体模块(2)连接,所述防冻体模块(2)分别通过第三管路(11-3)、第四管路(11-4)与所述能量转换设备(3)和所述第一管路(11-1)连接,所述能量转换设备(3)以及末端设备(4)之间通过第五管路(11-5)连接;所述第三管路(11-3)、第四管路(11-4)通过电控阀实现管路切换,并通过循环泵(21)提供循环动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供能防冻一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泵(21)设置在第二管路(11-2)上,所述循环泵(21)引出两条支路,所述第三管路(11-3)、第四管路(11-4)与引出的两条支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储能供能防冻一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阀数量为两个,即第一电控阀(5)和第二电控阀(6),其分别设置在所述两条支路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储能供能防冻一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11-2)、所述第五管路(11-5)以及所述末端设备(4)设备上分别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71)、第二温度传感器(72)和第三温度传感器(73),所述第五管路(11-5)上设有压力传感器(8)。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储能供能防冻一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体模块(1),防冻体模块(2)以及供-输能模块(10)内置在同一壳体内。6.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储能供能防冻一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设备(3)为热泵机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能源储存、设备防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储能供能防冻一体设备,包括储能体模块,防冻体模块以及供-输能模块;储能体模块;其包括储能体本体,储能体本体包括能容纳流体介质的空腔;供-输能模块;其包括能量转换设备以及末端设备;储能体本体通过第一管路与末端设备连接,通过第二管路与防冻体模块连接,防冻体模块分别通过第三管路、第四管路与能量转换设备和第一管路连接,能量转换设备以及末端设备之间通过第五管路连接;第三管路、第四管路通过电控阀实现管路切换,并通过循环泵提供循环动力。循环泵提供循环动力。循环泵提供循环动力。


技术研发人员:王磊磊 赵海静 何风林 刘建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格瑞德人工环境产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4.16
技术公布日:2022/10/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