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将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液固态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991580发布日期:2024-02-09 12:25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将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液固态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制冷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通过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吸收来自外部的呈液态的物质的热量,来降低该外部的呈液态的物质的温度,最终使该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液固态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1、本部分所提供的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信息,可能并非都是现有技术,可能存在不构成现有技术的内容。

2、冷冻装置,在这里可以称为固态物生成装置,也可以称为物态转换装置,又可称为液固态转换装置。该装置可以以液态的水(但不限于该液态的水)作为来自外部的液态物质,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吸收来自外部的液态的水(或其它液态物质)的热量,该外部的液态的水(或其它液态物质)被吸收了热量转成为固态的冰(或与该液态的物质相对应的呈固态物质)。可根据冰的形状将冷冻装置分为颗粒冰机、片冰机、板冰机、管冰机、壳冰机等等。

3、该冷冻装置内的该外部的液态物质在使用完成后,需要定期清理,否则该外部的液态物质容易变味变质,从而影响下次使用。

4、为了清理该冷冻装置内的该外部的液态物质,需要打开冷冻装置进行操作,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采用一根引流管,将引流管的一端伸入装有该外部的液态物质的容器内、另一端伸出至外部,可先用口吸住该引流管的另一端,利用压差原理,该容器内的装有该外部的液态物质通过该引流管引出至外部。

5、上述引流过程中,压差可能随时出现变化,以致出现引流中断的几率增加,为此需要再次用口吸住该引流管的另一端,因此在整个该冷冻装置内的该外部的液态物质排出过程中,可能需要多次用口来吸引流管,且口吸引流管的操作方式本身就极不卫生;另外在液位变得很低时,引出的该外部的液态物质的流量逐渐变得减少,引出该外部的液态物质的难度也在增加,使得该冷冻装置内的该外部的液态物质完全排出所需的时间在变长。

6、另外,由于该冷冻装置需要打开操作的频率可能会相对较高,使得冷冻装置的外侧至少一块安装面板需要设计为可拆卸地设计,通过螺钉以及设于冷冻装置上的与该螺钉相配合的螺孔配合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将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液固态转换装置,通过在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中开设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的方式,使得该装置内的该外部的液态物质在排出时得以顺利排出,以解决上述引流管引流操作时可能出现的至少一个问题,而在工作时,将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塞塞住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以阻止该外部的液态物质从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中排出。

2、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将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液固态转换装置,包括:

3、安装壳体,包括安装架和设于所述安装架上至少一个侧部的安装侧门;

4、控制面板,设于所述安装壳体的一外侧面上;

5、制冷系统,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包括通过冷媒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和蒸发器;以及

6、冷冻用液体供应系统,使用时接收来自所述制冷系统外部的冷冻用液体源所提供的冷冻用液体,所述冷冻用液体作为呈液态的物质;该冷冻用液体供应系统用与所述制冷系统相配合以将所述冷冻用液体冷冻制成呈固态的物质,包括:

7、冷冻用液体供应泵;

8、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包括:

9、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以及

10、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与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连通;以及

11、冷冻用液体排出组件,用于在冷冻装置停止工作时,将位于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内的剩余的所述冷冻用液体排出至所述冷冻装置的外部,包括:

12、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开设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内的底侧;以及

13、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塞,在所述冷冻装置工作时,所述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塞设于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上以阻止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内的所述冷冻用液体的漏出;

14、其中,所述安装壳体将所述制冷系统、冷冻用液体供应系统合围于其内部;

15、其中,在制冷模式时,所述外部冷冻用液体源向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注入所述冷冻用液体,设于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内的所述冷冻用液体泵将外部的和来自于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的所述冷冻用液体输送于所述蒸发器外侧并与其发生热交换,放出热量的所述冷冻用液体在所述蒸发器外侧表面被冷冻成为所述呈固态的物质,从所述蒸发器上流出的所述冷冻用液体重新流入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

16、其中,所述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塞设于所述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上时,至少一部伸出该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至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内;

17、其中,正面同时对应于所述蒸发器、冷冻用液体供应系统的一所述安装侧门与该安装架为可拆卸连接。

18、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设于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和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的相交区域。

19、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设于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的底侧中的高度位置最低的一部上。

20、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冷冻用液体排出底孔包括:

21、冷冻用液体第一排出分孔,开设于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的底侧侧面上,沿该冷冻用液体排出的方向呈横截面逐步缩小设置;以及

22、冷冻用液体第二排出分孔,与所述冷冻用液体第一排出分孔连通,且与该冷冻用液体第一排出分孔呈同轴线设置;

23、其中,所述冷冻用液体第一排出分孔塞设于该冷冻用液体第一排出分孔上,该冷冻用液体第一排出分孔塞的一部露出于该冷冻用液体第一排出分孔至噶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内。

24、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为盒状结构;

25、盒状结构的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通过螺接件固定于该安装架和/或安装侧门上。

26、在一个示例中,盒状结构的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上的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上的相邻于其正面所对应的所述安装侧门的呈基本竖向设置的一侧低于与其对应的另一侧,且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上的相邻于其正面所对应的所述安装侧门的呈基本竖向设置的一侧高度均低于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上的其它的呈基本竖向设置的侧部的高度。

27、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螺接件不设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上;

28、设于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的所述螺接件的高度不低于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内的所述冷冻用液体的液位最大值。

29、在一个示例中,盒状结构的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还包括:

30、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延伸连接段,与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相连、且向与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的正面所对应的所述安装侧门方向延伸,通过所述螺接件将该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延伸连接段固定于一所述安装侧门或安装架上。

31、在一个示例中,盒状结构的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容纳部件由工程塑料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

32、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的正面同时对应于所述蒸发器、冷冻用液体供应系统的一该安装侧门与该蒸发器、冷冻用液体供应系统之间为一未受阻隔的空置区域;

33、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和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相连呈l型设置;

34、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与该正面同时对应于所述蒸发器、冷冻用液体供应系统的一该安装侧门基本相平行;

35、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输送区段较所述冷冻用液体循环用接收区段更相邻于该正面同时对应于所述蒸发器、冷冻用液体供应系统的一该安装侧门。

36、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