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集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61826阅读:5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风道集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风冷式电冰箱的风道结构。
现有技术中,蒸发器大多固定在冰箱间室之间的隔层中,风扇的吸风端位于蒸发器所在的一侧,风扇的排风端指向风道的吸风口,吸风口处有一分隔板将风口分成两路并经风道送到相应的间室,由分隔板分隔形成的吸风口处的截面与其所连的风道的截面大致相符,分隔板是同箱体一同发泡成形的且其板面圆弧状过渡到风道的后壁上,其截面尺寸大,占据了较大的空间,阻碍了风的进入,当风吹送到该吸风口处,进入风道并送至间室进行换热的冷风风量有限,大量冷风未能经该吸风口进入风道,因而存在送风效率低、能耗高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集风效率高的冰箱风道集风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风道集风装置,其特征在于风口处设有垂直于风口端面的分隔板,分隔板为刚性薄板,分隔板垂直固定在其风口内的支板上,分隔板将风口分为上下两个入口,它们分别与上、下风道连通,风口至上、下风道之间的过渡集风腔的容积大于与其所连的风道的容积。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分隔板将吸风口分隔成上下两个入口,使它们分别与上、下的风道相通,由于分隔板采用薄板制成且垂直于风口端面,即分隔板的板面与进入的风向保持一致,因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风的进入,即风阻为最小,另外,将从风口至风道的过渡风腔的容积设计成大于风道的容积的结构,确保风扇排出的冷风尽量多的进入吸风口,然后向风道内排送并抵达相应的间室,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送风效率,降低了能耗。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用参考图;图4是分隔板和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俯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参见图2、3,风口10处设有垂直于风口端面的分隔板20,分隔板20为刚性薄板,分隔板20垂直固定在其风口10内的支板30上,分隔板20将风口10分为上下两个入口,它们分别与上、下风道40、50连通,风口10至上、下风道40、50之间的过渡集风腔60、70的容积大于与其所连的风道的容积,即在过渡集风腔60、70处的截面面积大于风道40、50的截面面积。
如图4、5,分隔板20与支板30之间设有加强筋21,这是因为在选择薄板时,应保证分隔板20不致受风扇80的送风而变形。支板30固定在冰箱壁内设置的上下滑槽内,支板30相对于滑槽可处在上、下若干位置处。通过改变分隔板20在风口10的上、下位置,可分配上、下风道30、40内的风量。
参见图3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经蒸发器制得的冷风由风扇80吸送到风口10处,风口10处的冷风被分隔开分别进入过渡风腔60、70,在风扇80将风不断送入的压力下,过渡集风腔60、70的冷风便迅速地沿风道40、50向相应的间室送风。
权利要求1.一种风道集风装置,其特征在于风口(10)处设有垂直于风口端面的分隔板(20),分隔板(20)为刚性薄板,分隔板(20)垂直固定在其风口(10)内的支板(30)上,分隔板(20)将风口(10)分为上下两个入口,它们分别与上、下风道(40)、(50)连通,风口(10)至上、下风道(40)、(50)之间的过渡集风腔(60)、(70)的容积大于与其所连的风道的容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集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分隔板(20)与支板(30)之间设有加强筋(21),支板(30)固定在冰箱壁内设置的上下滑槽内,支板(30)相对于滑槽可处在上、下若干位置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适于风冷冰箱采用的风道集风装置,技术方案主要是在风口处设置一刚性薄板制成的分隔板,风口与分隔板至风道之间的过渡集风腔的容积大于风道的容积,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集风效率低的缺陷。
文档编号F25D17/08GK2392143SQ9923045
公开日2000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1999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1999年9月14日
发明者徐峰, 王靖宇 申请人: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