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605568阅读:来源:国知局
进入到散热组件51中,不会由于冷媒温度过低而造成电控元件50产生冷凝水的现象。
[004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设有控制阀6,控制阀6在从室外换热器3到第一节流元件7的方向上单向导通冷媒,因此在制冷运行时,可以采用温度略高于环境温度的冷媒对电控元件50进行散热,在保证有效散热的同时,可以有效的减少冷凝水的产生,同时在制热运行时,冷媒不会进入到散热组件51中,因此不会由于冷媒温度过低而造成电控元件50产生冷凝水的现象,从而提高电控元件50运行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0044]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阀6为在从室外换热器3到第一节流元件7的方向上单向导通的单向阀。
[0045]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控制阀6为电磁阀,从而在制冷运行时,控制阀6处于打开状态,在制热运行时,控制阀6处于关闭状态。进一步地,当控制阀6为电磁阀时,空调器100还包括用于检测电控元件50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图未示出),电控元件50分别与温度检测装置和控制阀6相连以根据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控制阀6的打开或关闭。从而可以提高空调器100的自动化程度,且可以根据电控元件50的温度控制是否采用冷媒对电控元件50进行散热,进一步保证了可以有效地对电控元件50进行散热,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避免冷凝水的产生。
[0046]更具体地,可以将温度检测装置采集到的温度与第一预判温度值和第二预判温度值进行比较,当检测到的温度高于第一预判温度值时,控制阀6打开,当检测到温度低于第二预判温度值时,控制阀6关闭,其中第一预判温度值不低于第二预判温度值。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预判温度值和第二预判温度值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限定。
[0047]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换向组件2为四通阀。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换向组件2的结构不限于此,换向组件2可以包括第一管道至第四管道,第一管道至第四管道依次首尾相连,第一管道上串联有第一通断阀,第二管道上串联有第二通断阀,第三管道上串联有第三通断阀,第四管道上串联有第四通断阀,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连接处限定出第一阀口 C,第一管道和第四管道的连接处限定出第二阀口 d,第四管道和第三管道的连接处限定出第四阀口 f,第三管道和第二管道的连接处限定出第三阀口 e,第一通断阀和第三通断阀同时开启或关闭,第二通断阀和第四通断阀同时开启或关闭。
[0048]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散热组件51可以包括:散热管501和散热壳502。优选地,散热管501为铜管。由此,可以提高散热管501的热交换效率。其中,散热管501串联在室外换热器3和第一节流元件7之间,也就是说,散热管501与第二节流元件8并联,冷媒可以在散热管501内流动。散热管501设在散热壳502上,散热壳502与电控元件50接触用于对电控元件50散热。由此,可以提高散热组件51的散热效率,保证电控元件50的运行稳定性。
[0049]进一步地,散热壳502可以包括:散热基板5020和固定挡板5021。其中,散热基板5020与电控元件50接触,电控元件50的温度可以直接传递至散热基板5020上。固定挡板5021设在散热基板5020上,由此固定挡板5021与散热基板5020可以直接进行热交换。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固定挡板5021与散热基板5020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做特殊限定,例如,在如图3和图4所示的示例中,固定挡板5021贴合在散热基板5020上。进一步地,固定挡板5021上设有固定柱(图未示出),散热基板5020上设有固定孔(图未示出),固定柱与固定孔铆合连接。由此,可以增大固定挡板5021与散热基板5020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固定挡板5021与散热基板5020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0050]为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51的散热效率,固定挡板5021和散热基板5020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散热管501的容纳空间。由此,可以增大固定挡板5021与散热管501之间的热交换面积,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51的散热效率,保证电控元件50的运行稳定性。优选地,容纳空间的形状与散热管501的形状相同。由此,进一步增大了散热管501与固定挡板5021、散热基板5020之间的接触面积,散热管501可以与固定挡板5021、散热基板5020直接进行热交换。
[0051]例如,在如图3和图4所示的示例中,散热基板5020的朝向固定挡板5021的端面上设有第一凹槽,固定挡板5021的朝向散热基板5020的端面上设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配合限定出容纳空间。由此,便于将散热管501安装在散热壳502上,同时也增大了散热管501与散热基板5020、固定挡板5021之间的接触面积。为方便加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横截面分别形成为半圆形。
[0052]在如4所示的示例中,为提高散热组件51的散热效率,散热管501的两端分别从散热壳502的相对侧壁伸出以与第二节流元件8相连。当然,散热管501的两端的位置并不限于此,为进一步提高散热组件51的散热效率,例如,在如图3所示的示例中,散热管501的两端分别从散热壳502的同一侧伸出以与第二节流元件8相连。例如,散热管501可以形成为U形结构,进而延长了散热管501在散热壳502内的长度,从而增大了散热管501与散热基板5020、固定挡板5021间的接触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了散热组件51的散热效率。
[005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5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55]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主权项】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 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具有第一阀口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回气口相连; 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二阀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邻近所述室外换热器设置; 电控散热器组件,所述电控散热器组件包括电控元件和用于对所述电控元件进行散热的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并联连接; 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与所述散热组件串联连接且所述控制阀被构造成在从所述室外换热器到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方向上单向导通冷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为在从所述室外换热器到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方向上单向导通的单向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为电磁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电控元件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所述电控元件分别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和所述控制阀相连以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控制阀的打开或关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组件为四通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 散热管,所述散热管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并联; 散热壳,所述散热管设在所述散热壳上,所述散热壳与所述电控元件接触用于对所述电控元件散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壳包括: 散热基板,所述散热基板与所述电控元件接触; 固定挡板,所述固定挡板设在所述散热基板上,所述固定挡板和所述散热基板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散热管的容纳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的两端分别从所述散热壳的相对侧壁伸出以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并联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的两端分别从所述散热壳的同一侧伸出以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并联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换向组件、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电控散热器组件和控制阀,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邻近室外换热器设置。电控散热器组件包括电控元件和散热组件,散热组件与第二节流元件并联连接。控制阀与散热组件串联连接且控制阀被构造成在从室外换热器到第一节流元件的方向上单向导通冷媒。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不会由于冷媒温度过低而造成电控元件产生冷凝水的现象,提高电控元件运行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IPC分类】F25B41-04, F25B49-02, F25B41-06, F25B13-00
【公开号】CN204313518
【申请号】CN201420734007
【发明人】韩宇, 李金波, 陈明瑜
【申请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6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2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