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互补的地源热泵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04717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互补的地源热泵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多功能互补的地源热栗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大大促进了地源热栗技术的发展。但是现有的地源热栗系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地区选择性和季节选择性,这严重降低其市场价值。在只含有地埋管的地源热栗系统中,土壤热失衡问题不容小觑,对于南方地区,往往冷负荷大于热负荷,这样会造成土壤的热堆积;对于北方地区,往往热负荷大于冷负荷,这样会造成土壤的冷堆积,地源热栗机组长期运行下去效率会越来越低,并且将会引发生态问题,更何况很多地区由于较极端的气候条件导致无法运用地源热栗系统,同时对于不同季节,比如过渡季节,能量需求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此时仅采用地源热栗系统供冷或供热,经济性将会大打折扣。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互补的地源热栗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可有效补偿土壤温度场,维持土壤温度的平衡,保证系统稳定、安全、高效的运行,削减其对地区和季节的选择性,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极大地保护生态环境。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多功能互补的地源热栗装置,包括地源热栗机组、地埋管、闭式冷却塔、真空管集热器、储水箱、吊顶辐射板、新风机组、集水器、分水器、三通调节阀、第一循环水栗、第二循环水栗、第三循环水栗、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第九阀门、第十阀门、第十一阀门、第十二阀门、第十三阀门、第十四阀门、第十五阀门;吊顶辐射板出口通过集水器、三通调节阀、第一循环水栗和第一阀门与地源热栗机组用户侧入口相连,吊顶辐射板入口通过分水器、第二阀门与地源热栗机组用户侧出口相连,形成循环;新风机组出口通过第一循环水栗、第一阀门与地源热栗机组用户侧入口相连,新风机组入口通过第二阀门与地源热栗机组用户侧出口相连,形成循环;地埋管出口通过第五阀门、第十三阀门、第十四阀门、分水器与吊顶辐射板入口相连,地埋管入口通过第六阀门、第八阀门、第七阀门、第一循环水栗、三通调节阀、集水器与吊顶辐射板出口相连,形成循环;地埋管出口通过第五阀门、第十三阀门、第十四阀门与新风机组入口相连,地埋管入口通过第六阀门、第八阀门、第七阀门、第一循环水栗与新风机组出口相连,形成循环;闭式冷却塔出口通过第九阀门、第十四阀门、分水器与吊顶辐射板入口相连,闭式冷却塔入口通过第七阀门、第一循环水栗、三通调节阀、集水器与吊顶辐射板出口相连,形成循环;冷却塔出口通过第九阀门、第十四阀门与新风机组入口相连,冷却塔入口通过第七阀门、第一循环水栗与新风机组出口相连,形成循环;储水箱出口通过第十二阀门、第十四阀门、分水器与吊顶辐射板入口相连,储水箱入口通过第十阀门、第一循环水栗、三通调节阀、集水器与吊顶辐射板出口相连,形成循环;储水箱出口通过第十二阀门、第十四阀门与新风机组入口相连,储水箱入口通过第十阀门、第一循环水栗与新风机组出口相连,形成循环;地埋管出口通过第五阀门、第二循环水栗、第四阀门与地源热栗机组地源侧入口相连,地埋管入口通过第六阀门、第三阀门与地源热栗机组地源侧出口相连,形成循环;冷却塔出口通过第九阀门、第十三阀门、第二循环水栗、第四阀门与地源热栗机组地源侧入口相连,冷却塔入口通过第八阀门、第三阀门与地源热栗机组地源侧出口相连,形成循环;冷却塔出口通过第九阀门、十三阀门、第二循环水栗、第十五阀门与地埋管入口相连,冷却塔入口通过第八阀门、第六阀门与地埋管出口相连,形成循环;储水箱通过第三循环水栗与真空管集热器相连;储水箱出口通过第十二阀门、第十三阀门、第二循环水栗、第四阀门与地源热栗机组地源侧入口相连,储水箱入口通过第十一阀门、第三阀门与地源热栗机组地源侧出口相连,形成循环;储水箱出口通过第十二阀门、第十三阀门、第二循环水栗、第十五阀门与地埋管入口相连,储水箱入口通过第十一阀门、第六阀门与地埋管(2)出口相连,形成循环。
[0006]作为优选,所述地埋管内包括同心设置的内套管和外套管,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设置有通孔,内套管内均与设置有若干个椭球形金属套,椭球形金属套的高度与相邻两个椭球形金属套之间的距离之比为5: 1。
[0007]作为优选,所述椭球形金属套的出口处设置有雾化器。
[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能满足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供冷与供热需求,且能够保障各机组的长期稳定运行,保障土壤温度的热平衡。另外,针对现有技术中地埋管与外界换热效率交底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通过在地埋管内设置椭球形金属套,使得水流在地埋管内流动过程中,利用椭球形金属套产生的流动空间的变化,使流速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实现了水流的充分混合,减小了由于温度区域差而导致的换热效率下降的问题。地埋管进一步设计为内外双层,使得水流中的热量可以得到分层传递,提高了传递效率。雾化器可以进一步提高水流在流出椭球形金属套时的分散效果。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0010]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地埋管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本实用新型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粘贴等常规手段,在此不再详述。
[0012]参照图1-2,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地源热栗机组1、地埋管2、闭式冷却塔3、真空管集热器4、储水箱5、吊顶辐射板6、新风机组7、集水器8、分水器9、三通调节阀10、第一循环水栗P1、第二循环水栗P2、第三循环水栗P3、第一阀门V1、第二阀门V2、第三阀门V3、第四阀门V4、第五阀门V5、第六阀门V6、第七阀门V7、第八阀门V8、第九阀门V9、第十阀门V10、第^^一阀门VI1、第十二阀门V12、第十三阀门V13、第十四阀门V14、第十五阀门V15 ;吊顶辐射板6出口通过集水器8、三通调节阀10、第一循环水栗P1和第一阀门VI与地源热栗机组1用户侧入口相连,吊顶辐射板6入口通过分水器9、第二阀门V2与地源热栗机组1用户侧出口相连,形成循环;新风机组7出口通过第一循环水栗P1、第一阀门VI与地源热栗机组1用户侧入口相连,新风机组7入口通过第二阀门V2与地源热栗机组1用户侧出口相连,形成循环;地埋管2出口通过第五阀门V5、第十三阀门V13、第十四阀门V14、分水器9与吊顶辐射板6入口相连,地埋管2入口通过第六阀门V6、第八阀门V8、第七阀门V7、第一循环水栗P1、三通调节阀10、集水器8与吊顶辐射板6出口相连,形成循环;地埋管2出口通过第五阀门V5、第十三阀门V13、第十四阀门V14与新风机组7入口相连,地埋管2入口通过第六阀门V6、第八阀门V8、第七阀门V7、第一循环水栗P1与新风机组7出口相连,形成循环;闭式冷却塔3出口通过第九阀门V9、第十四阀门V14、分水器9与吊顶辐射板6入口相连,闭式冷却塔3入口通过第七阀门V7、第一循环水栗P1、三通调节阀10、集水器8与吊顶辐射板6出口相连,形成循环;冷却塔3出口通过第九阀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