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组合式微型生态滤池雨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30833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模块组合式微型生态滤池雨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雨污水处理系统,具体地说,是一种景观化的微型雨污水处理系统,可用于城镇小区等小型汇水区域的雨水及生活污水处理及回用。
背景技术
污水土地处理是在人工调控下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使污水中的污染物净化的处理方法。在污染物得以净化的同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也得以循环利用。
湿地处理系统是土地处理系统的一种,是一种利用低洼湿地和沼泽地处理污水的方法。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种有芦苇、香蒲等耐水性、沼泽性植物的湿地上,废水在沿一定方向流行过程中,在耐水性植物和土壤共同作用下得以净化。湿地处理可用于直接处理污水或深度处理。污水进入系统前需预处理,方法有化粪池、格栅、筛网、初沉池、酸化(水解)池和稳定塘等。
常规的湿地处理系统,多用于处理较大流量的污水。对于小型汇水区域的小流量雨污水,由于可利用土地的限制,实用性不强。
技术说明为了克服传统湿地处理系统不宜处理5-10ha(一般城镇居住小区面积)小型汇水区域的小流量雨污水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块组合式微型生态滤池雨污水处理系统。整个系统装置结构紧凑,占地很少,可小于50-100m2,可以置于地下,不占地表。外观可根据周围环境适当调整和装饰美化,适宜点缀景观。对油类、总磷、重金属及悬浮物的去除效率高。维护要求较低,每年1次清淤和植被修剪。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用模块组合式的多室结构(系列沉砂室、湿地分室)。该系统需要一个前置蓄水池或其他结构,以收集待处理地表径流。水由前置蓄水池导流进入一系列沉砂室(2-6个),进行沉淀和过滤。生态滤池的核心部分是外围湿地,湿地植物的选择以当地气候条件为准,但须考虑扎根深度,以保证植被生长和湿地效率。主要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共生代谢原理组成微生态环境,通过溶解、吸附、吸收、降解等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等综合过程处理污染物,净化环境污染。初步净化处理后的雨污水导流进入外围环绕的湿地。湿地可以为表流型,也可为潜流型,依据情况而定。单个滤池的面积在10-50平方米为宜,可根据汇水面积和水量确定数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一般城镇居住小区面积等小型汇水区域的小流量雨/污水的处理及回用问题,不仅能有效减少城市面源污染,有效利用水资源,还能美化小区景观。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具体说明。
图1模块组合式微型生态滤池平面图。
图2沉淀池浮阀示意图。
图3生态滤池的A-A剖面图。
图中,1.进水管,2.沉淀池1,3.沉淀池2,4.沉淀池3,5.沉淀池4,6.湿地1,7.湿地2,8.湿地3,9.净化出水管,10.浮阀,11.软管,12.出水硬管,13.开孔PVC管,14.卵石层,15.土工布,16.钢渣层,17.细介质层,18.壤土层。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中,微型生态滤池呈半圆形。中央区域分布四个沉淀池沉淀池1(2)、沉淀池2(3)、沉淀池3(4)、沉淀池4(5)外围三个人工湿地湿地1(6)、湿地2(7)、湿地3(8)。蓄集径流污水首先进入沉淀池1(2),依次流经沉淀池2(3)、沉淀池3(4)、沉淀池4(5),而后进入湿地1(6)、湿地2(7)、湿地3(8),逐渐得到净化。由净化出水管(9)收集湿地3(8)的出水即可回用于植草绿化或直排入湖。
图2中,四个沉淀池之间的水体流动通过软管(11)上的浮阀(10)进行控制。水流通过浮阀(10)进水,出水硬管(12)出水,由沉淀池1(2)依次流经沉淀池2(3)、沉淀池3(4)和沉淀池4(5),逐渐得到沉淀净化。
图3中,沉淀池4(5)的出水由开孔PVC管(13)进入湿地1(6)。该微型生态滤池的三个湿地湿地1(6)、湿地2(7)、湿地3(8)全部为强化型潜流式人工湿地,加入了大量的添料,以增强其净化能力。填料层从下到上依次为卵石层(14)20-40mm,厚300mm;土工布(15);钢渣层(16)20mm,厚300mm;细介质层(17)湿地1(6)中为泥炭,湿地2(7)中为蛭石,湿地3(8)中为粗砂,其厚度均约为100mm;最上部为壤土层(18),并植以湿生植物。
水流直接进入湿地的底部根系区,然后通过渗滤、吸附和生物化学反应去除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系统水滞留时间为5-10天。该技术净化过程全部位于湿地的亚表层根系区,污染物去处效率高,对周围环境没有任何影响(装置密封,没有臭味)。
权利要求
1.一种模块组合式微型生态滤池雨污水处理系统,可用于小型汇水区域的雨污水处理及回用,其特征是模块组合式的多室结构(系列沉淀室、湿地分室),该系统需要一个前置蓄水池或其他结构,以收集待处理地表径流,水由前置蓄水池导流进入一系列沉淀室(2-6个),进行沉淀和过滤;而后由沉淀池出水进入生态滤池的核心部分外围湿地,湿地出水即为净化出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组合式微型生态滤池雨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沉淀室之间的水体流动通过浮阀进行控制,水流自上一个沉淀室浮阀进水,从下一个沉淀室硬管出水,依次流经各个沉淀池,逐渐得到沉淀净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组合式微型生态滤池雨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外围湿地可以为表流型,也可为潜流型,依据情况而定,单个湿地分室的面积在10-50平方米为宜,可根据汇水面积和水量确定数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组合式微型生态滤池雨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微型生态滤池的人工湿地可以加入添料,进行强化,强化填料湿可以为卵石、粗砂、钢渣、泥炭或蛭石等;最上部覆以壤土,并植以湿生植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块组合式微型生态滤池雨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外围湿地中湿地植物的选择以当地气候条件为准,但须考虑扎根深度,以保证植被生长和湿地效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组合式微型生态滤池雨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维护要求较低,每年1次清淤和植被修剪;整个系统装置外观可根据周围环境适当调整和装饰美化,很适宜点缀景观,占地很少。
全文摘要
一种模块组合式微型生态滤池雨污水处理系统,可用于城镇居民小区等小型汇水区域的雨污水处理及回用。本系统采用模块组合式的多室结构系列沉淀室、人工湿地分室;结构紧凑,占地很少,亦可根据周围环境适当调整和装饰美化,适宜点缀景观。对油类、总磷、重金属及悬浮物的去除效率高。维护要求较低,每年1次清淤和植被修剪。
文档编号C02F1/52GK1736910SQ20051009326
公开日2006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23日
发明者单保庆, 赵建伟, 尹澄清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