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抑制河道水体和底泥恶臭的方法

文档序号:4875700阅读:6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抑制河道水体和底泥恶臭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制河道水体中挥发性恶臭物质释放的方法。
技术背景由于受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影响,城市河道发黑发臭扰民现象普遍。己有研究表明,硫 化氢、挥发性含硫有机化合物是造成河道恶臭的主要物质。缺氧条件下水和底泥中含硫有机 物的分解和硫酸盐还原反应是硫化氢、挥发性含硫有机物(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醚等) 的主要产生途径。河道恶臭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是通过截污、清淤、补充生态用水来改善河 道水环境。在难以大规模实施采取工程措施的情况下,采取就地投加药剂的方法减轻水体恶 臭释放仍具有实际意义。目前用于消除或减轻水体恶臭的就地处理方法主要有微生物方法, 以及投加硝酸盐提高氧化还原电位的方法。微生物方法就是通过投加有益微生物制剂,加快 恶臭物的氧化分解,但需要与增氧手段相结合,在水浅处一般难以实现,另外操作上较麻烦, 成本也比较高。投加硝酸盐的方法对抑制硫酸盐还原、减轻含硫气体释放具有明显作用,其 缺点是不易添加到河道底泥中,易流失,易造成二次污染。发明内容鉴于现有相关技术方法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对抑制和减轻河道水体和底 泥中挥发性恶臭物释放有明显效果,并且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方法。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配制三氧化二铁和腐殖酸纳复合制剂,复合制剂配 比如下(重量百分比)三氧化二铁50-70%,腐殖酸纳30-50%。在黑臭水体中投加三氧化二 铁和腐殖酸钠复合制剂,每次投加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0 30克。投加时先用10-20倍水调成 悬浊液,在发臭水体中均匀泼撒。运用本发明方法,可明显抑制水与底泥中挥发性恶臭物的 释放,减轻扰民程度。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1) 本发明方法,通过在水体中投加三氧化二铁和腐殖酸钠复合制剂,提高水体铁含量, 营造铁还原环境,从而抑止硫酸盐还原反应,减少水中硫化物含量,抑止硫化氢及挥发性含 硫有机物的释放,减轻恶臭程度。此外三价铁经还原形成二价铁后,易与水中游离二价硫结 合形成硫化铁沉淀,也是减少硫化氢及挥发性含硫有机物释放的途径。(2) 实验研究中发现三氧化二铁和腐殖酸钠复配,与单独投加三氧化二铁相比,可明显提高对水体挥发性含硫恶臭化合物释放的抑制程度。在抑制挥发性含硫恶臭化合物释放方面, 三氧化二铁和腐殖酸钠具有明显的协同促进作用[详细实验数据参见实施例l]。腐殖酸钠的作用主要是促进三氧化二铁的的溶解,形成铁络合物,促进铁还原细菌的生长,进而抑止硫 化氢及挥发性含硫有机物的释放。(3) 本发明涉及的三氧化二铁和腐殖酸钠复合制剂,易沉入水底发挥作用,不易流失。(4) 本发明涉及的水体恶臭抑制方法可所用化学品使用量较小、无毒害,可用于减轻城 市污染河道、臭水沟、池塘、小湖泊的恶臭扰民问题。以下为本发明所述的三氧化二铁和腐殖酸钠复合制剂在抑制挥发性含硫恶臭化合物释放 方面,三氧化二铁和腐殖酸钠协同促进作用的试验实例和结果在四个0.8米X1.5米的污水池进行对比试验。四个池起始条件基本相同。底泥厚约15 厘米,上覆水深约70厘米。污水和底泥取自一处污染严重的河涌。其中一个作为对照池(编 号对照池O弁),对照池不加药剂。另外三个作为实验池。四个池均有遮雨措施,试验期间不 换水。试验期间气温为21 30°C。三个实验池中,其中一个池(编号实验池1#)试验起始时在水中添加20克三氧化二铁 和腐殖酸钠复合制剂(配比为三氧化二铁50%,腐殖酸钠50%),用400克水调成悬浊液后均 匀泼撒,以后每隔30天在实验池中添加20克三氧化二铁和腐殖酸钠复合制剂,试验起始时 和试验第30天、第60天,分别测定实验池和对照池水面上空气样品中典型挥发性恶臭物质 的浓度(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醚)。三个实验池中的另外二个池,试验起始时分别在水中添加20克三氧化二铁单一成份(编 号实验池2#)和腐殖酸钠单一成份(编号实验池3#)。投加剂量、频率,以及采样分析方 法同上。下表为对照池0#和实验池1 # 、 2# 、 3#水面上挥发性恶臭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浓 度单位mg/m3)。试验起始 实验池1# 实验池2#硫化氢 甲硫醚 二甲二硫醚 甲硫醇对照池O弁 16. 0 1.60 0. 43 0. 02015.8 1.70 0. 40 0. 02016. 7 1. 90 0. 49 0. 028实验池3# 15.8 1. 74 0. 50 0. 030硫化氢 甲硫醚 二甲二硫醚 甲硫醇对照池O弁 5.80 0. 49 0. 12 0. 010试验第30天 实验池1井 实验池2弁0. 78 0.19 0. 08 0. 0072. 80 0. 40 0. 11 0.008实验池3# 4.85 0. 43 0. 14 0. 008
试验第60天对照池0# 实验池1# 实验池2弁 实验池3#硫化氢 1.12 0.09 0.78 1.10甲硫醚 0.40 0.08 0. 18 0.38二甲二硫醚 0.10 0.06 0.10 0.11甲硫醇 0.0 0.0 0.0 0.0从上表可见,起始时对照池0#和实验池1#、 2#、 3#水面上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 二甲二硫醚的浓度水平相当。试验第30天和第60天实验池1#水面上硫化氢、甲硫醚、二 甲二硫醚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池。实验池2#水面上硫化氢、甲硫醚、二甲二硫醚的浓度也 略低于对照池。实验池3#水面上硫化氢、甲硫醚、二甲二硫醚的浓度与对照池相比,浓度 基本接近。这一试验结果说明了在恶臭水体中投加腐殖酸钠单一成份基本上没有抑臭效果; 投加三氧化二铁单一成份有一定的抑制臭味效果;投加三氧化二铁和腐殖酸钠复合制剂抑制 臭味效果最好,结果表明本发明采用的方法具有抑制水与底泥中挥发性恶臭物的释放的显著 效果,同时说明添加腐殖酸钠能促进三氧化二铁的除臭,即在抑制的挥发性含硫恶臭化合物 释放方面,三氧化二铁和腐殖酸钠具有明显的协同促进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在一处长约600米,宽8米的城市污染小河道进行试验。该河道水流缓慢,城市雨水管来 水和少量生活污水为其主要水源。水深约0.2米,底泥厚度约0.2-0.3米。该河道下半段每 天二次受珠江潮水影响。整个试验期间气温为21 32X:,纳污情况基本一致。试验起始时投 加20千克三氧化二铁和腐殖酸钠复合制剂(配比为三氧化二铁60%,腐殖酸钠40%),用200 千克水调成悬浊液后全河段均匀泼撒,以后每隔30天投加20千克三氧化二铁和腐殖酸钠复 合制剂(用200千克水调成悬浊液后全河段均匀泼撒)。试验起始时和试验第30天、第60天, 在河段上、中、下三个采样点分别采样测定水面上空气样品中典型挥发性恶臭物质的浓度(硫 化氢、以及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醚)。采样和测定方法同例l。下表为试验河道水面上 挥发性恶臭物质浓度变化(表中数据为三个采样点浓度的平均值,浓度单位:mg/m3)。试验起始 试验第30天 试验第60天硫化氢 3.80 1.00 0.58甲硫醚 0.68 0.32 0.22二甲二硫醚 0.28 0.10 0.10甲硫醇 0 0 0从上表可见,在试验河段水源和纳污情况无明显变化情况下,水体中投加三氧化二铁和 腐殖酸钠复合制剂后,水面上硫化氢、甲硫醚、二甲二硫醚的浓度明显降低,试验第60天后 水面上硫化氢、甲硫醚、二甲二硫醚的浓度与起始时相比分别下降84.7%, 67.6%, 64.3%。
说明本发明采用的方法可明显抑制水体挥发性恶臭物的释放。实施例二在一处长约1000米,宽10米的城市污染河道进行试验。该河道水流缓慢,城市雨水管来 水和少量生活污水为其水源。水深约0.3米,底泥厚度约0.2-0.4米。全河道每天二次受珠 江潮水影响。整个60天试验期间气温为21 30°C,纳污情况基本一致。试验起始时投加30 千克三氧化二铁和腐殖酸钠复合制剂(配比为三氧化二铁70%,腐殖酸钠30%),用300千克 水调成悬浊液后均匀泼撒,以后每隔30天在投加30千克三氧化二铁和腐殖酸钠复合制剂(用 300千克水调成悬浊液后全河段均匀泼撒)。试验起始时和试验第30天、第60天,在河段上、 中、下三个采样点分别采样测定水面上空气样品中典型挥发性恶臭物质的浓度(硫化氢、以 及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醚)。采样和测定方法同例l。下表为试验河道水面上挥发性恶 臭物质浓度变化(表中数据为三个采样点浓度的平均值,浓度单位:mg/m3)。试验起始 试验第30天 试验第60天 硫化氢 2.9 2.5 1.00 甲硫醚0.58 0.40 0.28 二甲二硫醚 0.42 0.20 0.15 甲硫醇 0. 01 0. 004 0从上表可见,在试验河段水源和纳污情况无明显变化情况下,水体中投加三氧化二铁和 腐殖酸钠复合制剂后,水面上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醚的浓度明显降低,试验 第60天后水面上硫化氢、甲硫醚、二甲二硫醚的浓度与起始时相比分别下降65.5%, 51.7%, 64. 3%。说明本发明采用的方法可明显抑制水体挥发性恶臭物的释放。
权利要求
1.一种抑制河道水体和底泥恶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河道水体中投加三氧化二铁和腐殖酸钠复合制剂,每次投加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0~30克,所述的三氧化二铁和腐殖酸钠复合制剂的重量百分比配比为三氧化二铁50-70%,腐殖酸纳30-50%。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河道水体和底泥恶臭的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向河道水体中投加三氧化二铁和腐殖酸钠复合制剂,每次投加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0~30克,所述的三氧化二铁和腐殖酸钠复合制剂的重量百分比配比为三氧化二铁50-70%,腐殖酸纳30-50%。运用本发明方法,可明显抑制水与底泥中挥发性恶臭物的释放,减轻扰民程度。
文档编号C02F1/00GK101209868SQ20071003272
公开日2008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1日
发明者付广义, 桂红艳, 盛彦清, 陈繁忠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