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06560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分散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城市周边新建小区的迅速发展, 生活污水的总量也不断增加,但配套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从而造成城市、农村及边远地区 的自然水体的严重污染,特别是近几年来,水体的污染加剧,很大程度是由于污染源分散, 污水收集管网敷设难度大,污废水不能有效收集到集中污水处理厂造成的。因此,针对分散 的污染源,采用集中收集污水处理的思路在这些区域是很难实行的。现住宅小区配套建设 的传统污水处理设施由于占地面积大、造价高,增加了工程实施难度,同时处理设施运行成 本高、效率低下,导致污水处理系统很难达标正常运行,造成河流水体污染严重。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污水集中处理技术存在的运行费用高、难以完全处理、造成 河流污染的问题,提供一种设置灵活、管理费用低、投资小的分散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本实用新型的分散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该分散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包括依次连接在一起的水解消化池、厌氧_缺氧单 体、接触氧化池和沉淀_过滤单体,各部分连接为一个整体的主体;水解消化池包括水解消 化前池和水解消化后池两部分,水解消化前池的上部一侧设有进水管,另一侧设有溢流管, 进水管与溢流管之间设有挡水板,水解消化前池的底部设有与水解消化后池连通的洞孔, 水解消化后池的上部设有与厌氧池连通的集水槽;缺氧-厌氧单体包括连为一体并相通的 缺氧池和厌氧池,缺氧池内设有挡水板,其上部出水处设有集水槽,厌氧池内设有挡水板, 其上部也设有集水槽,缺氧池上部的集水槽与接触氧化池连通;接触氧化池的底部设有微 孔布气器,接触氧化池的上部设有与沉淀池连通的集水槽;沉淀_过滤单体包括沉淀池、微 絮凝过滤池和消毒池,沉淀池通过上部的集水槽与微絮凝过滤池连通,微絮凝过滤池通过 底部设置的孔洞与消毒池连通,沉淀池内设有污泥回流泵和剩余污泥泵,污泥回流泵与通 至厌氧池内的污泥回流管连接,剩余污泥泵与通至水解消化前池内的剩余污泥管连接,微 絮凝过滤池中设有反冲洗排水管、反冲洗进水管以及加药管,消毒池的外侧设有出水管。水解消化池的上部设有检查孔和沼气接通管。接触氧化池的上端设有检查孔和通气孔。沉淀-过滤单体的上端设有检查孔和加药管。本实用新型集污水预处理、生化处理与深度处理于一体,对不同浓度污水具有较 好的处理效果,不仅能去除含碳有机物,并具有脱氮除磷能力,经消毒后,出水具有一定的 生物稳定性。设备具有设置灵活、管理费用低、投资小、处理效果好、适应性广、结构紧凑、运 输安装方便、操作简便、性能稳定可靠的特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沿图1所示A-A线的内部结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水解消化前池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缺氧池和厌氧池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体,2、进水管,3、溢流管,4、出水管,5、反冲洗排水管,6、检查孔,7、通气 孔,8、沼气接通管,9、水解消化前池,10、洞孔,11、缺氧池,12、厌氧池,13、接触氧化池,14、 微孔布气器,15、微絮凝过滤池,16、消毒池,17、沉淀池,18、污泥回流泵,19、剩余污泥泵, 20、污泥回流管,21、剩余污泥管,22、水解消化后池,23、挡水板,24、挡水板,25、集水槽,26、 挡水板,27、集水槽,28、加药管,29、反冲洗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主体1,主体1由依次连接在一起的水解 消化池、厌氧_缺氧单体、接触氧化池13和沉淀-过滤单体组成,各部分连接为一个整体。 水解消化池包括水解消化前池9和水解消化后池22两部分,两部分的上部相通。水解消化 池的上部设有检查孔和沼气接通管8 (参见图2和图4)。水解消化前池9的结构如图4所 示,其上部一侧设有进水管2,另一侧设有溢流管3,进水管2与溢流管3之间设有挡水板 23。水解消化前池9的底部设有与水解消化后池22连通的洞孔10。水解消化后池22的上 部设有集水槽,集水槽后面设有与厌氧池12连通的洞孔,水解后的污水由此洞孔进入厌氧 池12。厌氧-缺氧单体包括连为一体的厌氧池12和缺氧池11,如图5所示,厌氧池12内 设有挡水板24,其上部设有集水槽25,挡水板24将厌氧池12分为两部分,两部分的底部相 通;缺氧池11内设有挡水板26,其上部出水处设有集水槽27,挡水板26将缺氧池11分为 两部分,两部分的底部相通。缺氧池11和厌氧池12通过集水槽25连通。缺氧池11上部 的集水槽27与接触氧化池13连通。接触氧化池13的底部设有微孔布气器14。接触氧化 池13的上部设有集水槽,该集水槽与沉淀池17之间连接有管道,使接触氧化池13与沉淀 池17连通。接触氧化池13的上端设有检查孔和通气孔7 (参见图1)。沉淀-过滤单体包 括沉淀池17、微絮凝过滤池15和消毒池16,沉淀池17与微絮凝过滤池15连通,微絮凝过 滤池15与消毒池16连通。沉淀池17内设有污泥回流泵18和剩余回流泵19,污泥回流泵 18与污泥回流管20的一端连接,污泥回流管20的另一端通至厌氧池12内;剩余回流泵19 与剩余污泥管21的一端连接,剩余污泥管21的另一端通至水解消化前池9内,将多余污泥 排至水解消化池。沉淀池17内的滤料采用均质石英砂,粒径由上往下依次增大,上部粒径 为3-5mm,5-10mm (100mm厚),20_30mm (100mm厚)。微絮凝过滤池15的外侧设有反冲洗进 水管29和反冲洗排水管5,其上端设有加药管28 (参见图2),消毒池16的外侧设有出水管 4。沉淀-过滤单体的上端设有检查孔6。本实用新型的运行过程如下污水由进水管2进入水解消化池进行水解消化,产生的沼气由沼气接通管8排出。 当污水过多时由溢流管3排出。水解消化后的污水同回流污泥一起进入厌氧池12,进行磷 释放及氨化反应。由厌氧池12上的集水槽25进入缺氧池11,进行反硝化脱氮反应。由缺氧池11上的集水槽27进入接触氧化池13,进行好氧处理,去除B0D,消化及吸收磷的反 应。接触氧化池13内的填料为组合软填料,质轻、高强、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比表面积大,生 物膜附着能力强,污水与生物膜的接触效率高,在同样有机物负荷条件下,对有机物去除率 高。接触氧化池13内采用微孔曝气器14进行鼓风曝气,使纤维束不断飘动,曝气均勻,微 生物生长成熟,具有活性污泥的特征。接触氧化池13处理后的污水进入沉淀池17进行泥 水分离,然后进入微絮凝过滤池15过滤,最后进入消毒池16消毒后由出水管4排出。沉淀 池17内污泥可由污泥回流泵18通过污泥回流管20抽至厌氧池12内。多余污泥由剩余污 泥泵19通过剩余污泥管21抽至水解消化前池9内。水解消化池内污泥三个月或半年清掏 一次。微絮凝过滤池15的过滤装置可由反冲洗进水管29和反冲洗排水管5冲洗,保持过 滤效果。本实用新型具体以下特点1.设备集污水预处理、生化处理与深度处理于一体,各工艺单元紧凑合理,高度集 成。2.设置水解消化池,对不同浓度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均有一定的适应性,耐冲 击负荷,出水水质稳定,污泥产量少,并易于处理;3.设备可全埋、半埋或置于地表之上,上部可作绿地、人行道等,占地少,运行时对 周围无影响;4.采用一体化设计,体积小,投资省、运行成本低;5.操作维护方便,工作噪音小,使用寿命长。
权利要求一种分散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包括依次连接在一起的水解消化池、厌氧 缺氧单体、接触氧化池和沉淀 过滤单体,各部分连接为一个整体的主体;其特征在于水解消化池包括水解消化前池和水解消化后池两部分,水解消化前池的上部一侧设有进水管,另一侧设有溢流管,进水管与溢流管之间设有挡水板,水解消化前池的底部设有与水解消化后池连通的洞孔,水解消化后池的上部设有与厌氧池连通的集水槽;缺氧 厌氧单体包括连为一体并相通的缺氧池和厌氧池,缺氧池内设有挡水板,其上部出水处设有集水槽,厌氧池内设有挡水板,其上部也设有集水槽,缺氧池上部的集水槽与接触氧化池连通;接触氧化池的底部设有微孔布气器,接触氧化池的上部设有与沉淀池连通的集水槽;沉淀 过滤单体包括沉淀池、微絮凝过滤池和消毒池,沉淀池通过上部的集水槽与微絮凝过滤池连通,微絮凝过滤池通过底部设置的孔洞与消毒池连通,沉淀池内设有污泥回流泵和剩余污泥泵,污泥回流泵与通至厌氧池内的污泥回流管连接,剩余污泥泵与通至水解消化前池内的剩余污泥管连接,微絮凝过滤池中设有反冲洗排水管、反冲洗进水管以及加药管,消毒池的外侧设有出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消化池的 上部设有检查孔和沼气接通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氧化池的 上端设有检查孔和通气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_过滤单 体的上端设有检查孔和加药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散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包括依次连接在一起的水解消化池、厌氧-缺氧单体、接触氧化池和沉淀-过滤单体,水解消化池包括水解消化前池和水解消化后池两部分,水解消化前池与水解消化后池连通,水解消化后池的上部与厌氧池连通;缺氧-厌氧单体包括连为一体并相通的缺氧池和厌氧池,缺氧池上部与接触氧化池连通,接触氧化池与沉淀池连通,沉淀-过滤单体包括沉淀池、微絮凝过滤池和消毒池,沉淀池上部与微絮凝过滤池连通,微絮凝过滤池与消毒池连通,沉淀池内设有污泥回流泵和剩余污泥泵。本实用新型集污水预处理、生化处理与深度处理于一体,对不同浓度污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出水具有一定的生物稳定性。
文档编号C02F9/14GK201713414SQ20102019931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4日
发明者尹萌萌, 张克峰, 张勇, 张志斌, 张永举, 李梅, 王永磊, 王洪波, 陈文娟 申请人:山东建筑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