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增氧曝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06747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效增氧曝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 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增氧曝气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工艺技术领域,好氧生物净化法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在好氧生物 净化处理过程中,曝气工艺又是核心技术。现有污水处理行业里,好氧生物净化工艺中给活 性污泥供氧的方式大多采用传统鼓风曝气法,该工艺氧转移率在20%左右,水池深度有局 限性,应控制在5米以内,鼓风机功率选择较大,每处理1立方米污水需供气量4立方米以 上,现有的曝气装置布置复杂、成本高、噪音大,实有待改良。
发明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高效增氧曝气装置,其结构简单、成 本低、噪音低、效果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高效增氧曝气装置,包括壳体及位于中部区域的内芯,进气口位于壳体上部的一 端。增压仓、喷嘴、混合仓和扩散导流管依次贯通形成于内芯之中。其中,增压仓大致形成 从下到上口径逐步扩大的ν型构造,在其下端通过喷嘴与混合仓相通。进气口也通过管道 与混合仓连通。扩散导流管位于装置的下部与混合仓相通。根据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混合仓形成为矩形结构。本实用新型高效增氧曝气装置的研制开发和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替代 了传统古风曝气工艺装备,使得污水处理曝气工艺效率更高,运行更稳定、效果更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1内芯;2壳体;3进气口;4增压仓;5喷嘴;6混合仓;7扩散导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高效增氧曝气装置,包括壳体2及位于中部区域的内芯1,进气口 3位 于壳体上部的一端;增压仓4、喷嘴5、混合仓6和扩散导流管7依次贯通形成于内芯之中; 其中,增压仓4大致形成从下到上口径逐步扩大的ν型构造,在其下端通过喷嘴5与混合仓 6相通;进气口 3也通过管道与混合仓6连通;扩散导流管7位于装置的下部与混合仓6相
ο高效增氧曝气装置功力源来自与之相匹配的循环泵,功率控制在15Kw左右,将污 水与空气在装置混合腔内振荡击碎,并有压混合、后经扩散导流管送至水池底部,按工艺要求释放,该种工艺方法氧转移率可达45%,有效水深可达IOM以上,每处理1M3污水供气量 在2M3左右。将射流技术合理、创新、成功应用于污水处理工艺中,它由一种高效射流曝气 装置和相匹配的循环泵组合而成。污水由泵送入装置增压仓4,经喷嘴5高速射出,此时在 高速液流作用下,喷嘴口形成负压区,空气便被从吸入口 3吸入,然后在装置混合仓6振荡, 破碎加压溶合,产生连续液气两相流,最后经扩散导流管7送出,按照工艺要求地释放出 来。质量比污水轻的空气从池底向上溢出时,与污水又一次混合接触,实现第二次向污水氧 传递。 本装置使用在畜禽类粪便污水处理工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印染污水处 理工程等领域。以上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不能认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仅局限于上述 实施方式,如果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没有产生本质上的区别,对上述实施方 式的推演或替换仍然被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高效增氧曝气装置,包括壳体及位于中部区域的内芯,进气口位于壳体上部的一端,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增压仓、喷嘴、混合仓和扩散导流管,前述增压仓、喷嘴、混合仓和扩散导 流管依次贯通形成于内芯之中;其中,增压仓大致形成从下到上口径逐步扩大的V型构造, 在其下端通过喷嘴与混合仓相通;所述进气口也通过管道与混合仓连通;所述扩散导流管 位于装置的下部与混合仓相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仓形成为矩形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增氧曝气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其结构主要包括壳体及位于中部区域的内芯,进气口位于壳体上部的一端。增压仓、喷嘴、混合仓和扩散导流管依次贯通形成于内芯之中。其中,增压仓大致形成从下到上口径逐步扩大的v型构造,在其下端通过喷嘴与混合仓相通。进气口也通过管道与混合仓连通。扩散导流管位于装置的下部与混合仓相通。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曝气工艺效率更高,运行更稳定、效果更好。
文档编号C02F3/02GK201890802SQ201020217650
公开日2011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日
发明者周金良, 谢家海 申请人:浙江金佰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