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板聚结除油填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06999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板聚结除油填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油填料,具体涉及一种折板聚结除油填料,属于含油污水 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外油田使用较多的油水分离设备是动态水力旋流器和静态水力旋流器,此 外还有利用机械离心、机械过滤、减压蒸馏、吸附等原理设计的传统式的油水分离装置。上 述装置设施庞大,占地面积大,投资高,能耗高,处理效率低。聚结又称粗粒化,是使含油废 水通过一个装有填充物(聚结材料)的装置,在废水流经填充物时,使油珠由小变大的过 程。经过聚结处理后的废水,其含油量及污油性质并不变化,只是更容易用重力分离法将油 除去。现有公知的含油废水处理装置不能使含油污水直接通过污水处理器实现除油功能, 效率比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的含油污水处理设施庞大、占地面积大、投资 高,以及含油废水处理装置除油效率低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折板聚结除油填料。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折板聚结除油填料包括多个填料板、多个限位套和至 少一个支撑柱,所述填料板上设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凸起,每个凸起的顶端均开有除油孔,相 邻的两个凸起之间均开有固定孔,相邻的四个凸起围成的区域的中心处开有沉泥孔,所述 多个填料板通过至少一个支撑柱串联在一起,支撑柱位于固定孔内,支撑柱的底端与最底 端的填料板固定连接,支撑柱的顶端与最顶端的填料板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填料板之间 的支撑柱上套装有一个限位套,限位套用于限定相邻的两个填料板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处理含油污水过程中, 在底部通入一定量的气液混合物,进入填料区后,汽水混合物中的气体膨胀形成微小的气 泡并携带部分油滴、悬浮物上浮至水面,剩余的油和悬浮物随污水通过填料板,在运动过程 中油珠聚集、碰撞,当油珠直径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上浮至水面,从而被除去,悬浮物则沉积 在油水分离槽底部。本实用新型具有安装简单,除油效果好的优点。本实用新型与传统填 料板相比,对含油污水中油的去除率能力最高可达96.7%。本实用新型处理的含油污水 来水含油量最高可达3000mg/L,悬浮物含量最高可达100mg/L,处理后污水含油量可小于 100mg/L,悬浮物含量可小于25mg/L。本实用新型还具有质轻、结构稳定、占地面积小、不易 折损、造价低、利用率高、适应性强、耐冲击负荷和效果稳定的优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主视图,图2是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图3是填料 板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填料板1的俯视图,图5是填料板1的仰视图,图6是本实 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一结合图1 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折板聚结除油填 料包括多个填料板1、多个限位套2和至少一个支撑柱6,所述填料板1上设有多个阵列排 布的凸起17,每个凸起17的顶端均开有除油孔4,相邻的两个凸起17之间均开有固定孔5, 相邻的四个凸起17围成的区域的中心处开有沉泥孔3,所述多个填料板1通过至少一个支 撑柱6串联在一起,支撑柱6位于固定孔5内,支撑柱6的底端与最底端的填料板1固定连 接,支撑柱6的顶端与最顶端的填料板1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填料板1之间的支撑柱6上 套装有一个限位套2,限位套2用于限定相邻的两个填料板1之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二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限位套2为聚乙烯限位 套或钢限位套。如此设置,可根据水质及水量确定限位套2的高度,从而达到最好的处理效 果。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三结合图4和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每个填料板1的 上表面为光滑面,每个填料板1的下表面为粗糙面。如此设置,可以使油更容易上浮,粗糙 面摩擦大,使泥沙等密度较大的杂质更容易下沉。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 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四结合图2、图4和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每个填料 板1的厚度均为0. 2 1. 5mm,相邻的两个沉泥孔3之间的距离L为20 150mm,所述凸起 17的高度H为20 200mm。如此设置,填料板不易变形。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 方式一、二或三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五结合图4和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沉泥孔3、除油 孔4和固定孔5的形状为圆形、三角形或菱形。如此设置,增加了水流的紊动。其它组成和 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二、三或四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六结合图4和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圆形沉泥孔的孔 径为10 30mm,圆形除油孔的孔径为8 18mm,圆形固定孔的孔径为3 13mm。如此设 置,增加了填料板的除油功能。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
五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七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限位套2的高度K为 2 50mm。如此设置,可根据含油污水水质调整相邻两个填料板的间距,增强了净水效果。 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二、三、四、五或六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八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填料板1为聚乙烯热塑 而成的填料板,或为聚氯乙烯热塑而成的填料板,或为废塑料热熔而成的填料板,或为钢片 冷压而成的填料板。如此设置,在保证填料强度的前提下,降低填料成本。其它组成和连接 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二、三、四、五、六或七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九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支撑柱6的底端 和顶端的外壁上均设有螺纹,支撑柱6的底端与最底端的填料板1采用螺帽19固定连接, 支撑柱6的顶端与最顶端的填料板1采用螺帽19固定连接。如此设置,安装更方便。其它 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二、三、四、五、六、七或八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十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折板聚结除油填料还 增加有固定框体18,串联后的填料板1镶嵌在固定框体18内。如此设置,可以在大面积使用填料的工程中起到方便安装的作用。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二、三、四、 五、六、七、八或九相同。 实施例(参见图6):将安装好的折板聚结除油填料放置在油水分离槽9中,含油污 水由进水孔10进入油水分离槽9,经过多孔花墙11均勻布水进入折板聚结除油填料,同时, 在槽底利用尼可尼泵进行加压溶气气浮12,上浮到水面的油通过撇油机13进入集油池14 中,下沉的泥沙通过刮泥机15收集外运,处理后的含油污水通过多孔花墙16出水。含油污 水在油水分离槽9中的停留时间为0. 5-3h,气液体积混合比为(2-10) :1。
权利要求一种折板聚结除油填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板聚结除油填料包括多个填料板(1)、多个限位套(2)和至少一个支撑柱(6),所述填料板(1)上设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凸起(17),每个凸起(17)的顶端均开有除油孔(4),相邻的两个凸起(17)之间均开有固定孔(5),相邻的四个凸起(17)围成的区域的中心处开有沉泥孔(3),所述多个填料板(1)通过至少一个支撑柱(6)串联在一起,支撑柱(6)位于固定孔(5)内,支撑柱(6)的底端与最底端的填料板(1)固定连接,支撑柱(6)的顶端与最顶端的填料板(1)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填料板(1)之间的支撑柱(6)上套装有一个限位套(2),限位套(2)用于限定相邻的两个填料板(1)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板聚结除油填料,其特征在于限位套(2)为聚乙烯限位套 或钢限位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板聚结除油填料,其特征在于每个填料板(1)的上表 面为光滑面,每个填料板(1)的下表面为粗糙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板聚结除油填料,其特征在于每个填料板(1)的厚度均为 0.2 1.5mm,相邻的两个沉泥孔(3)之间的距离(L)为20 150mm,所述凸起(17)的高度 (H)为 20 2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4所述的折板聚结除油填料,其特征在于沉泥孔(3)、除油孔 (4)和固定孔(5)的形状为圆形、三角形或菱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板聚结除油填料,其特征在于圆形沉泥孔的孔径为10 30mm,圆形除油孔的孔径为8 18mm,圆形固定孔的孔径为3 13mm。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折板聚结除油填料,其特征在于限位套(2)的高度(K) 为2 50mmo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板聚结除油填料,其特征在于填料板(1)为聚乙烯热塑而 成的填料板,或为聚氯乙烯热塑而成的填料板,或为废塑料热熔而成的填料板,或为钢片冷 压而成的填料板。
9.根据权利要求1、2、4或8所述的折板聚结除油填料,其特征在于支撑柱(6)的底端 和顶端的外壁上均设有螺纹,支撑柱(6)的底端与最底端的填料板(1)采用螺帽(19)固定 连接,支撑柱(6)的顶端与最顶端的填料板(1)采用螺帽(19)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板聚结除油填料,其特征在于折板聚结除油填料还增加 有固定框体(18),串联后的填料板(1)镶嵌在固定框体(18)内。
专利摘要折板聚结除油填料,它涉及一种除油填料。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目前的含油污水处理设施庞大、占地面积大、投资高,以及含油废水处理装置除油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填料板上设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凸起,每个凸起的顶端均开有除油孔,相邻的两个凸起之间均开有固定孔,相邻的四个凸起围成的区域的中心处开有沉泥孔,多个填料板通过至少一个支撑柱串联在一起,支撑柱的底端与最底端的填料板固定连接,支撑柱的顶端与最顶端的填料板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填料板之间的支撑柱上套装有一个限位套,限位套用于限定相邻的两个填料板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含油污水处理中。
文档编号C02F1/24GK201694869SQ20102024061
公开日2011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9日
发明者陈志强 申请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水资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