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高氨氮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氨氮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氨氮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高氨氮的垃圾渗滤液大多数采用厌氧氨氧化、短程反硝化技术来进行处理,厌氧氨氧化是近几年来得到确认的一种生物化学反应,其以亚硝酸盐或硝酸盐为电子受体、以氨为电子共体完成生物脱氮过程,其优点是节省了传统生物反硝化的碳源和氨氮氧化对氧气的消耗,但是这种技术启动比较困难,污泥很难培养,短程反硝化技术是将硝化过程控制在N02-阶段,阻止N02-进一步氧化为N03-,直到N02-作为电子最终受体进行反硝化,这种技术的控制条件比较苛刻,很难达到,并且工艺运营过程中容易造成N02-的积累,最终导致运营的失败,并且这些技术都不能满足高氨氮、低COD污水处理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氨氮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它打破了厌氧氨氧化启动难、菌种培养难的难题,并在运营过程中不运营出水回流,增大出水量,降低运营成本与费用,并且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好,对COD几乎没有去除效果,同时大大提高了进水C/N比,促进了后续好氧工艺可生化性。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它的处理工艺流程为:(a)、首先对UASB反应器I进行清理,清除里面厌氧污泥,并取消原有厌氧的自身回流;(b)、利用好氧生物污泥作为接种污泥,通过排泥口进入UASB反应器1,当达到UASB反应器I的2/3容积的时候开始利用管道进行活性污泥的回流,回流置UASB反应器1,原液与A/0工艺回流污泥混合后回流至缺氧反硝化池2 ;(c)、污泥接种两 天后,每天将垃圾渗滤液进入UASB反应器1,作为污泥的预培养过程,将进入UASB反应器I的活性污泥的回流比保持在300% -500% ;(d)、每天检测沉淀池4出水的水质情况,使C0D,氨氮含量,C/N比维持在一定的范围。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它打破了厌氧氨氧化启动难、菌种培养难的难题,并在运营过程中不运营出水回流,增大出水量,降低运营成本与费用,并且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好,对COD几乎没有去除效果,同时大大提高了进水C/N比,促进了后续好氧工艺可生化性。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出水中C0D,氨氮含量,C/N比的变化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
参照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
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它的处理工艺流程为:(a)、首先对UASB反应器进行清理,清除里面厌氧污泥,并取消原有厌氧的自身回流;(b)、利用好氧生物污泥作为接种污泥,通过排泥口进入UASB反应器1,当达到UASB反应器I的2/3容积的时候开始利用管道进行活性污泥的回流,回流置UASB反应器,原液与A/0工艺回流污泥混合后回流至缺氧反硝化池;(c)、污泥接种两天后,每天进入垃圾渗滤液,作为污泥的预培养过程,将进入UASB反应器的活性污泥的回流比保持在300% -500% ;(d)、每天检测沉淀池4出水的水质情况,使C0D,氨氮含量,C/N比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从图2可以看出,COD基本维持在2000,氨氮含量维持在500左右,C/N比维持在4左右,从而得出本发明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明显,而对COD基本没有去除效果,使氨氮的去除率达到72.2%,大大提高后端处理系统的可生化性。本具体实施方式
打破了厌氧氨氧化启动难、菌种培养难的难题,并在运营过程中不运营出水回流,增大出水量,降低运营成本与费用,并且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好,对COD几乎没有去除效果,同 时大大提高了进水C/N比,促进了后续好氧工艺可生化性。
权利要求
1.一种高氨氮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它的处理工艺流程为:(a)、首先对UASB反应器(I)进行清理,清除里面厌氧污泥,并取消原有厌氧的自身回流; (b)、利用好氧生物污泥作为接种污泥,通过排泥口进入UASB反应器(I),当达到UASB反应器(I)的2/3容积的时候开始利用管道进行活性污泥的回流,回流置UASB反应器(1),原液与A/Ο工艺回流污泥混合后回流至缺氧反硝化池(2); (c)、污泥接种两天后,每天将垃圾渗滤液进入UASB反应器(I),作为污泥的预培养过程,将进入UASB反应器⑴的活性污泥的回流比保持在300% -500% ; (d)、每天检测沉淀池(4) 出水的水质情况,使COD,氨氮含量,C/N比维持在一定的范围。
全文摘要
一种高氨氮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它涉及高氨氮污水处理领域,它的工艺为对UASB反应器进行清理;利用好氧生物污泥作为接种污泥,通过排泥口进入UASB反应器,当达到UASB反应器的2/3容积时利用管道进行污泥的回流,回流置UASB反应器,原液与A/O工艺回流污泥混合后回流至缺氧反硝化池,污泥接种两天后,将垃圾渗滤液进入UASB反应器,进入UASB反应器的活性污泥的回流比保持在300%-500%,每天检测沉淀池出水的水质情况。本发明打破了厌氧氨氧化启动难、菌种培养难的难题,并在降低运营成本与费用。
文档编号C02F3/30GK103193319SQ201210007539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0日
发明者张科红, 夏小洪 申请人:夏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