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域循环增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22078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水域循环增氧机的制作方法
一种水域循环增氧机本发明涉及一种增氧机,特别是涉及一种水域循环增氧机。
背景技术
在水产养殖中,为了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及提高水体中水的对流程度;在污水处理工程中,为了对污水的混合液进行充氧及混合,有利于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在水利工程中,为了防止湖、池、河川冻结,需加强上下水层的对流以提高水体的活性,这些场合都要用到增氧机。现有增氧机大多具有很好的快速增氧性能,如叶轮式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喷水式增氧机、水轮式增氧机、喷雾式增氧机、涌喷式增氧机、射流式增氧机、潜流式增氧机、 高压充气式增氧机、吸入式增氧机等等,但这些增氧机却普遍存在着高能耗、易损坏、深层增氧、远程增氧和在促进水体循环流动方面力不从心的问题。在“高能耗”方面上述各种增氧机所配备的电动机功率大多在O. 75KW——4. OKff之间,在单位时间内的耗电量看似不多,但如果连续使用或经常使用,所产生的电费将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开支,这是目前各种增氧机存在“买得起用不起”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易损坏”方面上述各种增氧机都有配备电动机、动力传输机构和增氧机构,一方面是它们在工作时高速运转容易损坏,二是在水环境中工作的电动机容易烧坏,三是长期浸泡在水中的动力传输机构容易出现锈蚀,常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增氧机的许多构件容易出现老化等一系列问题,只要有一个地方出现问题,增氧工作将不能正常进行,这就导致增氧机在工作时容易损坏,在不工作时也无时无刻受到锈蚀和自然老化的威胁。在“深层增氧、远程增氧和促进水体循环流动”方面上述各种增氧机在增氧过程中虽然也能达到一定的增氧深度、也有一定的增氧范围,但达到一定的增氧深度和增氧范围依赖的是增氧机在增氧过程中较大的能量消耗,中国发明专利公开说明书CN 102132682A公开了一种增氧机,它采用水车式增氧机和叶轮式增氧机结合到一起方式,用一台电动机通过动力传输机构同时带动水车和叶轮旋转,虽然这种组合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高增氧深度和扩大增氧面积的目标,但必须配置较大功率的电动机;中国发明专利公开说明书CN102107945 A公开了一种潜流式增氧机,通过调节潜流管垂直方向的高度和水平方向的长度的方式,虽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高增氧深度和扩大增氧面积的目标,但安装过深过长的潜流管相当麻烦;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说明书(申请号91208042. 6)公布了一种回转式大水面鱼塘增氧装置,它通过延长转臂,并借助增氧机在运转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增氧机围绕中心配电器旋转,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实现扩大鱼塘增氧面积的目标,但延长了的转臂所能辐射的范围依然十分有限;日本海洋工业株式会社在中国申请的发明专利(申请号92101176. 8、公开号CN 1075702 A)公开说明书公布了一种使浅水域的全部水循环流动的装置和方法,它通过安装于陆地或的设置于水下的泵体,向垂直安装于水中的管式结构底部向上喷射产生液体射流从顶端喷出,虽然能够强制浅水域的全部水产生循环流动,但在增氧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十分有限,在提高深度和扩大水域面积的情况下,循环流动的效果仅仅局限于装置附件,离装置越远,效果越不明显。
由此可见,目前广泛使用的各种增氧机,一方面是高能耗和易损坏导致使用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是未能达到深层增氧、远程增氧和促进水体循环流动,或者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大幅度降低运行成本,不易损坏,深层增氧、远程增氧和水域循环能够同步进行的水域循环增氧机。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本发明包括抽水机、增氧装置、排水系和支持机构统组成。所述抽水机可以沉入池塘底部或悬挂、固定在水面至水底之间任意高度的地方,抽水机的排水管排水口设于增氧装置的入水口上方,使抽水机从池塘抽出的水能够从增氧装置的入水口倾泻而下,带动增氧装置的运转。 所述增氧装置包括壳体、主动轮、中心轴和驱动轮。所述壳体设有第一入水口、第二入水口、排水口和观察窗,入水口的选择由供水水源的高度决定,在使用抽水机直接抽取池塘水引入增氧装置的情况下,优选为处于较高位置的第一入水口,在有外界水源可以利用的情况下,不需要启用抽水机,而是将外界水源直接引入增氧装置,在能达到第一入水口高度的情况下,优选为第一入水口,在进入池塘的水源与池塘水平面高度差很小,通过尽可能降低增氧装置离开水面的高度依然无法将自然水源引入处于上方的第一入水口的情况下,选用处于较低位置的第二入水口,增氧装置的底部设有一个或多个排水接口与排水系统连接,观察窗位于第一入水口和排水口之间,其大小以主动轮可以方便的进出为准,观察窗的下缘设于排水口略上方,具有很好的积水限位作用,在引入增氧装置入水口的外界水源流量较大时,超过排水系统排水量的部分可以直接从排水口上方的观察窗排水。所述主动轮设于壳体内部,分为轮毂和叶轮两个部分,所述叶轮即可以设置成由叶片和叶片固定圆盘围成的、均匀分布于轮毂表面的容量较大的积水槽,这种大容量的积水槽可以更好地提高动力力矩;也可以进一步将叶轮分成内层的积水槽和外层的挡水板两个部分,内层的积水槽均匀分布于轮毂表面,外层的挡水板与内层积水槽一一对应并呈辐射状排列,与具有大容量积水槽的主动轮相比,这种分内外两层的主动轮能使从入水口进入的水流经主动轮后从排水口排出有更多的气泡产生,但动力力矩不如大水槽式的主动轮。所述中心轴为横穿壳体连接主动轮和驱动轮的动力传输轴,主动轮和驱动轮与中心轴均为紧固连接,同步运转。所述驱动轮可分为轮毂、轮辐和增氧轮三个部分,驱动轮至少两个,设于主动轮的两侦彳、壳体的外部、左右对称、成对排列,其直径至少达到主动轮外径的两倍以上,以便在安装使用时即可以保证壳体底部和排水口位于水面之上,又可以保证增氧轮有一部分可以没入水中。所述驱动轮的轮辐横向设有带许多小孔的溅水板,带小孔的溅水板长度小于轮辐的长度,并以增氧轮在运转时,带小孔的溅水板靠近增氧轮的一端不接触水面为宜。所述增氧轮是水域循环增氧机最为核心的部件,他们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偏心小球或吊篮式结构,也可以是连为一体的水车轮式结构,无论是偏心小球式、吊篮式或是水车轮式结构,其构成材料的表面均设有许多可供空气和水进出的小孔。所述水车式整体结构的增氧轮内部由分割盖板将增氧轮分割成若干个大小均等、开口呈半封闭状态的增氧框,增氧轮的安装有两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是增氧框开口的方向与主动轮水槽开口的方向相反,这种情况需要较大的动力才可转动;第二种是将增氧框开口的方向与主动轮水槽开口的方向一致,这种安装方式能够较大程度地减轻运转负荷。所述增氧框开口的方向与主动轮水槽开口的方向一致的方式,将使该增氧装置在从入水口进入的外来水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也能为池塘的增氧作出一定的贡献。在采用上述第一种安装方式转速较慢的情况下,增氧轮上的增氧框在进入水面时空气早已从侧壁和底部的小孔中排出,导致增氧轮的运转几乎没有增氧效果,这时,将增氧轮调整按上述第二种方案安装,使增氧框开口的方向与主动轮水槽的开口方向一致,这样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增氧轮在运转时所产生的阻力,提高运转的速度,增氧框在进入水面时可将大量的空气带入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在离开水面时,由于增氧框开口朝下,几乎没有任何积水,从而减轻了负荷,有利于提闻转速、提闻增氧效果。 为了更好地到达能量利用的目的,在有大量的外界自然水源可以弓I入增氧装置 入水口的情况下,驱动轮快速运转,增氧框在进入水面时将大量的空气带入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所产生的增氧效果将十分明显;增氧框在离开水面时,将水带出水面从周围小孔流出,产生的洒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增氧效果;从增氧框底部洒落下来的的水将进一步撞落到运转着的溅水板上,一部分四处飞溅,一部分从溅水板上的的小孔流出,一部分向增氧轮方向向外甩出,一部分向轮毂的方向流动,从而延长了一部分水与空气接触的时间,扩大了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转速越快,水雾效果越好,在安装一对驱动轮负荷明显太轻的情况下,可以安装两对或更多对驱动轮或添加在原有驱动轮增氧轮的基础上采用添加增氧轮的方式,可以使能源更加充分地得到利用,为池塘的增氧作出更多的贡献。所述排水系统可以是铺设于水面的水渠式排水系统,也可以是由排水管、定位支架和漂浮物构成的排水系统,所述排水管即可以是一根或多根与增氧装置排水口直接连接的排水管道组成,也可以是由一根总管与增氧装置排水口连接,总管上设有多条分支的排水管道,排水管的长度和分支情况可以根据池塘面积的大小和形状决定,并以能够将水引流到池塘最远端或池塘水体流动性较差的地方将水排出为宜;排水管的大小必须与抽水机的排水量相适应,其最小的管径应以在使用抽水机抽水带动增氧装置运转的情况下,增氧装置壳体内部不产生滞留积水为宜。为了防止排水管的大幅漂移,可以采用定位支架确定引流的方向,定位支架间配合漂浮物的漂浮作用使排水管可以悬浮于水面上下,为防止池塘底部淤泥的堵塞,排水管终端的出水口以任其漂浮在水中,且不接触池塘底部为宜。在农村自然水源丰富的地方,大量的自然水源引入增氧装置,排水系统将出现无法迅速将水排出而出现滞留现象,这时增氧装置壳体的观察窗起到限位溢流的作用,多余的水从观察窗流出,直接进入池塘,防止增氧装置壳体内大量的积水对主动轮的运转产生阻力。在广大农村,自然水源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的接近免费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水源引入增氧装置后,采用排水管已经难以满足流量的需要,在水面铺设水渠式排水系统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采用对半开的毛竹,即可降低成本,又可产生多余的水及时从边缘溢流出来的效果。本发明所利用的原理之一抽水机从池塘抽水所需要的能量,只与抽水机排水口与池塘水平面之间的高度差有关,而与抽水机浸没在池塘中的深度无关。利用这一原理,必要时可以将抽水机沉入池塘的底部或将抽水机悬挂、固定在水面以下较深的位置,将底层溶氧量较低的水抽上来,溶氧量较高的表层水自然向下流动,在持续使用抽水机抽水的情况下,由于池塘底层溶氧量较低的水不断地被抽出,抽水机所在位置的表层溶氧量较高的水自然向抽水机所在深处流动,从而实现不需要增加能量的消耗,就能实现表层水和底层水对流互换的目标。本发明所利用的原理之二水从高处落下具有一定的动能和势能,这些动能和势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对外做功。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将从增氧装置入水口进入的水所含的
动能和势能利用起来,带动动力轮和增氧轮的运转,实现增氧功能。在水的冲击下,主动轮快速运转,在运转过程中将卷入的空气进一步和水混合,在一定程度上对从入水口进入的水起到增氧作用,在模型试验中,流经主动轮从排水管远端排出的水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说明主动轮具有一定的增氧功能;在主动轮的带动下,通过中心轴连接的驱动轮同步运转,增氧轮在运转过程中一方面直接将空气压入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另一方面又将一定量的水带出水面洒漏下来落到溅水板上,从而使空气和水有较多的接触机会,使增氧装置所在位置的表层水含氧量有所提高,从而保障了流向抽水机所在方位的表层水有较高的含氧量。由此可见,采这一原理的应用,即可以达到远程增氧的目的,又可以实现深层增氧的目标。本发明所利用的原理之三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的程度与空气和水接触的时间和接触的面积有关,时间越长、接触面积越大,则增氧效果越好。利用这一原理,将主动轮的叶轮分成挡水板和集水槽两个部分,从入水口进入增氧装置的水冲击到主动轮外层的挡水板上之后产生四处飞溅的效果,这无形中增大了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部分的水再进入内层的集水槽,集水槽内的空气受到水的快速冲击形成漩涡,进一步加大了空气与水的混合程度,扩大了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重重的阻挡,大大延长了水从入水口落入增氧装置壳体底部并冲排水口排出的时间,从而使主动轮在完成能量转换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增氧功能。利用相同的原理,将水车式结构的增氧轮分割成许多各自独立、开口呈半封闭状态的增氧框,并在每个增氧框的底部、侧壁和盖板上钻出许多可供空气和水进出的小孔,所产生的增氧效果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当增氧轮以较快的速度运转并将增氧框压入水中的时候,呈半开口状态的增氧框即可以保证有较多的空气被带入水中,又不影响水进入增氧框内的速度,压入水中处于增氧框内的空气受到从格子开口处涌进来的水的挤压,空气从周围小孔中溢出,产生大量的气泡朝着轮子运转的方向漂浮扩散,从而有效地扩大了空气与水的接触面积,延长空气与水接触的时间,提高了增氧效果。二在增氧轮运转速度较快的时候,呈半开口状态的增氧框可将一定量的水带出水面,并从四周所设的小孔溢出,在运转状态下形成空中洒水效果,扩大了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增氧效果。三是在转速较快,并有较多的水从增氧框底部的小孔洒落下来的时候,增氧轮轮辐横向安装的溅水板将再次发挥增氧作用,落在溅水板上的水一部分因为撞击产生水花四处飞溅,一部分从溅水板上的小孔继续洒落下来,形成向上的洒水效果,还有一部分随着驱动轮的运转向外甩出,从而有效地扩大了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延长了离开水面之后的水在空气中逗留的时间,产生较好的增氧效果。本发明所利用的原理之四力矩平衡原理。利用这一原理,将动力轮的积水槽设计得宽而深,将增氧轮上的增氧框设计成窄而小,可以实现只要有水流入,增氧轮就会运转的目标。增氧装置的运转需要有一定量的外来水源冲击带动,但在外来水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从增氧装置入水口进入的水流量明显减少,这时,主动轮上的积水槽和增氧框上的小孔发挥重要的调节功能,其有益效果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挥主动轮积水槽的积水功能,提高动力力矩。所流进的水在主动轮挡水板的引导下进入积水槽,随着积水槽积累的水逐渐增多,动力力矩增加,必然带动增氧轮的运转;二是发挥增氧框所设的小孔的排气排水功能,减少阻力力矩。构成增氧轮的每个增氧框的底部、侧壁和分隔盖板上设有许多小孔,当增氧框以较慢的速度进入水面时,所设的小孔能够较快地将增氧框内的空气排出,减少增氧框进入水中的阻力,在增氧框离开水面的时候,增氧框内的水又可以及时从小孔排出,以减少增氧框上升运行的负荷,从而使阻力力矩减少;三是发挥增氧轮与动力轮同步运转的优势,使增氧框的运行速度成倍增加。由于主动轮上的增氧轮运行的速度与主动轮上的积水槽运转速度之比与它们各自的旋转半径之间成正比的关系,在设置安装于增氧装置壳体内部的主动轮外径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增氧轮外径越大,增氧框的运行速越快,增氧效 果越加明显。本发明所利用的原理之五水的流动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利用这一原理,从增氧装置入水口进入且经主动轮增氧过的水汇集到壳体底部,并随着主动轮的运转朝着排水口方向流动,由于壳体的底部和排水口离池塘的水面还有一定的高度,利用这一高度差,通过排水系统就可以将增氧后的水引流到池塘任意远的地方排出,从而实现远程增氧的目标。本发明所利用的原理之六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的速度与水体中溶解氧的饱和度有关,水体中溶解氧的饱和度越低,则溶氧速度越快,溶解氧的饱和度越高,则溶氧速度越慢。利用这一原理,将池塘水体底层的水抽出进入增氧装置比将池塘水体表层的水抽出进入增氧装置有着更高的增氧效率,理由是池塘底层水溶解氧的饱和度比表层水溶解氧的饱和度低。本发明所利用的原理之七“龟兔赛跑”原理。利用这一原理,将该增氧装置设计成即可以利用自然水源,也可以利用抽水机直接从池塘抽水或者是两种结合的方式,将水引入增氧装置的入水口,带动主动轮和驱动轮的运转,当外界有一定量的自然水源可以利用的时候,不需要启用抽水机;当外界自然水源流量很小、池塘有可能存在缺氧威胁的时候,可以启用抽水机,将自然水源和抽水机抽上来的水共同引入增氧装置的入水口 ;当外界自然水源完全枯竭的时候,启用一台或是两台的抽水机,便可有效地促进池塘水体的循环增氧,缓解池塘的缺氧威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氧效果明显。外界自然水源含氧量较为丰富,在流量较大的时候,将外界自然水源引流进入池塘能够很好地解决池塘的缺氧问题,这时使用该增氧机不需要启用抽水机,没有任何的电能消耗,但却能给池塘增氧,这对池塘养殖只会有好处,没有坏处,但在外界水源流量减小到一定程度以后,依靠外界自然水源就难以解决池塘的缺氧压力,池塘的入水口常常聚集大量鱼虾的现象就是池塘已经有缺氧症状的具体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安全威胁,如果将这些水引入该增氧装置,由于主动轮具有一定的增氧能力,从进水口进入的外界水源进入增氧装置后从排水口排出,含氧量不仅不会减少,相反还会有所增多,富含氧气的外界自然水源通过排水系统排到池塘的远端,这自然能够缓解池塘远端的缺氧压力,但池塘原先的入水口即增氧装置所在的位置有驱动轮的运转增氧,能够有效地缓解池塘原先的入水口所在水域的缺氧危机,长期使用,增氧效果十分明显。二是运行成本低廉。在有外界自然水源可以利用的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抽水机,几乎没有运行成本,在使用抽水机的情况下,只需要很少的运行成本。池塘养殖一般选址、建造在有较为稳定的外界水源的地方,即便是在枯水期,外界自然水源的流量往往是大大减少而并非枯竭,在一年365天的时间里,绝大多数时间不需要用到抽水机但却能24小时持续不断地工作,只有在流量减少到难以带动增氧装置正常运转或是外界水源枯竭是时候,才需要启用抽水机,与现有各种增氧机不同的是该水域循环增氧机所使用的抽水机本身为最为简单的水下设备,浸没在水中工作不容易烧坏,而最为核心的增氧装置本身不属于任何的电器,增氧装置慢节奏的运转以及简单机械的结构组成,使得维护成本降到可以忽 略不计的程度和水平。三是水域循环效果良好。池塘水体的流动性对改善池塘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使用该增氧装置,水体的流动性得到大大增强试验中,采用28瓦的微型抽水机将水槽中的水抽到高度差约O. 45M的增氧装置入水口直冲而下,每分钟排水量达18698毫升,按此流量计算,每消耗一度电,排水量达到40,066,444毫升,折合约40立方米,这就意味着每消耗一度电,可以将池塘任意深度的水抽出约40立方米的水进入增氧机、意味着同时有40立方米的水通过排水系统引流到池塘最远端、意味着池塘最远端有40立方米的水朝着增氧装置的方向流动,也意味着有40立方米的表层水向处于池塘深处的抽水机方向流动,由此可见,该设计在节约能源和促进水体循环流动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较好地达到深层增氧、远程增氧和促进水体循环流动的目的。本发明设计符合科学原理,除了抽水机算是电器之外外,其余部分均属于不易损坏的简单机械,特别是在深层增氧、远程增氧和促进水体循环流动方面的突出表现以及运行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使得该增氧装置从根本上解决了用户“买得起用不起”的问题。


图I为实施例I的主视图。图2为实施例I的俯视图。图3为实施例I主动轮外观图。图4为实施例I驱动轮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I增氧轮局部视图。图6是实施例6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实施例1,结合图I至图4,一种节能高效水域循环增氧装置,包括抽水机I、增氧装置2、排水系统3和支持机构4组成。所述抽水机I由泵体11和泵管12连接组成。所述增氧装置2包括壳体21、主动轮22、中心轴23、驱动轮24组成,壳体21设于第一入水口 211、第二入水口 212、排水口 213和观察窗214,主动轮22位于壳体21内部,其整体可以从观察窗214放入或取出,主动轮22分为轮毂221和叶轮222两个部分,叶轮222内层设有围绕轮毂221 —周的集水槽2221、外层设有围绕叶轮222外围一周呈辐射状排列的挡水板2222,挡水板2222的数量与集水槽2221成一一对应关系,集水槽2221的外缘正好处于外层的两片挡水板2222之间,主动轮22的中心轴23为横穿壳体21连接驱动轮24的传动轴,主动轮22与中心轴23整体连接,、同步运转,驱动轮24位于壳体21外部、主动轮22的两侧呈对称排列,其直径达到主动轮22外径的2倍以上,驱动轮24与中心轴23紧固连接,同步运转,驱动轮24分为轮毂241、辐条242和增氧轮243三个部分,辐条242内外夹有带小孔的挡水板244,其长度以驱动轮24在运转时没有浸没水中辐条242短些为宜,增氧轮243由底板2431、侧壁2432和隔板2433构成,隔板2433呈弧形结构,将增氧轮·243的内部分割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增氧框2434,增氧框2434的为半封闭结构,围成增氧框2434的侧壁2432、底板2431及隔板2433的材料表面均设有许多可供空气和水进出的小孔2435,驱动轮24中的增氧轮243内的增氧框2434开口的方向与主动轮22中的叶轮222内层的集水槽2221开口的方向正好相反。所述排水系统3由排水管31、定位支架32和漂浮物33组成,排水系统3中的排水管31与增氧装置2壳体21上的排水口 213紧固连接,排水管31的长度以能够将从增氧装置2的排水口 213排出的水引流到池塘最远端或池塘水体流动性较差的池塘死角为准。所述支持机构4可以是对增氧装置2起支撑和固定作用的支持架41,也可以是能够将增氧装置2托出水面一定高度的漂浮物42。使用时,抽水机I的泵体11可以沉入池塘底部5或悬挂、固定在水面6至底部5之间任意高度的地方,抽水机I的泵管12将水引流进入增氧装置2的入水口 211,从入水口211进入增氧装置2内部的水首先冲击到主动轮22叶轮222外围的挡水板2222上,冲击到挡水板2222上的水随后落入集水槽2221内,挡水板2222所受到的冲击以及集水槽2221内的积水所产生的重力作用带动主动轮22的运转,主动轮22与驱动轮24通过中心轴23组合连接,当主动轮22在水的冲击下运转时,驱动轮24也跟着同步运转,驱动轮24上的增氧轮243内的增氧框2434不断地将空气压入水中,从而实现增氧的目标;从入水口 211进入增氧装置22内部带动主动轮22运转后的水随着叶轮的转动流向排水口 213,通过排水管31引流到池塘最远端、或最为死角的地方,排水管31可以通过设置漂浮物32的方式,使排水管31漂浮于水面或悬浮于水中,为了防止排水管31出水口 33淤泥堵塞,可将排水管31的排水口任其漂浮在水中,以不沉入水底为宜。实施例2,实施例2与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引用的水源不同,实施例I为采用抽水机从池塘中直接抽水,实施例2为将外界自然水源引入增氧装置,其它装置形式及功能一样,因此不再复述。实施例3,实施例3与实施例I和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启用的入水口不同,实施例I和实施例2使用的是第一入水口,而实施例3使用的是第二入水口,其它装置形式及功能一样,因此不再复述。
实施例4,实施例3与实施例I、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主动轮叶轮的结构不同,实施例3与实施例I、实施例2和实施例3只使用的是具有挡水板和积水槽双层结构的具有较好增氧效果主动轮,而实施例4安装的是具有大容量积水槽、动力力矩较大的主动轮,其它装置形式及功能一样,因此不再复述。实施例5,实施例3与实施例I、实施例2、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增氧轮的数量不同,实施例3与实施例I、实施例2和实施例3只有一对的增氧轮,而实施例4安装的是第两对增氧轮,其它装置形式及功能一样,因此不再复述。实施例5,见图6,实施例4与实施例I的区别在于启用的增氧轮形式不同,实施 例I的增氧轮为连为一体框式结构,而实施例2为各自独立的偏心小球式结构,其它装置形式及功能一样,因此不再复述。
权利要求
1.一种水域循环增氧机,包括抽水机、增氧装置、排水系统和支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装置包括壳体、主动轮、中心轴和驱动轮,所述增氧装置的运转依靠从入水口进入的外来水源带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水域循环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水机的机体部分沉入池塘底部或悬挂、固定在水面至水底之间任意高度位置,所述抽水机的排水管一端连接机体,另一端设于增氧装置入水口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水域循环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入水口、排水口和观察窗,所述观察窗设于排水口和入水口之间,其长度与宽度以主动轮能够方便进出为准。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水域循环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设于壳体内部,包括轮毂和叶轮,所述叶轮设有由叶片和叶片固定圆盘围成的均匀分布于轮毂表面的积水槽,或内层设有均勻分布于轮毂表面的积水槽,夕卜层设有与内层积水槽对应并呈辐射状排列的挡水板。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水域循环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轴为横穿壳体,连接主动轮和驱动轮的动力传输轴,主动轮、驱动轮均与中心轴紧固连接,同步运转。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水域循环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设于壳体之夕卜、中心轴的两侧、成对对称排列,其直径大于主动轮直径的两倍以上,所述驱动轮分为轮毂、轮辐和增氧轮三个部分,所述轮辐横向设有带许多小孔的溅水板,所述增氧轮的构成材料的表面设有许多可供空气和水进出的小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水域循环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轮可以是水车轮式的整体结构,也可以是由若干个各自独立、均匀分布,表面带有若干个小孔的偏心小球式结构或吊篮式结构,所述水车轮式的整体结构内部由分割盖板将增氧轮分割成若干个大小均等、开口呈半封闭状态的增氧框。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水域循环增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系统可以是铺设于水面的水渠式排水系统,也可以是由排水管、定位支架和漂浮物构成的排水系统,所述排水管可以是一根或多根与增氧装置排水口直接连接的排水管道组成,也可以是由一根总管与增氧装置排水口连接,总管上设有多条分支的排水管道,所述定位支架为防止排水管大幅漂移、引导排水管延伸到池塘远端的引导结构,所述漂浮物为引导排水管悬浮于水面之下或漂浮于水面之上的漂浮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域循环增氧机,属于增氧机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目前增氧机普遍存在着高能耗、易损坏的缺点,克服深层增氧、远程增氧和促进水体循环流动方面局限性较大的不足。本发明包括抽水机、增氧装置、排水系统和支持机构,所述抽水机可以沉入池塘底部或悬挂、固定于水面到池塘底部任意高度的地方,所述增氧装置包括壳体、主动轮、中心轴和驱动轮,所述壳体包括入水口、排水口和观察窗,主动轮和驱动轮与中心轴紧固连接、同步运转,主动轮和驱动轮的运转依靠从入水口进入的外来水源带动。本发明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污水处理和水利工程中对水体的流动增氧工作。
文档编号C02F7/00GK102923869SQ20121016707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8日
发明者林依兰, 林胜贵 申请人:林胜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