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菌群低溶氧一体化氧化沟生物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80123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多菌群低溶氧一体化氧化沟生物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氧化沟生物反应器,尤其涉及一种多菌群低溶氧一体化氧化沟生物反应器
背景技术
氧化沟又名连续循环曝气池,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形。自从1954年在荷兰的首次投入使用以来,由于其出水水质好,运行稳定、管理方便等技术特点,已经在国内外广泛的应用于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目前氧化沟工艺使用的曝气方式转刷、转碟、竖向曝气机等,造成氧化沟有效水深低(一般低于4. 5m),氧利用率不高。沟道多,推流设备使用较多,同时还存在流速不均、池内污泥沉积、脱磷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菌群低溶氧一体化氧化沟生物反应器,克服现有技术中氧化沟氧化沟有效水深低(一般低于4. 5m),氧利用率不高;沟道多,推流设备使用较多,同时还存在流速不均、池内污泥沉积、脱磷效率低的缺陷。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菌群低溶氧一体化氧化沟生物反应器,包括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所述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通过池壁连接;所述第一反应池内通过设置在第一反应池中部第一隔墙形成一循环廊道,所述第一隔墙平行与连接所述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的池壁;所述第一反应池的池壁上部设置有进水管;所述循环廊道内设置有第一气体提升装置和第二气体提升装置;所述第一气体提升装置一侧固定在第一反应池的池内壁上,另一侧固定在所述第一隔墙的一端;所述第二气体提升装置与所述连接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的池壁固定连接,且连接所述第二气体提升装置的池壁上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的通道;所述连接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的池壁上设置有混合液回流管;所述第二反应池中部设置第二隔墙,第二隔墙垂直于连接所述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的池壁;所述第二隔墙的一侧的第二反应池底部铺设有曝气穿孔软管,形成第一曝气区;所述第二隔墙的另一侧设置有水力澄清装置和第三气体提升装置;所述水力澄清装置固定在所述第二反应池的池侧壁和第二隔墙上;所述第三气体提升装置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反应池的侧壁和第二隔墙。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软管曝气方式,紧密均匀的布列池底,既提高了氧化沟的有效水深、提高了氧利用率,又解决了池内污泥沉积问题,同时简单的双反应池结构及气提装置,解决了氧化沟推流设备多,维修复杂及流速不均问题,特设的强化脱氮除磷区,解决了传统氧化沟除磷效率低等问题。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第一气体提升装置、所述第二气体提升装置、第三气体提升装置均包括第一提升隔墙、第二提升隔墙、空气推流器,所述第一提升隔墙下端与所述第一反应池或第二反应池的池底之间设置有水流通道;所述第二提升隔墙与第一反应池或第二反应池的池底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提升隔墙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提升隔墙的高度;所述空气推流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提升隔墙与第二提升隔墙之间的下部,所述第一提升隔墙横及第二提升隔墙向设置在水流方向。进一步,所述第二气体提升装置,所述第二提升隔墙为连接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的池壁的一部分,且为所述第二提升隔墙部分的池壁高度低于池壁的高度;所述第一提升隔墙的高度与池壁的高度相同,且两端通过连接墙与所述池壁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水力澄清装置包括第三隔墙及斜管,所述第三隔墙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反应池的侧壁和第二隔墙,所述第三隔墙下端与所述第二反应池的池底之间设置有水流通道;所述斜管与所述第二反应池的池底成一定角度均布在所述第三隔墙与所述第三提升第一隔墙之间。所述斜管均布在第二反应池中部,且与所述第二反应池的池底成60°角。进一步,还包括导流墙,所述导流墙为圆弧形,其固定在所述第二反应池前端的池底上。所述导流墙垂直于所述第二隔墙。进一步,还包括污泥回流渠,所述污泥回流渠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池及第二反应池的池壁上端内边沿,从所述水力澄清装置及所述第三气体提升装置的上端的池壁上端连通至所述进水管的进水口附近。进一步,所述第一反应池及第二反应池的内壁两端为圆弧型,中部为直线型,其外壁为矩形。进一步,所述第二隔墙的另一侧的第二反应池底部的后端铺设有曝气穿孔软管,形成第二曝气区。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菌群低溶氧一体化氧化沟生物反应器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菌群低溶氧一体化氧化沟生物反应器中第一、第二、第三气体提升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菌群低溶氧一体化氧化沟生物反应器中水力澄清装置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进水管,2、第一反应池,3、第一气体提升装置、第二气体提装置,第三气体提升装置,4、混合液回流管,5、第二反应池,6、导流墙,7、第一曝气区,8、第一隔墙,9、污泥回流渠,10、第三隔墙,11、斜管,12、第二隔墙,13、底部水流通道,14、溢流口,15、第二曝气区,16、第一反应池及第二反应池的池壁,17、水流液位,18连接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的池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0024]如图1所示,一种多菌群低溶氧一体化氧化沟生物反应器,包括第一反应池2、第二反应池5,所述第一反应池2与第二反应池5通过池壁18连接;所述第一反应池2内通过设置在第一反应池2中部第一隔墙8形成一循环廊道,所述第一隔墙8平行与连接所述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的池壁18 ;所述第一反应池2的池壁上部设置有进水管I ;所述循环廊道内设置有气体提升装置3,包括第一气体提升装置和第二气体提升装置;所述第一气体提升装置一侧固定在第一反应池2的池内壁上,另一侧固定在所述第一隔墙8的一端;所述第二气体提升装置与所述连接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的池壁18固定连接,且连接所述第二气体提升装置的池壁上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的水流通道;所述连接第一反应池2与第二反应池5的池壁18上设置有混合液回流管4 ;所述第二反应池5中部设置第二隔墙12,第二隔墙12垂直于连接所述第一反应池2与第二反应池5的池壁;所述第二隔墙12的一侧的第二反应池5底部铺设有曝气穿孔软管7,形成第一曝气区;所述第二隔墙12的另一侧设置有水力澄清装置和第三气体提升装置;所述水力澄清装置固定在所述第二反应池5的池侧壁和第二隔墙12上;所述第三气体提升装置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反应池5的侧壁和第二隔墙12。图2为第一气体提升装置、所述第二气体提升装置、第三气体提升装置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气体提升装置、所述第二气体提升装置、第三气体提升装置均包括第一提升隔墙302、第二提升隔墙301、空气推流器303,所述第一提升隔墙302下端与所述第一反应池2或第二反应池的池底5之间设置有水流通道;所述第二提升隔墙301与第一反应池2或第二反应池5的池底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提升隔墙302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提升隔墙301的高度;所述空气推流器303设置在所述第一提升隔墙302与第二提升隔墙3014之间的下部,所述第一提升隔墙及第二提升隔墙横向设置在水流方向。所述空气推流器通过管道接通外界气泵304。所述第二气体提升装置,所述第二提升隔墙为连接第一反应池2与第二反应池5的池壁18的一部分,且为所述第二提升隔墙部分的池壁高度低于池壁的高度;所述第一提升隔墙301的高度与池壁18的高度相同,且两端通过连接墙与所述池壁固定连接。即水流通过第二提升隔墙的液位17低于第一隔墙高度。图3为所述水力澄清装置结构示意图。所述水力澄清装置包括第三隔墙10及斜管11,所述第三隔墙10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反应池5的侧壁和第二隔墙12,所述第三隔墙10下端与所述第二反应池5的池底之间设置有底部水流通道13 ;所述斜管11与所述第二反应池5的池底成一定角度均布在所述第三隔墙10与所述第三提升第一隔墙302之间。所述第三隔墙10下端沿水流方向倾斜一定角度,优选为45度。所述斜管11均布在第二反应池5中部,且与所述第二反应池5的池底成60°角。还包括导流墙6,所述导流墙6为圆弧形,其固定在所述第二反应池5前端的池底上。所述导流墙6垂直于所述第二隔墙12。还包括污泥回流渠9,所述污泥回流渠9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池2及第二反应池5的池壁上端内边沿,从所述水力澄清装置及所述第三气体提升装置的上端的池壁上端连通至所述进水管I的进水口附近。所述第一反应池2及第二反应池5的内壁两端为圆弧型,中部为直线型,其所述第一反应池2及第二反应池5的外壁16为矩形。所述第二隔墙12的另一侧的第二反应池5底部的后端铺设有曝气穿孔软管,形成第二曝气区1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多菌群低溶氧一体化氧化沟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所述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通过池壁连接;所述第一反应池内通过设置在第一反应池中部第一隔墙形成循环廊道,所述第一隔墙平行于连接所述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的池壁;所述第一反应池的池壁上部设置有进水管;所述循环廊道内设置有第一气体提升装置和第二气体提升装置;所述第一气体提升装置一侧固定在第一反应池的池内壁上,另一侧固定在所述第一隔墙的一端;所述第二气体提升装置与所述连接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的池壁固定连接,且连接所述第二气体提升装置的池壁上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的通道;所述连接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的池壁上设置有混合液回流管;所述第二反应池中部设置第二隔墙,第二隔墙垂直于连接所述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的池壁;所述第二隔墙的一侧的第二反应池底部铺设有曝气穿孔软管,形成第一曝气区; 所述第二隔墙的另一侧设置有水力澄清装置和第三气体提升装置;所述水力澄清装置固定在所述第二反应池的池侧壁和第二隔墙上;所述第三气体提升装置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反应池的侧壁和第二隔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菌群低溶氧一体化氧化沟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提升装置、所述第二气体提升装置、第三气体提升装置均包括第一提升隔墙、第二提升隔墙、空气推流器,所述第一提升隔墙下端与所述第一反应池或第二反应池的池底之间设置有水流通道;所述第二提升隔墙与第一反应池或第二反应池的池底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提升隔墙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提升隔墙的高度;所述空气推流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提升隔墙与第二提升隔墙之间的下部,所述第一提升隔墙及第二提升隔墙横向设置在水流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多菌群低溶氧一体化氧化沟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体提升装置,所述第二提升隔墙为连接第一反应池与第二反应池的池壁的一部分,且为所述第二提升隔墙部分的池壁高度低于池壁的高度;所述第二提升隔墙的高度与池壁的高度相同,且两端通过连接墙与所述池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一种多菌群低溶氧一体化氧化沟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澄清装置包括第三隔墙及斜管,所述第三隔墙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反应池的侧壁和第二隔墙,所述第三隔墙下端与所述第二反应池的池底之间设置有水流通道;所述斜管与所述第二反应池的池底成一定角度均布在所述第三隔墙与所述第三提升第一隔墙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多菌群低溶氧一体化氧化沟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均布在第二反应池中部,且与所述第二反应池的池底成6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多菌群低溶氧一体化氧化沟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流墙,所述导流墙为圆弧形,其固定在所述第二反应池前端的池底上,所述导流墙垂直于所述第二隔墙。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多菌群低溶氧一体化氧化沟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污泥回流渠,所述污泥回流渠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应池及第二反应池的池壁上端内边沿,从所述水力澄清装置及所述第三气体提升装置的上端的池壁上端连通至所述进水管的进水口附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多菌群低溶氧一体化氧化沟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池及第二反应池的内壁两端为圆弧型,中部为直线型,其外壁为矩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多菌群低溶氧一体化氧化沟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墙的另一侧的第二反应池底部的后端铺设有曝气穿孔软管,形成第二曝气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菌群低溶氧一体化氧化沟生物反应器,包括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所述第一反应池内通过设置在第一反应池中部第一隔墙形成一循环廊道,所述循环廊道内设置有第一气体提升装置和第二气体提升装置;所述第二反应池中部设置第二隔墙,所述第二隔墙的一侧的第二反应池底部铺设有曝气穿孔软管;所述第二隔墙的另一侧设置有水力澄清装置和第三气体提升装置。由于软管曝气方式,既提高了氧化沟的有效水深、提高了氧利用率,又解决了池内污泥沉积问题,同时简单的双反应池结构及气提装置,解决了氧化沟推流设备多,维修复杂及流速不均问题,特设的强化脱氮除磷区,解决了传统氧化沟除磷效率低等问题。
文档编号C02F3/12GK202864996SQ20122046719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3日
发明者尚永礼 申请人:尚永礼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