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滤沉淀反应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82540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渗滤沉淀反应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渗滤沉淀反应池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工程的污水处理设备,具体地指一种渗滤沉淀反应池。
背景技术
[0002]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外观为景观绿地,整体形成水、微生物、植物共生的生态系统。利用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实现对污水的降解净化。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发展,生态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必将被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0003]生态湿地污水处理分两个环节,一个是前端预处理,一个是人工生态湿地处理。人工生态湿地实质上是一个主要由水泥构筑体、填料、管网、植物等构建的特殊的渗滤反应床体。污水经过前端预处理后进入渗滤反应床体,经由填料渗滤时,会阻留污水中的絮状物和颗粒悬浮物,渗滤反应床体在经年累月后,由于絮状物和颗粒悬浮物的不断阻留形成的塞堵,人工生态湿地的污水降解和净化功能会不断衰减。[0004]要想清除截留在人工生态湿地中的絮状物和颗粒悬浮物,恢复人工生态湿地正常的污水降解和净化功能,需要重新拆装管网、装填填料和种植植物,将整个渗滤反应床体重新装填一次。工作量相当于整个污水处理系统工程量的三分之一,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而且还必须中断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发明内容[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清除截留在人工生态湿地中的絮状物和颗粒悬浮物的渗滤沉淀反应池。[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渗滤沉淀反应池,包括池体及与池体相连通的进水渗滤反应器和出水渗滤反应器,所述进水渗滤反应器包括多根进水渗滤管,所述出水渗滤反应器包括多根出水渗滤管,所述进水渗滤管的进水端和出水渗滤管的进水端均装有渗滤反应芯,所述渗滤反应芯内装填有渗滤填料。[0007]具体地,渗滤沉淀反应池可建设在渗滤反应床体当中。所述池体为一个沉淀池,所述进水渗滤反应器和出水渗滤反应器分别安装在池体相对的两侧面上。[0008]优选地,渗滤沉淀反应池可建设在渗滤反应床体之前。所述池体包括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所述进 水渗滤反应器和出水渗滤反应器分别安装在第二沉淀池相对的两侧面上,且进水渗滤反应器与第一沉淀池相连通。[0009]上述方案中,所述渗滤反应芯为嵌入式或整体式结构。[0010]具体地,所述渗滤反应芯为嵌入式的装有渗滤填料的网状滤芯,所述网状滤芯套在进水渗滤管的进水端或出水渗滤管的进水端内,所述网状滤芯的外侧端设置有推拉式盖板。所述渗滤反应芯为嵌入式结构。[0011]或者,所述渗滤反应芯为整体式的装有渗滤填料的滤芯,所述滤芯的外壁设置有多个滤孔,所述滤芯的一端与进水渗滤管的进水端或出水渗滤管的进水端通过管接头连接。所述渗滤反应芯为整体式结构。[0012]上述方案中,所述池体的顶部设置有盖板。这样,盖板平时可供系统维护人员行走;需要更换进、出水渗滤反应器的渗滤反应芯和去除沉淀池沉淀的颗粒物淤泥时,揭开盖板就能进行,方便简单,容易操作。[001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渗滤填料为改性硅藻土、活性炭、沸石或钢渣等,则对磷、氮更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可达到30% 90%。[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渗滤沉淀反应池不仅能将709^90%的絮状悬浮物和颗粒悬浮物截留在池中,解决了渗滤反应床体在经年累月后使人工生态湿地污水降解和净化功能不断衰减的问题,还能提高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除磷脱氮功效309^90%。渗滤沉淀反应池不仅使用效果稳定,无需将整个渗滤反应床体重新装填一次,只需更换渗滤填料和去除渗滤沉淀反应池中的淤泥即可,工作量小,节省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无需中断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0015]图1为具有两个沉淀池的渗滤沉淀反应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6]图2为具有两个沉淀池的渗滤沉淀反应池使用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0017]图3为只有一个沉淀池的渗滤沉淀反应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8]图4为只有一个沉淀池的渗滤沉淀反应池使用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0019]图5为嵌入式渗滤反应芯的结构示意图。[0020]图6为整体式渗滤反应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0022]图1、3所示的渗滤沉淀反应池,包括池体I及与池体I相连通的进水渗滤反应器2和出水渗滤反应器3,进水渗滤反应器2包括多根进水渗滤管2.1,出水渗滤反应器3包括多根出水渗滤管3.1,进水渗滤管2.1的进水端和出水渗滤管3.1的进水端均装有渗滤反应芯4,渗滤反应芯4内装填有渗滤填料。池体I的顶部设置有盖板6。[0023]渗滤反应芯4为嵌入式或整体式结构。如图5所示,渗滤反应芯4为嵌入式的装有渗滤填料的网状滤芯4.1,网状滤芯4.1套在进水渗滤管2.1的进水端或出水渗滤管3.1的进水端内,网状滤芯 4.1的外侧端设置有推拉式盖板4.2。如图6所示,渗滤反应芯4为整体式的装有渗滤填料的滤芯4.3,滤芯4.3的外壁设置有多个滤孔4.4,滤芯4.3的一端与进水渗滤管2.1的进水端或出水渗滤管3.1的进水端通过管接头5连接。[0024]改进后的人工生态湿地是主要由水泥构筑体8、填料9、本实用新型的渗滤沉淀反应池、植物10构建的渗滤反应床体。在实际应用中,无需将整个渗滤反应床体重新装填一次,只需更换渗滤沉淀反应池中的渗滤填料和去除渗滤沉淀反应池中的淤泥即可,工作量小,节省人力财力物力,而且无需中断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0025]实施例1[0026]池体I为一个沉淀池,进水渗滤反应器2和出水渗滤反应器3分别安装在池体I相对的两侧面上。[0027]如图4所示,污水原水经过预处理后的出水,先进入池体1,水体中的颗粒悬浮物得到初步沉淀后,进入进水渗滤反应器2,进水渗滤反应器2的进水端装有渗滤反应芯4,水体通过时,渗滤反应芯4中的渗滤填料截留水体中的絮状悬浮物和颗粒悬浮物,同时除磷脱氮。经由进水渗滤反应器2处理的水体进入出水渗滤反应器3。出水渗滤反应器3的进水端也装有渗滤反应芯4,水体通过时,渗滤反应芯4中的渗滤填料进一步截留水体中残留的絮状悬浮物和颗粒悬浮物,同时深度除磷脱氮。[0028]实施例2[0029]池体I包括第一沉淀池1.1和第二沉淀池1.2,进水渗滤反应器2和出水渗滤反应器3分别安装在第二沉淀池1.2相对的两侧面上,且进水渗滤反应器2与第一沉淀池1.1相连通。[0030]如图2所示,污水原水经过预处理后的出水,由预处理水管7先进入第一沉淀池1.1,水体中的颗粒悬浮物得到初步沉淀 后,进入进水渗滤反应器2,进水渗滤反应器2的进水端装有渗滤反应芯4,水体通过时,渗滤反应芯4中的渗滤填料截留水体中的絮状悬浮物和颗粒悬浮物,同时除磷脱氮。经由进水渗滤反应器2处理的水体进入第二沉淀池1.2后,水体中的残余颗粒悬浮物经过再次沉淀,进入出水渗滤反应器3。出水渗滤反应器3的进水端也装有渗滤反应芯4,水体通过时,渗滤反应芯4中的渗滤填料进一步截留水体中残留的絮状悬浮物和颗粒悬浮物,同时深度除磷脱氮。
权利要求1.一种渗滤沉淀反应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I)及与池体(I)相连通的进水渗滤反应器(2 )和出水渗滤反应器(3 ),所述进水渗滤反应器(2 )包括多根进水渗滤管(2.1),所述出水渗滤反应器(3)包括多根出水渗滤管(3.1),所述进水渗滤管(2.1)的进水端和出水渗滤管(3.1)的进水端均装有渗滤反应芯(4),所述渗滤反应芯(4)内装填有渗滤填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滤沉淀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I)为一个沉淀池,所述进水渗滤反应器(2)和出水渗滤反应器(3)分别安装在池体(I)相对的两侧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滤沉淀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I)包括第一沉淀池(1.1)和第二沉淀池(1.2),所述进水渗滤反应器(2)和出水渗滤反应器(3)分别安装在第二沉淀池(1.2)相对的两侧面上,且进水渗滤反应器(2)与第一沉淀池(1.1)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滤沉淀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滤反应芯(4)为嵌入式或整体式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渗滤沉淀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滤反应芯(4)为嵌入式的装有渗滤填料的网状滤芯(4.1),所述网状滤芯(4.1)套在进水渗滤管(2.1)的进水端或出水渗滤管(3.1)的进水端内,所述网状滤芯(4.1)的外侧端设置有推拉式盖板(4.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渗滤沉淀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滤反应芯(4)为整体式的装有渗滤填料的滤芯(4.3),所述滤芯(4.3)的外壁设置有多个滤孔(4.4),所述滤芯(4.3)的一端与进水渗滤管(2.1)的进水端或出水渗滤管(3.1)的进水端通过管接头(5)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滤沉淀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I)的顶部设置有盖板(6 ) 。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渗滤沉淀反应池,包括池体及与池体相连通的进水渗滤反应器和出水渗滤反应器,进水渗滤反应器包括多根进水渗滤管,出水渗滤反应器包括多根出水渗滤管,进水渗滤管的进水端和出水渗滤管的进水端均装有渗滤反应芯,渗滤反应芯内装填有渗滤填料。本实用新型采用渗滤沉淀反应池将70%~90%的絮状悬浮物和颗粒悬浮物截留在池中,恢复人工生态湿地污水降解和净化功能,提高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除磷脱氮功效。渗滤沉淀反应池不仅使用效果稳定,无需将整个渗滤反应床体重新装填一次,只需更换渗滤填料和去除渗滤沉淀反应池中的淤泥即可,工作量小,节省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无需中断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文档编号C02F9/14GK203108279SQ20122073431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7日
发明者叶升平 申请人:叶升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