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多单体连接的多功能生物浮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85407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采用多单体连接的多功能生物浮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体浮床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采用多单体连接的多功能生物浮床。
背景技术
浮床技术是一项有效的原位水体修复技术,上世纪八十年末代由德国BESTMAN公司开发,日本等国研究较多,水面无土种植水稻、花卉等作物处理废水已有报道。国内于1992年在著名景区杭州西湖水域进行过水面无土漂浮栽培花卉实验,并取得了成功,现已被广泛的应用和研究。植物浮床系统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1)吸收作用;降解作用;(3)吸附、过滤、沉淀作用;(4)对藻类的抑制作用。浮床框架常用的材质有泡沫板、塑料管和钢管,但泡沫板强度小,抗风浪能力弱,破碎后在水体中不易收集,易造成二次污染,过去主要用于静态水体;塑料管浮力大,但易折裂和老化,使用年限短,多做小范围运用;钢管材质坚固、抗风浪,但昂贵、浮力小,需要额外添加浮力装置,多用于生态浮岛。而如果采用竹制材料,竹制材料具有浮力大、材料易得、使用年限在3年以上(长期浸泡在水中)以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经过对比分析可知,竹制材料是最佳的选择。中国专利号201010145791.9,
公开日2010_09_15,公开了一份名称为一种抗风浪
生态浮床的专利文件,其涉及应用于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生态修复、水质改善技术领域。其特点是,由长方形框架构成浮床框架;长方形框架横向两端中间各焊接一空芯圆环状的浮动套圈;浮床框架两边的每一边,都被金属卡箍紧夹在各自的上、下两浮体之间;金属卡箍与浮体之间有橡胶皮垫,浮体与浮床框架之间有橡胶块垫充;穿过浮床框架上的浮动套圈的定位桩固定在河床底,并有支·撑桩固定定位桩。所述的浮体是空芯密封圆筒体,或空芯密封长方体,或是上述形状的PVC塑料筒。但是该发明存在连接复杂、成本高和塑料易老化的问题。中国专利号201120016906.4,
公开日:2011年10月05日,公开了一份名称为简易
生态浮床的专利文件,该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简易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由浮床基板、粗网格、网兜和引子构成,浮床基板作为固定框架,浮床基板呈矩形,宽度为30cm到50cm间,可让废弃的塑料瓶绑在小板条上,粗网格与浮床基板相连接而拉紧,引子与浮床基板相连,网兜设于粗网格下方,多个浮床基板可用绳子通过穿绳孔连接起来。它大大降低了二次污染的风险,适合较高植物的坚挺生长,且制造成本低。但是该专利使用时存在能种植的植物种类单一、净化水体不彻底、不美观的缺点,而且在水面上容易移动,不适合在动态水域使用,也不利于大面积推广。
发明内容1、要解决的问题针对现有浮床存在成本高、能种植的植物种类单一、净化水体不彻底、不美观的缺点,以及浮床在水面上容易移动,不适合在动态水域使用,也不利于大面积推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用多单体连接的多功能生物浮床,其结构简单,抗风浪能力强,能种植不同的植物,净化效果好。[0008]2、技术方案[0009]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0010]一种采用多单体连接的多功能生物浮床,包括浮床单体,所述的单体有外框和隔板组成,外框为长方形,内部由隔板交叉构成“井”字形方格,还包括平铺网、网兜、腈纶绳、流向固定桩和水位固定桩,所述的方格内放置有平铺网或者网兜,将放置有平铺网和/或放置有网兜的N个浮床单体通过腈纶绳连接构成组合式浮床;所述的N等于2-10 ;所述的水位固定桩的顶部与组合式浮床连接,下端深入水中;所述的流向固定桩位于组合式浮床的四周。[0011]优选地,还包括坠子和生物匣,所述的坠子和生物匣都悬挂在组合式浮床下方;所述的生物匣内部有空腔。这些空腔可供螺、蛘等底栖动物进出。[0012]优选地,所述的放置有平铺网的“井”字形方格中种植有萍蓬草或睡莲。[0013]优选地,所述的放置有网兜的“井”字形方格中种植有菖蒲或美人蕉。[0014]优选地,所述的外框和隔板的材料为竹板或竹竿。[0015]3、有益效果[0016]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0017](I)本实用新型将放置有平铺网和/或放置有网兜的2-10个浮床单体通过腈纶绳连接构成组合式浮床,体积更大,抗风浪效果好,不但适合静止的水域,还适合流动的水域使用,而且由于采用平铺网和网兜的结构,可以种植多种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好;[0018](2)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流向固定桩和水位固定桩,流向固定桩可以用于固定整个浮床的水平位置,避免浮床随着水流移动,水位固定桩随着整个浮床起伏,当水位过低时,水位固定桩首先着地,避免整个浮床与地面接触,保护浮床里的植物不受损伤;[0019](3)本实用新型外框和隔板的材料为竹板或竹竿,具有浮力大、材料易得、寿命长以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0020](4)本实用新型放置有平 铺网的“井”字形方格中种植有萍蓬草或睡莲,放置有网兜的“井”字形方格中种植有菖蒲或美人蕉,不但植物错落有致,而且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的各种有机物以及无机物等有害杂质;[0021](5)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坠子和生物匣,坠子和生物匣都悬挂在组合式浮床下方,生物匣内部有空腔,这些坠子以及生物匣的空腔可供螺、蛘等底栖动物吸附与居住,能促进水体中生物的多样性。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浮床单体的结构示意图;[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带有平铺网的浮床单体的结构示意图;[00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带有网兜的浮床单体的结构示意图;[00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网兜的结构示意图;[0026]图5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0027]图中:1、外框;2、隔板;3、平铺网;6、网兜;7、腈纶绳;8、植物;9、流向固定桩;10、
水位固定桩;13、坠子;14、生物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一种采用多单体连接的多功能生物浮床,包括浮床单体,单体有外框I和隔板2组成,外框I为长方形,内部由隔板2交叉构成“井”字形方格,外框I和隔板2的材料为竹板或竹竿。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平铺网3、网兜6、腈纶绳7、流向固定桩9和水位固定桩10,方格内放置有平铺网3或者网兜6,可以将部分浮床单体放置平铺网3,部分浮床单体放置网兜6,组合使用,然后将放置有平铺网3和放置有网兜6的2-10个浮床单体通过腈纶绳7连接构成组合式浮床,也可以是所有的浮床单体内放置的都是平铺网3,也可以都是放置有网兜6。放置有平铺网3的“井”字形方格中种植有萍蓬草或睡莲,放置有网兜6的“井”字形方格中种植有菖蒲或美人蕉,具体平铺网3和网兜6的数量以及浮床单体的数量都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对待,水面越大,可以布置的浮床单体越多,水面越小,可以布置的浮床单体越少。水位固定桩10的顶部与组合式浮床连接,下端深入水中,当水位过低时,水位固定桩10首先着地,避免整个浮床与地面接触,保护浮床里的植物8不受损伤;流向固定桩9位于组合式浮床的四周,对于水流一直为一个方向的水域,例如小溪,只需要在浮床的下游安装流向固定桩9即可,对于水的流向不固定的水域,需要在浮床的四周固定有流 向固定桩9。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坠子13和生物匣14,所述的坠子13和生物匣14都悬挂在组合式浮床下方;生物匣14内部有空腔。这些空腔可供螺、蛘等底栖动物进出,坠子13可以供螺、水蛭等动物吸附、栖息使用,有空腔的生物匣14可以供穴居类生物居住,增加水体的生物种类。使用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也可以在生物匣14内部的空腔填充培养土,然后利用微生物净化水体,净化效果好。
权利要求1.一种采用多单体连接的多功能生物浮床,包括浮床单体,所述的单体有外框(I)和隔板(2)组成,外框(I)为长方形,内部由隔板(2)交叉构成“井”字形方格,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平铺网(3)、网兜(6)、腈纶绳(7)、流向固定桩(9)和水位固定桩(10),所述的方格内放置有平铺网(3 )或者网兜(6 ),将放置有平铺网(3 )和/或放置有网兜(6 )的N个浮床单体通过腈纶绳(7)连接构成组合式浮床;所述的N等于2-10 ;所述的水位固定桩(10)的顶部与组合式浮床连接,下端深入水中;所述的流向固定桩(9)位于组合式浮床的四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多单体连接的多功能生物浮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坠子(13)和生物匣(14),所述的坠子(13)和生物匣(14)都悬挂在组合式浮床下方;所述的生物匣(14)内部有空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采用多单体连接的多功能生物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置有平铺网(3)的“井”字形方格中种植有萍蓬草或睡莲。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采用多单体连接的多功能生物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置有网兜(6)的“井”字形方格中种植有菖蒲或美人蕉。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采用多单体连接的多功能生物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框(I)和 隔板(2)的材料为竹板或竹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用多单体连接的多功能生物浮床,属于水体浮床领域。它包括浮床单体,所述的单体有外框和隔板组成,外框为长方形,内部由隔板交叉构成“井”字形方格,还包括平铺网、网兜、腈纶绳、流向固定桩和水位固定桩,所述的方格内放置有平铺网或者网兜,将放置有平铺网和/或放置有网兜的N个浮床单体通过腈纶绳连接构成组合式浮床;所述的N等于2-10;所述的水位固定桩的顶部与组合式浮床连接,下端深入水中;所述的流向固定桩位于组合式浮床的四周。本实用新型能可以种植多种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好,具有结构简单、抗风浪效果好的优点,不但适合静止的水域,还适合流动的水域使用。
文档编号C02F3/32GK203112596SQ201320151008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9日
发明者张毅敏, 段金程, 高月香, 晁建颖, 陈楚星 申请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