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51511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净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净水系统,其是通过过滤原水而生成净水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供给流道、第一过滤器、第一净水流道、第二供给流道、第二过滤器、第二净水流道、切换单元以及排水口,其中,第二过滤器具有离子分离滤材,第二供给流道连接于第一净水流道及第二过滤器的进水口,第二净水流道连接于第二过滤器的出水口,切换单元具有混合阀,混合阀具有第一阀件及第二阀件,它们以能够相对滑动的方式彼此配置,第一阀件具有分别连通于不同流道的多个开口,第二阀件具有连通于排水口的开口,第一阀件的多个开口中,分别连通于第一净水流道或第二净水流道的开口,彼此配置在能够同时连通于第二阀件之开口的位置。
【专利说明】净水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总体来说涉及净水系统,具体涉及能够切换地供给来自多个过滤器的净水的净水系统。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已知利用在滤筒内部收纳颗粒状或纤维状的活性碳、中空纤维膜、平膜、陶瓷烧制体等过滤用材料的过滤器,去除自来水等原水中的残留氯元素、细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或铁锈等微粒子的净水器。
[0003]另外,已知具备具有不同的过滤性能的多个过滤器,选择性地切换适应所需净水的品质而使用的过滤器的净水系统。
[0004]例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净水系统是在活性碳过滤器的下游侧配置RO膜过滤器的结构。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净水系统构成为能够选择性地供给只通过了活性碳过滤器的净水、通过了活性碳过滤器及RO膜过滤器的净水。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68243号公报
[0008]但是,在专利文献I的发明中,只能选择只通过了活性碳过滤器的净水和通过了活性碳过滤器及RO膜过滤器的净水这两种净水。进而,在只通过了活性碳过滤器的净水中,无法除去矿物成分、硬度成分、活性炭带来的微粉和细菌,不适宜用于饮料。此外,就通过了活性碳过滤器及RO膜过滤器的净水而言,由于连矿物成分、硬度成分也除去了,因此会损坏芳醇度,作为饮料用并不理想。因此,出现了不能供给满足所期望的用途的净水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净水系统,其能够根据使用用途选择性地供给两种净水,从而能够供给满足所期望的用途的混合净水。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如下。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净水系统,其是通过过滤原水而生成净水的净水系统,该净水系统的特征在于,
[0012]具备第一供给流道、第一过滤器、第一净水流道、第二供给流道、第二过滤器、第二净水流道、切换单元以及排水口,
[0013]其中,上述第一供给流道连接于上述第一过滤器的进水口,
[0014]上述第一净水流道连接于上述第一过滤器的出水口,
[0015]上述第二过滤器具有离子分离滤材,
[0016]上述第二供给流道连接于上述第一净水流道及上述第二过滤器的进水口,
[0017]上述第二净水流道连接于上述第二过滤器的出水口,[0018]上述切换单元具有混合阀,
[0019]上述混合阀具有第一阀件及第二阀件,它们以能够相对滑动的方式彼此配置,
[0020]上述第一阀件具有分别连通于不同流道的多个开口,
[0021]上述第二阀件具有连通于上述排水口的开口,
[0022]上述第一阀件的多个开口中,分别连通于上述第一净水流道或上述第二净水流道的开口,彼此配置在能够同时连通于上述第二阀件之开口的位置。
[0023]在本实用新型中,具有选择性地使第一净水流道或第二净水流道与排水口连通的切换单元,上述切换单元具有如上述结构的混合阀,从而能够选择性地供给来自第一净水流道的第一净水和来自第二净水流道的第二净水。
[0024]而且,上述切换单元能够以所期望的混合比混合第一净水和第二净水,能够得到所期望的水质的净水。
[0025]进而,第二供给流道连接于上述第一净水流道,从而能够通过第一过滤器捕捉原水和后述的预过滤器等带来的微粉、细菌、杂菌等,因此能够降低第二过滤器的负荷,不减弱其性能,而长期使用。
[0026]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具有能够使供给原水的原水流道,如此能够向排水口选择性地供给原水、第一净水、第二净水,从而能够利用原水中的残留氯元素对排水口内进行杀菌,防止内部污染。
[0027]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切换单元具有能够将原水和原热水混合、并从排水口排出的结构。根据该结构,能够以所期望的比例混合原水和原热水,因此能够得到所期望的温度的水。
[0028]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优选具有单柄混合水龙头,上述单柄具有旋转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动作件,上述旋转方向的动作件与上述第一阀件或上述第二阀件连动,上述上下方向的动作件与止水阀连动。
[0029]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优选具有原水流道,上述第一阀件具有连通于上述原水流道的开口。
[0030]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优选具有原热水流道,上述第一阀件具有连通于上述原热水流道的开口。
[0031]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具有供给原热水的原热水流道,如此能够向排水口选择性地供给原热水、第一净水、第二净水。
[0032]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优选具有原热水流道,上述第一阀件具有连通于上述原热水流道的开口,并且,分别连通于上述原水流道或上述原热水流道的开口,彼此配置在能够同时连通于上述第二阀件之开口的位置。
[0033]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优选具有2个上述排水口,其中一个通过上述混合阀连通于上述第一净水流道及上述第二净水流道,另一个通过上述混合阀连通于上述原水流道及/或上述原热水流道。
[0034]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优选具有一个上述水龙头,其通过一个上述混合阀连通于上述第一净水流道、上述第二净水流道、及上述原水流道及/或上述原热水流道,或者具有二个上述水龙头,其中一个是通过一个上述混合阀连通于上述第一净水流道及上述第二净水流道,另一个是通过另一个上述混合阀连通于上述原水流道及/或上述原热水流道。
[0035]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优选在上述第一过滤器的上游侧配置有至少一个预过滤器,其中上述预过滤器包括活性炭过滤器及/或粗膜过滤器。
[0036]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优选在上述第一过滤器的上游侧配置有至少一个预过滤器,其中上述预过滤器包括活性炭过滤器及/或粗膜过滤器。
[0037]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优选上述第一过滤器为膜过滤器,上述预过滤器包括粗膜过滤器,其中上述第一过滤器的膜孔小于上述粗膜过滤器的膜孔。
[0038]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优选上述第一过滤器为膜过滤器,上述预过滤器包括粗膜过滤器,其中上述第一过滤器的膜孔小于上述粗膜过滤器的膜孔。
[0039]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优选上述第一过滤器为微滤膜过滤器、超滤膜过滤器及纳滤膜过滤器的任一种,上述第二过滤器为膜过滤器,其中上述第二过滤器的过滤膜孔小于上述第一过滤器的过滤膜孔。
[0040]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优选上述第一过滤器为微滤膜过滤器、超滤膜过滤器及纳滤膜过滤器的任一种,上述第二过滤器为膜过滤器,其中上述第二过滤器的膜孔小于上述第一过滤器的膜孔。
[0041]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优选上述第一过滤器为微滤膜过滤器、超滤膜过滤器及纳滤膜过滤器的任一种,上述第二过滤器为膜过滤器,其中上述第二过滤器的过滤膜孔小于上述第一过滤器的过滤膜孔。
[0042]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优选上述第二过滤器为RO膜过滤器。
[0043]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优选在上述RO膜过滤器之下游侧配置有上述止水阀,在上述RO膜过滤器之下游侧并上述止水阀之上游侧配置有贮水箱,在上述RO膜过滤器与上述贮水箱之间配置有自动关闭阀。
[0044]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优选在上述预过滤器之上游侧配置有上述止水阀,在上述第二供给流道中配置有泵。
[0045]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净水系统优选上述泵具备感压开关。
[0046]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0047]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使用用途选择性地供给两种净水,并且能够供给满足所期望的用途的混合净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8]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的结构例的示意的方框图。
[0049]图2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的混合阀的固定盘的俯视图。
[0050]图3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的混合阀的可动盘的俯视图。
[0051]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的自动关闭阀的通水状态的图。
[0052]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的自动关闭阀的止水状态的图。
[0053]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的结构例的示意的方框图。
[0054]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的结构例的示意的方框图。
[0055]图8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的混合阀的固定盘的底面图。
[0056]图9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的混合阀的固定盘的俯视图。[0057]图10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的混合阀的可动盘的俯视图。
[0058]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的混合阀的通水状态的图。
[0059]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的混合阀的止水状态的图。
[0060]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的结构例的示意的方框图。
[0061]图中:
[0062]I一净水系统,2—原水流道,4一第一预过滤器,5—第一供给流道,6—第二预过滤器(碳过滤器),8—第一过滤器,10—第一净水流道,14 一排水口,
[0063]16—水龙头,18—原水流道,22—分支流道(净水供给流道),26—第二过滤器,28一自动关闭阀,30一透过水流道(第二净水流道),32一浓缩水(排水)流道,34一RO 水箱,38—切换单元(混合阀),40—第一阀件(固定盘),42—第二阀件(可动盘),44一切换杆(操作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64]下面,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
[0065](实施方式I)
[0066]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I的结构的示意的方框图。在此说明的净水系统是日本水道协会所称之I型(出水端止水式),即在净水系统内总是施加有水压的状态下使用的的净水系统。此类净水系统在最后一个过滤器之下游侧配置有止水阀。
[0067]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第一过滤器的上游侧配置有至少一个预过滤器,其中上述预过滤器包括活性炭过滤器及/或粗膜过滤器。
[0068]如图1所示,在净水系统I中,在供给原水的原水流道2上,从上游侧起依次配置有止回阀3、第一预过滤器4 (粗膜过滤器)、第二预过滤器(活性碳过滤器)6。作为第一预过滤器4粗膜过滤器能够除去原水中的比较大的粗垃圾、砂、铁锈等异物。因此,当在第一预过滤器4的下游作为第一过滤器设置中空纤维膜过滤器等时,第一过滤器的膜孔小于上述粗膜过滤器的膜孔,原水中的比较大的异物由粗膜过滤器被除去,中空纤维膜过滤器等第一过滤器所承受的负担减小,能够延长第一过滤器之过滤膜的寿命。
[0069]作为第一预过滤器4的结构,可以列举出绕线式、辊式、表面式、深度折褶式等。其中,深度折褶式因压损低、过滤面积广而优选。
[0070]作为第一预过滤器4的材质,可以列举出:由聚丙烯腈、聚乙烯醇、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构成的合成纤维、玻璃纤维等、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树脂、聚苯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含氟树脂等树脂材料、C、S1、Mn、P、S、Cr、Mo、Nb、Ta、B、V、N1、Cu、Al、T1、Fe、Co及这些的合金等无机、金属材料等。
[0071]作为第二预过滤器6活性碳过滤器使用活性碳,其对被处理水中的残留氯元素和霉味、三卤甲烷等有机化合物具有吸附力。作为活性碳,例如可以列举出粉末状活性炭、颗粒状活性炭、纤维状活性炭。作为粉末状及颗粒状活性炭,可以列举出使植物质(木材、纤维素、锯屑、木炭、椰壳炭、木屑炭等)、石炭质(泥炭、褐炭、褐煤、烟煤、无烟煤、焦油等)、石油质(石油残渣、硫酸残渣、油碳等)、纸浆废液、合成树脂等碳化并根据需要使用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空气等)或药品(氯化钙、氯化镁、氯化锌、磷酸、硫酸、苛性钠、KOH等)使其活化而得到的活性炭等。作为纤维状活性碳,可以列举出使以聚丙烯腈(PAN)、纤维素、苯酚、石炭系浙青为原料的前体碳化,并使用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空气等)或药品(氯化钙、氯化镁、氯化锌、磷酸、硫酸、苛性钠、KOH等)使其活化而得到的活性炭等。其中,若考虑除去性能,则优选颗粒状活性炭。
[0072]颗粒状活性炭的粒径只要在以JIS Z8801为基准的20?200目(75 μ m?850 μ m)的范围内即可,优选36?150目(106μπι?425μπι)的范围。粒径小于该范围时通水性变差,大于该范围时过滤性能降低。
[0073]此外,当使用10英寸的壳体时,充填量优选200cc?400cc。
[0074]第二预过滤器(活性碳过滤器)6的下游侧与第一供给流道5的上游侧连接。此外,第一供给流道5的下游侧通过止回阀5a与第一过滤器8的进水口连接。通过这样连接,将由第二预过滤器6等过滤后的被过滤水向第一过滤器供给。
[0075]在本实施方式I中,作为第一过滤器8,使用微滤膜过滤器。用于微滤膜过滤器的微滤膜(MF膜)是膜表面的孔径为0.01?10 μ m左右,除去对象物质的粒径比0.01 μ m大的膜。虽然溶解性物质能透过,但最大粒径为0.01 μ m以上的物质、例如微生物和细菌等被除去。
[0076]作为微滤膜过滤器,可使用薄片状的平膜、中空丝状的中空纤维膜等,例如可使用由纤维素类、聚烯烃(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醇、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砜、聚丙烯腈、聚四氟乙烯(铁氟龙(注册商标))、聚碳酸酯、聚酯、聚酰胺、芳香族聚酰胺等各种材料构成的膜。
[0077]其中,若考虑处理性、加工特性、耐药品性等,则优选聚乙烯类的中空纤维膜。
[0078]就微滤膜的总膜面积而言,当使用10英寸的壳体时,优选0.2m2?2.0m2,进一步优选0.5m2?1.5m2o大于该范围时过滤器的加工性变差,小于该范围时过滤性能降低。
[0079]在第一过滤器8的出水口连接有第一净水流道10的上游侧。此外,第一净水流道10的下游侧通过止回阀12向水龙头16供给第一净水。
[0080]另外,原水流道18从原水流道2之中配置的止回阀3的上游侧的部分分支。该原水流道18的下游端通过止回阀20向水龙头16供给原水。
[0081]第二供给流道22通过止回阀24连接于第一净水流道10及第二过滤器26的进水口。通过这样连接,将由第一过滤器8等过滤后的第一净水向第二过滤器26供给。
[0082]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过滤器为具有离子分离功能的滤材。在本实施方式I中,作为第二过滤器26使用RO膜过滤器。在RO膜过滤器(第二过滤器)26中使用的RO膜是具有
0.0001?0.0005 μ m这样超微细孔的人工的半透膜,以钠和钙等金属离子、氯离子和硫酸离子等阴离子、农药等低分子量有机物为除去对象。
[0083]RO膜的氯化钠除去性能在自来水用膜组件规格AMST-002中,规定为93%以上,能够精制杂质极少的过滤水。
[0084]这样,RO膜过滤器(第二过滤器)26的膜孔小于第一过滤器8的膜孔。
[0085]净水回收率优选20%?40%。净水回收率大于该范围时除去性能变差,小于该范围时要废弃的浓缩水多。
[0086]此外,作为具有离子分离性能的过滤器,可使用离子交换体。
[0087]作为离子交换体,可使用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等)、离子交换纤维等。
[0088]本实施方式I中,在RO膜过滤器26之下游侧配置有止水阀,在RO膜过滤器26之下游侧并止水阀之上游侧配置有贮水箱34,在RO膜过滤器26与上述贮水箱34之间配置有自动关闭阀28。RO膜过滤器(第二过滤器)26的出水口连接于第二净水流道30。浓缩水(排水)流道32通过自动关闭阀28连接于RO膜过滤器26。
[0089]进而,在透过水流道(第二净水流道)30中配置有后置过滤器39,后置过滤器39之上下游侧配置有止回阀36及止回阀39a,从而连接于水龙头16及贮水箱34。
[0090]后置过滤器是为了提高安全性而配置,因此可以省略。作为后置过滤器,可使用具有与预过滤器或第一过滤器相同的材质和性能的过滤器。其中活性炭,即使在第二净水中残留有机化合物的,可以吸附而能够防止产生异味、臭气,因此优选。此外,由于RO膜过滤器(第二过滤器)除去原水中含有的残留氯元素,如果从水龙头16进入细菌和微生物的话容易繁殖。因此,优选微滤膜(MF膜)。
[0091]此外,由于不仅能除去细菌和微生物,连活性炭的微粉也能除去,更优选在活性炭的下游设置微滤膜(MF膜)。
[0092]第一净水流道10、原水流道18、透过水流道(第二净水流道)30通过切换单元38(混合阀)连接在水龙头16上。切换单元38具备混合阀,混合阀具有第一阀件及第二阀件。
[0093]图2及图3表示第一阀件及第二阀件之具体例子,在本具体例子中第一阀件为固定盘40 (图2),第二阀件为可旋转的可动盘42 (图3),可动盘42重叠于固定盘40,即可动盘42及固定盘40以能够相对滑动的方式彼此配置。
[0094]通过旋转由安装在水龙头16的上部的芯棒(未图示)连结的切换杆44,从而使可动盘42相对于固定盘40相对地旋转。切换杆44是用于选择排水和止水、排出的水的种类的操作单元。
[0095]水龙头16优选为单柄混合水龙头,单柄具有旋转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动作件,上述旋转方向的动作件与上述第一阀件或上述第二阀件连动,上述上下方向的动作件与止水阀连动。此时,止水阀与混合阀可以一体地形成,也可以分别形成,其形式没有限制。根据该结构,使用者通过杆操作能够简单地进行水龙头的开闭、水质的选择以及混合比的调整。
[0096]第一阀件具有分别连通于不同流道的多个开口,第二阀件具有连通于排水口的开口,第一阀件的多个开口中,分别连通于上述第一净水流道或上述第二净水流道的开口,彼此配置在能够同时连通于上述第二阀件之开口的位置。在具体例子的固定盘40的外周部形成三个开口 40a、40b、40c。此外,在可动盘42的外周部也形成有开口 42a。
[0097]可动盘42的开口 42a配置在伴随固定盘40与可动盘42的相对旋转能与固定盘40的开口 40a、40b、40c重叠的径向位置。
[0098]另外,固定盘40的开口 40a与40c配置在能同时与可动盘42的开口 42a重叠而使两者连通的圆周方向上邻接的位置。
[0099]进而,在固定盘40的开口 40a、40b、40c上分别连通有第一净水流道10、原水流道
18、透过水流道(第二净水流道)30。
[0100]其结果,通过切换杆44的旋转,能够使可动盘42相对于固定盘40相对旋转,使可动盘42的开口 42a与固定盘40的开口 40a、40b、40c的一个或两个对准。
[0101]可以了解的是,第一阀件及第二阀件只要以能够相对滑动的方式配置即可,不限定于圆形的可动盘42与固定盘40的组合,比如也可以釆用可旋转的筒状阀件、活塞式阀件
坐寸O
[0102]进而,如图4所示,自动关闭阀28在内部的透过水流道上具备在膨胀时封闭浓缩水(排水)流道32的橡胶阀28a。
[0103]该自动关闭阀28在RO贮水箱34内装满水时,承受逆流的水压,断开透过水流道(第二净水流道)30及浓缩水(排水)流道32的流道。当使用自动关闭阀28时,使用者不必总是为了避免只有浓缩水向外部流出而自己确认RO贮水箱34是否满水,能够节省利用手动关闭原水供给源的时间和劳力。
[0104]接着,说明净水系统I的动作。
[0105]净水系统I在使用时,第一供给流道2的上游侧连接在原水供给源(自来水管的龙头等)上。因此,总是向第一供给流道2供给原水。
[0106]在初期状态下,切换杆44处于止水状态。当RO贮水箱34未装满水时,即使在止水状态下,自动关闭阀28保持开放状态,透过了 RO膜过滤器(第二过滤器)26的第二净水继续向RO贮水箱34供水。
[0107]当RO贮水箱34装满水,向RO贮水箱34的第二净水停止,并且由于在切换杆44处于止水状态下所产生的水压,自动关闭阀28内的内压上升,透过水侧的橡胶阀28a膨胀,浓缩水的排水停止,系统进入休止状态(图5)。
[0108]即,能够在休止时预先使RO贮水箱34装满水。由此能够在使用时从RO贮水箱34供给的第二净水的流量充分。另外,在RO贮水箱34为满水的状态下,停止浓缩水的排水。
[0109]净水系统I通过操作切换杆44,能够从排水口 14选择性地供给原水(自来水)、由粗膜过滤器(第一预过滤器)4、活性碳过滤器(第二预过滤器)6及第一过滤器8过滤后的第一净水、由第一预过滤器4、碳过滤器(第二预过滤器)6、第一过滤器8以及RO膜过滤器(第二过滤器)26过滤后的第二净水。
[0110]即,在从排水口 14供给原水的场合,通过操作切换杆44,使切换单元38内的可动盘42的开口 42a与固定盘40的开口 40b对准,从原水流道18向水龙头16内导入原水,从排水口 14供给原水。
[0111]另外,在从排水口 14供给第一净水的场合,通过操作切换杆44,使切换单元38内的可动盘42的开口 42a与固定盘40的开口 40a对准,从第一净水流道10向水龙头16内导入净水(第一净水),从排水口 14供给第一净水。
[0112]另外,在从排水口14供给第二净水的场合,通过操作切换杆44,使切换单元38内的可动盘42的开口 42a与固定盘40的开口 40c对准,从第二净水流道30向水龙头16内导入净水(第二净水),从排水口 14供给第二净水。
[0113]进而,在从排水口 14供给第一净水与第二净水的混合水的场合,通过操作切换杆44,配置为使切换单元38内的可动盘42的开口 42a与固定盘40的开口 40a及40c两者局部地重叠,向水龙头16内导入来自第一净水流道10的净水(第一净水)及来自第二净水流道30的净水(第二净水),从排水口 14供给第一净水与第二净水的混合水。
[0114]此时,通过适当调整切换单元38内的可动盘42相对于固定盘40的角度位置,调整与可动盘42的开口 42a连通的固定盘40的开口 40a及40c的面积,能够适当地调整混合水内的第一净水与第二净水的比例。[0115]在获取适宜饮用的水的场合,通过操作杆44对第一净水与第二净水的比例进行硬度的调整。优选将硬度调整为IOppm?IOOppm,并将蒸发残留物(TDS)调整为30ppm?200ppm的范围。该范围是日本自来水管理目标设定项目的目标值,适宜饮用。
[0116]此外,更优选对硬度进行调整以使水成为60ppm以下的软水。该情况下,水变得芳醇,作为饮用是理想的。
[0117]在调整硬度时,使用硬度计或TDS计进行调整。此外,也可以在水龙头上设置用于显示硬度或TDS的显示器。
[0118]另外,不止可以调整为适宜饮用的净水,还可以调整为适宜浴室、盥洗台、理发店、美容院等使用的淋浴的硬度。
[0119](实施方式2)
[0120]接着,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他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
[0121]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50的结构的示意的方框图。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I相同的部分,附以同一符号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也一样)。
[0122]如图6所示,净水系统50在RO膜过滤器(第二过滤器)26与水龙头16之间没有设置自动关闭阀28及RO贮水箱34,也没有设置后置过滤器39,这些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I不同。
[0123]根据该结构,由于不设置自动关闭阀28及RO贮水箱34,简化结构,因此能够节省设置的时间和劳力,以低成本提供净水系统。
[0124](实施方式3)
[0125]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的结构的示意的方框图。
[0126]如图7所示,在净水系统60中,在供给原热水的原热水流道61上配置有止回阀61a。原热水流道61通过切换单元(混合阀)68连接于水龙头16。
[0127]切换单元68具备固定盘62 (图8、图9)和能相对于固定盘62相对旋转地重叠的可动盘64 (图10)。
[0128]通过旋转由安装在水龙头16的上部的芯棒(未图示)连结的切换杆44,从而使可动盘64相对于固定盘62相对地旋转。此外,通过推倒切换杆44,从而使可动盘64向水平方向,比如向前后滑动。
[0129]图8是固定盘62的底面图。在固定盘62的底面的外周部形成有四个开口 62a、62b、62c、62d。在开口 62a、62b、62c、62d上分别以能够通水的方式形成有第一净水流道10、原水流道18、透过水流道(第二净水流道)30、原热水流道61。
[0130]图9是从上部观察固定盘62的俯视图。在固定盘62的上表面的外周部形成有四个开口 63a、63b、63c、63d。开口 63a 与开口 62a、开口 63b 与开口 62b、开口 63c 与开口 62c、开口 63d与开口 62d分别贯通固定盘内部地连通。
[0131]图10是可动盘64的俯视图。可动盘64形成有开口 64a。可动盘64的开口 64a配置在伴随固定盘62与可动盘64的相对旋转能与固定盘62的开口 63a、63b、63c、63d重叠的径向位置。
[0132]另外,可动盘64的开口 64a配置在能同时与固定盘62的贯通孔63a和63c或者63b和63d重叠而使63a和63c或者63b和63d连通的位置。[0133]图11是在第二净水通水的情况下的可动盘与固定盘的配置图。当将切换杆44向一方,比如向上方操作时,可动盘64的开口 64a相对于固定盘向水平方向之一方滑动,能够增大相对于固定盘62的开口的重叠面积。
[0134]图12是止水情况下的可动盘与固定盘的配置图。当将切换杆44向另一方操作时,可动盘64的开口 64a相对于固定盘向与上述方向反对地滑动,能够减小相对于固定盘62的开口的重叠面积。进而,当将切换杆44完全向另一方推倒时,能够进入止水状态。此时,即使进行旋转,可动盘64的开口 64a也不会与固定盘62的开口重叠,各流道被可动盘64的非开口部遮断,进入止水状态。
[0135]其结果,通过切换杆44的如上下的往复动作能够进行流道的开闭及流量的调整,通过其旋转动作能够使可动盘64的开口 64a与固定盘62的开口 63a、63b、63c、63d以及63a 和 63c、63b 和 63d 对准。
[0136]在从排水口 14供给原热水的场合,通过操作切换杆44,使切换单元68内的可动盘64的开口 64a与固定盘62的开口 63d对准,从原热水流道61向水龙头16内导入原热水,从排水口 14供给原水。此外,通过切换杆44的如上下的往复动作能够调整流量。
[0137]进而,在从排水口 14供给原水与原热水的冷热混合水的场合,通过操作切换杆44,配置为使可动盘64的开口 64a与固定盘62的开口 63b及63d两者局部地重叠,向水龙头16内导入来自原水流道18的原水及来自原热水流道61的原热水,从排水口 14供给原水与原热水的冷热混合水。
[0138]此时,通过适当调整可动盘64相对于固定盘62的位置,调整与可动盘64的开口64a连通的固定盘62的开口 63b及63d的面积,能够适当地调整冷热混合水内的原水与原热水的比例。进一步,通过切换杆44的如上下的往复动作能够调整流量。
[0139]从排水口供给第一净水以及第一净水与第二净水的混合水的场合,与供给原热水以及原水与原热水的混合水的场合一样,通过操作切换杆44,能够进行供给。
[0140]实施方式4
[0141]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的结构的示意的方框图。第四实施方式是日本水道协会所称的II型(根源端止水式)净水系统,即在停止时对过滤器不施加水压。
[0142]如图13所示,在原水流道中设置有用于供给或停止原水的电磁阀(开闭阀)52。而且在该电磁阀52上设置有控制装置53,控制装置53开闭电磁阀52、并对来自排水口 14的排水和止水进行切换。
[0143]控制装置53通过未图示的电气配线与切换杆44的操作连动。因此,在操作切换杆44来排出净水的场合,电磁阀52打开,向净水系统供给原水,从排水口排出净水。此外,在止水的场合,电磁阀52关闭,停止向净水系统供给原水。因此构成为在停止时对过滤器不施加水压。
[0144]进而,在如图13所示的净水系统中,优选在比第二供给流道22的止回阀24靠下游设置泵54。此外,泵54优选具备感压开关55。
[0145]感压开关55通过未图示的电气配线与泵54连动。感压开关55在通水时打开,使泵54运转。此外,感压开关55在止水时关闭,使泵54停止。因此,在第二净水的排水时,能够对RO膜加压从而确保水量。此外,由于在止水时不进行加压,因此能够节约电力,是经济的。
[0146]此外,实施方式4具有二个上述水龙头,其中一个是通过一个混合阀连通于第一净水流道及上述第二净水流道,另一个是通过另一个混合阀连通于上述原水流道及/或上述原热水流道。
[0147]虽然在实施方式4中将原水与另一个水龙头连接,但也可以将其与净水器用水龙头连接。该情况下,通过在控制装置53与止回阀3之间设置原水流道18,能够从排水口排出原水。
[0148]此外,虽然在实施方式4中,原水流道2通过电磁阀与第一预过滤器4连通,但也可以将原水流道2连接到水龙头16内的切换单元之止水阀,从切换单元经配管与预过滤器4连接。该情况下,由于通过操作切换杆44来向各过滤器供给或停止原水,在停水时仅对水龙头施加水压,因此能够构成所谓II型(根源端止水式),即只有净水使用时对各过滤器施加水压的净水系统。
[0149]本实用新型未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在要求保护的技术范围所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种改变、变形。
[0150]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中,作为第一过滤器8使用微滤膜过滤器,但也可以使用以其他滤膜、例如超滤膜(UF膜)或纳滤膜(NF膜)为过滤用材料的过滤器代替微滤膜过滤器。
[0151]其中,超滤膜(UF膜)是膜孔径比微滤膜更小,膜表面的孔径为0.01 μ m以下,除去对象物质的分子量为1000?300000Da左右的膜。其以截留分子量表不,该截留分子量以分子量表示能分离的物质的大小。水、离子分子、低分子量物质能透过。利用这些滤膜的杂质除去效果以除去0.01 μ m左右的粒子为界限。
[0152]另外,纳滤膜(NF膜)在从硬度成分等二价金属离子除去宽范围的低分子量物质的场合使用。位于超滤膜(UF膜)与RO膜的中间,具有阻止二价离子,但一价金属离子容易透过的特征。
[0153]因此,根据第一净水所要求的水质,适当选择用于第一过滤器8的过滤器膜。
[0154]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中,具有在一个水龙头上连接原水、第一净水、第二净水的结构,但也可以与原水分开而将第一净水、第二净水连接到其他水龙头上。
[0155]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中,第二预过滤器6没有与排水口 14连接,但也可以设置使第二预过滤器6与排水口 14连接的预过滤净水流道而从排水口 14供给预过滤净水。
[0156]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净水系统中,作为操作单元具备切换杆44,但也可以设置开关等。
[0157]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游”及“下游”意思是以原水入口为最上游、以排水口为最下游的流道中的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净水系统,其是通过过滤原水而生成净水的净水系统,该净水系统的特征在于, 具备第一供给流道、第一过滤器、第一净水流道、第二供给流道、第二过滤器、第二净水流道、切换单元以及排水口, 其中,上述第一供给流道连接于上述第一过滤器的进水口, 上述第一净水流道连接于上述第一过滤器的出水口, 上述第二过滤器具有离子分离滤材, 上述第二供给流道连接于上述第一净水流道及上述第二过滤器的进水口, 上述第二净水流道连接于上述第二过滤器的出水口, 上述切换单元具有混合阀, 上述混合阀具有第一阀件及第二阀件,它们以能够相对滑动的方式彼此配置, 上述第一阀件具有分别连通于不同流道的多个开口, 上述第二阀件具有连通于上述排水口的开口, 上述第一阀件的多个开口中,分别连通于上述第一净水流道或上述第二净水流道的开口,彼此配置在能够同时连通于上述第二阀件之开口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单柄混合水龙头, 上述单柄具有旋转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动作件, 上述旋转方向的动作件与上述第一阀件或上述第二阀件连动, 上述上下方向的动作件与止水阀连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原水流道, 上述第一阀件具有连通于上述原水流道的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原热水流道, 上述第一阀件具有连通于上述原热水流道的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原热水流道, 上述第一阀件具有连通于上述原热水流道的开口,并且, 分别连通于上述原水流道或上述原热水流道的开口,彼此配置在能够同时连通于上述第二阀件之开口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2个上述排水口,其中一个通过上述混合阀连通于上述第一净水流道及上述第二净水流道,另一个通过上述混合阀连通于上述原水流道及/或上述原热水流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一个上述水龙头,其通过一个上述混合阀连通于上述第一净水流道、上述第二净水流道、及上述原水流道及/或上述原热水流道, 或者, 具有二个上述水龙头,其中一个是通过一个上述混合阀连通于上述第一净水流道及上述第二净水流道,另一个是通过另一个上述混合阀连通于上述原水流道及/或上述原热水流道。
8.根据权利要求1~5、7中任一项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过滤器的上游侧配置有至少一个预过滤器,其中上述预过滤器包括活性炭过滤器及/或粗膜过滤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过滤器的上游侧配置有至少一个预过滤器,其中上述预过滤器包括活性炭过滤器及/或粗膜过滤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过滤器为膜过滤器, 上述预过滤器包括粗膜过滤器, 其中上述第一过滤器的膜孔小于上述粗膜过滤器的膜孔。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过滤器为膜过滤器, 上述预过滤器包括粗膜过滤器, 其中上述第一过滤器的膜孔小于上述粗膜过滤器的膜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5、7中任一项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过滤器为微滤膜过滤器、超滤膜过滤器及纳滤膜过滤器的任一种,上述第二过滤器为膜过滤器, 其中上述第二过滤器的过滤膜孔小于上述第一过滤器的过滤膜孔。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过滤器为微滤膜过滤器、超滤膜过滤器及纳滤膜过滤器的任一种,上述第二过滤器为膜过滤器, 其中上述第二过滤器的膜孔小于上述第一过滤器的膜孔。
14.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过滤器为微滤膜过滤器、超滤膜过滤器及纳滤膜过滤器的任一种,上述第二过滤器为膜过滤器, 其中上述第二过滤器的过滤膜孔小于上述第一过滤器的过滤膜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过滤器为RO膜过滤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过滤器为RO膜过滤器。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过滤器为RO膜过滤器。
18.根据权利要求15~17任一项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RO膜过滤器之下游侧配置有上述止水阀, 在上述RO膜过滤器之下游侧并上述止水阀之上游侧配置有贮水箱, 在上述RO膜过滤器与上述贮水箱之间配置有自动关闭阀。
19.根据权利要求15~17任一项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预过滤器之上游侧配置有上述止水阀,在上述第二供给流道中配置有泵。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泵具备感压开关。·
【文档编号】C02F9/04GK203639262SQ201320879253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7日
【发明者】河合由修, 铃木敏 申请人: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