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63365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市政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还包括依次设置的粗格栅、调节池、细格栅、初沉池、曝气生物过滤池、二级沉淀池、和消毒池,进水管与粗格栅的进水口连通,消毒池的出水口连通出水管;其中,初沉池依次包括泥水混合区、生物絮凝区、澄清区和污泥浓缩区,且所述污泥浓缩区设有连通泥水混合区上部的污泥入口的污泥回流通道。该市政污水处理系统能够实现很好的水处理效果,得到水质较高的再生水。
【专利说明】市政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市政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污水处理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工业社会的发展, 一方面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日益紧缺,另一方面,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多,对环境污染日 益严重。因此,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是解决水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关键。
[0003] 目前的市政污水处理都开始采用生物法污水处理工艺系统,但主要由调节池、曝 气生物滤池和沉淀池构成。此类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处理效果,但是其再 生水质仍然较差,难以满足城市用水水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水处理 效果好、再生水质高的市政污水处理系统。
[0005]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市政污水处理系统, 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还包括依次设置的粗格栅、调节池、细格栅、初沉池、曝气生物过滤 池、二级沉淀池、和消毒池,其中,进水管与粗格栅的进水口连通,粗格栅的出水口连通调节 池的进水口,调节池的出水口连通细格栅的进水口细格栅的进水口,细格栅的出水口连通 初沉池的进水口,初沉池的出水口连通曝气生物过滤池的进水口,曝气生物过滤池的出水 口连通二级沉淀池的进水口,二级沉淀池的出水口连通消毒池的进水口,消毒池的出水口 连通出水管;
[0006] 其中,所述初沉池依次包括泥水混合区、生物絮凝区、澄清区和污泥浓缩区,泥水 混合区上部的进水口与初沉池的进水口连通,泥水混合区上部的出水口与生物絮凝区上部 的进水口连通,生物絮凝区上部的出水口与澄清区下部的进水口连通,澄清区上部的出水 口与所述曝气生物过滤池的进水口连通,泥水混合区、生物絮凝区和澄清区底部的污泥排 出口均与污泥浓缩区连通,且所述污泥浓缩区设有连通泥水混合区上部的污泥入口的污泥 回流通道。
[000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污泥浓缩区设有连通泥水混合区上部的污 泥入口的污泥回流通道。
[000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污泥浓缩区还设有连通澄清区下部的污水 回流口的污水回流通道。
[000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泥水混合区设有机械搅拌器以将泥水混合 区内由进水口进来的污水和由污泥回流通道回流的污泥混合。
[00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澄清区设有填料层,所述填料层为蜂窝斜 管填料层或鹅卵石填料层。
[001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粗格栅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粗栅条,相邻 两个粗栅条之间的间距为IOmm至20mm。
[001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细格栅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细栅条,相邻 两个细栅条之间的间距为2mm至5mm。
[0013] 本实用新型的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系统通过格栅去除污水中 的较大杂物,通过调节池均衡水质水量,通过初沉池对污水进行生物反应前的预处理,去除 水中悬浮物,再通过曝气生物过滤池进行生物反应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并在二级沉 淀池中再次进行泥水分离,最后通过消毒池彻底消毒,能够实现很好的水处理效果,得到水 质较高的再生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15]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市政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是图1中的初沉池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8]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进水管11和 出水管19,还包括依次设置的粗格栅12、调节池13、细格栅14、初沉池15、曝气生物过滤池 16、二级沉淀池17、和消毒池18。进水管11用于汇聚城市污水,进水管11的出水端与粗格 栅12的进水口连通。粗格栅12主要用于分离污水中较大体积的杂物,例如树叶、垃圾等。 具体示例中,粗格栅12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粗栅条,相邻两个粗栅条之间的间距为IOmm至 20_。粗格栅12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调节池13的进水口连通。调节池13用于进行水质、 水量的混合调节,避免不同时段进水的水质水量的大幅波动。调节池的出水口与细格栅14 的进水口连通。细格栅14的作用与粗格栅12基本相同,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体积相对较 小的杂物。具体示例中,细格栅14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细栅条,相邻两个细栅条之间的间 距为2mm至5mm。细格栅14的出水口与初沉池15的进水口连通。初沉池15主要用于对污 水进行生物反应前的预处理,去除水中悬浮物。初沉池15的出水口与曝气生物过滤池16 的进水口连通。通过曝气生物过滤池16,使微生物附着在填料表面生长而形成生物膜,当污 水流经填料表面和生物膜接触的过程中,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即被微生物吸附、稳定,最终 转让为H 20、CO2和微生物细胞物质,使污水得以净化。曝气生物过滤池16的出水口与二级 沉淀池17的进水口连通。二级沉淀池17对生物反应后的污水进行进一步杂质沉淀。二级 沉淀池17的出水口与消毒池18的进水口连通。消毒池18可以采用加氯消毒、臭氧消毒或 紫外线消毒等各种消毒方式对水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的水然后通过消毒池18的出水口 连通出水管19,将再生水排出。
[0019] 图2示出了初沉池15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初沉池15 包括泥水混合区151、生物絮凝区152、澄清区153和污泥浓缩区154。泥水混合区154上部 的进水口与初沉池15的进水口连通,泥水混合区151上部的出水口与生物絮凝区152上部 的进水口连通,生物絮凝区152上部的出水口与澄清区153下部的进水口连通,澄清区153 上部的出水口与曝气生物过滤池16的进水口连通,泥水混合区151、生物絮凝区152和澄清 区153底部的污泥排出口均与污泥浓缩区154连通。并且,污泥浓缩区154设有连通泥水 混合区151上部的污泥入口的污泥回流通道155。优选地,污泥浓缩区154还设有连通澄清 区153下部的污水回流口的污水回流通道156。
[0020] 泥水混合区151内设有机械搅拌器以将泥水混合区151内由进水口进来的污水和 由污泥回流通道155回流的污泥混合。混合的泥水在生物絮凝区152内进行初步的水解。 澄清区153内设有填料层,通过加装填料对污水提供澄清作用。生物絮凝区152出来的污 水从澄清区153的下部进水口进入,经过填料层的澄清,从澄清区153的上部出水口排出, 以提供给曝气生物过滤池16进行生物反应。澄清区153内的填料层优选采用蜂窝斜管填 料或鹅卵石填料。泥水混合区151、生物絮凝区152和澄清区153底部的污泥均收集在污泥 浓缩区154内,实现泥水分离,以便排出污泥。同时,污泥浓缩区154内的一部分污泥经污 泥回流通道155回流到泥水混合区151实现泥渣循环;污泥浓缩区154内分离出来的水通 过污水回流通道156进入澄清区153,从而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
[002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还包括依次设置的粗格 栅、调节池、细格栅、初沉池、曝气生物过滤池、二级沉淀池、和消毒池,其中,进水管与粗格 栅的进水口连通,粗格栅的出水口连通调节池的进水口,调节池的出水口连通细格栅的进 水口细格栅的进水口,细格栅的出水口连通初沉池的进水口,初沉池的出水口连通曝气生 物过滤池的进水口,曝气生物过滤池的出水口连通二级沉淀池的进水口,二级沉淀池的出 水口连通消毒池的进水口,消毒池的出水口连通出水管; 其中,所述初沉池依次包括泥水混合区、生物絮凝区、澄清区和污泥浓缩区,泥水混合 区上部的进水口与初沉池的进水口连通,泥水混合区上部的出水口与生物絮凝区上部的进 水口连通,生物絮凝区上部的出水口与澄清区下部的进水口连通,澄清区上部的出水口与 所述曝气生物过滤池的进水口连通,泥水混合区、生物絮凝区和澄清区底部的污泥排出口 均与污泥浓缩区连通,且所述污泥浓缩区设有连通泥水混合区上部的污泥入口的污泥回流 通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浓缩区还设有连 通澄清区下部的污水回流口的污水回流通道。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水混合区设有机械 搅拌器以将泥水混合区内由进水口进来的污水和由污泥回流通道回流的污泥混合。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澄清区设有填料层,所 述填料层为蜂窝斜管填料层或鹅卵石填料层。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粗格栅设有多个相互 平行的粗栅条,相邻两个粗栅条之间的间距为IOmm至20mm。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细格栅设有多个相互 平行的细栅条,相邻两个细栅条之间的间距为2mm至5mm。
【文档编号】C02F9/14GK204022621SQ201420404522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1日
【发明者】陈楚鹏 申请人:汕头市建华建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