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黑水虻处理病死禽畜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739356发布日期:2018-10-23 22:01阅读:76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黑水虻处理病死禽畜的方法。



背景技术: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是防止动物疫病扩散、有效控制和扑灭动物疫情、防止病原污染环境的重要举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口蹄疫、疯牛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社会日益重视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工作。我国是禽畜养殖大国,养殖规模居世界前列。禽畜养殖过程中,由于天气、疫病等原因存在一定的死亡率,对于死亡的禽畜,需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疫病流行、环境污染甚至疫病禽畜流入市场、引发食品安全事故。

传统的疫病死亡禽畜一般采用深埋、焚烧或者发酵的方法处理:深埋是一种简单、经济、实用的无害化处理方法,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但该方法存在着潜在污染环境、病原可能持续存在、存在环境长期影响未知、运输过程中病原易扩散、不能回收副产品、影响土地价值等缺点,且受地点、季节等因素限制。焚烧是通过燃烧方式对动物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方式,存在设施昂贵,劳动量大,燃料需求较多,受天气和环境影响,难以得到公众支持,且不适宜处理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感染动物的尸体。采用发酵的处理方式,由于发酵池占用土地大,发酵周期长达百余天以上,在发酵池周围数百米范围内散发强烈的臭气,严重污染周边环境,且发酵池的容量有限,能消纳病害禽畜的数量不多,一旦出现瘟情,就会出现难以处理的局面。为了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处理方法,科学家们提出了用增加食物链来净化周边环境的防治对策,即利用某些昆虫的食腐特性,将死亡禽畜转化成高质量的昆虫蛋白饲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的构想。

黑水虻属于双翅目水虻科,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昆虫。黑水虻能够有效地减少粪便堆积、粪便臭味,防止家蝇滋生等,是自然界碎屑食物链的重要环节,也是非常值得开发的资源昆虫和环境昆虫。

利用黑水虻对病死禽畜资源化处理,一方面减少病死禽畜堆放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有效保护环境,减少由于病死禽畜不合理处置而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及疫情传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将病死禽畜变废为宝,引进先进成熟经验技术,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真正实现病死禽畜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改善生态环境,保证食品安全,促进低碳环保绿色农业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同时能够产生可利用的产品,降低能耗的病死畜禽处理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利用黑水虻处理病死禽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收集病死畜禽,并将收集得来的病死畜禽集中放入烘干室内,用温度为120-320℃的热气体直接杀菌烘干;

(2)将烘干后的病死畜禽进行粉碎,并将粉碎后的病死畜禽集中放入处理池中,均匀摊开;

(3)将处理池中的病死畜禽用植物乳酸菌混合发酵22-26小时,获得饲养原料;

(4)往处理池的饲养原料中接种黑水虻6-8日龄幼虫,所述饲养料供黑水虻幼虫取食,进行生物转化6-10日;

(5)饲养原料转变成松散的小颗粒状残渣后,进行虫渣分离得到黑水虻预蛹和剩余残渣;

(6)所述黑水虻预蛹作为饲料或高蛋白昆虫幼虫,所述剩余残渣用于制作高效固体有机肥。

优选的,所述步骤(2)处理池中病死畜禽均匀摊开的厚度为10-20cm。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植物乳酸菌的pH值为3-5;活菌数不低于5亿/ml。

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处理池温度为20-25℃,环境相对湿度不低于60%、处理池内湿度不大于80%。

优选的,步骤(5)中的虫渣分离包括自然迁出法和筛分法。

优选的,所述自然迁出法是在处理池中设置带出口的通道,出口处放置收集容器,所述通道倾斜角度小于15°,利用黑水虻预蛹阶段有迁出食料的习性,黑水虻在夜晚时通过倾斜的通道自行迁出处理池,分离得到黑水虻预蛹。

优选的,所述筛分法是指根据饲养原料颗粒大小选择适宜的筛目,通过分离过大和过小的饲养原料,得到含有少量杂质的黑水虻预蛹。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利用黑水虻对病死禽畜资源化处理,一方面减少病死禽畜堆放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有效保护环境,减少由于病死禽畜不合理处置而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及疫情传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将病死禽畜变废为宝,引进先进成熟经验技术,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真正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改善生态环境,保证食品安全,促进低碳环保绿色农业的发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利用黑水虻处理病死禽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收集病死畜禽,并将收集得来的病死畜禽集中放入烘干室内,用温度为120℃的热气体直接杀菌烘干;

(2)将烘干后的病死畜禽进行粉碎,并将粉碎后的病死畜禽集中放入处理池中,均匀摊开;

(3)将处理池中的病死畜禽用植物乳酸菌混合发酵22小时,获得饲养原料;

(4)往处理池的饲养原料中接种黑水虻6-8日龄幼虫,所述饲养料供黑水虻幼虫取食,进行生物转化6日;

(5)饲养原料转变成松散的小颗粒状残渣后,进行虫渣分离得到黑水虻预蛹和剩余残渣;

(6)所述黑水虻预蛹作为饲料或高蛋白昆虫幼虫,所述剩余残渣用于制作高效固体有机肥。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所述步骤(2)处理池中病死畜禽均匀摊开的厚度为10cm。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所述步骤(3)中植物乳酸菌的pH值为3;活菌数为5亿/ml。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所述步骤(4)中处理池温度为20℃,环境相对湿度为60%、处理池内湿度为79%。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步骤(5)中的虫渣分离包括自然迁出法和筛分法。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所述自然迁出法是在处理池中设置带出口的通道,出口处放置收集容器,所述通道倾斜角度为14°,利用黑水虻预蛹阶段有迁出食料的习性,黑水虻在夜晚时通过倾斜的通道自行迁出处理池,分离得到黑水虻预蛹。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所述筛分法是指根据饲养原料颗粒大小选择适宜的筛目,通过分离过大和过小的饲养原料,得到含有少量杂质的黑水虻预蛹。

实施例二

一种利用黑水虻处理病死禽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收集病死畜禽,并将收集得来的病死畜禽集中放入烘干室内,用温度为210℃的热气体直接杀菌烘干;

(2)将烘干后的病死畜禽进行粉碎,并将粉碎后的病死畜禽集中放入处理池中,均匀摊开;

(3)将处理池中的病死畜禽用植物乳酸菌混合发酵24小时,获得饲养原料;

(4)往处理池的饲养原料中接种黑水虻7日龄幼虫,所述饲养料供黑水虻幼虫取食,进行生物转化8日;

(5)饲养原料转变成松散的小颗粒状残渣后,进行虫渣分离得到黑水虻预蛹和剩余残渣;

(6)所述黑水虻预蛹作为饲料或高蛋白昆虫幼虫,所述剩余残渣用于制作高效固体有机肥。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所述步骤(2)处理池中病死畜禽均匀摊开的厚度为15cm。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所述步骤(3)中植物乳酸菌的pH值为4;活菌数为6亿/ml。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所述步骤(4)中处理池温度为23℃,环境相对湿度为65%、处理池内湿度为70%。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步骤(5)中的虫渣分离包括自然迁出法和筛分法。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所述自然迁出法是在处理池中设置带出口的通道,出口处放置收集容器,所述通道倾斜角度为13°,利用黑水虻预蛹阶段有迁出食料的习性,黑水虻在夜晚时通过倾斜的通道自行迁出处理池,分离得到黑水虻预蛹。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所述筛分法是指根据饲养原料颗粒大小选择适宜的筛目,通过分离过大和过小的饲养原料,得到含有少量杂质的黑水虻预蛹。

实施例三

一种利用黑水虻处理病死禽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收集病死畜禽,并将收集得来的病死畜禽集中放入烘干室内,用温度为320℃的热气体直接杀菌烘干;

(2)将烘干后的病死畜禽进行粉碎,并将粉碎后的病死畜禽集中放入处理池中,均匀摊开;

(3)将处理池中的病死畜禽用植物乳酸菌混合发酵26小时,获得饲养原料;

(4)往处理池的饲养原料中接种黑水虻8日龄幼虫,所述饲养料供黑水虻幼虫取食,进行生物转化10日;

(5)饲养原料转变成松散的小颗粒状残渣后,进行虫渣分离得到黑水虻预蛹和剩余残渣;

(6)所述黑水虻预蛹作为饲料或高蛋白昆虫幼虫,所述剩余残渣用于制作高效固体有机肥。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所述步骤(2)处理池中病死畜禽均匀摊开的厚度为20cm。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所述步骤(3)中植物乳酸菌的pH值为5;活菌数为7亿/ml。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所述步骤(4)中处理池温度为25℃,环境相对湿度为70%、处理池内湿度为60%。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步骤(5)中的虫渣分离包括自然迁出法和筛分法。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所述自然迁出法是在处理池中设置带出口的通道,出口处放置收集容器,所述通道倾斜角度为10°,利用黑水虻预蛹阶段有迁出食料的习性,黑水虻在夜晚时通过倾斜的通道自行迁出处理池,分离得到黑水虻预蛹。

作为更好地实施方式,所述筛分法是指根据饲养原料颗粒大小选择适宜的筛目,通过分离过大和过小的饲养原料,得到含有少量杂质的黑水虻预蛹。

黑水虻属于双翅目水虻科,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昆虫。黑水虻能够有效地减少粪便堆积、粪便臭味,防止家蝇滋生等,是自然界碎屑食物链的重要环节,也是非常值得开发的资源昆虫和环境昆虫。

黑水虻起源于南美洲热带草原,之后逐渐遍布整个美洲大陆,至二十世纪中叶,从阿根廷的最南端到美国的西雅图已都有黑水虻的分布。二战期间,黑水虻随美军迅速扩散到全世界。目前,在全球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川、福建、山东、河北、北京等地区也有黑水虻的分布,但数量不多。

成虫体长12毫米左右。触角宽、扁且长,体黑色并具蓝紫色光泽,腹部前端两侧各具一白色半透明的斑,足的胫节白色,其余黑色。幼虫乳白色,有毛,体形肥胖,半头式,老熟幼虫长约20毫米。蛹为深褐色,表皮革质,较硬。卵长椭圆形,初期半透明,后渐变为淡黄色。

黑水虻属完全变恋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成虫羽化后即能交尾,雌成虫约2天后开始产卵,单雌产卵量约900粒,完成产卵后即死亡,寿命约为9天。雄成虫的寿命约为6-7天。成虫通常栖息在绿色的灌木丛中,多以植物的汁液和蜜露为食。雌成虫寻找新鲜的有机质作为产卵场地,并将卵产在有机质附近的干燥缝隙中。幼虫共6龄,营腐生性,取食范围非常广泛,主要以新鲜的猪粪、鸡粪、腐烂的水果和蔬菜为食。幼虫自3龄之后取食量增大,6龄后进入预蛹期,体色从乳白色转为深褐色,并从取食环境中迁出,寻找干燥,阴凉、隐蔽的化蛹场所,有明显的趋缝性。蛹期的弹性很大,从7天到6个月不等。黑水虻世代历期约35天,随环境变化很大,适宜条件下28天就能完成一代,而在非适宜条件下则有可能需要8个月。

黑水虻的繁育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成虫饲养

黑水虻成虫寿命较短,雌成虫平均寿命只有7-9天,雄成虫平均寿命只有6-7天,羽化的成虫从土层中钻出后需要静息一段时间(约半小时或更长),完成展翅以及表皮的鞣化增色过程,能够飞翔的成虫通常停留在灌木或草本植物的叶片上,飞行速度快,有一定的趋光性。成虫口器为舔吸式,消化功能有一定程度的退化,不能分泌唾液进行体外消化,但是能吸食水份或植物汁液,实验显示,以蜂蜜水或蔗糖水饲喂的成虫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但是与清水对照的成虫在存活天数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分析认为黑水虻成虫仍然需要补充糖份作为飞行能源,但取食过程与成虫寿命和生殖发育过程可能无关。

黑水虻成虫羽化1-2天后即能交配,交配过程较为复杂,交配前期存在雄成虫对雌成虫的识别和求偶行为,交配中期的产卵瓣与抱握器的对接在飞行中完成,交配后期的授精过程在地面或叶片上完成,授精过程大约需要半小时左右,强烈的日光照射能够诱导成虫的交配行为,但同时还受到时间和温度的影响,自然条件下,成虫于接近正午时分达到交配高峰,随后交配行为逐渐减少,雄成虫交配后不久即死亡,雌成虫交配2-3天后开始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一次性产卵约800粒,产卵后不久亦死亡。

成虫饲养条件参数:环境温度不低于16℃,补充蔗糖水或蜂蜜水(浓度低于10%),较为宽敞的空间,具有宽大叶片的灌木植物,目光照射。

(2)采卵

是否能够方便、迅速地集中采卵是黑水虻规模化养殖的关键环节,唯其如此,才能有效地控制环境因子、实现操作过程的程序化和标准化、以及获得龄期一致的幼虫从而方便时间序列的控制,幸运的是,黑水虻的产卵习性非常适宜于集中采卵的实现,首先,黑水虻雌成虫产卵场所的选择受食物信息的诱导,因此可以利用饵料诱集黑水虻在固定区域产卵;其次,黑水虻雌成虫是一次性产卵,卵粒晶莹透明、排列整齐,形成卵块,利于集中收获;第三,黑水虻并不会将卵直接产于食料上,而是选择附近较为干燥的缝隙。根据此特性,设计了适宜于黑水虻产卵的一次性卵诱集器,置于食料附近,就能方便地收获大量的黑水虻卵用于后续生产。

(3)常温孵化

将收集的卵诱集器置于透明的塑料盒内,盒底均匀铺垫一层由鱼粉、麦麸、花生麸配制的初孵幼虫饲料,环境温度为室温(25℃)、相对湿度(RH)大于80%,加盖防蝇网,必要时用喷壶补充水份,大约3天左右就能孵化,同一卵块的幼虫孵化时间非常接近,因此可以获得龄期非常一致的虫态。

(4)幼虫饲养

黑水虻的初孵幼虫至3龄幼虫体积小,食量不大,为提高禽畜粪便的处理效率和黑水虻幼虫的成活率,最优的方案是将黑水虻幼虫饲养至3龄后再进入禽畜粪便的处理程序。黑水虻幼虫的饲养程序相对简单,以透明塑料盒或塑料盘为饲养器具,畜禽废弃物为主要饲料,环境温度为室温(25℃)、盘内食料温度为70-80%、环境相对湿度(RH)不低于60%、盘内湿度不大于80%,加盖防蝇网,每24小时更换一次食料,初孵幼虫至3龄幼虫的发育期约为6-7天,获得大小一致、体色乳白、健康活泼的3龄幼虫即可用于禽畜粪便、畜禽尸体、腐败蔬果的生物处理过程。

(5)预蛹

黑水虻幼虫经5龄后体色逐渐变为黑褐色,体壁硬化,停止取食,进入预蛹阶段。预蛹阶段的黑水虻肠道内没有食物,寻找干燥、阴凉、隐蔽的场所化蛹,有迁出食物的行为,但同样有避光性和趋缝性。黑水虻预蛹具有更强的抗逆性,因此是较为理想的贮存虫态。

用于补充黑水虻成虫种群数量的预蛹收集后,在残余的食料中加入适量木糠和泥土,使其在养殖盘底部化蛹,然后置于成虫饲养室内,避雨避光,约2周后即可羽化出黑水虻成虫,从而进行新一轮的循环。

(6)分离

黑水虻与食料残余的分离可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其一,自然迁出,黑水虻预蛹阶段有迁出食料的习性,因此在饲养容器中设计若干有通道的出口,通道倾斜角度小于15°,黑水虻在夜晚时即能通过倾斜的通道自行迁出饲养盘,在通道出口放置容器收集即能得到分离得十分干净的预蛹;其二,筛分,黑水虻取食后期食物残余已经相当干燥,因此可以根据饲料颗粒大小选择适宜的筛目,通过分离过大和过小的食物块,也能得到含有少量杂质的黑水虻预蛹。

(7)注意事项

黑水虻虽然抗逆性强,但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会严重影响黑水虻的发育和存活,因此需要尽可能避免粗放管理和饲养环节上的疏忽,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有:

1,温湿度。黑水虻幼虫对温湿度非常敏感,温度过低会导致取食量下降、发育缓慢,而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则会发生幼虫停止取食、逃离行为;湿度过高的危害最大,除诱发病害外,粘湿的食料因为透气性差而导致多数幼虫死亡,而过于干燥则会影响幼虫的取食效率。

2,透气性。黑水虻虽然在水中淹没数天也不会致死,但良好的透气性对于黑水虻的养殖环境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在透气性不良而环境温度过高的情况下,会发生黑水虻幼虫集体逃离现象。

3,黑水虻幼虫富含抗菌肽。但在高温高湿,及饲料成份过于单一的情况下,容易患软腐病,防止方法是保持饲养环境的通风透气,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植物材料(瓜果蔬菜类)。成虫与幼虫饲养室应有防护措施,防止鸟类等天敌的偷食。

黑水虻具有多种重要用途,可在以下几方面对其加以开发利用。

1、营养价值利用

黑水虻幼虫和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其脂肪中的脂肪酸含量也很丰富,可以把幼虫和蛹烘干后研磨成粉,作为畜禽的饲料添加剂。黑水虻幼虫的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约为42.1%,脂肪含量约为34.8%,粗纤维为7.0%,灰份约占16.1%.而且氨基酸、钙含量也都很高。据研究,黑水虻幼虫的氨基酸含量与鲱鱼粉相似,而优于普通的豆粉和骨粉,特别适合于鸡、猪、牛蛙及鱼类的养殖。也可以将黑水虻幼虫和蛹中的脂肪、几丁质和蛋白质进行分离,获得的脂肪和几丁质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而分离了脂肪和几丁质的昆虫蛋白,饲料优势也会得到提高。

2、转化畜禽粪便

黑水虻幼虫以动物粪便为食,可以用其处理动物粪便。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发展,畜禽粪便污染已经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黑水虻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在转化畜禽粪便方面,效果非常理想,并能有效祛除畜禽粪便中的臭味。经黑水虻处理的猪粪,氮减少55.1%,磷减少44.1%,钾减少52.8%,钙减少56.2%,镁减少41.2%,硫减少44.7%,铜减少45.8%等。这样,通过黑水虻幼虫的取食,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畜禽粪便的堆积,极大地减少了粪便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外,经黑水虻幼虫取食的粪便残余物含有大量的腐殖酸,是优良的固体有机肥,更是饲养蚯蚓、红虫的良好材料。

3、抑制蝇类繁殖

黑水虻与苍蝇生活习性相似,但是黑水虻不喜与人类亲近,通常栖息于绿色灌木丛中,没有进入人类居室的习惯。黑水虻生长数量的增多,可以有效抑制苍蝇的繁殖,消灭病原微生物,净化人类居住环境。

利用黑水虻对病死禽畜资源化处理,一方面减少病死禽畜堆放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有效保护环境,减少由于病死禽畜不合理处置而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及疫情传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将病死禽畜变废为宝,引进先进成熟经验技术,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真正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改善生态环境,保证食品安全,促进低碳环保绿色农业的发展。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