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盒及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08786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净水盒及净水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6月20日、申请号为201480045849.9(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4/066479)、发明名称为“净水盒及净水器”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在能够一次净化原水的净水器中使用的净水盒及使用了该净水盒的净水器。

本申请基于2013年6月21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131084号、2013年11月27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245241号以及2014年3月14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051031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公知的净水器,主要使用于家庭用途,可列举能够一次净化1公升~2公升左右的比较多的量的原水、并且能够直接保管在冰箱等中、形成有向杯内注入的倒水口的水壶型的净水器。作为在这种水壶型净水器的罐体内使用的净水盒,可列举对净水盒的壳体的内部上下划分、且在沿其上下(纵向)配置的两个分区内分别收纳有多孔质过滤膜、吸附材料等过滤材料的更换式的净水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11示出了上述专利文献1的净水盒100。该净水盒100包括外壳体101和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设于外壳体101的下部的内壳体102。在外壳体101的内部收纳有第1过滤材料106(在图11中仅记载有一部分),在内壳体102的内部收纳有第2过滤材料107。另外,在内壳体102设有盖103,在该盖103形成有供水流下的狭缝,并且设有朝向上方延伸设置的管状的排气路径104,该排气路径104的上端开口104a位于外壳体101的外盖105的内表面附近。在该情况下,由第1过滤材料106净化后的水经由盖103的狭缝向内壳体102内流入,并经由收纳于该内壳体102内的第2过滤材料107从盒的底部的出口100a向净水器罐体内流出。然后,使在内壳体102内产生的空气经由排气路径104排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6638426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净水盒中,存在以下这样的问题。

即,在沿纵向排列多个过滤材料的收纳部的净水盒中,需要设置在位于下侧的收纳部中产生的空气专用的排气路径,盒自身成为复杂的形状,存在由于在排气路径中使用的树脂材料增多而使构件成本增大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沿纵向重叠配置多个过滤材料的情况下,需要从净水器的罐体卸下净水盒整体并更换各个过滤材料,或者进行清洗。因此,更换操作花费工夫、在一次更换操作时更换寿命不同的多种过滤材料的情况是较常见的。因此,在净水盒的运行成本增大这一方面存在有改进的余地。

另外,在上述图11所记载的净水盒中,存在以下这样的问题。

即,第1过滤材料106直接收纳于外壳体101,并载置在安装于外壳体101的下部的内壳体102的上部。因此,在直接取出收纳于外壳体101的第1过滤材料106的情况或向外壳体101内插入第1过滤材料106的情况下需要花费工夫。另外,即使在仅对收纳于内壳体102内的第2过滤材料107进行更换或清洗的情况下,也需要暂时取出第1过滤材料106。因此,在更换的操作效率降低这一方面存在有改进的余地。

另外,在以往的净水盒中,存在以下这样的问题。

即,外壳体(容器主体)101和净水盒通过树脂制而形成,估计在成形时会产生些许误差。因此,设计为在容器主体与净水盒之间的嵌合部分预先设置例如0.5mm左右的嵌合间隙。因此,存在容器主体与净水盒之间的嵌合不充分的情况,存在产生液体泄漏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若在没有所述嵌合间隙的状态下进行成形,则净水盒相对于容器主体的拆装扭矩增大。因此,在操作性变差这一方面存在有改进的余地。

另外,在容器主体与净水盒之间的嵌合部分使用密封件、o形密封圈等密封构件的情况下,存在密封构件忘记安装、脱落、而且密封构件的成本升高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通过不需要排气路径而成为简单的结构、通过削减树脂材料而能够谋求构件成本降低的净水盒及净水器。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分别更换、清洗寿命不同的过滤材料、且能够降低运行成本的净水盒及净水器。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分别更换、清洗寿命不同的过滤材料、能够谋求更换操作的高效化的净水盒及净水器。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低成本提高容器主体与净水盒之间的密合性、而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净水盒的拆装、能够提高操作性的净水盒及净水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于净水器内,其中,该净水盒设有多个单体盒,该多个单体盒包括有底筒状的壳体主体和用于堵塞该壳体主体的开口的顶壁部,且内侧成为过滤材料的收纳部,该多个单体盒横向排列,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相连结。

换言之,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于净水器内,其中,该净水盒包括:多个单体盒,其具有有底筒状的壳体主体;以及一个以上的顶壁部,其用于堵塞该多个单体盒的上端开口,该多个单体盒的内侧成为过滤材料的收纳部,该多个单体盒横向排列,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相连结。

另外,多个单体盒具有一个以上的顶壁部是指多个单体盒分别具有顶壁部的情况和共有一个顶壁部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净水器包括:容器主体,其在内部具有原水储存部;以及上述净水盒,其中,所述多个单体盒以横向连结的状态组装于所述容器主体内。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中,多个单体盒横向连结,在各个单体盒上方未配置其他单体盒。因此,能够针对每个单体盒将自收纳于各个收纳部的过滤材料产生的空气向盒外排出。

即,不必像以往那样设置像单体盒沿纵向(上下方向)连结的情况那样从配置于下侧的盒向上方延伸的排气路径,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不是复杂的形状且具有简单的结构。因而,能够削减在所述排气路径中使用的树脂材料,能够谋求构件成本的降低。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中,由于单体盒彼此横向排列,因此各自的拆装较容易,能够单独分离取出单体盒并更换收纳于盒内的过滤材料。因此,即使在使用寿命不同的过滤部的情况下,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过滤材料的净水性能而抑制过滤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降低,能够降低盒的运行成本。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中,优选的是,在至少一个所述单体盒的所述顶壁部的内表面侧设有空气积存部。

在该情况下,能够预先将在单体盒内产生的空气有效地集中于顶壁部的内表面侧的空气积存部。因此,能够防止由空气积存于单体盒内的过滤材料部分引起的净化效率的降低。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中,优选的是,在至少一个所述单体盒的所述顶壁部设有排气孔。

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在单体盒内产生的空气经由设于顶壁部的排气孔高效地排出,能够防止空气积存于单体盒内。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单体盒分别具有所述顶壁部,在相互连结的一个所述单体盒设有从与其连结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夹持另一个所述单体盒的一对卡定片。

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使一个单体盒的一对卡定片从左右方向夹持并卡定其他单体盒。因而,能够防止所连结的单体盒彼此向与连结方向正交的横向(左右方向)发生位置偏移,能够维持稳定的姿态。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单体盒中的、除位于最下游侧的单体盒以外的至少一个单体盒的底面随着朝向位于下游侧的单体盒去而向上侧倾斜。

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在于上游的单体盒的底面形成有朝向下游的单体盒的流路的情况下,单体盒的底面随着朝向下游侧去而向上侧倾斜,因此流路内的空气易于沿着其倾斜面向下游侧的单体盒流通。因而,能够防止空气积存于流路内。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净水器中,在所述多个单体盒中的、除具有净水出口的位于最下游侧的单体盒以外的其他单体盒的底面与所述容器主体之间,能够形成有在所述单体盒彼此之间流通的水的流路。

换言之,优选的是,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净水器包括容器主体和上述净水盒,其中,所述净水盒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收纳于所述容器主体,在所述多个单体盒中的、除位于最下游侧的单体盒以外的其他单体盒的底面与容器主体之间形成有在所述单体盒之间流通的水的流路。

根据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净水器,不必在单体盒中设置在单体盒彼此之间流通的水的流路部。因而,在能够将盒设为更简单的结构的基础上,也能够谋求构件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净水器中,优选的是,该净水器具有用于储存通过所述净水盒而获得的净水的净水储存部。

通过设为这种结构,不会像以往那样像单体盒沿纵向连结的情况那样使盒的大部分向净水储存部突出。因此,能够减少盒浸渍在储存于该净水储存部的净水中的部分。因而,具有能够防止净化速度的降低、而且能够减少在盒中使用的树脂材料的溶出的优点。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净水器中,优选的是,所述容器主体具有原水储存部,所述净水盒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收纳于所述原水储存部,在所述多个单体盒中的、除位于最下游侧的单体盒以外的其他单体盒的底面与所述原水储存部之间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在所述单体盒之间流通的水的流路。

由于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净水盒是多个单体盒相连结的结构,因此密封部增加。但是,通过将净水盒收纳于原水储存部,从而原水能够仅利用其自重进行过滤。因而,比通过加压过滤的净水易于保持密封性。而且,在能够将盒设为更简单的结构的基础上,也能够谋求构件成本的降低。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盒是一种自重过滤型的净水盒,其中,该自重过滤型的净水盒设有多个单元,该多个单元包括有底筒状的收纳部和用于堵塞该收纳部的开口的顶壁部,在该收纳部的内侧收纳有过滤材料,所述多个单元横向并列配置。

优选的是,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于净水器内,其中,所述多个单元是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相连结的分割单元。

换言之,优选的是,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于净水器内,其中,该净水盒包括:多个分割单元,其具有有底筒状的收纳部,且在该收纳部的内侧收纳有过滤材料;以及顶壁部,其用于堵塞该收纳部的开口,该多个分割单元以能够拆装的方式相连结。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器中,该净水器包括:容器主体,在其内部具有原水储存部;以及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盒,其中,所述多个分割单元以相连结的状态组装于所述容器主体内。

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中,由于多个分割单元相连结,因此能够在将配置于下侧的分割单元残留在净水器内的状态下从下侧的分割单元仅单独卸下上侧的分割单元。因此,能够容易地对寿命不同的过滤材料分别进行更换或清洗,能够谋求拆装操作的高效化。例如,在仅对上侧的过滤材料进行更换或清洗时,只要仅卸下上侧的分割单元即可。另外,即使在仅对下侧的过滤材料进行更换或清洗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卸下上侧的分割单元之后卸下下侧的分割单元。此时,过滤材料全部收纳于分割单元内,成为能够仅拆装分割单元的结构。因而,不会产生取出过滤材料自身这样的花费工夫的操作,是高效的。

这样,由于能够针对每个分割单元容易地更换过滤材料,因此即使在使用寿命不同的过滤部的情况下,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过滤材料的净水性能。因而,能够抑制过滤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降低,能够降低净水盒的运行成本。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分割单元以各自的收纳部纵向串联配置的方式相连结。

通过设为这种结构,由于在多个分割单元的各自的收纳部内流通的净水沿着纵向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沿一个方向流动,因此能够高效地使该净水通过各个收纳部内的过滤材料。

另外,由于能够沿着纵向同轴配置多个分割单元,因此具有用于连结双方的组装结构变简单这样的优点。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分割单元以各自的收纳部横向并列配置的方式相连结。

在该情况下,各自的收纳部彼此没有沿纵向(上下方向)重叠排列,各自的收纳部的上方打开,因此能够使在各个收纳部内产生的空气向收纳部的上方释放。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顶壁部的内表面侧设有空气积存部。

在该情况下,能够预先将在分割单元内产生的空气有效地集中于顶壁部的内表面侧的空气积存部,能够防止由空气积存于分割单元内的过滤材料部分而引起的净化效率的降低。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顶壁部设有排气孔。

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在分割单元内产生的空气经由设于顶壁部的排气孔高效地排出,能够防止空气积存于分割单元内。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单元中的、除位于最下游侧的单元以外的至少一个其他单元的底面随着朝向位于下游侧的单元去而向上侧倾斜。

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当在上游的分割单元的底面形成有朝向下游的分割单元的流路时,分割单元的底面随着朝向下游侧去而向上侧倾斜。因而,流路内的空气易于沿着其倾斜面向下游侧的分割单元流通,能够防止空气积存于流路内。

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器包括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于净水器内的净水盒,其中,该净水器包括:多个分割单元,其具有有底筒状的收纳部,且在该收纳部的内侧收纳有过滤材料;以及顶壁部,其用于堵塞该收纳部的开口,在除具有净水出口的位于最下游侧的分割单元以外的其他分割单元与具有原水储存部的容器主体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以上的由所述分割单元过滤了的水的净水流路。

换言之,优选的是,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器包括容器主体和上述净水盒,其中,所述净水盒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收纳于所述容器主体,在所述多个单元中的、除位于最下游侧的单元以外的其他单元与容器主体之间形成有至少一个以上的由所述其他单元过滤了的水的净水流路。

根据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器,不必在分割单元自身设置由分割单元过滤了的水的净水流路,因此在能够将盒设为简单的结构的基础上,也能够谋求构件成本的降低。而且,由于多个分割单元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于容器主体,因此能够分别对寿命不同的过滤材料进行更换、清洗,能够谋求更换操作的高效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器中,优选的是,所述其他分割单元的底面随着朝向所述下游侧的分割单元侧去而逐渐向上侧倾斜。

在该情况下,由于形成于其他分割单元的底面与容器主体之间的净水流路的上表面倾斜,因此易于使流路内的空气沿着其倾斜面向下游侧的分割单元侧流通,能够防止空气积存于净水流路内。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器中,优选的是,所述容器主体具有原水储存部,所述净水盒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收纳于所述原水储存部,在所述多个单元中的、除位于最下游侧的单元以外的其他单元与所述原水储存部之间形成有一个以上的所述净水流路。

由于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盒是多个分割单元相连结的结构,因此密封部增加。但是,通过将净水盒收纳于原水储存部,从而原水能够仅利用其自重进行过滤。因而,比通过加压过滤的净水易于保持密封性。而且,在能够将盒设为更简单的结构的基础上,也能够谋求构件成本的降低。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于净水器,其中,该净水盒包括原水导入口和朝向与进行拆装的轴向正交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密封突起(sealingprotrusion),该密封突起设于比所述原水导入口靠下游的侧壁。

另外,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净水器包括上述净水盒和能够安装该净水盒的容器主体。

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中,在将净水盒安装于净水器时,通过将净水盒压入到净水器的安装面,从而该安装面与净水盒的侧壁的嵌合面紧密接触,而且能够使密封突起液密地接触所述安装面。因此,能够实现双重密封结构。即,通过向净水器压入净水盒,从而密封突起卷起,因此双方的嵌合间隙消失并液密地密封。

这样,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中,能够利用密封突起可靠地对可能在所述嵌合面与所述安装面之间产生的由制造误差等导致的所述嵌合间隙进行密封,因此能够防止净水器与净水盒之间的泄漏。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中,优选的是,所述侧壁具有与所述净水器的容器主体相嵌合的嵌合面,所述密封突起设于该嵌合面。

在该情况下,在较窄的嵌合面上,能够利用设于嵌合面的密封突起可靠地对可能在侧壁的嵌合面与容器主体的安装面之间产生的由制造误差等导致的所述嵌合间隙进行密封,因此能够防止容器主体与净水盒之间的泄漏。因此,即使是不是圆形的异形的嵌合形状,也能够可靠地防止所述泄漏。

另外,未像以往那样在容器主体与净水盒之间的嵌合部分使用密封件、o形密封圈等密封构件,因此能够防止由密封构件的脱落、安装失误等引起的原水向下游侧的流出。

而且,由于未在容器主体与净水盒之间的嵌合部分使用以往那样的密封构件,因此能够谋求成本的降低。

而且,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中,在净水盒的嵌合面设置密封突起,能够重复进行净水盒的拆装,因此不用进行密封构件的更换,能够降低运行成本。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中,优选的是,所述密封突起沿所述侧壁的整周设置。另外,优选的是,密封突起沿侧壁的整周连续地设置。即,优选的是,密封突起成为片状。

在该情况下,在嵌合时,如上所述密封突起以卷起的状态夹持在嵌合面与安装面之间。即,侧壁被以在它与安装面之间夹设有密封突起的状态压入,因此能够减小净水盒相对于容器主体的拆装扭矩,能够容易地进行拆装。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中,优选的是,所述密封突起具有突出长度在周向上不同的部分。即,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密封突起的突出长度在周向上不一样。

在该情况下,密封突起的突出长度在周向上发生变化,密封突起形成为凹凸状,因此在净水盒嵌合于容器主体时,密封突起的卷起的状态也在周向上参差不齐。因此,通过使嵌合于容器主体的净水盒上下移动,从而能够不费事地使该净水盒容易地自容器主体脱离。

另外,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净水盒优选的是,所述侧壁在径向的内侧形成有削壁部。

在该情况下,侧壁薄壁化且易于弹性变形,因此具有能够提高密封突起相对于安装面的密合性、并且净水盒的拆装也变容易的优点。

另外,本发明的净水器优选的是,所述净水盒能够相对于所述容器主体沿上下方向进行拆装,在所述容器主体设有供所述侧壁的与所述容器主体相嵌合的嵌合面压入的安装面和从下方抵接支承所述侧壁的抵靠部,使所述侧壁抵接于所述抵靠部,在将所述嵌合面压入到所述安装面的状态下,所述密封突起液密地接触所述安装面。

在该情况下,在将净水盒安装于容器主体时,使净水盒的侧壁抵接于容器主体的抵靠部,将嵌合面压入到安装面,从而嵌合面与安装面紧密接触,密封突起能够液密地接触安装面。因此,能够实现双重密封结构。即,通过使净水盒嵌合于容器主体并相对于安装面向下方压入嵌合面,从而密封突起向上侧卷起,并且侧壁被抵靠部压扁而朝向径向的外侧扩展,因此双方的嵌合间隙消失并液密地密封。此时,不仅是密封突起,而且侧壁也密合于抵靠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净水盒及净水器,通过不需要排气路径而成为能够排出自过滤材料产生的空气的简单的结构,通过削减树脂材料而能够谋求构件成本的降低。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通过设为将单体盒彼此横向连结的结构,能够分别对寿命不同的过滤材料进行更换、清洗,能够降低运行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盒及净水器,通过不需要排气路径而成为能够排出自过滤材料产生的空气的简单的结构,通过削减树脂材料而能够谋求构件成本的降低。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起到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分别对寿命不同的过滤材料进行更换、清洗、且能够谋求更换操作的高效化这样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净水盒及净水器,能够以低成本提高容器主体与净水盒之间的密合性,而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净水盒的拆装,能够提高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的净水盒的净水器的纵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净水盒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净水盒的侧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净水盒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在图2所示的净水盒中将第1单体盒与第2单体盒分离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净水盒的侧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的净水盒的俯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a-a线剖视图,是净水盒的纵剖视图。

图9是表示具有第1变形例的净水盒的净水器的纵剖视图,是卸下第1单体盒后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具有第2变形例的净水盒的净水器的纵剖视图。

图11是表示以往的净水盒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1s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第1实施方式的净水盒的净水器的纵剖视图。

图2s是表示在容器主体中组装第1分割单元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3s是表示紧接着图2s的工序、即在第1分割单元组装第2分割单元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4s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第2实施方式的净水盒的纵剖视图。

图5s是表示在容器主体组装第1分割单元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6s是表示紧接着图5s的工序、即在第1分割单元组装第2分割单元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7s是表示具有变形例的净水盒的净水器的纵剖视图。

图8s是表示具有变形例的净水盒的净水器的纵剖视图。

图1t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第1实施方式的净水盒的净水器的纵剖视图。

图2t是表示在容器主体组装第1分割单元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3t是表示在第1分割单元组装第2分割单元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4t是表示第2分割单元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5t是表示图4t的b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表示密封突起的结构的图。

图6t是表示图1t的a部的局部剖切得到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用于说明密封突起的作用的图。

图7t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第2实施方式的净水盒的纵剖视图。

图8t是表示图7t的c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用于说明密封突起的作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净水盒及净水器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净水器1是重力式净水器,使净水自底部的净水出口2a流下。净水器1包括具有原水储存部2a的容器主体2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于该容器主体2的内部的底部的净水盒10。

在此,将图1所示的容器主体2中的中心轴线称作容器轴线o,将沿着该容器轴线o方向的容器主体2的开口侧称作上侧,将底部侧称作下侧,将与容器轴线o正交的方向称作横向,将绕容器轴线o旋转的方向称作周向。

另外,净水盒10(10a、10b)的中心轴线与容器轴线o平行,在以下说明中将容器轴线o作为净水盒10的中心轴线共同使用。

容器主体2包括:周壁21,其俯视形成为例如圆形或椭圆形状;底壁22;以及凹嵌合部23,其在底壁22的中央部分朝向下方突出。容器主体2的上端开口,该开口被未图示的容器盖关闭。在底壁22与凹嵌合部23之间的连续设置边缘部形成有沿着周向延伸的台阶部24,并载置有形成于净水盒10的周面的凸缘部11c、16c。

凹嵌合部23是通过使净水盒10从上方嵌合于内侧而进行组装的收纳部。即,凹嵌合部23包括侧壁部231和具有与净水盒10的流下部分(后述的底构件18)相连通的净水出口2a的底部232。底部232形成为与所嵌合的净水盒10的底面相匹配的形状。

如图2至图7所示,净水盒10在一对单体盒10a、10b横向连结的状态下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从上方组装于具有图1所示的原水储存部2a的容器主体2的凹嵌合部23。在此,将一对单体盒10a、10b中的、在净水的流通方向上位于上游侧的一者称作第1单体盒10a,将位于第1单体盒10a的下游侧的另一者称作第2单体盒10b。在图2和图3中,在上下方向上,底面的位置较低的一者是第2单体盒10b,底面的位置较高的一者是第1单体盒10a。

在此,将第1单体盒10a与第2单体盒10b相连结的接近远离方向称作连结方向x。

如图8所示,第1单体盒10a包括:壳体主体11,其呈有底筒状,其收纳有滤材(过滤材料)5并且在沿着容器轴线o的上端侧具有上端开口11a;盖体12,其闭塞该上端开口11a;分隔构件13,其在壳体主体11的底部侧进行上下分隔;以及外套流路14,其设于分隔构件13的下方。

壳体主体11具有周壁11a和底壁11b。在周壁11a上,在连结于第2单体盒10b的那一侧形成有平面状的接合壁11b,在与接合壁11b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圆弧状的壁(圆弧壁11e)。而且,在周壁11a上,在除该接合壁11b以外的其他周面的靠近上端开口11a的部分,沿周向延伸有朝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1c。而且,在接合壁11b的左右两边缘部分别设有沿着连结方向x朝向接近第2单体盒10b的那一侧突出的一对卡定片11d(参照图7)。

第1单体盒10a通过将凸缘部11c从上方抵接于图1所示的容器主体2的台阶部24而被定位、组装于容器主体2。

在壳体主体11中,在除接合壁11b以外的周壁11a设有在上端开口11a侧形成格子状的开口的多个原水导入口15。这些原水导入口15是供图1所示的容器主体2内的原水储存部2a内的原水向壳体主体11内流入的部分。

壳体主体11的底壁11b在接合壁11b侧形成所述外套流路14,在圆弧壁11e侧形成有斜面11f,该斜面11f随着沿着连结方向x从圆弧壁11e朝向接合壁11b去而逐渐向下侧倾斜。

分隔构件13配置于壳体主体11的底壁11b侧,随着在连结方向x上从接合壁11b朝向圆弧壁11e去而逐渐向下方倾斜地进行配置,在其倾斜的低部侧形成有多个通孔13a。即,分隔构件13从圆弧壁11e朝向接合壁11b向上侧倾斜。在分隔构件13的上侧的收纳部11c收纳有滤材5。通过如此构成,收纳部11c的空气易于向上排出。而且,能够使空气易于从后述的流通部11d向位于下游侧的第2单体盒10b流动。因而,能够防止过滤速度的降低。另外,分隔构件13并不限定于相对于壳体主体11独立,也可以是一体成形。

如图8所示,外套流路14具有沿着底壁11b的上表面延伸并且以流通方向沿着连结方向x的方式形成的管状结构。外套流路14的一端形成在接合壁11b开口的流出口14a,另一端14b与流通部11d相连通,该流通部11d形成在形成于底壁11b的斜面11f与分隔构件13之间。外套流路14成为第2单体盒10b的内插流路管19(后述的)以液密的状态向流出口14a插入的结构。

如图2和图8所示,盖体12包括顶壁部12a和安装筒12b,安装筒12b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嵌合于壳体主体11的上端开口11a。

顶壁部12a形成有向上侧突出的凸面12a,在其顶部形成有具有多个排气孔12c的顶壁面12b。另外,在凸面12a的下表面侧(壳体主体11的收纳部11c侧)形成有空气积存部12c。多个排气孔12c在顶壁面12b沿着连结方向x排列成一列。

如图1所示,排气孔12c在第1单体盒10a中连通壳体主体11的收纳部11c与容器主体2内的原水储存部2a。另外,关于该排气孔12c的孔径等形状要素,设定为如下大小:能够不使积存于原水储存部2a内的原水通过,而仅使自收纳于收纳部11c的滤材5产生的空气从收纳部11c侧向原水储存部2a排出,适当地平衡为空气和水不会置换的程度。具体地说,例如,能够采用如专利文献(日本特许第4131821号公报)所公开的排气孔。

如图8所示,第2单体盒10b收纳有构成过滤材料的中空纤维膜3(多孔质过滤膜)。另外,第2单体盒10b包括:壳体主体16,其呈筒状,其在沿着容器轴线o的上端侧具有上端开口16a;盖体17,其闭塞该上端开口16a;底构件18,其嵌合于壳体主体16的底部开口并且能够供净水通过;以及内插流路管19,其设于壳体主体16的周面。

在壳体主体16中,在连结于第1单体盒10a的那一侧形成有平面状的接合壁16b,在与接合壁16b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圆弧状的壁(圆弧壁16e)。而且,在壳体主体16中,在除其接合壁16b以外的其他周面的靠近上端开口16a的部分,沿周向延伸有朝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6c。在接合壁16b的左右两边缘部分别设有供第1单体盒10a的卡定片11d卡合的卡定凹部16d(参照图5和图6)。即,通过将一对卡定片11d分别卡合于卡定凹部16d,防止第1单体盒10a和第2单体盒10b向与连结方向x正交的横向发生位置偏移。

而且,第2单体盒10b通过将凸缘部16c从上方抵接于图1所示的容器主体2的台阶部24而被定位、组装于容器主体2。

在壳体主体16的下端的外周缘部沿着周向形成有凹槽16g。在该凹槽16g设有o形密封圈、垫圈等弹性体(省略图示),利用该弹性体形成了壳体主体16的下端液密地接触容器主体2的凹嵌合部23的底部232的密封结构。

如图8所示,在壳体主体16的收纳部16a中同轴配置有中空纤维膜3,在该中空纤维膜3与壳体主体16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沿着该内周面的间隙16f。该间隙16f作为将从第1单体盒10a向收纳部16a内流入的水朝向中空纤维膜3的上端侧引导的通路发挥作用。

在此,中空纤维膜3具有将中空纤维折叠而形成的圆筒形状,在俯视的中心部形成有圆孔。通过向该圆孔贯穿沿着容器轴线o竖立设置于底构件18的支承柱18a,从而将中空纤维膜3收纳于收纳部16a。当中空纤维膜3为设置于收纳部16a的状态时,其上端位于比壳体主体16的上端开口16a靠下侧的位置。

如图1所示,第2单体盒10b配置为底构件18位于容器主体2的净水出口2a的正上方。

如图5、图6以及图8所示,内插流路管19是从壳体主体16的接合壁16b向连结方向x的外侧延伸的管状构件。内插流路管19通过以液密的状态向第1单体盒10a的外套流路14内插入,从而成为双方的单体盒10a、10b的流路彼此连通的结构。即,在该内插流路管19的管周面设有o形密封圈、垫圈等弹性体19a,利用该弹性体19a形成内插流路管19紧密嵌合于所述外套流路14的密封结构。

盖体17包括顶壁部17a和安装筒17b,安装筒17b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嵌合于壳体主体16的上端开口16a。

如图8所示,顶壁部17a形成有向上侧突出的凸面17a,在其顶部形成有具有多个排气孔17c的顶壁面17b。另外,在凸面17a的下表面侧(壳体主体16的收纳部16a侧)形成有空气积存部17c。多个排气孔17c在顶壁面17b沿着连结方向x排列成一列。

如图1所示,排气孔17c在第2单体盒10b中连通壳体主体16的收纳部16a与容器主体2内的原水储存部2a。另外,关于该排气孔17c的孔径等形状要素,与上述形成于第1单体盒10a的排气孔12c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在此,收纳于第1单体盒10a的滤材5包括吸附剂。作为吸附剂,可列举粉末状吸附剂、对该粉末吸附剂进行造粒而成的粒状吸附剂、纤维状吸附剂等。

具体地说,作为吸附剂,可列举粉末状吸附剂、对该粉末吸附剂进行造粒而成的粒状吸附剂、纤维状吸附剂等。作为这种吸附剂,例如可列举天然物系吸附剂(天然沸石、银沸石、酸性粘土等)、合成物系吸附剂(合成沸石、细菌吸附聚合物、羟基磷灰石、分子筛、硅胶、硅铝胶系吸附剂、多孔质玻璃、硅酸钛等)等无机质吸附剂、粉末状活性炭、粒状活性炭、纤维状活性炭、块状活性炭、挤出成形活性炭、成形活性炭、分子吸附树脂、合成物系粒状活性炭、合成物系纤维状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螯合树脂、螯合纤维、高吸收性树脂、高吸水性纤维、吸油性树脂、吸油剂等有机系吸附剂等公知的吸附剂。其中,期望的是有具有抗菌性的载银活性炭。特别是在使用粒状的吸附剂的情况下,其粒度分布优选为200μm~1700μm。若粒度过小,则滤材的透水阻力增大,流速变慢。若粒度过大,则表面积减小且去除性能降低。

另外,作为收纳于第2单体盒10b的中空纤维膜3,能够使用适合在包括微生物和细菌在内的0.1μm以上的粒状体的过滤、去除中使用的中空纤维膜。

中空纤维膜3能够使用各种多孔质且管状的中空纤维膜,例如能够使用包括纤维素系、聚烯烃(聚乙烯、聚丙烯)系、聚乙烯醇系、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醚系、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系、聚砜系、聚丙烯腈系、聚四氟乙烯系、聚偏二氟乙烯(pvdf)系、聚碳酸酯系、聚酯系、聚酰胺系、芳香族聚酰胺系等各种材料的中空纤维膜。

其中,考虑到中空纤维膜的处理性、加工特性等,优选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的中空纤维膜。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净水盒及净水器,起到以下作用效果。

即,如图1所示,在净水器1中,若向容器主体2的原水储存部2a供给原水,则该原水从设于第1单体盒10a的壳体主体11的原水导入口15向第1单体盒10a的内部(收纳部11c内)导入。然后,通过设于收纳部11c内的滤材5,从而吸附去除氯、三卤甲烷、农药等化学物质以及以溶解性铅为首的重金属,之后从分隔构件13的通孔13a向分隔构件13的下方的流通部11d流入。

进而,如图8所示,被该滤材5过滤后的水通过外套流路14和第2单体盒10b的内插流路管19,向第2单体盒10b的壳体主体16内导入。然后,通过了收纳部16a内的间隙16f的水被中空纤维膜3过滤掉细菌、微生物、混浊物等而被净化。然后,在取出在净水盒10中净化后的净水时,通过打开图1所示的容器主体2的净水出口2a,从该净水出口2a经由第2单体盒10b的底构件18取出净水。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一对单体盒10a、10b横向连结,在各个单体盒上未配置有其他单体盒。因而,能够针对每个单体盒10a、10b将自收纳于各自的收纳部11c、16a的过滤材料(滤材5、中空纤维膜3)产生的空气向盒外排出。

即,不必像以往那样设置像单体盒沿纵向(上下方向)连结的情况那样从配置于下侧的盒向上方延伸的排气路径。而且,本发明的净水盒不是复杂的形状且具有简单的结构。因而,能够削减在所述排气路径中使用的树脂材料,能够谋求构件成本的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净水盒具有第1单体盒10a和第2单体盒10b彼此横向排列的结构。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净水盒具有仅通过使双方的外套流路14与内插流路管19相嵌合并且使第1单体盒10a的一对卡定片11d分别卡定于第2单体盒10b的卡定凹部16d(参照图6)来进行连结这样的拆装容易的结构。因此,能够单独分离取出净水盒并更换、清洗收纳于盒内的过滤材料。因此,即使在使用寿命不同的过滤部的情况下,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过滤材料的净水性能并抑制过滤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降低,能够降低盒的运行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分别在单体盒10a、10b内产生的空气经由设于各自的盖体12、17的顶壁部12a、17a的排气孔12c、17c高效地排出。因而,能够防止空气积存于单体盒10a、10b内。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预先将分别在单体盒10a、10b内产生的空气有效地集中于顶壁部12a、17a的内表面侧的空气积存部12c、17c。因而,能够防止由空气积存于单体盒10a、10b内的过滤材料部分而引起的净化效率的降低。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第1单体盒10a的一对卡定片11d从左右方向夹持并卡定第2单体盒10b。因而,能够防止所连结的单体盒10a、10b彼此向与连结方向x正交的横向(左右方向)发生位置偏移,能够维持稳定的姿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净水盒及净水器中,通过不需要以往那样的排气路径而成为能够排出自过滤材料产生的空气的简单的结构,通过削减树脂材料而能够谋求构件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为将单体盒10a、10b彼此横向连结的结构,从而起到能够分别对寿命不同的过滤材料进行更换、清洗,能够降低运行成本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设于净水器1内的净水盒10,设为了一对第1单体盒10a和第2单体盒10b。但是,作为净水盒10,并不限定于两个单体盒,也可以横向连结设置3个以上。在该情况下,也是只要各个单体盒彼此之间的连结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即可。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两个单体盒左右配置,但是在使用3个以上的单体盒时,只要将单体盒沿横向依次进行配置即可。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中,使第1单体盒10a的卡定片11d与第2单体盒10b的卡定凹部16d相卡定,但是该卡定结构也能够省略。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中,在各个单体盒10a、10b这两者设置了排气孔12c、17c和空气积存部12c、17c,但是也能够设为仅设置任一者的结构。而且,排气孔12c、17c的数量、孔径等结构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而且空气积存部12c、17c的容量(大小)也能够与盖体的形状等相匹配地适当地进行变更。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的净水盒10中,设为了单体盒10a、10b彼此的流路通过外套流路14与内插流路管19之间的连接而形成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制为这种结构,也能够设为其他形状的流路结构。

例如,图9所示的第1变形例的净水器1a的净水盒10’能够设为在第1单体盒10a的底面10a与容器主体2的凹嵌合部23的底部232之间形成有在单体盒10a、10b彼此之间流通的水的流路部4的结构。另外,在本第1变形例的第1单体盒10a中,在壳体主体11的底面10a上收纳有滤材5,省略了上述实施方式的分隔构件13、外套流路14。

另外,在第1单体盒10a的盖体12一体设有第2单体盒10b的盖体17。因此,通过从容器主体2卸下第1单体盒10a,第2单体盒10b也同时打开。因此,不用从容器主体2卸下第2单体盒10b的壳体主体16,就能够容易地进行内部的中空纤维膜3的更换、清洗操作。另外,在第1变形例中,优选的是,单体盒10b的壳体主体16也在周向上具有开口。能够从该开口将在单体盒10a中处理的水容易地取入到单体盒10b内。

这样,根据本第1变形例的净水器1a,能够利用第1单体盒10a与容器主体2之间的间隙来形成流路部4,因此不必在单体盒设置在单体盒10a、10b彼此之间流通的水的流路部。因此,在能够将盒设为更简单的结构的基础上,也能够谋求构件成本的降低。

另外,第1单体盒10a的底面10a形成有网眼状的流通孔。该底面10a也可以水平,但优选的是,随着朝向第2单体盒10b去而向上侧倾斜。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使积存于流路部4的空气沿着该倾斜面向下游的单体盒10b流动。而且,能够易于排出滤材5内的空气。因而,能够防止空气积存于流路内、滤材内,能够维持过滤速度,充分地发挥净水性能。

进而,在本第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在第1单体盒10a设置卡定片,在第2单体盒10b设置卡定凹部。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中,净水器1是重力式净水器,使净水自底部的净水出口2a流下,包括具有原水储存部2a的容器主体2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于该容器主体2的内部的底部的净水盒10。另一方面,也可以像图10所示的第2变形例的净水器1b那样,设置用于储存净水的净水储存部6。即,具有净水盒10(10a、10b)的容器主体2配置于净水容器60的内侧。在该情况下,也是只要各个单体盒10a、10b彼此之间的连结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即可。

这样,根据本第2变形例的净水器1b,盒10的向净水储存部6突出的部分较少,因此浸渍在积存于净水储存部6的净水中的部分变少,能够防止净化速度的降低,而且能够减少在盒中使用的树脂材料的溶出。

另外,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中的净水器1的容器主体2以及净水盒10的大小、形状、位置等结构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替换为公知的结构要素,而且,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上述变形例。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盒及净水器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第1实施方式)

图1s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净水器s1包括:容器主体s2,其具有原水储存部s2a;净水盒s10,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于该容器主体s2的底部;外容器s3,其具有用于储存由净水盒s10净化的净水的净水储存部s3a;以及容器盖s4,其用于堵塞外容器s3的开口端。

在此,将图1s所示的容器主体s2中的中心轴线称作容器轴线so,将沿着该容器轴线so方向的容器主体s2的开口侧称作上侧,将底部侧称作下侧,将与容器轴线so正交的方向称作横向sx,将绕容器轴线so旋转的方向称作周向。另外,沿着容器轴线so的方向(上下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纵向sy。

外容器s3形成为有底筒状,包括俯视形成为例如圆形或椭圆形状的周壁s31和底壁s32。在周壁s31一体成形有把手s33和倒水口s34,在周壁s31的开口端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有所述容器盖s4。

在容器盖s4的覆盖外容器s3的倒水口s34的部分,在从容器内倒出的净水的水压作用下朝向容器外侧打开的倒水部s4a以铰链为中心转动并能够开闭倒水口s34。

容器主体s2的上端开口,该容器主体s2的开口边缘s2a一体或独立设于上述外容器s3的开口端部s3a,并被上述容器盖s4关闭。容器主体s2包括:大径壁部s21;小径壁部s22,其设于大径壁部s21的下侧;以及底壁s23,其堵塞小径壁部s22的下端并且具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嵌合凹部s24。

大径壁部s21与小径壁部s22利用沿着周向延伸的连接设置部s25连接设置。小径壁部s22成为净水盒s10的收纳部。而且,大径壁部s21成为用于储存向容器主体s2内注入的净化前的水的原水储存部s2a。而且,在小径壁部s22的上端缘和嵌合凹部s24的上端缘分别形成有沿着周向延伸的台阶部(第1台阶部s22a、第2台阶部s24a)。在第1台阶部s22a和第2台阶部s24a分别载置有形成于后述的净水盒s10的周面的凸缘部s12c、s14c。

嵌合凹部s24配置于底壁s23的倒水口s34侧,并且形成为有底筒状,是通过如图2s所示从上方嵌合后述的第1分割单元s10a而进行组装的收纳部分。通过如此配置,在从容器内倒出净水时,能够使分割单元s10a难以自收纳部s14拔出。另外,嵌合凹部s24包括周部s241、底部s242以及在底部s242的中心部的位置沿厚度方向进行贯穿的流出口s243。在周部s241沿着周向形成有供o形密封圈等卡合的凹槽s24b。

如图1s所示,净水盒s10的一对分割单元s10a、s10b中的、位于下游侧的一个第1分割单元s10a组装于容器主体2的嵌合凹部s24(参照图2s)。另外,净水盒s10的如图3s所示位于上游侧的另一个第2分割单元s10b配置在小径壁部s22内并从上方连结于第1分割单元s10a。此时,在第1分割单元s10a与第2分割单元s10b之间,相对于各自的收纳部s11、s14彼此沿横向sx并列配置,双方通过沿着纵向sy(上下方向)相接近而相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分割单元s10a的上端s10a与第2分割单元s10b的后述的盖体s12的下端s12e之间的抵接部分成为连结部。

而且,第1分割单元s10a和第2分割单元s10b分别收纳于小径壁部s22内,仅第1分割单元s10a的下部的一部分以嵌合于嵌合凹部s24的状态进行组装。

这样,如图3s所示,一对分割单元s10a、s10b能够通过相互沿纵向sy接近远离而进行拆装。

第2分割单元s10b成为收纳有滤材(过滤材料)s5的有底筒状的第1收纳部s11与用于堵塞第1收纳部s11的上端的盖体s12一体设置的结构。

另外,第1收纳部s11与盖体s12并不限制为一体,也能够设为能够独立拆装的结构。

第1收纳部s11具有周壁s11a和底壁s11b。周壁s11a俯视形成为能够配置于小径壁部s22内的大致一半区域的大小。在周壁s11a,在第1分割单元s10a侧形成有平面状的分隔壁s11a,在该分隔壁s11a的周向的两端连接设有圆弧状的壁(圆弧壁s11b)。在底壁s11b形成有网眼状的流通孔s11c。该底壁s11b也可以水平,但优选的是,随着在横向sx上朝向自第1分割单元s10a离开的方向去而逐渐向下侧倾斜。即,底壁s11b随着朝向下游侧的第2分割单元s10b去而向上侧倾斜。流通孔并不限于这种结构,只要是不使过滤材料通过的结构即可。

例如,多数的孔可以是空的,也可以在底壁粘贴固定有无纺布、织布。另外,底壁s11b的倾斜角度能够任意设定,但是优选为1°~10°的斜面,更优选为2°~8°的斜面或1°~5°左右的斜面。若倾斜小于1°,则分割单元s10a中的空气难以向上排出。而且,后述的净水流路13内的空气将滞留于净水流路内。因此,过滤速度降低。若倾斜大于10°,则在过滤材料形成有水未遍及的部位,无法充分地发挥净水性能。

第2分割单元s10b在第1收纳部s11的底壁s11b与容器主体s2的底壁s23之间形成有用于使净水从第1收纳部s11向第1分割单元s10a的第2收纳部s14(后述)流通的净水流路s13。

盖体s12形成为堵塞容器主体s2的小径壁部s22的上端开口。由此,第1收纳部s11和第2收纳部s14的开口堵塞。另外,在盖体s12设有顶壁部s12a和周壁筒s12b。周壁部s12b成为勾指部,净水盒s10的拆装变容易。

顶壁部s12a形成为向上侧突出的形状,在其顶部形成有具有多个排气孔s12a的顶壁面s12b。在顶壁部s12a的下表面侧形成有成为空气积存的区域的空气积存部s12c。

以连通第2分割单元s10b的第1收纳部s11和第1分割单元s10a的第2收纳部s14(后述)的每一者与容器主体s2内的原水储存部s2a的方式设有多个排气孔s12a。另外,关于该排气孔s12a的孔径等形状要素,设定为如下大小:能够不使积存于原水储存部s2a内的原水通过,而仅使自收纳于第1收纳部s11的滤材s5产生的空气从第1收纳部s11侧向原水储存部s2a排出,适当地平衡为空气和水不会置换的程度。具体地说,例如,能够采用如专利文献(日本特许第4131821号公报)所公开的排气孔。

在周壁筒s12b的周面上,在其下端部分沿周向延伸有朝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s12c,该凸缘部s12c在从上方载置在形成于小径壁部s22的第1台阶部s22a的状态下,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被定位安装于容器主体s2。

作为凸缘部s12c的材质,可列举树脂(abs树脂、聚碳酸酯、丙烯酸树脂、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等。另外,凸缘部s12c形成为比容器主体s2的刚度小。通过如此构成,以向容器主体2推入凸缘部s12c的方式将凸缘部s12c液密地组装于容器主体2。另外,也可以设置o形密封圈等弹性体,而将凸缘部s12c液密地组装于容器主体s2。另外,既可以仅将盖体s12中的凸缘部s12c的材质设为上述树脂制,也可以将包括凸缘部s12c在内的盖体整体的材质设为上述树脂制。

另外,在顶壁部s12a的顶壁面s12b的外周侧形成有倾斜面s12d。在该倾斜面s12d中的比分隔壁s11a靠第1收纳部s11侧的区域内,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形成格子状的开口的原水导入口s12d。原水导入口也可以使用网眼构件进行覆盖。这些原水导入口s12d是供图1s所示的容器主体s2内的原水储存部s2a内的原水向第1收纳部s11内流入的开口。

第1分割单元s10a包括:第2收纳部s14,其呈筒状,其收纳有形成过滤材料的中空纤维膜s6(多孔质过滤膜)并且在沿着容器轴线so的上端侧具有上端开口;以及底构件s15,其设于第2收纳部s14的底部并且具有能够供净水通过的净水出口s15a。

在第2收纳部s14的周面上,在整个纵向sy和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开口s14b。通过设置多个开口s14b,水从多个方向流入中空纤维膜s6,压力损失降低。而且,能够充分使用中空纤维膜s6。另外,能够维持第2收纳部s14的强度,并且能够谋求构件的成本降低。另外,在更换分割单元s10a时,能够将手指勾挂于开口s14b而容易地进行卸下。而且,第2收纳部s14的下端部分与上述净水流路s13相连通。在第2收纳部s14的下端周面,沿周向延伸有朝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s14c,该凸缘部s14c在从上方载置在形成于嵌合凹部s24的第2台阶部s24a的状态下,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被定位组装于容器主体s2(参照图3s)。

第2收纳部s14收纳有中空纤维膜s6,在该中空纤维膜s6与第2收纳部s14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沿着该内周面的间隙。另外,在第2收纳部s14与容器主体s2(小径壁部s22)之间也形成有用于储存被过滤水的间隙(储存部sn)。这些间隙作为将由第2分割单元s10b净化并通过净水流路s13向第2收纳部s14内流入的水朝向中空纤维膜s6的上端侧引导的通路发挥作用。

底构件s15嵌合于容器主体s2的嵌合凹部s24。在底构件s15的周面沿着周向形成有凹槽(省略图示),在该凹槽设有o形密封圈、垫圈等弹性体s16。利用该弹性体s16形成了底构件s15液密地接触容器主体s2的嵌合凹部s24的凹槽s24b的密封结构。

在此,收纳于第2分割单元s10b的滤材s5包括吸附剂。作为吸附剂,可列举粉末状吸附剂、对该粉末吸附剂进行造粒而成的粒状吸附剂、纤维状吸附剂等。

具体地说,作为吸附剂,可列举粉末状吸附剂、对该粉末吸附剂进行造粒而成的粒状吸附剂、纤维状吸附剂等。作为这种吸附剂,例如可列举天然物系吸附剂(天然沸石、银沸石、酸性粘土等)、合成物系吸附剂(合成沸石、细菌吸附聚合物、羟基磷灰石、分子筛、硅胶、硅铝胶系吸附剂、多孔质玻璃、硅酸钛等)等无机质吸附剂、粉末状活性炭、粒状活性炭、纤维状活性炭、块状活性炭、挤出成形活性炭、成形活性炭、分子吸附树脂、合成物系粒状活性炭、合成物系纤维状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螯合树脂、螯合纤维、高吸收性树脂、高吸水性纤维、吸油性树脂、吸油剂等有机系吸附剂等公知的吸附剂。其中,期望的是有具有抗菌性的载银活性炭。特别是在使用粒状的吸附剂的情况下,其粒度分布优选为200μm~1700μm。若粒度过小,则滤材的透水阻力增大,流速变慢。若粒度过大,则表面积减小且去除性能降低。其中,从吸附性能的方面优选的是包括含银活性炭的粒状吸附材料。

另外,作为收纳于第1分割单元s10a的中空纤维膜s6,能够使用适合在包括微生物和细菌在内的0.1μm以上的粒状体的过滤、去除中使用的中空纤维膜。

中空纤维膜s6能够使用各种多孔质且管状的中空纤维膜,例如能够使用包括纤维素系、聚烯烃(聚乙烯、聚丙烯)系、聚乙烯醇系、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醚系、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系、聚砜系、聚丙烯腈系、聚四氟乙烯系、聚偏二氟乙烯(pvdf)系、聚碳酸酯系、聚酯系、聚酰胺系、芳香族聚酰胺系等各种材料的中空纤维膜。

其中,考虑到中空纤维膜的处理性、加工特性等,优选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的中空纤维膜。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净水盒及净水器,起到以下作用效果。

即,如图1s所示,在净水器s1中,若向容器主体s2的原水储存部s2a供给原水,则该原水因自重而从设于第2分割单元s10b的盖体s12的原水导入口s12d向第2分割单元s10b的第1收纳部s11内导入。然后,经过设于第1收纳部s11内的滤材5,从而吸附去除氯、三卤甲烷、农药等化学物质以及以溶解性铅为首的重金属。

经过滤材s5而被净化后的净水从底壁s11b的流通孔s11c向第2分割单元s10b的下方流出,进而从净水流路s13经过开口s14b向第1分割单元s10a的第2收纳部s14内导入。经过了第2收纳部s14内的水被中空纤维膜s6过滤掉细菌、微生物、混浊物等而被净化。然后,由净水盒s10a、s10b净化后的净水经由第1分割单元s10a的净水出口s15a从容器主体s2的流出口s243向容器主体s2外流出并储存于外容器s3的净水储存部s3a内。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分割单元s10a、s10b彼此通过沿着纵向sy相接近而相连结,各自的收纳部s11、s14彼此沿横向sx并列配置,因此能够在将配置于下侧的第1分割单元s10a残留于净水器s1(容器主体s2)内的状态下仅将上侧的第2分割单元s10b单独从下侧的第1分割单元s10a卸下。因此,能够容易地分别对寿命不同的过滤材料进行更换或清洗,能够谋求拆装操作的高效化。

例如,在仅对上侧的过滤材料进行更换或清洗时,只要仅卸下上侧的第2分割单元s10b即可。即使在仅对下侧的滤材s5进行更换或清洗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卸下上侧的第2分割单元s10b之后,卸下下侧的第1分割单元s10a。这样在清洗时,滤材s5和中空纤维膜s6全部收纳于分割单元s10a、s10b内,成为能够仅拆装分割单元s10a、s10b的简单的结构,因此不会产生像以往那样取出过滤材料自身这样的花费工夫的操作,是高效的。

这样,能够针对每个分割单元s10a、s10b容易地更换过滤材料(滤材s5、中空纤维膜s6),因此即使在使用寿命不同的过滤部的情况下,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过滤材料的净水性能。因而,能够抑制过滤材料的利用效率的降低,能够降低净水盒s10的运行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分割单元s10a、s10b彼此通过沿着纵向sy相接近而相连结,但由于各自的收纳部s11、s14彼此沿横向sx排列,因此没有在纵向sy(上下方向)上重叠排列。另外,由于各自的收纳部s11、s14的上方打开,因此能够使在各个收纳部s11、s14内产生的空气向收纳部s11、s14的上方释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在分割单元s10a、s10b内分别产生的空气经由设于盖体s12的顶壁部s12a的排气孔s12a高效地排出,能够防止空气积存于分割单元s10a、s10b内。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预先将在分割单元s10a、s10b内分别产生的空气有效地集中于顶壁部s12a的内表面侧的空气积存部s12c,能够防止由空气积存于分割单元s10a、s10b内的过滤材料部分而引起的净化效率的降低。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有使由上游侧的第2分割单元s10b过滤后的水朝向下游侧的第1分割单元s10a流通的水的净水流路s13,因此不必在净水盒s10自身设置这种流路部。因此,在能够将盒设为更简单的结构的基础上,也能够谋求构件成本的降低。

另外,形成于第2分割单元s10b的底壁s11b与容器主体s2之间的净水流路s13的上表面倾斜。因而,能够容易地使净水流路s13内的空气沿着该倾斜面向下游侧的第1分割单元s10a侧流通,能够防止空气积存于净水流路s13内。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净水盒及净水器中,起到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分别对寿命不同的过滤材料进行更换、清洗、且能够谋求更换操作的高效化这样的效果。

接着,基于所附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盒及净水器的另一实施方式,但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同样的构件、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第2实施方式)

如图4s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净水器是将一对分割单元s10c、s10d的各自的收纳部s11、s14沿纵向sy串联配置的结构的净水盒s10组装于容器主体s2而成的。即,一对分割单元s10c、s10d中的位于下侧的第1分割单元s10c组装于容器主体s2的嵌合凹部s24(参照图5s和图6s)。而且,如图6s所示,位于上游侧(上侧)的另一个第2分割单元s10d配置于小径壁部s22内并从上方连结于第1分割单元s10c。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分割单元s10c的上端s10a与第2分割单元s10d的底壁s11b之间的抵接部分成为连结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容器主体s2中,小径壁部s22具有能够收纳第1分割单元s10c的截面形状的大小的截面积。小径壁部s22与容器主体s2的容器轴线so同轴配置。而且,嵌合凹部s24与小径壁部s22同轴配置。

在此,一对分割单元s10c、s10d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详细说明结构的不同之处。

组装于嵌合凹部s24的状态下的第1分割单元s10c的上端的位置被设定为小径壁部s22的纵向y上的高度的大致一半的高度。

在第2分割单元s10d中,第1收纳部s11的周壁s11a形成为圆筒形状,该第1收纳部s11与容器主体s2的小径壁部s22同轴配置。第1收纳部s11的高度尺寸(纵向y上的长度尺寸)是小径壁部s22的大致一半,被设置为在盖体s12的凸缘部s12c卡合于小径壁部s22的第1台阶部s22a的状态下,底壁s11b抵接在第1分割单元s10c上。

盖体s12的顶壁部s12a的倾斜面s12d的下端与圆筒状的周壁s11a的上端缘连接设置。在该下端的周面沿周向延伸有朝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s12c。该凸缘部s12c从上方载置在形成于小径壁部s22的第1台阶部s22a。在该状态下,第2分割单元s10d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被定位组装于容器主体s2(参照图6s)。在盖体s12的倾斜面s12d,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形成格子状的开口的原水导入口s12d。

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一对分割单元s10c、s10d的各自的收纳部s11、s14以沿纵向y串联配置的方式相连结。另外,经过分割单元s10c、s10d的各自的收纳部s11、s14的原水沿着纵向sy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因此,原水能够有效地通过各个收纳部s11、s14内的过滤材料。

在第2收纳部s14收纳有中空纤维膜s6,在该中空纤维膜s6与第2收纳部s14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沿着该内周面的间隙。另外,在第1收纳部s11与容器主体s2(小径壁部s22)之间、以及第2收纳部s14与容器主体s2(小径壁部s22)之间也形成有间隙。这些间隙暂时储存由第2分割单元s10d净化后的水,并作为净水流路发挥作用。

另外,由于一对分割单元s10c、s10d沿着纵向sy同轴配置,因此具有用于连结双方的组装结构变简单这样的优点。

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净水器中,在如下方面是共同的:在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中都是在容器主体与收纳部之间设置净水流路。即,在容器主体具有净水盒,该净水盒具有能够拆装的多个分割单元,在容器主体与除了配置于最下游的分割单元以外的其他分割单元之间设有净水流路。

另外,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第2分割单元s10b的底壁s11b与容器主体s2之间形成净水流路s13,在该底壁s11b形成有随着从第2分割单元s10b朝向第1分割单元s10a去而逐渐朝向上侧的倾斜。但是,其倾斜角度能够与净水盒s10的形状、大小、过滤材料的容量等条件相匹配地适当地设定,并且也可以是没有倾斜的水平面。

例如,如图7s所示,在使底壁s11b的倾斜比第1实施方式大的实施例中,进一步成为在容器主体s2的底壁s23也具有倾斜的结构。该底壁s23具有随着朝向靠近第1分割单元s10a的方向去而逐渐朝向下侧的下坡的倾斜面s23a。由此具有由第2分割单元s10b净化后的净水易于沿着净水流路的容器主体s2的倾斜面s23a向第1分割单元s10a侧流动的优点。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中,作为设于净水器s1内的净水盒s10,使用了一对第1分割单元s10a(s10c)和第2分割单元s10b(s10d)。但是,净水盒s10并不限定于一对分割单元s10a(s10c)、s10b(s10d),也能够设置为3个以上的分割单元纵向连结。在设置3个以上的分割单元的情况下,也是这些收纳部既可以像第1实施方式那样沿横向x并列配置,也可以像第2实施方式那样设为沿纵向y串联配置的结构。即,在使用一对分割单元时,在第1实施方式中左右设置分割单元,在第2实施方式中上下设置。在设置3个以上的分割单元时,在第1实施方式中沿横向依次设置分割单元,在第2实施方式中沿纵向依次进行设置。

另外,取代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连结的多个分割单元,能够使用一体连结的多个单元(参照图8s)。在图8s中图示了自重过滤型的净水盒s10和具有该净水盒s10的净水器s1,该自重过滤型的净水盒s10具有有底筒状的收纳部和用于堵塞该收纳部的开口的顶壁部s12a,在该收纳部的内侧设有收纳有过滤材料的多个单元,所述多个单元沿横向并列配置。在该净水盒s10中,由于各个收纳部沿横向并列配置,并且在各个顶壁部s12a形成有排气孔s12a,因此不需要排气路径104,能够针对每个收纳部高效地排出空气。另外,由于在顶壁部s12a具有空气积存部s12c,因此能够防止由空气积存于过滤材料s5的内侧而引起的过滤速度的降低。另外,由于多个单元一体连结,因此单元的位置不会偏移,长时间使用时的耐久性和可靠性较高。另外,由于该净水盒s10是自重过滤型的,因此原水未被加压就流过净水盒s12。因此,能够将净水盒s12内的密封性保持为较高的水平。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盖体s12上,在第1分割单元s10a和第2分割单元s10b这两者的上方设置排气孔s12a和空气积存部s12c,但既可以是设置任一者的结构,也可以仅设于一个分割单元的上方。即,能够适当地改变排气孔s12a的数量、孔径等结构,而且空气积存部s12c的容量(大小)也能够与盖体s12的形状等相匹配地适当地变更。例如,如图7s所示,作为盖体s12的顶壁部s12a的形状,也可以设为没有倾斜面而仅有顶壁面s12b的形状。在该盖形状的情况下,当用网眼构件覆盖着原水导入口s12d时,网眼构件形成为未沿着倾斜面s12d弯曲,因此能够不对网眼构件施加负载地形成原水导入口。而且,能够在铅垂方向上部形成空气积存部,因此能够防止空气积存于分割单元s10a、s10b内,能够快速排出净水。

另外,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的净水器s1的容器主体s2和净水盒s10的大小、形状、位置等结构能够适当地变更。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替换为公知的结构要素,而且,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上述变形例。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净水盒及净水器的实施方式。

图1t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净水器t1包括:容器主体t2,其具有原水储存部t2a;净水盒t10,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于该容器主体t2的底部;外容器t3,其具有用于储存被净水盒t10净化后的净水的净水储存部t3a;以及容器盖t4,其用于堵塞外容器t3的开口端。

在此,将图1t所示的容器主体t2的中心轴线称作容器轴线to,将沿着该容器轴线to方向的容器主体t2的开口侧称作上侧,将底部侧称作下侧,将与容器轴线to正交的方向称作横向tx或者径向,将沿着容器轴线to的方向称作纵向ty,将绕容器轴线to旋转的方向称作周向。

外容器t3形成为有底筒状,包括俯视形成为例如圆形或椭圆形状的周壁t31和底壁t32。在周壁t31上一体成形有把手t33和倒水口t34,在周壁t31的开口端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有所述容器盖t4。

容器盖t4在覆盖外容器t3的倒水口t34的部分利用从容器内倒出的净水的水压使朝向容器外侧打开的倒水部t4a以铰链为中心进行转动,能够开闭倒水口t34。

容器主体t2的上端开口,其开口边缘一体或独立设于上述外容器t3的开口端部t3a,并被上述容器盖t4关闭。容器主体t2包括大径壁部t21、设于大径壁部t21的下侧的小径壁部t22以及堵塞小径壁部t22的下端的底壁t23。

在大径壁部t21与小径壁部t22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内周面设有台阶部,该台阶部包括供净水盒t10(第2分割单元t10b)的后述的凸缘t12c的嵌合面t12c压入的安装面t2a和从下方抵接支承所述凸缘t12c的抵靠部t2b(参照图6t)。

小径壁部t22主要成为净水盒t10的收纳部。大径壁部t21形成用于储存向容器主体t2内注入的净化前的水的原水储存部t2a。

而且,如图2t和图3t所示,在嵌合凹部t24的上端缘形成有沿着周向延伸的台阶部t24a。在台阶部t24a载置有形成于后述的净水盒t10(第1分割单元t10a)的周面的凸缘部t14c。

底壁t23具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嵌合凹部t24。嵌合凹部t24配置于底壁t23的倒水口t34侧(参照图1t),并且形成为有底筒状,是通过如图2t所示从上方嵌合后述的第1分割单元t10a而进行组装的收纳部分。通过如此配置,在从容器内倒出净水时,能够防止第1分割单元t10a自第1收纳部t14拔出。另外,嵌合凹部t24包括周部t241、底部t242以及在底部t242的中心部的位置沿厚度方向贯穿的流出口t243。在周部t241沿着周向形成有供o形密封圈等卡合的凹槽(省略图示)。

如图1t所示,净水盒t10被分割为设于下游侧的第1分割单元t10a和设于上游侧的第2分割单元t10b。第1分割单元t10a以嵌合于容器主体t2的嵌合凹部t24的状态进行组装(参照图2t),并且如图3t所示,第2分割单元t10b从上方连结于第1分割单元t10a。而且,第1分割单元t10a的第1收纳部t14与第2分割单元t10b的第2收纳部t11沿横向tx排列。

如图3t所示,如此构成的分割单元t10a、t10b能够通过相互沿纵向ty接近远离而进行拆装。

如图4t所示,第2分割单元t10b一体设有收纳有滤材(过滤材料)t5的有底筒状的第2收纳部t11和用于堵塞第2收纳部t11的上端的盖体t12。另外,第2收纳部t11与盖体t12并不限于一体,也能够设为能够独立拆装的结构。

第2收纳部t11具有周壁t11a和底壁t11b。周壁t11a俯视形成为能够配置于小径壁部t22(图1t)内的大致一半的区域的大小。

底壁t11b形成有不使过滤材料通过的网眼状的流通孔,随着在横向tx上朝向自第1分割单元t10a离开的方向去而逐渐向下侧倾斜。另外,底壁t11b并不限于倾斜,也可以水平。另外,取代底壁t11b的流通孔,也能够设为无纺布、织布。

底壁t11b的倾斜角度能够任意设定,但是优选为1°~10°,更优选为2°~8°或1°~5°左右。若倾斜小于1°,则第1分割单元t10a中的空气难以向上排出。若倾斜大于10°,则在过滤材料形成有水未遍及的部位,无法充分地发挥净水性能。

如图1t所示,在第2分割单元t10b的下方,在第2收纳部t11的底壁t11b与容器主体t2的底壁t23之间形成有用于使净水从第2收纳部t11向第1分割单元t10a的第1收纳部t14(后述)流通的净水流路t13。

盖体t12形成为堵塞容器主体t2的小径壁部t22的上端开口。由此,第2收纳部t11与第1收纳部t14的开口也被覆盖。如图4t所示,在盖体t12的顶壁部t12a具有多个排气孔(省略图示),在内侧顶部形成有成为空气积存的区域的空气积存部t12d。另外,在盖体t12设有用于在相对于容器主体t2拆装第2分割单元t10b时利用手指抓住的把手t12e。

以连通第2分割单元t10b的第2收纳部t11和第1分割单元t10a的第1收纳部t14(后述)的每一者与容器主体t2内的原水储存部t2a的方式设有多个所述排气孔。

另外,关于该排气孔的孔径等形状,设定为如下大小:能够不使积存于原水储存部t2a内的原水通过,而仅使自收纳于第2收纳部t11的滤材t5产生的空气从第2收纳部t11侧向原水储存部t2a排出,适当地平衡为空气和水不会置换的程度。具体地说,例如,能够采用如专利文献(日本特许第4131821号公报)所公开的排气孔。

在盖体t12的周壁筒t12b,在第2收纳部t11侧的区域内,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形成供原水储存部t2a内的原水向第2收纳部t11内流入的格子状的开口的原水导入口t12f。原水导入口t12f被网眼构件覆盖。

另外,在盖体t12的周壁筒t12b设有凸缘t12c(侧壁),该凸缘t12c(侧壁)沿着周向的整周延伸、并且具有同与容器轴线to正交的径向相交叉的嵌合面t12c。如图5t所示,在嵌合面t12c具有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密封突起t17。凸缘t12c在径向的内侧形成有削壁部(省略图示)。

如图6t所示,使该凸缘t12c抵接于容器主体t2的抵靠部t2b,在将嵌合面t12c压入到安装面t2a的状态下,密封突起t17成为液密地接触安装面t2a的结构。在此,密封突起t17的突出长度优选设为0.2mm~5.0mm,更优选设定为0.3mm~2.0mm。另外,也可以设定为0.5mm~1.0mm。

另外,密封突起t17形成为具有在周向上不一样且突出长度不同的部分。例如,密封突起t17在上述0.2mm~5.0mm的范围内在周向上发生变化,并形成为凹凸状。另外,密封突起t17也可以是在周向上一样的突出长度。

另外,作为安装面t2a的材质,可列举丙烯酸、尼龙、聚碳酸酯等,作为凸缘t12c和密封突起t17的材质,例如可列举聚乙烯、聚丙烯、软质聚氯乙烯、abs树脂等比容器主体2的刚度软质的树脂。通过如此向容器主体t2压入凸缘t12c,密封突起t17液密地与容器主体t2的安装面t2a接触。另外,也可以仅将密封突起t17的材质设为上述树脂制。

如图2t和图3t所示,第1分割单元t10a包括:第1收纳部t14,其呈筒状,其收纳有成为过滤材料的中空纤维膜t6(多孔质过滤膜)并且在沿着容器轴线to的上端侧具有上端开口;以及底构件t15,其设于第1收纳部t14的底部并且具有能够供净水通过的净水出口t15a。

在第1收纳部t14的周面的整个纵向ty和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开口t14b。通过设置多个开口t14b,水从多个方向向中空纤维膜t6流入,压力损失降低。而且,能够充分使用中空纤维膜t6。第1收纳部t14的下端部分与上述净水流路t13(图1t)相连通。在第1收纳部t14的下端周面,朝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t14c沿周向延伸,第1收纳部t14在该凸缘部t14c从上方载置在形成于嵌合凹部t24的台阶部t24a的状态下,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被定位组装于容器主体t2。

如图1t所示,第1收纳部t14在其内周面与中空纤维膜t6之间形成有间隙。另外,在第1收纳部t14与容器主体t2(小径壁部t22)之间也形成有用于储存被过滤水的间隙。这些间隙作为将由第2分割单元t10b净化并经过净水流路t13向第1收纳部t14内流入的水朝向中空纤维膜t6的上端侧引导的通路发挥作用。

在此,收纳于第2分割单元t10b的滤材t5包括吸附剂。作为吸附剂,可列举粉末状吸附剂、对该粉末吸附剂进行造粒而成的粒状吸附剂、纤维状吸附剂等。

具体地说,作为吸附剂,可列举粉末状吸附剂、对该粉末吸附剂进行造粒而成的粒状吸附剂、纤维状吸附剂等。作为这种吸附剂,例如可列举天然物系吸附剂(天然沸石、银沸石、酸性粘土等)、合成物系吸附剂(合成沸石、细菌吸附聚合物、羟基磷灰石、分子筛、硅胶、硅铝胶系吸附剂、多孔质玻璃、硅酸钛等)等无机质吸附剂;粉末状活性炭、粒状活性炭、纤维状活性炭、块状活性炭、挤出成形活性炭、成形活性炭、分子吸附树脂、合成物系粒状活性炭、合成物系纤维状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螯合树脂、螯合纤维、高吸收性树脂、高吸水性纤维、吸油性树脂、吸油剂等有机系吸附剂等公知的吸附剂。其中,期望的是有具有抗菌性的载银活性炭。特别是在使用粒状的吸附剂的情况下,其粒度分布优选为200μm~1700μm。若粒度过小,则滤材的透水阻力增大,流速变慢。若粒度过大,则表面积减小且去除性能降低。其中,从吸附性能方面优选的是包括含银活性炭的粒状吸附材料。

另外,作为收纳于第1分割单元t10a的中空纤维膜t6,能够使用适合在包括微生物和细菌在内的0.1μm以上的粒状体的过滤、去除中使用的中空纤维膜。

中空纤维膜t6能够使用各种多孔质且管状的中空纤维膜,例如能够使用包括纤维素系、聚烯烃(聚乙烯、聚丙烯)系、聚乙烯醇系、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醚系、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系、聚砜系、聚丙烯腈系、聚四氟乙烯系、聚偏二氟乙烯(pvdf)系、聚碳酸酯系、聚酯系、聚酰胺系、芳香族聚酰胺系等各种材料的中空纤维膜。

其中,考虑到中空纤维膜的处理性、加工特性等,优选为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的中空纤维膜。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净水盒及净水器,起到以下作用效果。

即,如图1t所示,在净水器t1中,若向容器主体t2的原水储存部t2a供给原水,则该原水因自重而从设于第2分割单元t10b的盖体t12的原水导入口t12f向第2分割单元t10b的第2收纳部t11内导入。然后,经过设于第2收纳部t11内的滤材t5,从而吸附去除氯、三卤甲烷、农药等化学物质以及以溶解性铅为首的重金属。

然后,经过滤材t5而被净化后的净水从底壁t11b的流通孔向第2分割单元t10b的下方流出,进而从净水流路t13经过开口t14b向第1分割单元t10a的第1收纳部t14内导入。然后,经过了第1收纳部t14内的水被中空纤维膜t6过滤掉细菌、微生物、混浊物等而被净化。然后,由净水盒t10a、t10b净化后的净水经由第1分割单元t10a的净水出口t15a从容器主体t2的流出口t243向容器主体t2外流出并储存于外容器t3的净水储存部t3a内。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t所示,通过使净水盒t10(第2分割单元t10b)的凸缘t12c抵接于容器主体t2的抵靠部t2b,将嵌合面t12c压入到安装面t2a,从而嵌合面t12c与安装面t2a紧密接触,并且密封突起t17液密地接触安装面t2a,能够实现双重密封结构。即,通过使第2分割单元t10b嵌合于容器主体t2并相对于安装面t2a朝向下方压入嵌合面t12c,从而密封突起t17向上侧卷起,并且通过利用抵靠部t2b从下方压扁凸缘t12c,从而双方的嵌合间隙ts消失而液密地进行密封。此时,不仅是密封突起t17,而且凸缘t12c也密合于抵靠部t2b。另外,在图6t中,为了易于观察,示出了产生了嵌合间隙ts的状态,但是在上述嵌合时,凸缘t12c的嵌合面t12c与安装面t2a无间隙地密合。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密封突起t17可靠地密合可能在凸缘t12c的嵌合面t12c与容器主体t2的安装面t2a之间产生的由制造误差等导致的所述嵌合间隙ts,因此能够防止容器主体t2与净水盒t10之间的泄漏。因此,即使是不是圆形的异形的嵌合形状,也能够可靠地防止所述泄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嵌合时,密封突起t17以向上侧卷起的状态被夹持在嵌合面t12c与安装面t2a之间。即,凸缘t12c以在与安装面t2a之间夹设有密封突起t17的状态进行压入,因此能够减小净水盒t10相对于容器主体t2的拆装扭矩,能够容易地进行拆装。

另外,由于不是在容器主体2与净水盒t10的嵌合部分像以往那样使用密封件、o形密封圈等密封构件的结构,因此能够防止由密封构件的脱落、安装失误等而引起的原水向下游侧的流出。

而且,由于不是在容器主体t2与净水盒t10的嵌合部分使用以往那样的密封构件的结构,因此能够谋求成本的降低。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凸缘t12c的嵌合面t12c设置了密封突起t17的结构,能够重复进行净水盒t10的拆装,因此不用进行密封构件的更换,能够降低运行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突起t17的突出长度在周向上发生变化,并形成为凹凸状,因此在净水盒t10嵌合于容器主体t2的状态下,密封突起t17的卷起状态也在周向上参差不齐。因此,通过使嵌合于容器主体的净水盒t10(第1分割单元t10b)上下移动,能够不费事地使其容易地自容器主体脱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t12c薄壁化且易于弹性变形,因此具有能够提高密封突起t17相对于安装面t2a的密合性、并且净水盒t10的拆装也变容易的优点。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净水盒及净水器中,能够以低成本提高容器主体t2与净水盒t10之间的密合性,而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净水盒t10的拆装,能够提高操作性。

接着,基于所附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净水盒及净水器的另一实施方式,但是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同样的构件、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第2实施方式)

如图7t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净水器是将一对分割单元t10c、t10d的各自的收纳部t11、t14沿纵向ty排列的净水盒t10组装于容器主体t2而成的。即,下侧的第1分割单元t10c组装于容器主体t2的嵌合凹部t24,上侧的第2分割单元t10d嵌合于形成在小径壁部t22的上端的安装面t2a,从而成为第2分割单元t10d从上方连结于第1分割单元t10c的结构。

小径壁部t22形成为能够收纳第1分割单元t10c的截面形状,并设置在与容器轴线to同轴的位置。

在此,一对分割单元t10c、t10d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详细说明结构的不同之处。

盖体t12的倾斜面t12d的下端连接设置于周壁t11a的上端缘。在盖体t12的倾斜面t12d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形成格子状的开口的原水导入口t12f。

如图8t所示,第2分割单元t10d在周壁t11a的上端部分设有凸缘t11c(侧壁),该凸缘t11c(侧壁)沿周向上的整周延伸、并且具有同与容器轴线to(图7t)正交的径向交叉的嵌合面t11a。在嵌合面t11a具有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密封突起t17。使该凸缘t11c抵接于容器主体t2的抵靠部t2b,在将嵌合面t11a压入到安装面t2a的状态下,密封突起t17成为液密地接触安装面t2a的结构。

作为本第2实施方式的凸缘t11c和密封突起t17的材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可列举比容器主体t2的刚度软质的树脂。

这样,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7t所示,一对分割单元t10c、t10d的收纳部t11、t14沿纵向ty排列,经过这些收纳部t11、t14的净水沿着纵向ty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因此能够高效地通过各个收纳部t11、t14内的过滤材料。

而且,在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如图8t所示,设于凸缘t11c的密封突起t17能够以液密地接触容器主体t2的安装面t2a的状态进行嵌合。因此,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以低成本提高容器主体t2与净水盒t10之间的密合性,而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净水盒t10的拆装,能够提高操作性。

另外,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设于净水器t1内的净水盒t10,成为分割为第1分割单元t10a(t10c)和第2分割单元t10b(t10d)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被分割的情况,也能够将一体化的净水盒作为适用对象。

另外,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中的净水器t1的容器主体t2以及净水盒t10的大小、形状、位置等结构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替换为公知的结构要素,而且,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上述变形例。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净水器;2:容器主体;2a:原水储存部;2a:净水出口;3:中空纤维膜(过滤材料);4:流路部;5:滤材(过滤材料);6:净水储存部;10、10’:净水盒;10a:第1单体盒;10b:第2单体盒;11、16:壳体主体;11c、16a:收纳部;12、17:盖体;12a、17a:顶壁部;12c、17c:空气积存部;12c、17c:排气孔;13:分隔构件;14:外套流路;15:原水导入口;18:底构件;19:内插流路管;o:容器轴线;x:连结方向。

s1:净水器;s2:容器主体;s2a:原水储存部;s3:外容器;s3a:净水储存部;s4:容器盖;s5:滤材(过滤材料);s6:中空纤维膜(过滤材料);s10:净水盒;s10a、s10c:第1分割单元;s10b、s10d:第2分割单元;s11:第1收纳部;s11a:周壁;s11b:底壁;s12:盖体;s12a:顶壁部;s12c:空气积存部;s12d:原水导入口;s12a:排气孔;s12d:倾斜面;s13:净水流路;s14:第2收纳部;s15:底构件;s23:容器主体的底壁;sn:储存部;so:容器轴线;sx:横向;sy:纵向。

t1:净水器;t2:容器主体;t2a:安装面;t2b:抵靠部;t2a:原水储存部;t3:外容器;t3a:净水储存部;t4:容器盖;t10:净水盒;t10a、10c:第1分割单元;t10b、10d:第2分割单元;t11:第2收纳部;t11a:嵌合面;t11a:周壁;t11b:底壁;t11c:凸缘(侧壁);t12:盖体;t12c:嵌合面;t12a:顶壁部;t12b:周壁筒;t12c:凸缘(侧壁);t12d:空气积存部;t12f:原水导入口;t14:第1收纳部;t17:密封突起;t23:容器主体的底壁;to:容器轴线;tx:横向;ty:纵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