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硬质驳岸进行污水处理的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3682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硬质驳岸进行污水处理的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硬质驳岸进行污水处理的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河流是地面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供给生活用水,而且还能保证工业用水、消防用水以及绿化灌溉等。河水除地下水补给外,雨水补给是其重要来源,初期雨水中溶解了空气中的大量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污染性气体,降落地面后,又由于冲刷屋面、路面等,初期雨水中携带大量的污染物质。此外,生活废水、工农业生产废水等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汇入河流中,污水中的悬浮物(垃圾、浮油等)、n、p、重金属等可溶性污染物及其他污染有机物将对河水的水质产生严重影响。

如:申请号为201510548086.6(申请公布号为cn105152472a)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雨水入河污染控制的渗透型生态堤岸》公开了一种生态堤岸,其包括沿河道堤岸构建的人工渗透系统,所述人工渗透系统包括通过进水管与雨水井连接的渗透池,渗透池中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集水层、承托层和过滤层,集水层中设置有连至河道的排水管,将径流雨水均匀投配到过滤层中,雨水自上而下流动经过滤层、承托层得到净化,通过底部的集水层收集后,排放入河。上述专利中的生物堤岸能从一定程度上处理入河雨水面源污染,但是不适合对其他入河废水进行处理,尤其是生活污水,此外,仅通过渗透池简单的物理化学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净化效果不佳,并且,该生态堤岸的景观效果不佳。

又如:申请号为201610188447.5(申请公布号为cn105862657a)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改善生境环境的硬质河流驳岸改造方法》公开了一种硬质河流驳岸改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原硬质驳岸上打制新的硬质泥墙;(2)将若干个生境装置嵌入具有新的硬质泥墙的驳岸上,所述生境装置由与硬质驳岸坡度相匹配的呈相应角度相接的两块板子和板子间的挡板组成,其中一个板子嵌入驳岸上,另一个板子为水平板,水平板与河面平行,长为100-200mm;所述挡板包括位于水平板上距驳岸距离为水平板长度1/3-2/3处并与河面呈30-60°的挡板;(3)向步骤(2)中的生境装置依次加入河泥、土壤、石子和植物种苗;所述硬质驳岸与河面的夹角为100-150°。该专利可对水体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逐渐实现恢复河流生态环境的目标,但是该专利中各生境装置分别独立运作,相互之间未形成有效的协调作用,从而使得整体的处理效果还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污水处理效果好、河道驳岸景观效果好的利用硬质驳岸进行污水处理的净化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利用硬质驳岸进行污水处理的净化系统,设置在河道的硬质驳岸上,其特征在于,具有供待处理污水流入的进水总口和供处理后水流出的出水总口,其由至少两个净化单元组成,各净化单元沿硬质驳岸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且各净化单元均包括进水支口和出水支口,相邻的净化单元中,其中一个净化单元的出水支口与另一净化单元的进水支口通过动力提升管连通,位于两端的净化单元中,其中一个净化单元的进水支口即为上述进水总口,而另一个净化单元的出水支口即为上述出水总口;各净化单元均包括沿硬质驳岸坡面方向并列设置的至少两个净化单体,各净化单体均包括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壳体,且各壳体中通过竖向设置的分隔板而均分为至少两个净化空间,各净水空间中均设置有填料层和种植在该填料层上的植物层,该填料层上方的形成蓄水空间,且各蓄水空间中的水能沿进水口向出水口方向流动,该蓄水空间中养殖有枝角类浮游生物;相邻净化单体中,其中一个净化单体的出水口与另一单体的进水口通过重力流水管连通,而位于两端的净化单体中,其中一个单体的进水口即为上述进水支口,而另一单体的出水口即为上述出水支口。

作为优选,所述填料层包括有陶粒、炉渣、珍珠岩、蛭石、沸石、海泡石、麦饭石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优选,所述植物层中种植有微齿眼子菜、苦草、水葱、梭鱼草、菖蒲、黄花水龙,水芹菜、空心莲子草、泽泻、狭叶泽泻、香蒲、黄菖蒲中任意3~5种。

作为优选,所述枝角类浮游生物包括水蚤和薄皮蚤中的至少一种。该枝角类浮游生物主要用于滤食酵母、细菌、单细胞藻类及有机碎屑等,有利于提高水体透明度。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的外观呈顶部开口的盒体结构,各所述分隔板沿该壳体的长度方向分别横贯设置在该壳体中,上述开口沿上述分隔板的设置方向的一端为上述进水口,另一端的壳体侧壁上开设有上述出水口。

进一步,所述壳体为混凝土的长方体结构,其长为40~50cm,宽为30~40cm,高为25~30cm。分隔板的高度为15~25cm。作为优选,所述壳体通过一侧侧面壁挂在硬质驳岸上。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通过其底部嵌于硬质驳岸中。

作为优选,所述相邻的净化单元中,其中一个净化单元的出水支口中设置有潜污泵,该潜污泵连接有上述动力提升管,而该动力提升管与另一净化单元的进水支口连通,其各动力提升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该动力提升管开闭的控制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的净化系统设置在硬质驳岸上,利用现有空间进行原位处理,不占用其他用地。其中,净化单体中设置有填料层和植物层,而填料层上方的壳体内腔形成蓄水空间,蓄水空间中养殖有枝角类浮游生物,从而能对入河污水进行收集,并通过上述填料层、植物层以及枝角类浮游生物进行预处理,拦截污水中的垃圾、浮油等悬浮物,吸附、吸收、氧化降解污水中的n、p、重金属等可溶性污染物及其他有机物,从而提升入河水体的透明度,此外,植物层能营造驳岸景观,不但降低驳岸温度,而且创建了鸟类,两栖类,昆虫鱼、虾、贝类等不同生物栖息地,增加驳岸的生物多样性,利于水体和陆地之间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之间的交换,便于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构建会呼吸的河道环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硬质驳岸无法直接绿化的问题。

本发明的净化系统能通过层层净化,进一步延长污水与处理系统的接触时间,有效控制点源污染,污水处理过程中,边收集边处理,处理达标后排入河道,减轻污染负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净化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净化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3所示,一种利用硬质驳岸进行污水处理的净化系统5,设置在河道的硬质驳岸上。该净化系统5具有供待处理污水流入的进水总口51和供处理后水流出的出水总口52,本实施例中,该进水总口51与生活污水收纳管7连通。

上述净化系统5由至少两个净化单元4组成,各净化单元4沿硬质驳岸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且各净化单元4均包括进水支口41和出水支口42,相邻的净化单元4中,其中一个净化单元4的出水支口42与另一净化单元4的进水支口41通过动力提升管6连通,位于两端的净化单元4中,其中一个净化单元4的进水支口41即为上述进水总口51,而另一个净化单元4的出水支口42即为上述出水总口52。本实施例中,该净化单元4为两个,并且相邻的净化单元4中,其中一个净化单元4的出水支口41中设置有潜污泵8,该潜污泵8连接有上述动力提升管6,而该动力提升管6与另一净化单元4的进水支口41连通,各动力提升管6上均设置有用于控制该动力提升管6开闭的控制阀61。

进一步,各净化单元4均包括沿硬质驳岸坡面方向并列设置的至少两个净化单体1,本实施例中,该净化单体1为三个,相邻净化单体1中,其中一个净化单体1的出水口13与另一净化单体1的进水口12通过重力流水管5连通,而位于两端的净化单体1中,其中一个净化单体1的进水口12即为上述进水支口41,而另一单体1的出水口13即为上述出水支口42。

再进一步,各净化单体1均包括具有上述进水口12和出水口13的壳体10,且各壳体10中通过竖向设置的分隔板11而均分为至少两个净化空间,各净水空间中均设置有填料层2和种植在该填料层2上的植物层3,该填料层2上方的形成蓄水空间101,且各蓄水空间101中的水能沿进水口12向出水口13方向流动,该蓄水空间101中养殖有枝角类浮游生物,并且蓄水空间之间形成的水流足以使枝角类浮游生物在各蓄水空间101之间游动。本实施例中,各壳体10中均竖向设置有四块分隔板11,从而使得各壳体10中形成四个净化空间。

上述壳体10的外观呈顶部开口的盒体结构,各所述分隔板11沿该壳体10的长度方向分别横贯设置在该壳体10中,上述开口沿上述分隔板11的设置方向的一端为上述进水口12,另一端的壳体10侧壁上开设有上述出水口13。本实施例中,上述壳体10为混凝土的长方体结构,其长为40cm,宽为30cm,高为30cm,相邻分隔板11高为20cm。该壳体10可通过一侧侧面壁挂在硬质驳岸上,或者通过其底部嵌于硬质驳岸中。

优选地,上述填料层2包括有陶粒、炉渣、珍珠岩、蛭石、沸石、海泡石、麦饭石中的至少一种,植物层3中种植有微齿眼子菜、苦草、水葱、梭鱼草、菖蒲、黄花水龙,水芹菜、空心莲子草、泽泻、狭叶泽泻、香蒲、黄菖蒲中任意3~5种。上述枝角类浮游生物为水蚤和薄皮蚤。由进水总口51进入的污水经上述净化单元4的层层处理,水质达标后可直接通过出水总口52进入河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