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重复利用的黑臭水体治理菌剂保持与缓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55024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黑臭水体的黑臭底泥治理菌剂的保持与缓释装置和方法,属于黑臭水体的黑臭底泥治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黑臭河、黑臭湖泊、黑臭水塘等受污染的黑臭水体的污染主要原因之一是这些黑臭水体的底泥中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是由长期外部排放而引入的有机物或投放的有机物食料的积累导致的。目前,我国大大小小黑臭水体有数万乃至数十万个,这些黑臭水体的治理是一项极大的工程。

目前的黑臭水体治理方法有物理方法和生化方法两大类。其中,物理方法包括水岸的整治、黑臭底泥的清淤、污水管路的截污等工程。而生化方法包括水体的增氧曝气、微生物投放、水生植物种植、化学消毒等方法。这些方法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优缺点,有些则工程量浩大,成本高,而有些则效率高,成本低。“原位治理”技术是利用水体增氧曝气,结合微生物投放等生化方法,在不进行大规模物理工程的情况下,以简单快捷的方式对水体进行治理,是目前各地黑臭水体整治项目较受欢迎的一种方法。

原位治理技术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菌种的投放,即向水体中投放菌剂,利用特殊培养的有益微生物降解黑臭底泥。而目前关于菌剂的投放有许多种方法,其中包括菌剂直接投放法、通过将菌种吸附在沸石等载体上向水中投放,或者在水底铺设管路,将菌剂注入管路,通过管路上的孔系逐步释放菌剂等,但这些方法在各有优缺点的同时,在应用方面还存在着种种不便。其中直接投放菌剂容易造成菌剂的随着水流的流失,通过吸附材料将菌剂投放到水底导致吸附材料的无法回收,而向水底铺设管路的方法往往容易受到现场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既可投放菌剂、固定菌剂、缓释菌剂,同时还可回收菌剂固定材料的方法和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缓释模块,缓释模块是壳体结构,壳体上有孔,壳体内部充填菌剂吸附或附着的载体材料,使用该装置时,将缓释模块投放入黑臭水体的底泥层,使得底泥降解菌剂缓慢释放,待菌剂释放完成后,可对缓释模块进行回收,对回收的缓释模块可以进行清洗、充填、菌剂吸附等过程更新,然后再次利用。

所述的缓释模块是空心壳体结构,壳体形状可以是规则形状或不规则形状,壳体可以为球体或椭球体、长方体、三角形体等规则多面体,或者不规则多面体。

所述的缓释模块的壳体上有规则或不规则孔。孔的形状是外径1mm到100mm的圆或椭圆,或者是边长1mm到100mm的三角形、四边形或多边形。

所述的缓释模块的壳体上开有一个或多个门,门与壳体间用铰链连接;打开门将载体材料装入壳体后,将门闭合,再用锁扣将门锁定。

所述的缓释模块的壳体内充填吸附或附着菌剂的载体材料,载体材料可以是化工纤维类、棉毛纺类、块状活性炭类、沸石等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材料。

所述的模块有两种种回收方式:

方式一,磁力法:

缓释模块的壳体使用能够被磁力吸引的材料制造,回收的时候采用永磁或电磁制作的磁板沉入水体底泥层,通过往复行走动作,用磁力吸引缓释模块实现模块回收工作。

方案二,浮标法:

缓释模块为2个以上,缓释模块之间使用绳子串联在一起,绳子的一头与一个漂浮在水面的浮标连接。当需要回收缓释模块的时候,先找到浮标,然后顺着缓释模块与浮标之间串联的绳子对缓释模块进行回收。

本发明解决了黑臭水体底泥消解工艺中的菌剂缓释问题,更重要的是所投放的菌剂载体回收并重复利用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使用磁板对缓释模块进行回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缓释模块的一种球体壳体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缓释模块的一种球体壳体上的门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缓释模块的一种长方体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缓释模块的一种长方体壳体上的门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缓释模块的一种四面体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缓释模块的一种四面体壳体上的门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使用浮标法对缓释模块进行回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可以采用具有如图2-图7所示形状的壳体的缓释模块,应用于黑臭水体底泥降解的工艺中,壳体的形状可以设计成如图2和图3所示的球体,或如图4和图5所示的长方体,或如图6和图7所示的四面体,或者其他规则多面体或不规则形状。如图2至7所示,壳体上开有一个或多个门,门与壳体间用铰链连接;打开门将载体材料填充入壳体后,将门闭合,再用锁扣将门锁定,然后通过浸泡或其他方法将菌剂附着或吸附固定在缓释模块壳体中的载体材料上。该缓释模块的壳体表面设置有多个通孔,通孔的形状是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或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形状。壳体内所充填的载体材料可以选用化学纤维,棉毛织品,块状活性炭,或者沸石等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材料。该缓释模块在使用时,将该缓释模块投入黑臭水体水底,缓释模块壳体内的吸附载体上附着的菌剂在水底逐渐释放,实现黑臭底泥的降解功能。

图1体现的为本发明的缓释模块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将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缓释模块201至206投入黑臭水体21的水底,缓释模块201至206的壳体内的吸附载体上附着的菌剂在水底逐渐释放,实现黑臭底泥的降解功能。当菌剂经过使用后失去功效,或者缓释模块201至206需要更换时,采用永磁或电磁制成的磁板1在水底游走,将缓释模块201至206通过磁力吸附并回收。

图8体现的为本发明的缓释模块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将缓释模块301、302和303投入黑臭水体32的水底,缓释模块201至206的壳体内的吸附载体上附着的菌剂在水底逐渐释放,实现黑臭底泥的降解功能。缓释模块301、302和303之间分别使用绳子304、绳子305和绳子306串联在一起,绳子306的另一端与漂浮在水面的浮标307连接。当需要回收缓释模块301、302和303的时候,先找到浮标307,然后顺着缓释模块与浮标307之间串联的绳子对缓释模块进行回收。

回收的缓释模块经过清理、清洗、重新充填吸附载体、附着菌剂等工序,完成缓释模块的再生,完成下一次重新投放的准备工作。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重复利用的黑臭水体治理菌剂保持与缓释装置,既可投放菌剂、固定菌剂、缓释菌剂,同时还可回收菌剂固定材料,该装置主要包括缓释模块,缓释模块是壳体结构,壳体上有孔,壳体内部充填菌剂吸附或附着的载体材料,将该缓释模块投放入黑臭水体的底泥层,使得底泥降解菌剂缓慢释放,待菌剂释放完成,可使用磁力吸引法或者浮标法对缓释模块进行回收,回收后的模缓释块可以清洗、充填、菌剂吸附等过程更新,然后再次利用。本发明解决了黑臭水体底泥消解工艺中的菌剂缓释问题,更重要的是所投放的菌剂载体回收并重复利用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朱彤;黄赟;朱正南;朱嘉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沈阳东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1.07
技术公布日:2018.04.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