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雾化悬浮态外循环烘干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2382阅读:508来源:国知局
一种雾化悬浮态外循环烘干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污泥干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雾化悬浮态外循环烘干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人们对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意识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废水的排放标准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各个生产企业、工厂普遍建立相应的废水处理设施。废水处理设施的增多势必使工业污泥的产量增多。工业污泥是工业废水经过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沉淀聚集物。工业污泥中一般都含有有毒、有害成分。刚产生的污泥都呈黑色或黑褐色,呈粘滞状,而且颗粒很细,含水一般在30%~70%左右。如果不经处理,随处堆放或直接填埋,占用大量场地,而且将会对地下水、生态环境等造成二次污染,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压力;如果合理地开展综合利用,工业污泥将变成宝贵的二次资源。

工业污泥处理过程中高含水率是其进一步处理及资源化的最大瓶颈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雾化悬浮态外循环烘干设备,克服了现有工业污泥烘干设备存在的不足,实现了污泥的大颗粒外循环打散烘干,提高体积烘干容量,系统热效率,物料烘干完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雾化悬浮态外循环烘干设备,包括:

烘干器Ⅰ,包括本体1,本体1的底端通过整流管3接进风弯头4,进风弯头4的下方设置有集灰仓5;

循环分离器9,与烘干器Ⅰ顶端连接,循环分离器9的顶端设有出风口10,底部出口通过下料管一11回接本体1。

所述本体1的上部设置有上喷腾缩口8。

所述本体1内部设置有雾化喷头2。

所述下料管一11上依次设置有锁风阀一12、物料打散机13和分料分散器14,其中分料分散器14位于下料管一11的末端。

所述集灰仓5的下部连接有带锁风阀二6的下料管二7

出烘干器Ⅰ顶端的含尘气体切向进入循环分离器9。

所述反应器Ⅰ,入口风温150~600℃,入口风速15~30m/s,内部风速5~20m/s。

所述分离器9,其分离效率循环10~90%。

经外部管道输送来的污泥,由雾化喷头2在烘干器Ⅰ内进行雾化,雾化后的污泥以悬浮态和热气体进行换热,脱水;来自烘干器Ⅰ的含尘(污泥)废气,在循环分离器9内,大颗粒被收集返回烘干器Ⅰ继续烘干,返回过程中大颗粒被物料打散机13二次分散,小颗粒被废气作为成品带出。

本发明通过外循环系统将大颗粒分离并打散后继续烘干,使得烘干机单位体积烘干容量增加,物料烘干完全,系统热效率提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烘干器与循环分离器共同组成,外循环烘干系统,在与普通烘干器相同容积的情况下,能够大幅提升物料烘干量。

2)循环分离器下料管设置打散机,物料烘干更彻底。

综上,本发明具有诸多优点及使用价值,其不论在结构及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雾化悬浮态外循环烘干设备,包括:

烘干器Ⅰ,包括本体1,本体1的底端通过整流管3接进风弯头4,进风弯头4的下方设置有集灰仓5,集灰仓5的下部连接有带锁风阀二6的下料管二7。本体1的上部设置有上喷腾缩口8。本体1内部设置有雾化喷头2。在烘干器Ⅰ中,被雾化后的污泥与热烟气中其中进行悬浮态传热传质反应。

循环分离器9,与烘干器Ⅰ顶端连接,含尘气体切向进入分离器9,循环分离器9的顶端设有出风口10,底部出口通过下料管一11回接本体1。下料管一11上依次设置有锁风阀一12、物料打散机13和分料分散器14,其中分料分散器14位于下料管一11的末端。循环分离器9的分离效率10~90%,能够将大颗粒污泥分离出来,并循环回烘干器Ⅰ。大颗粒污泥在回烘干器Ⅰ的同时被物料打散机13打散成为细颗粒,充分干化,细颗粒被气体作为成品带出。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在烘干器上部取消了上喷腾缩口8,在某些低水分污泥处理过程中可不设在此缩口,减小系统阻力,其余各部分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在烘干器上部取消了上喷腾缩口8,在某些低水分污泥处理过程中可不设在此缩口,其目的为减小系统阻力,烘干器Ⅰ与循环分离器9的连接方式采用鹅颈管连接,便于系统布置,其余各部分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

以上实例并不是发明较佳的穷举,本实用新型的设备形式还可以有多种形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并非本对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任何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