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旁路生态滤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1021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生态修复环保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河道旁路生态滤池。



背景技术:

中国的水资源现状不断恶化,近半数的河流和湖泊受到严重的污染。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自净能力减弱,污染加剧,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大部分天然河道存在氮、磷浓度偏高,低C/N比的污染问题,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易引起藻类爆发、黑臭等河道问题。近年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开始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整治,我国对河流治理技术不断完善,正在努力探索修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新理论和技术手段。

目前,治理河道污染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如底泥疏浚、过滤等,具有工作量大、成本高等缺点;化学方法如投加净水药剂等,效果明显但存在一定的二次污染;生物方法主要通过构建缓冲带,修建人工湿地,投放鱼虾,投加微生物等进行生态修复,力求减少污染负荷,逐步恢复河段的自净能力,安全、环保,是河道水体修复的有效措施之一。

微生物是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以及病毒,它个体微小、种类繁多。它在地球生物圈内是分解者,在水污染治理、大气治理、固废治理等领域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微生物需要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来实现生物硝化与反硝化。由于河道水可利用的有机物含量较低,低碳氮比是河道中硝化与反硝化脱氮的限制因素。水体中的磷也是低浓度污染,处理较困难。

针对低C/N比,低浓度磷的微污染河道水体,需要研发具有结构简单、构建和运行成本低、低耗高效、易操作、运行稳定等优点的水处理技术。能够实现同步高效脱氮除磷的旁路净化技术,已成为生态治理中高效脱氮除磷的必由之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河道旁路生态滤池,不仅提供了微生物增长繁殖需要的碳源,而且提高了氮磷的净化效率,同时减少了动力消耗;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构建和运行成本低、低耗高效、易操作、运行稳定等优点,能够实现同步高效脱氮除磷的效果。

一种河道旁路生态滤池,所述生态滤池包括顺次连通的厌氧池、第一好氧池、缺氧池、第二好氧池和生态塘,所述厌氧池、缺氧池内均填充有由水泥砖块、陶粒及缓释碳源颗粒组成的填料,厌氧池上部种植空心菜,缺氧池上部种植油麦菜;所述第一好氧池、第二好氧池内均设置有可调式填料架及尼龙网纱填料,所述尼龙网纱填料为长条带状,其两端系于可调式填料架上;所述生态塘内种植沉水植物,并配置45°阶梯式溢流堰;所述第一好氧池底部设有第一曝气管,第二好氧池底部设有第二曝气管,所述第一曝气管通过一号曝气支管与主曝气管相连通,第二曝气管通过二号曝气支管与主曝气管相连通,所述主曝气管与太阳能曝气装置相连;所述厌氧池与第二好氧池之间通过气提回流管相连通,所述气提回流管通过三号曝气支管与主曝气管相连通;所述第一好氧池上方设有布水喷头,所述布水喷头通过提升泵与进水管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生态塘包括第一生态塘和第二生态塘,所述第一生态塘和第二生态塘通过中部出水口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水泥砖块直径为60mm,缓释碳源颗粒直径为30mm。

作为优选,所述厌氧池通过底部的第一过水孔与第一好氧池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好氧池通过上部的第二过水孔与缺氧池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缺氧池通过下部的第三过水孔与第二好氧池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好氧池通过上部的45°三角堰与第一生态塘相连通。可以携带更多氧气入水。

作为优选,所述主曝气管上设有主曝气阀门,一号曝气支管上设有一号曝气阀门,二号曝气支管上设有二号曝气阀门,三号曝气支管上设有三号曝气阀门;所述气提回流管上设有回流管阀门。

厌氧池、缺氧池内添加缓释碳源颗粒,作为优选,所述缓释碳源颗粒为由2mm玉米芯颗粒、膨润土和硅酸盐水泥混合成的直径为30mm的颗粒。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有益效果:

(1)充填缓释碳源颗粒,解决碳源不足的问题,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能量,保证氮磷得到稳定净化;

(2)水泥砖块和陶粒吸收磷,促进磷的沉淀,效果明显;利用水生蔬菜作为滤床植物,通过定期收割,快速转移氮磷,可食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3)太阳能提供动力,能耗降低,充氧效果好;

(4)采用气提回流,代替泵的抽提,简化设备,降低造价,提高生化效果;

(5)第二生态塘出水经过45°阶梯式溢流堰进入河道,阶梯式溢流堰能够延长出水口长度,同时溅起水花,能够吸收更多的氧气,携带更多氧气入河,提高河水中溶解氧浓度,提高河道自净能力,有利于节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范围并不限于此。

参照图1,一种河道旁路生态滤池,所述生态滤池包括顺次连通的厌氧池1、第一好氧池2、缺氧池3、第二好氧池4和生态塘,所述生态塘包括第一生态塘5和第二生态塘6,所述第一生态塘5和第二生态塘6通过中部出水口7相连通。所述厌氧池1内均填充有由水泥砖块、陶粒及缓释碳源颗粒组成的填料8,水泥砖块附着生长微生物,微生物吸收缓释碳源颗粒释放出的有机物,大量繁殖,释磷菌释磷。缺氧池3内均填充有由水泥砖块、陶粒及缓释碳源颗粒组成的填料8,从第一好氧池2内出水携带部分未消耗的溶解氧,形成缺氧状态,反硝化菌附着于水泥砖块和陶粒上,利用缓释碳源释放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大量繁殖,将硝酸盐转化为氮气,完成脱氮过程。所述水泥砖块直径为60mm,缓释碳源颗粒为由2mm玉米芯颗粒、膨润土和硅酸盐水泥混合成的直径为30mm的颗粒,为微生物增长繁殖提供充足的缓释碳源,具有高效的硝化与反硝化过程,高效脱氮;厌氧池1上部种植空心菜9,缺氧池3上部种植油麦菜10,辅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定期收割,转移氮磷。

所述第一好氧池2、第二好氧池4内均设置有可调式填料架11及尼龙网纱填料12,所述尼龙网纱填料12为长条带状,其两端系于可调式填料架11上;在好氧条件下,聚磷菌吸磷,可定期将可调式填料架取出清洗,去掉部分微生物膜,带走部分磷。所述生态塘内种植沉水植物,并配置45°阶梯式溢流堰13;沉水植物进一步吸收水体中的氮与磷,45°阶梯式溢流堰均匀出水,同时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携带更多氧气。所述第一好氧池2底部设有第一曝气管14,第二好氧池4底部设有第二曝气管15,底部曝气充氧,硝化菌大量繁殖,有利于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所述第一曝气管14通过一号曝气支管16与主曝气管17相连通,第二曝气管15通过二号曝气支管18与主曝气管17相连通,所述主曝气管17与太阳能曝气装置19相连;太阳能提供动力,节能环保,充氧效果好。所述厌氧池1与第二好氧池4之间通过气提回流管20相连通,所述气提回流管20通过三号曝气支管21与主曝气管17相连通;所述第一好氧池2上方设有喇叭状布水喷头22,布水喷头喷射水流,形成水花,提高水体中溶解氧浓度;所述布水喷头22通过提升泵23与进水管24相连通。

所述厌氧池1通过底部的第一过水孔25与第一好氧池2相连通,第一好氧池2通过上部的第二过水孔26与缺氧池3相连通,缺氧池3通过下部的第三过水孔27与第二好氧池4相连通,第二好氧池4通过上部的45°三角堰28与第一生态塘5相连通,可以携带更多氧气入水。

所述主曝气管17上设有主曝气阀门29,一号曝气支管16上设有一号曝气阀门30,二号曝气支管18上设有二号曝气阀门31,三号曝气支管21上设有三号曝气阀门32;所述气提回流管20上设有回流管阀门33。

本实用新型首次运行时,提升泵23提升河水由喇叭状布水喷头22喷洒入第一好氧池2,灌满整个装置后停止进水,开启太阳能曝气装置进行闷曝24小时。闷曝完成后开启提升泵23重新进水,开启太阳能曝气装置,打开曝气管阀门及回流管阀门,河水先进入第一好氧池2,由上部第二过水孔26进入缺氧池3,缺氧池3出水由下部第三过水孔27进入第二好氧池4,第二好氧池4处理出水由45°三角堰28均匀进入第一生态塘5,第一生态塘5出水由中部出水口进入第二生态塘6,第二生态塘6出水经过45°阶梯式溢流堰13排出系统。本实用新型使用太阳能作为曝气动力,实现鼓风曝气,部分气流与出水混合后被抽提到厌氧池,45°阶梯式溢流堰出水在排出过程进一步充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