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加药管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虹吸装置及加药系统。
背景技术:
循环水加药系统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化学水处理加药设备,广泛用于火力发电、石油、化工等行业炉水处理系统、原水处理系统以及废水处理系统。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循环水加药系统正常、安全的运行并保持设备良好是非常重要的。
现有技术中的循环水加药系统,通过在循环水池与加药装置通过管路连通,而且通过加药泵可以将循环水池内的稳定剂、杀菌剂和浓硫酸加入至加药装置内。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循环水加药系统内的杀菌剂加药装置及稳定剂加药装置相继出现停泵自流现象,原因为循环水加药装置基础高于循环水前池加药点,液位差给虹吸现象创造了条件,导致循环水两种加药的药箱中药液在设备停运后自流至循环水前池,影响循环水池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虹吸装置及加药系统,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循环水加药系统因循环水加药装置基础高于循环水前池加药点出现虹吸现象,造成循环水加药系统停泵自流现象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虹吸装置,包括:加药装置、加药泵、循环水池和背压阀;
加药装置通过加药管与循环水池连通,加药管靠近循环水池的一端设置有加药阀;
加药泵作用于循环水池,以将循环水池内的药水通过加药管传递至加药装置内;
背压阀设置于加药装置与加药阀之间,且背压阀与加药管连通,用于控制加药管内的药水的流动方向,以限制加药装置内药水虹吸至循环水池内。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虹吸装置,还包括:旁路管道;
旁路管道设置于背压阀的两端,且与加药管连通,旁路管道设置有旁路阀,旁路阀与旁路管道连通。
进一步地,背压阀包括阀腔、弹簧、阀板和转轴;
弹簧、阀板和转轴均设置于阀腔内;
阀板与转轴转动连接,弹簧与阀板连接,阀腔内能够调节弹簧的压力,弹簧用于控制阀板相对于转轴转动,以控制背压阀的启闭。
进一步地,背压阀内的弹簧的压力范围为0.4-0.6兆帕。
进一步地,加药装置包括溶药箱、进液口、排污口和搅拌器;
搅拌器设置于溶药箱的内,进液口设置于溶药箱的顶部,且进液口与加药管连通,排污口设置于溶药箱的底部,以将溶液箱内的杂质排出。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虹吸装置,还包括:进水管;
进水管设置于溶药箱的顶部,且进水管与溶药箱连通。
进一步地,进水管靠近溶药箱的一端设置有兑水阀。
进一步地,加药管的材料为UPVC管。
进一步地,背压阀与加药管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加药系统,包括所述的防虹吸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虹吸装置,包括:加药装置、加药泵、循环水池和背压阀;加药装置通过加药管与循环水池连通,加药管靠近循环水池的一端设置有加药阀;加药泵作用于所述循环水池,以将循环水池内的药水通过加药管传递至加药装置内;背压阀设置于加药装置与加药阀之间,且背压阀与加药管连通,用于控制加药管内的药水的流动方向,以限定加药装置内药水虹吸至循环水池内;通过在加药装置与加药阀之间设置背压阀,从而控制加药管内的液体流向,防止了加药装置与循环水池出现虹吸现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循环水加药系统因循环水加药装置基础高于循环水前池加药点出现虹吸现象,造成循环水加药系统停泵自流现象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循环水加药的系统的防虹吸设置,提高了循环水加药系统的加药效率,更加实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虹吸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虹吸装置的背压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虹吸装置的背压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虹吸装置局部放大图。
图标:100-加药装置;101-溶药箱;102-进液口;103-排污口;104-搅拌器;200-加药阀;300-循环水池;400-背压阀;401-阀腔;402-弹簧;403-阀板;404-转轴;500-加药管;600-旁路管道;700-旁路阀;800-进水管;900-兑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虹吸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背压阀400设置于加药装置100与加药阀200之间。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虹吸装置的背压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虹吸装置的背压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背压阀400包括阀腔401、弹簧402、阀板403和转轴404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虹吸装置局部放大图;其中,旁路管道600设置于背压阀400的两端。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虹吸装置,包括:加药装置100、加药泵、循环水池300和背压阀400;加药装置100通过加药管500与循环水池300连通,加药管500靠近循环水池300的一端设置有加药阀200;加药泵作用于循环水池300,以将循环水池300内的药水通过加药管500传递至加药装置100内;背压阀400设置于加药装置100与加药阀200之间,且背压阀400与加药管500连通,用于控制加药管500内的药水的流动方向,以限制加药装置100内药水虹吸至循环水池300内。
其中,加药泵是一种医疗器械,包括:电机、传动箱和缸体,通过电机带动传动箱使得缸体内的液体由低处传递至高处,从而可以将循环水池300内的液体通过加药管500传递至加药装置100内。
循环水池300内的加药系统一般分为稳定剂加药、杀菌剂加药和浓硫酸加药,通过不同情况输送不同的液体进入到加药装置100内。
背压阀400由于阀的功能而形成一定的压力,压力可以调节,从而可用于控制空气、水、蒸汽、各种腐蚀性介质、泥浆、油品、液态金属和放射性介质等各种类型流体的流动。在管道上主要起切断和节流作用。
背压阀400与加药管500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个,例如:通过螺纹连接、通过法兰连接、焊接等,较佳地,背压阀400与加药管500的连接方式为通过法兰连接。
加药管500的材料可以为多种,例如:PVC、聚乙烯或者UPVC等,较佳地,加药管500的材料为UPVC。
UPVC又叫PVCU,通常称为硬PVC,它是氯乙烯单体经聚合反应而制成的无定形热塑性树脂加一定的添加剂组成。除了用添加剂外,还采用了与其它树脂进行共混改性的办法,使其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
优选地,加药管500采用UPVC管。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虹吸装置,包括:加药装置100、加药泵、循环水池300和背压阀400;加药装置100通过加药管500与循环水池300连通,加药管500靠近循环水池300的一端设置有加药阀200;加药泵作用于所述循环水池300,以将循环水池300内的药水通过加药管500传递至加药装置100内;背压阀400设置于加药装置100与加药阀200之间,且背压阀400与加药管500连通,用于控制加药管500内的药水的流动方向,以限定加药装置100内药水虹吸至循环水池300内;通过在加药装置100与加药阀200之间设置背压阀400,从而控制加药管500内的液体流向,防止了加药装置100与循环水池300出现虹吸现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循环水加药系统因循环水加药装置100基础高于循环水前池加药点出现虹吸现象,造成循环水加药系统停泵自流现象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循环水加药的系统的防虹吸设置,提高了循环水加药系统的加药效率,更加实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虹吸装置,还包括:旁路管道600;旁路管道600设置于背压阀400的两端,且与加药管500连通,旁路管道600设置有旁路阀700,旁路阀700与旁路管道600连通。
其中,旁路阀700作为常闭阀门,一般是不会开启,当背压阀400故障时,将旁路阀700打开即可加药。
进一步地,背压阀400与加药管500可拆卸连接。
旁路阀700和旁路管道600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通过螺纹连接、通过法兰连接、焊接等,较佳地,旁路阀700和旁路管道600的连接方式为通过法兰连接。
旁路阀700可以为多种,例如:电磁阀、截止阀、节流阀等,由于截止阀属于强制密封式阀门,在阀门关闭时,必须向阀瓣施加压力,以强制密封面不泄漏,当介质由阀瓣下方进入阀门时,操作力所需要克服的阻力,是阀杆和填料的摩擦力与由介质的压力所产生的推力,关阀门的力比开阀门的力大,所以阀杆的直径要大,否则会发生阀杆顶弯的故障,故而,较佳地,旁路阀700为截止阀。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虹吸装置,通过在背压阀400的两侧设置旁路管道600,旁路管道600设置有旁路阀700,使得旁路阀700和背压阀400并列,而且旁路阀700为常闭阀门,当背压阀400故障时,将旁路阀700打开即可加药,实现了加药装置100的一直处于运行状态,不会使得加药泵停泵,影响加药装置100的使用,提供了加药装置100使用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防虹吸装置的背压阀400包括阀腔401、弹簧402、阀板403和转轴404;弹簧402、阀板403和转轴404均设置于阀腔401内;阀板403与转轴404转动连接,弹簧402与阀板403连接,阀腔401内能够调节弹簧402的压力,弹簧402用于控制阀板403相对于转轴404转动,以控制背压阀400的启闭。
背压阀400通过弹簧402的弹力实现动作,当系统压力比设定的压力小时,阀板403在弹簧402弹力的作用下堵塞管路;当系统压力比设定压力大时,阀板403压缩弹簧402,管路接通,液体通过背压阀400。
当管路或者设置容器压力不稳的状态下,背压阀400能保持管路所需要的压力,使泵可以正常输出流量,从而当加药装置100与循环水池300出现虹吸现象,可以通过背压阀400消减虹吸产生的流量及压力的波动。
进一步地,背压阀400内的弹簧402的压力范围为0.4-0.6兆帕,优选地,背压阀400内的弹簧402的压力为0.5兆帕。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虹吸装置,通过背压阀400包括阀腔401、弹簧402、阀板403和转轴404,从而可以通过设置弹簧402的压力,从而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下的背压阀400的使用状况,而且通过弹簧402控制阀板403相对于转轴404转动,从而实现了当系统压力比设定的压力小时,阀板403在弹簧402弹力的作用下堵塞管路;当系统压力比设定压力大时,阀板403压缩弹簧402,管路接通,液体通过背压阀400,从而保证了通过背压阀400消减虹吸产生的流量及压力的波动更加实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防虹吸装置的加药装置100包括溶药箱101、进液口102、排污口103和搅拌器104;搅拌器104设置于溶药箱101的内,进液口102设置于溶药箱101的顶部,且进液口102与加药管500连通,排污口103设置于溶药箱101的底部,以将溶液箱内的杂质排出。
其中,溶药箱10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圆形、矩形、梯形等,较佳地,溶药箱10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优选地,溶药箱101的形状为圆柱体。
进液口102与加药管500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插接、螺纹连接、焊接等,较佳地,进液口102与加药管500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
搅拌器104包括电机、搅拌轴和搅拌叶,电机与搅拌轴传动连接,从而带动搅拌轴转动,搅拌叶设置于搅拌轴远离电机的一端,且搅拌叶设置有多个,多个搅拌叶均与搅拌轴连接。
搅拌叶与搅拌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套接、焊接、铆接等,较佳地,搅拌叶与搅拌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排污口103外部连接排污管,用于将溶液箱内的杂质由排污管传递至回收装置处。
排污管靠近排污口103的位置设置有阀门,用于控制溶液箱内的杂质的流动。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防虹吸装置,还包括:进水管800;进水管800设置于溶药箱101的顶部,且进水管800与溶药箱101连通。
进一步地,进水管800靠近溶药箱101的一端设置有兑水阀900,优选地,兑水阀900由人为控制启闭。
其中,由于溶液箱内的对于不同的密度的材料的要求,故而可以通过进水管800向溶液箱内添加水。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虹吸装置,加药装置100包括溶药箱101、进液口102、排污口103和搅拌器104以及进水管800,使得将循环水池300内的液体通过加药管500进入到加药装置100,通过溶药箱101存储液体,再通过搅拌器104可以将液体和水充分搅拌,而且通过背压阀400也不会发生虹吸现象,保证了加药装置100的整体运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加药泵的使用寿命,更加实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加药系统,包括上述的防虹吸装置;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加药系统的技术效果与上述的防虹吸装置的技术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经过现场实验,通过在循环水池300的稳定剂、杀菌剂两种加药系统加药管500的高管上加装上述的防虹吸装置,目前已运行半年之久,从未出现加装防虹吸装置前因液位差造成的加药系统药液自流缺陷。实践证明加药管500的高管上安装防虹吸装置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循环水加药系统因循环水加药装置100基础高于循环水前池加药点出现虹吸现象,造成循环水加药系统停泵自流现象的技术问题的必要装置,而且由于其结构简单,不仅经济适用,还能令加药泵安全运行,从而实现绿色生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