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斜管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22724阅读:14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层斜管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层斜管沉淀池。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的斜管沉淀池多为单层斜管沉淀池。斜管根据原水的浊度设计成不同的孔径和不同的高度,在运行中就造成这一个问题,当原水高浊时,斜管的集泥效果比较好,也不容易沉积,堵塞。因为泥的颗粒大,质量重容易沉淀。但当原水浊度变小时,由于斜管孔径较大一般≥50mm沉淀的速度降低,采用的进水方式又是横流进水,底部集泥,底部排泥,这样很容易积聚在斜管的表面,一般经过数月的运行,设备净水效果明显下降。唯一的办法就是用高压水冲洗斜管,这样设备必须停运,把水放干,重新调试。如果长期对斜管不维护,沉积的泥,就堵塞斜管,压坏斜管,影响出水品质,增加后续设备的正常生产。

专利号为200420009451.3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双层斜管沉淀池,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但是该装置在实际工程的应用过程中,先期沉淀效果好,但是长期运行非常麻烦。特别是针对前段是生化法运行后的污泥,其污泥含量较大,且污泥带有粘性,斜管内空间较小,容易出现挂壁、附着的现场,长时间运行斜管将会出现堵塞问题,且该装置没有说明斜管的形状结构及排列形式,斜管的形状结构及排列形式和沉淀效果密切相关,如专利号200420109375.3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高效八边形斜管沉淀池,阐述了蜂窝式斜管沉淀池的六边形斜管的一个底面与两个侧底面都是沉淀面,而只有底面一个滑泥面,两个侧底面的沉泥要先滑到底面才能继续下滑,因此会在侧底面与底面的交接折角处形成沉泥堆积拥挤,且由于受两个面的下滑摩擦阻力,沉泥下滑不畅,更会加重这种堆积,而斜管通道内一旦形成角落沉泥堆积,就会减小过水断面,提高上升流速,更增加了对沉泥下滑与颗粒沉淀的顶托作用,因而会进一步导致沉泥堆积情形的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整体和单体结构均合理、不易堵塞及处理效率高的多层斜管沉淀池,能够有效的解决斜管结构不合理、斜管易堵塞不易清理及处理效率较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具体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多层斜管沉淀池,包括池体,及设置在池体内的斜管沉降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下部一侧设置有进液槽,进液槽的底部设置进液管,进液管上设置有进液总管和进液支管,所述池体下部另一侧设置有污泥槽,污泥槽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污泥槽与进液槽之间设置隔板,所述池体中部设置至少两层的斜管沉降槽,包括斜管沉降槽Ⅰ和斜管沉降槽Ⅱ,斜管沉降槽内设置斜管沉降单元,斜管沉降单元是由预设数量按矩阵紧密排列的斜管组成,所述斜管设置成横切面为正八边形中空管状结构,相邻斜管之间设置有密封填料部,所述污泥槽与斜管沉降槽Ⅰ之间设置有曝气管,所述斜管沉降槽Ⅱ上方设置出水槽,出水槽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所述斜管的中轴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设置成60-120度,所述斜管沉降槽Ⅰ内的斜管的直径大于斜管沉降槽Ⅱ内的斜管的直径,所述斜管沉降槽Ⅰ内的斜管的高度小于斜管沉降槽Ⅱ内的斜管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斜管沉降槽Ⅰ内的斜管的直径为50mm,高度为433mm。

进一步地,所述的斜管沉降槽Ⅱ内的斜管的直径为35mm,高度为866mm。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管通过通气管道与气泵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斜管沉降槽Ⅰ与斜管沉降槽Ⅱ之间设置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的池体中部设置至少两层的斜管沉降槽,提高了斜管加速沉降,下部斜管沉降槽快速形成的大颗粒状絮体,在两层斜管之间水流方向发生改变,将会增加小颗粒絮体间的接触机会,在流经上层斜管时,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所述曝气管起到了防止堵塞和快速清洗的作用;所述斜管设置成横切面为正八边形中空管状结构,使单体结构更加合理,缓解了沉泥下滑与颗粒沉淀的顶托作用。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斜管沉降单元平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沉降单元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斜管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中:

1. 进液管、2. 进液槽、3. 斜管沉降槽Ⅰ、4. 斜管沉降槽Ⅱ、5. 出水管、6. 出水槽、7. 斜管沉降单元、8. 曝气管、9. 污泥槽、10. 排泥管、11. 斜管、12. 密封填料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现在将参考附图1-4更全面地描述。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后”、“左下”、“右上”、“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多层斜管沉淀池,包括池体,及设置在池体内的斜管沉降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下部一侧设置有进液槽2,进液槽2的底部设置进液管1,进液管1上设置有进液总管和进液支管,所述池体下部另一侧设置有污泥槽9,污泥槽9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10,污泥槽9与进液槽2之间设置隔板,所述池体中部设置至少两层的斜管沉降槽,包括斜管沉降槽Ⅰ3和斜管沉降槽Ⅱ4,斜管沉降槽内设置斜管沉降单元7,斜管沉降单元7是由预设数量按矩阵紧密排列的斜管11组成,所述斜管11设置成横切面为正八边形中空管状结构,相邻斜管11之间设置有密封填料部12,所述污泥槽9与斜管沉降槽Ⅰ3之间设置有曝气管8,所述斜管沉降槽Ⅱ4上方设置出水槽6,出水槽6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5,所述斜管11的中轴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设置成60-120度,所述斜管沉降槽Ⅰ3内的斜管11的直径大于斜管沉降槽Ⅱ4内的斜管11的直径,所述斜管沉降槽Ⅰ3内的斜管11的高度小于斜管沉降槽Ⅱ4内的斜管11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斜管沉降槽Ⅰ3内的斜管11的直径为50mm,高度为433mm。

进一步地,所述的斜管沉降槽Ⅱ4内的斜管11的直径为35mm,高度为866mm。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管8通过通气管道与气泵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斜管沉降槽Ⅰ3与斜管沉降槽Ⅱ4之间设置间隙。

使用时,具体操作如下:

1.斜管沉降槽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斜管沉降槽Ⅰ3与斜管沉降槽Ⅱ4,斜管沉降槽Ⅰ3的斜管11设计直高约为433mm,安装角度为60度,孔径为50mm;而斜管沉降槽Ⅱ4斜管11设计直高约为866mm,安装角度为60度,孔径为35mm;通过优化上下斜管沉降槽的斜管11的孔径,提高水力梯度值,依据浅层沉淀理论,提高了斜管11加速沉降的能力;斜管沉降槽Ⅱ4快速形成的大颗粒状絮体,在两层斜管之间水流方向发生改变,将会增加小颗粒絮体间的接触机会,在流经斜管沉降槽Ⅱ4的斜管11时,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

2.形成的絮状体悬浮物在斜管沉降槽Ⅰ3进行整流,斜管沉降槽Ⅰ3的斜管11起均匀布水及导流作用,经充分反应后絮状水体沿斜管沉降槽Ⅱ4的斜管11倾斜方向往上流动,进入沉降槽内进行固液分离,沉积下来的污泥在重力及水流推力的作用下,沿斜管倾斜方向往下滑落。

改进型斜管沉淀设计性能:

①能适应原水浊度的变化10~3000mg/L,因为斜管11管高和安装角度不一样,而不造成斜管11积泥;

②由于上下二层斜管11安装角度不同,二次改变水流方向,经过斜管11给予充分的絮凝停留时间,出水水质更好;

③斜管11沉淀水力表面负荷为4-5m2/h是常规沉淀池的2到3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