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层水体增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4937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深层水体增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深层水体增氧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湖泊、水库及水位过深的池塘,由于水体分层,导致水体在垂直方向上出现对流障碍,下层水无法与上层水进行对流,上层水中的氧无法运输到下层水中。下层水体中死亡的植物和动物在缺氧的条件下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引起下层动物的中毒和死亡。

给下层水体增氧成了恢复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保证水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因此迫切需要研制出具有深层水体增氧的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种可以很好的给下层水体增氧,从而达到恢复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保证水生态平衡目的的深层水体增氧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深层水体增氧装置,包括内筒和外筒,所述内筒中设有提升棒,所述外筒下部设有若干出水管,所述内筒底部与外筒底部齐平,内筒顶部的高度低于外筒顶部的高度,所述提升棒底部穿出内筒和外筒,提升棒顶部的高度高于外筒顶部的高度,所述提升棒、内筒和外筒通过杆件固定后通过若干浮子漂浮在水面,所述提升棒外圈设有螺旋叶片。

本实用新型采用提升棒将深层水经内筒提升至水面外,然后在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下飞溅飞出,在空气中进行曝气吸收氧气,然后落入外筒中,由于外筒的水面高,在重力和下落动能的作用下,已经富氧的外筒水向下部流动,进入下层水中,给下层水进行氧气补给,同时由于提升棒的引流作用和外筒出水管的混合作用,也可能局部打破水体分层,形成水体垂直方向上的水体对流,增加下层水体含氧量,从而达到恢复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保证水生态平衡目的。

优选地,所述外筒上部为上大下小的喇叭形开口,喇叭形开口的下边沿位于内筒底部下侧。

该种结构进一步确保经过曝气吸氧后的水掉入外筒中向下流动。

优选地,所述提升棒顶部设有径向叶片。

提升棒有装有若干径向叶片,使得其还可以利用风能带动提升棒旋转,节能环保。

优选地,连接外筒与浮子的杆件为弯曲杆件。

该种结构方便外筒与浮子的连接,使得其能够更好的浮在水面上。

优选地,所述浮子的数量为4个,每个浮子上设有一太阳能供电装置。

安装太阳能供电装置,使得其还可以利用太阳能给提升棒供电,节能环保。

优选地,所述出水管的数量为4个,所述浮子与出水管错开设置。

该种结构使得其结构紧凑,布局合理,进一步使得其能够更好的浮在水面上。

本实用新型采用提升棒将深层水经内筒提升至水面外,然后在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下飞溅飞出,在空气中进行曝气吸收氧气,然后落入外筒中,由于外筒的水面高,在重力和下落动能的作用下,已经富氧的外筒水向下部流动,进入下层水中,给下层水进行氧气补给,同时由于提升棒的引流作用和外筒出水管的混合作用,也可能局部打破水体分层,形成水体垂直方向上的水体对流,增加下层水体含氧量,从而达到恢复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保证水生态平衡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1.径向叶片,2.提升棒,3.外筒,4.内筒,5.出水管,6.杆件,7.太阳能供电装置,8.浮子,9.螺旋叶片,10.喇叭形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和2所示,一种深层水体增氧装置,包括外筒3和内筒4,内筒4中有提升棒2,外筒3下部有4个出水管5,外筒3上部为喇叭型开口10,提升棒2、内筒4、外筒3通过杆件6固定并通过4个浮子8漂浮在水面。提升棒2外圈上有若干螺旋叶片9。提升棒2顶部装有若干径向叶片1。连接外筒3与浮子8的杆件6为弯曲杆件。每个浮子8上设有一太阳能供电装置7。

内筒4底部与外筒3底部齐平,内筒4顶部的高度低于外筒3顶部的高度,提升棒2底部穿出内筒4和外筒3,提升棒2顶部的高度高于外筒3顶部的高度。

实施实例1

结合图1、图2,深层水通过提升棒经内筒提升至水面外,然后在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下飞溅飞出,在空气中进行曝气吸收氧气,然后落入外筒中,由于外筒的水面高,在重力和下落动能的作用下,已经富氧的外桶水下下部流动,进入下层水中,给下层水进行氧气补给;从而达到恢复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保证水生态平衡目的。

本实用新型中的提升棒和太阳能供电装置为市面采购的常规部件,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电路均为常规电路,故不作细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