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1260发布日期:2018-07-13 18:16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床污染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



背景技术:

水资源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江、河、湖泊和水库底泥中积聚着大量的污染物,如氮、磷、重金属及难降解有机物等。底泥作为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水体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交换,经过固化稳定化的底泥污染物继续向水体及外扩散,形成再次污染。因此,底泥的修复成效与水质改善有着密切的作用,开发有效的修复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底泥污染的修复技术主要分为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底泥疏浚等异位修复技术成本高、工程量大,原位修复技术的成本低、操作简单、处理面积大,因而备受青睐。采用覆盖式的原位物理修复技术,可将污染底泥与水体隔离,有效阻止底泥污染物向水体中迁移,但是,因为覆盖物的兼容性差,尤其对底栖生物有较强的破坏力,使该法的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授权公告号:CN206337131U公开了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所述生态毯从上至下包括:表层、植生层、活性层、载体层,生态毯边缘或内部具有将其固定在河床上的固定件。使用载体层隔绝底泥的污染物进入水体,植生层或活性层对底泥污染物进行吸收和降解。

其生态毯覆盖固定于底泥,载体层是用于保证生态毯在水体中的稳定性,该生态毯未完全将底泥与水体隔绝,底泥中的部分污染物仍会向水体扩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通过采取使用膨润土层作为防渗层,具有隔绝底泥与水体,防止底泥中污染物向水体扩散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包括沉水植物系统,养分层,所述沉水植物系统背离养分层的一侧设置有土工布,所述土工布背离养分层的一侧固定设置有膨润土层,所述生态毯宽度方向两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相邻两条生态毯的楔形折弯,所述楔形折弯上固定设置有与楔形折弯相配合的连接折弯,所述相邻两条生态毯之间搭接抵触且相邻端部的连接折弯扣合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于土工布的膨润土层与水体接触后,因其本身具有高膨胀性和高吸水能力,湿润时透水性能低,生态毯之间搭接扣合后封严性能优良,将水体与底泥隔绝,阻止固化、稳定化的底泥污染物向水体及外扩散,形成再次污染。楔形折弯便于两条生态毯搭接时确定搭接的位置,既满足搭接的宽度要求保证铺设质量,又避免搭接宽度过大,造成生态毯的浪费。连接折弯便于识别楔形折弯的位置及保持楔形折弯的稳定性。土工布上设置养分层和沉水植物系统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和降解,对底泥的修复效果明显,阻止底泥污染物进入水体的同时兼顾生态系统的恢复而达到水土共治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土工布背离养分层的一侧固定有编织布,所述编织布与土工布使用针刺法固定膨润土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土工布层的粗纤维从穿过膨润土层固定于编织布,将三个部分结合为一体,使膨润土层均匀稳定的固定于生态毯上,增强了生态毯的抗剪强度和抗拉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折弯包括设置于生态毯宽度方向一端上侧的第一弯边和设置于生态毯宽度方向背离第一弯边一端下侧的第四弯边,所述第四弯边与第一弯边相对的侧面相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沿长度方向铺设完成一条生态毯后,搭接铺设另一条生态毯时,将第四弯边放入第一弯边后,完成相邻两条生态毯的连接,接着使用少量钉子将生态毯固定。连接方式简单,便于施工铺设,同时减少了铁钉、销钉等固定件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楔形折弯处背离第一弯边和第四弯边的侧面分别设置有与楔形折弯抵触的第二弯边和第三弯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折弯处设置为位于生态毯两侧的双层结构,加强了楔形折弯处的结构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楔形折弯为楔形结构,所述连接折弯为延展性优良的塑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四弯边压入第一弯边,楔形结构连接可增强连接的可靠性,防止相邻的生态毯从楔形折弯处分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沉水植物系统背离养分层的一侧设置有表层织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表层织物将沉水植物系统固定于生态毯上,避免沉水植物系统及养分层施工使用过程中脱离生态毯,同时也可为底栖生物提供生存环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沉水植物系统背离养分层的一侧设置有水溶性薄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溶性薄膜能防止运输、施工过程中沉水植物系统及养分层中颗粒的剥落,同时水溶性薄膜遇水溶解,施工完成后自行溶解,不会影响沉水植物系统的正常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膨润土层填充有钠基膨润土颗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钠基膨润土层膨胀系数较高,隔绝水体和底泥的性能优良,防止底泥污染物扩散能力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固定于土工布的膨润土层与水体接触后,因其本身具有高膨胀性和高吸水能力,湿润时透水性能低,生态毯之间搭接扣合后封严性能优良,将水体与底泥隔绝,阻止固化、稳定化的底泥污染物向水体及外扩散,形成再次污染。土工布上设置养分层和沉水植物系统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和降解,对底泥的修复效果明显,阻止底泥污染物进入水体的同时兼顾生态系统的恢复而达到水土共治的效果。

2、沿长度方向铺设完成一条生态毯后,搭接铺设另一条生态毯时,将第四弯边放入第一弯边后,完成相邻两条生态毯的搭接扣合,再使用少量钉子将生态毯固定。连接方式简单,便于施工铺设。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的层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2中C处局部放大图。

图中,1、编织布;2、膨润土层;3、土工布;4、养分层;5、沉水植物系统;6、表层织物;7、水溶性薄膜;8、连接折弯;81、第一弯边;82、第二弯边;83、第三弯边;84、第四弯边;9、楔形折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1

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生态毯从下至上分别为膨润土层2、养分层4、沉水植物系统5三层组成。

如图1所示,膨润土层2为性能较高的优质钠基膨润土颗粒, 膨润土层2吸水后膨胀,将底泥与水体隔绝,并对整个生态毯提供支持作用。膨润土层2下设置有编织布1,编织布1为高强度的聚丙烯编织布,具有抗拉伸强度和延展性,利用其高强度性能作为膨润土层2颗粒的载体,提供其发挥防水作用所必须的局限功能。膨润土层2与养分层4之间设置有土工布3,土工布3和编织布1通过针刺工艺将膨润土颗粒固定。

如图1所示,养分层4内设置有适合水生植物的土壤、养分,养分层4上方设置沉水植物系统5,沉水植物系统5上方设置有表层织物6,表层织物6将沉水植物系统5固定于养分层4上方,沉水植物系统5通过根系吸收底泥中的污染物,并对污染物进行分解和降解,然后通过定期收割或去除水生植物,达到彻底去除河床中污染物的技术效果。

如图1所示,沉水植物系统5上方设置有表层织物6,表层织物6用于覆盖和保护下层结构,同时为底栖生物提供生存环境。

如图1所示,表层织物6上铺设有一层水溶性薄膜7,水溶性薄膜7可将生态毯相对封闭,减少运输、铺设过程中沉水植物系统5和养分层4的物质流失。当生态毯铺设完成后,水溶性薄膜7可自行分解,给沉水植物系统5提供生长环境。

如图2和图3所示,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铺设时采用搭接的方式,搭接处均匀撒膨润土干粉或膨润土胶泥,生态毯两侧15cm处设置有楔形折弯9。楔形折弯9上胶结有连接折弯8,连接折弯8为与楔形折弯9贴合的楔形结构,连接折弯8为弹性优良塑料,本实施例中为的低密度聚乙烯塑料。连接折弯8包括位于生态毯宽度方向同一端上侧的第一弯边81和下侧的第二弯边82,第一弯边81和下侧的第二弯边82中间贴合于生态毯。

如图2和图4所示,连接折弯8包括位于生态毯宽度方向背离第一弯边81一端上侧的第三弯边83和下侧的第四弯边84,第三弯边83和下侧的第四弯边84中间贴合于生态毯。

如图2和图5所示,相邻的两条生态毯搭接处,第四弯边84背离第三弯边83的侧面与第一弯边81背离第二弯边83的侧面插入贴合。

一种原位修复污染底泥的生态毯,其铺设过程如下:

沿长度方向铺设完成一条生态毯后,搭接铺设另一条生态毯,将第四弯边84压入第一弯边81后,完成相邻两条生态毯的搭接扣合,再使用适量钉子对生态毯固定。连接折弯8确定了两条生态毯的搭接宽度,有利于规范化搭接生态毯,既满足了生态毯的安装需要,又快捷的确定了搭接宽度,从而节省工程中生态毯的使用量。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