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黑臭河道水体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经济在不断前行,但是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各种环境的破坏,而生态环境对于生活居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项生存条件。现今很多城市中河流水体被严重破坏,生态系统面临崩溃,失去自净能力,往往逐渐变成发黑发臭、水中无法存活植物和鱼虾类生物等劣质水体,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坏的影响。
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6557029A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黑臭河流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方法,其包括的步骤有划分重点河段或控制单元、计算水环境特征,确定控制单元的水质目标、根据水质目标计算出水环境容量和污染负荷核算、根据将污染负荷削减量分配到各控制单元、进行治理整体布局,建立河流水质过程模型,将治理信息带入模型中,检验水质目标是否达标。
根据上述方案中提出的技术手段,能够将整条河流的水质情况实时监控,也便于掌握治理后河水的改变情况,但是上述方案却并没有给出合理有效的具体用于治理水体的措施,而对于河流的污染控制和治理中,黑臭水体的治理不但较为重要,还应该快速有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黑臭河道水体治理方法,具有快速有效治理河流水体的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黑臭河道水体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水质抽样检测,将河道待治理段分成多个治理单元,抽取每个治理单元的水样进行COD测试,按照COD数值大小分为多个对应等级;
S2,清淤截污,对与河道连通的排污管进行堵截并永久封闭,再根据COD值对治理单元内进行清淤作业;
S3,二次水质抽样检测,待S2中清淤处理完成后,再对每个治理单元进行水样COD测试,按照COD数值的大小重新分为多个对应等级;
S4,根据治理单元不同的等级,对河道水体进行相应的水质处理;
S5,后续处理及运营维护,对完成水质处理后的河道进行水质抽样检测,对抽取的水性进行COD测试,并根据COD数值的大小再次分为多个对应等级,在COD数值较大的治理单元内栽种水生植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根据河道的COD值不同分成多个治理单元,不管是进行清淤处理还是水体治理,对应分成的不同等级来进行,首先各个部分的水体能够得到相似的治理效果,同时能够节省较大的成本,其次在治理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的等级来调整对不同水体治理所需要的步骤或试剂,使得整体对于河道水体的治理快速有效,多步分段同时进行,质量也便于控制。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S3中进行二次水质抽样检测后,将治理单元分为高、较高和正常共三个等级,S4中进行水质处理时,使高等级的治理单元中的水体依次经过过滤、往复调节水体pH、混凝处理、氧化还原处理和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多个步骤。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能够将水体中的大颗粒杂质尽快的除去,往复调节水体的pH能够在多种pH的条件下对多类型的杂质进行析出处理,减少水体中含有的大量杂质,降低COD;再经过混凝处理能够使得水体中含有的部分小颗粒积聚成团,或者胶装的物质相互成团,有利于进一步去除;氧化还原处理和生物接触氧化处理能够将水体中的难以除去的N、P等物质进一步去除干净,同时也能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S4中进行水质处理时,使较高等级的治理单元中的水体依次经过过滤、往复调节水体pH、混凝处理和氧化还原处理多个步骤。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水体中COD数值的不同,减少了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在经过过滤、往复调节水体pH、混凝处理和氧化还原处理多个步骤后,基本也能够达到水质治理的要求,且治理后的水质与高等级的水体的治理结果相近,节省了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的成本。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S4中进行水质处理时,使低等级的治理单元中的水体依次经过过滤、混凝处理和氧化还原处理多个步骤。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低等级的治理单元的水体本身污染程度就较低,在经过了过滤、混凝处理和氧化还原处理多个步骤处理之后,水质也已达到治理的要求,进一步降低了河流整体治理时带来的成本。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往复调节水体pH时,先将水体pH调节至10-11,再将水体pH调节至2.5-3.0,再将水体pH调节至6.5-7,且每次调节水体pH时均按照0.5pH为调节梯度,每次调节pH后及时进行搅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水体往复调整pH值有助于不同溶解度的物质及时析出,且每次调节pH按照0.5为一梯度,调节后及时进行搅拌处理,能够极大程度的降低水体中的杂质,且明显降低水体的COD数值。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混凝处理时,向待处理的水体中加入硫酸铝、硫酸铝钾、三氯化铁和硫酸铁中的至少一种,且加入的重量随治理单元等级越高而相应的增多;混凝处理完成后及时进行过滤操作。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时,采用发酵好的嗜盐菌群培养液,闷曝处理至有颗粒状污泥出现后,及时静置,取上层水体回流至河道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嗜盐菌群能够很好的适应各种pH,且对含盐量的耐受度也很高,在各种水体中均能够稳定的发挥菌群对各种有机物的分解,非常适合运用于水体的治理中,高效无害,应用广泛,能够极大的降低水体的COD值。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S1中将治理单元分为严重、较严重和一般三个等级,在S2中进行清淤作业时,先清理一般再清理较严重最后清理严重所对应的治理单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清理淤泥的顺序按照一般、较严重和严重来完成,有利于避免二次污染而带来的重复清理,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S5中将治理单元分为不合格、合格、良好三个等级,水生植物栽种于不合格及合格的治理单元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生植物能够为治理后的水体带来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的效果,将水生植物栽种于不及格和合格的治理单元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改善水体的质量,增加水体的含氧量,逐步提升水体质量到合格。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S5中栽种水生植物时,分成多区域栽种,每个区域内设有用于限制水生植物向四周生长的限制框,水生植物栽种于所述限制框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生植物在治理完成后的水体中往往还是会生长的即为茂盛,因为水体中残留的有机物或N、P等物质十分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若不设置限制框,水生植物会迅速繁殖侵占大量的水面,降低水体的含氧量,而由此造成的水生植物的死亡又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得水体变成水质极差,因此亟需设置限制框来防止水生植物的过度繁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对河道水体分成多个等级和治理单元,采取分别治理的措施,同步处理,同步完成,加快处理的速度,同时也方便控制各个治理单元内的水分治理的成果相近,保持水体的一致,进一步的极大的降低了水体治理的成本;通过设置合理的处理步骤,采取调节pH值、混凝、氧化还原和生物接触氧化等多样化的处理措施,使得水体的治理效果突出,成果良好,且处理的标的物范围较广,适应较多不同的水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黑臭河道水体治理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的步骤如下:
S1,水质抽样检测。将需要治理的河道按照目测法划分为多个治理单元,在每个治理单元的中间部位取相同体积的水样进行COD值测试,按照COD值的数值从大到小将治理单元分为严重、较严重和一般三个等级。
S2,清淤截污。沿河道两岸,将与河道连通的排污管道堵截,与相关厂家协商污水排放场地后,将排污管道永久性的封闭。完成截污后,对河道进行清淤作业,清淤作业的施工顺序按照先清理一般、再清理较严重、最后清理严重所对应的治理单元来进行,尽可能的避免淤泥的二次污染,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速度。
S3,二次水质抽样检测,清淤完成后,对每个治理单元再次进行水质抽样检测,重新测试水体的COD数值,并按照此时测得的数值对所有治理单元重新进行等级划分,将治理单元按照COD数值的从高到低依次划分有高、较高和正常共三个等级。
S4,根据治理单元的不同的等级,对河道水体进行同步的水质处理。
对于高等级的治理单元内的水体,将水体抽出后先进行过滤,完成过滤后将水体进行pH调节,调节时先将水体的pH调节至10-11,再将水体pH调节至2.5-3.0,再将水体pH调节至6.5-7,且每次调节水体pH时均按照0.5pH为调节梯度,每次调节pH后及时进行搅拌,搅拌充分后,将水体进行尽职沉淀,并将上层水体经过过滤后进入下道处理工序。
经过pH调节后的水体,再经过混凝处理,向水体中投入硫酸铝、硫酸铝钾和三氯化铁的等比混合物,混凝完成后,将水体静置并过滤,再将水体经过氧化还原处理和生物接触氧化处理,进一步的除去水体中的有机物、N、P和N化物或P化物等物质,降低水体中的COD值。进行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时,向水体中投放发酵好的嗜盐菌群培养液,闷曝处理至有颗粒状污泥出现后,及时静置,取上层水体回流至河道中,进而完成了对高等级的治理单元内的水体的治理。
对于较高等级的治理单元内的水体,处理过程与高等级的治理单元内的水体治理过程相似,使较高等级的治理单元中的水体依次经过过滤、往复调节水体pH、混凝处理和氧化还原处理处理多个步骤,区别点在于少了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的过程,在完成氧化还原处理后即可直接将水体回流至河道中。
对于正常的治理单元内的水体,处理过程与较高等级的治理单元内的水体治理过程相似,使低等级的治理单元中的水体依次经过过滤、混凝处理和氧化还原处理多个步骤,区别点在于少了对水体的往复调节水体pH的处理步骤。
S5,后续处理及运营维护。每个治理单元内的水体经过治理后回流至河道中,在对每个治理单元内的水体进行水质抽样检测,对抽取的水性进行COD测试,并根据COD数值的大小再次分为多个对应等级,在COD数值较大的治理单元内栽种水生植物。其中,按照COD数值从大到小将治理单元分为不合格、合格、良好三个等级,水生植物栽种于不合格及合格的治理单元内。不合格及合格的治理单元中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栽种水生植物时,先在栽种区域内放置四方形的限制框,水生植物栽种于限制框内用于限制水生植物的生长。
上述步骤完成后,视水质情况,可以增加其他工序或步骤,如放置人工增氧设备、水生动物的定向培养,或者调动其他水源活水等,以进一步改善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