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小型生态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7411发布日期:2018-10-16 20:12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式小型生态罐,属于污水处理回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厕所革命通俗地讲就是将农村厕所由旱厕改为冲厕,改善如厕环境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冲厕后的污水处理问题,传统的农村污水处理方法是通过建设管网收集各户化粪池出水然后进行集中处理,在一些乡镇农村分户、别墅、度假小木屋、露营地等人群分布相对分散、不利于管网收集处理的地区,修建管网投资较大,维护管理成本较高,处理设备占用空间大,运行费用高,与环保节能的观念相冲突;现有技术中的污水处理在净化过程中沉淀池经常会产生大量的污泥,需要停机借助外部设备比如泵将污泥抽出或抽回至好氧池,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污泥中含有许多可净化污水的菌群,一定程度上造成的了资源浪费,影响污水净化进程,降低污水净化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复合式小型生态罐,改变了通过管网收集各户化粪池进行集中处理的方法,实现分户安装、使用和维护管理,降低了管网投资,对生活污水实现就地收集、处理和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成本低,使用范围广。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复合式小型生态罐,包括顶盖、罐体、第一隔离筒、第二隔离筒、气泵和分隔板,所述罐体为上部开口的容器,所述罐体上顶安装顶盖,所述罐体内部设置第一隔离筒,所述第一隔离筒将罐体内部分隔为两个空间,分隔板将第一隔离筒与罐体外壁之间的空间分为若干个处理池,处理池包括至少一个化粪池、调节池、兼氧池和清水池,所述化粪池与与调节池高位连通,所述调节池与兼氧池高位连通,所述第二隔离筒设置在第一隔离筒内部,所述第二隔离筒将第一隔离筒分隔为曝气池和沉淀池,所述曝气池内充填纳米悬浮生物载体,所述曝气池和沉淀池底部连通,曝气池内安装曝气支管,曝气支管通过曝气管与气泵连通,所述气泵安装在罐外,所述兼氧池与曝气池高位连通,所述沉淀池与清水池高位连通,所述清水池内设有紫外灯消毒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①通过设置第一隔离筒、第二隔离筒和分隔板,使罐体分为3层结构,将罐体内分隔为若干个处理池,同时曝气池与沉淀池底部连通,沉淀池的污泥可自动回流至曝气池,无需回流泵或气提等回流设备,降低了能耗,节省运行费用,同时曝气池内在进行曝气时产生气泡,导致曝气池底水的压强小,有助于沉淀池的污泥回流至曝气池底,对曝气池内的污水进行过滤水质,从而污水经曝气池底的污泥层过滤净化后进入沉淀池同时曝气池顶部的净化后的污水也可溢出至沉淀池,提高净化效率;②通过在曝气池采用采用mbbr、sbr和高浓度活性污泥复合技术,工艺先进,污水处理效率高;通过曝气池填加纳米悬浮生物载体,提高了单位体积微生物量及种类,抗冲击能力强,对高氨氮污水处理效果明显,出水更清澈;③改变了通过管网收集各户化粪池进行集中处理的方法,实现分户安装、使用和维护管理,降低了管网投资,对生活污水实现就地收集、处理和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成本低,使用范围广。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还包括中间池,中间池设置在调节池与兼氧池之间,所述调节池与中间池高位连通,所述中间池与兼氧池低位连通。

进一步,所述化粪池包括第一化粪池和第二化粪池,所述第一化粪池和第二化粪池高位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对粪便污水进行两次过滤沉淀,防止堵塞管道,提高沉淀效果和出水水质。

进一步,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曝气支管通过固定支架安装在第二隔离筒内壁上,所述固定支架采用角铁制成。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增加曝气支管的安装牢固度,提高曝气支管工作的稳定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所述第二隔离筒外壁顶部设置安装板,所述第一隔离筒内壁顶部设置倒角,所述安装板焊接安装在倒角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增加第二隔离筒安装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罐体外壁顶部设置挡边,所述顶盖内扣安装在挡边内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拆卸和安装。

进一步,所述罐体外壁安装hdpe一次成型保温材料,所述罐体安装在地面表层以下,采用地理保温设计。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一次成型的保温材料,确保设备无渗漏、不腐蚀、使用寿命长,材料可回收利用且生态环保;采用地埋保温设计,确保在低温条件下正常运行,适用于北方冬季严寒的条件。

进一步,还包括气量传感器和报警装置,所述气量传感器安装在曝气管内,所述气量传感器与报警装置电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气量传感器和报警装置,通过监测气泵的进气流量,对气泵断电或故障等原因导致的停止工作现象进行及时报警,便于售后人员及时赶到现场进行维护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c-c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d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为e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1.顶盖,2.罐体,3.第一隔离筒,4.第二隔离筒,5.曝气支管,6.调节池,7.分隔板,8.兼氧池,9.曝气池,10.清水池,11.沉淀池,12.第一化粪池,13.第二化粪池,14.曝气管,15.中间池,21.挡边,31.倒角,41.安装板,51.固定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复合式小型生态罐,包括顶盖1、罐体2、第一隔离筒3、第二隔离筒4、曝气支管5和分隔板7,所述罐体2为上部开口的容器,所述罐体2上顶安装顶盖1,所述罐体2内部设置第一隔离筒3,所述第一隔离筒3将罐体2内部分隔为两个空间,分隔板7将第一隔离筒3与罐体2外壁之间的空间分为若干个处理池,处理池包括至少一个化粪池、调节池6、兼氧池8和清水池10,所述调节池6与化粪池高位连通,所述调节池与兼氧池8高位连通,所述调节池6可以24小时运行,对化粪池输出的污水进行调节水质、水量,所述第二隔离筒4设置在第一隔离筒3内部,所述第二隔离筒4将第一隔离筒3分隔为曝气池9和沉淀池11,所述曝气池9内充填纳米悬浮生物载体,硝化菌、反硝化菌和其他生化菌群利用污水中的c、n、p生长繁殖在载体上生长繁殖形成的生物膜,曝气时悬浮生物载体呈流化态在曝气池9内无序状翻滚流动,气、液、固(膜)三相充分接触,污水中的污染物被生物膜和活性污泥截留、吸附,并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源被消化吸收得以去除,净化后的水达标排放到清水池10以备绿化灌溉、冲厕等回收利用,通过采用纳米悬浮生物载体生物膜处理技术,提高了单位体积微生物量及种类,抗冲击能力强,对高氨氮污水处理效果明显。

所述曝气池9和沉淀池11底部连通,沉淀池11底部形成污泥层,曝气池9污水流经污泥层过程中,污染物及活性污泥被污泥层过滤截留,提高净化效果和泥水分离效果,出水更清澈,曝气池9内安装曝气支管5,曝气支管5通过曝气管14与气泵连通,所述气泵安装在罐外,所述兼氧池8与曝气池9高位连通,所述沉淀池11与清水池10高位连通,所述清水池10内设有紫外灯消毒装置。

通过设置第一隔离筒3、第二隔离筒4和分隔板7,使罐体2分为3层结构,将罐体2内分隔为若干个处理池,同时曝气池9与沉淀池11底部连通,沉淀池11的污泥可自动回流至曝气池9,无需回流泵或气提等回流设备,降低了能耗,节省运行费用,同时曝气池9内在进行曝气时产生气泡,导致曝气池9底水的压强小,有助于沉淀池11的污泥回流至曝气池9底,对曝气池9内的污水进行过滤水质,从而污水经曝气池9底的污泥层过滤净化后进入沉淀池11,同时曝气池9顶部的净化后的污水也可溢出至沉淀池11,提高净化效率;通过在曝气池采用采用mbbr、sbr和高浓度活性污泥复合技术,工艺先进,污水处理效率高;通过曝气池填加纳米悬浮生物载体,提高了单位体积微生物量及种类,抗冲击能力强,对高氨氮污水处理效果明显,出水更清澈;改变了通过管网收集各户化粪池进行集中处理的方法,实现分户安装、使用和维护管理,降低了管网投资,对生活污水实现就地收集、处理和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成本低,使用范围广。

进一步,还包括中间池15,中间池15设置在调节池6与兼氧池8之间,所述调节池6与中间池15高位连通,所述中间池15与兼氧池8低位连通,所述化粪池包括第一化粪池12和第二化粪池13,所述第一化粪池12和第二化粪池13高位连通,化粪池能降解一部分有机污泥,曝气池9不断强化有机污泥的去除,沉淀池11剩余污泥回流至曝气池9进行再降解,使系统产生的污泥量很小,一年仅需清理一次化粪池即可。

进一步,还包括固定支架51,所述曝气支管5通过固定支架51安装在第二隔离筒4内壁上,所述固定支架51采用角铁制成,增加曝气支管5的安装牢固度,提高曝气支管工作的稳定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所述第二隔离4筒外壁顶部设置安装板41,所述第一隔离筒3内壁顶部设置倒角31,所述安装板41焊接安装在倒角31上,增加第二隔离筒4安装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罐体2外壁顶部设置挡边21,所述顶盖1内扣安装在挡边21内部,便于拆卸和安装。

进一步,所述罐体2外壁安装hdpe一次成型保温材料,所述罐体2安装在地面表层以下,采用地理保温设计,通过采用一次成型的保温材料,确保设备无渗漏、不腐蚀、使用寿命长,材料可回收利用且生态环保;采用地埋保温设计,确保在低温条件下正常运行,适用于北方冬季严寒的条件。

进一步,还包括气量传感器和报警装置,所述气量传感器安装在曝气管14内,所述气量传感器与报警装置电连接,通过设置气量传感器和报警装置,通过监测气泵的进气流量,对气泵断电或故障等原因导致的停止工作现象进行及时报警,便于售后人员及时赶到现场进行维护处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