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2576发布日期:2019-02-22 22:07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尤其适合于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处理的装置,具体涉及到一种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电絮凝技术是指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可溶性阳极产生的阳离子,如铁离子,铝离子等,在溶液中进行水解、聚合反应形成一系列的多核羟基络合物和氢氧化物,这些络合物最终可以起到凝聚、吸附作用,从而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而且在电絮凝反应过程中,阳极板与阴极板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水解逸出的氧气以及氢气形成微小的气泡,这些气泡加速了颗粒的碰撞过程,当颗粒密度小时就会上浮从而分离,当颗粒密度大时就会下沉而分离,废水中的溶解态和悬浮态的胶体化合物将随气体浮上电解槽液体表面或沉入底部,最终达到去除污染物的作用。总之,在电絮凝反应装置中同时发生了电絮凝、电气浮以及电氧化还原的过程,这三者的协同效应可以更有效地转化和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溶解性胶体、悬浮态污染物等。

近年来,电絮凝技术在重金属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渐渐增多,而且主要应用于冶炼,电镀和金属加工等废水处理中。虽然电絮凝和化学絮凝的本质相同,但是电絮凝的优点在于:电絮凝产生的氢氧化物比化学混凝产生的氢氧化物具有更高的活性,吸附去除污染物的能力也更强,而且反应过后产生的污泥量较少,絮凝的絮体较为紧实,不会有回溶现象,最重要的是不需要投加化学药剂,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总之,电絮凝技术操作简单,容易实现自动化,成本较低;但是它也存在耗费电量比较大,极板易产生钝化,需要定期更换电极板,排泥困难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进水、出水不均匀,排泥困难,电极板更换困难的不足,提供一种不仅结构简单,进水、出水更加均匀,底部污泥沿坡度沉降,排放更加容易,而且电极板面积增大从而增加反应效率,并且将电极板的两侧及上端设计成一体可提的装置,在极板钝化或者装置闲置时,可以很轻松的将电极板取出的操作简便易行的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包括电絮凝池体;在所述电絮凝池体内设置有电极板;所述电极板包括交错设置的阳极板与阴极板。

进一步的,在所述电絮凝池体的左侧进水区设有进水槽,右侧出水区设有出水槽,在所述电絮凝池体底部设有排泥区。

进一步的,所述电絮凝池体整体呈“t”字型,在所述电絮凝池体的左侧板上部设有一排进水孔,右侧板上部设有锯齿形溢流堰。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孔高度和所述锯齿形溢流堰高度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左侧板后设置有进水挡板,所述右侧板前设置有出水挡板;所述进水挡板与出水挡板之间设置有电极板。

进一步的,所述排泥区呈“w”型,在所述排泥区底部设有排泥管。

进一步的,所述电极板材料为铁板;所述阴极板、阳极板上相同位置处均开设有孔;铜棒穿过阴极板、阳极板上的孔;铜棒的两端均设置在支撑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铜棒放置在电絮凝池体的前外壁、后外壁的端面上;所述支撑板卡在前外壁与后外壁的外侧面。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为三角形结构;支撑板顶角通过支撑轴连接;通过提升支撑轴可以将阴极板与阳极板从电絮凝池体中提起。

进一步的,所述铜棒上,所述阳极板与所述阴极板之间设置有螺母。

有益效果: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

1.该装置整体呈“t”字型,设有进水槽、电解区、出水槽和排泥区,结构简单。左侧板后加设的进水挡板使得进水混合均匀;右侧板前设置的出水挡板对反应过程中偶尔产生的或少量的上浮絮体进行拦截;间距相同、大小相同的进水孔和锯齿形溢流堰,可以均匀进水、出水水流。

2.该装置底部排泥区呈“w”型,有利于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污泥沿着坡度进行沉降,在坡度最低端设有排泥管,排泥管表面开有两排小孔,有利于沉降污泥进入排泥管,最终将污泥定期排出反应装置。

3.该装置采用铁板作为电极板,阳极板由6块铁板组成,阴极板由5块铁板组成,根据电极板的利用率,有效面积,以及电极板重心问题,最终将电极板设计成如图5所示样式。将电极板的两侧及上端设计成一体可提的装置,在极板钝化或者装置闲置时,可以很轻松的将电极板取出,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1中的电絮凝池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1中的电絮凝池体的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图1中的电极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电絮凝池体;2、进水槽;3、出水槽;4、电极板;5、电解区;6、排泥区;7、左侧板;8、进水孔;9、右侧板;10、锯齿形流堰;11、排泥管;12、进水挡板;13、出水挡板;14、排泥板;15、阳极板;16、阴极板;17、铜棒;18、支撑板;19、支撑轴;20、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电絮凝废水处理装置,包括电絮凝池体1,在所述电絮凝池体1左侧进水区设有进水槽2,右侧出水区设有出水槽3,在所述电絮凝池体1中部放置电极板4,设为电解区5,在所述电絮凝池体1底部设有排泥区6。所述电絮凝池体1整体呈“t”字型,在所述电絮凝池体1左侧板7上部设有一排进水孔8,右侧板9上部设有锯齿形溢流堰10。电絮凝装置结构简单,整体呈“t”字型,左侧进水区设有进水槽,废水经过一排整齐的进水孔后,进入电解区内,左侧板后加设的进水挡板使得进水混合均匀,右侧出水区设有出水槽,右侧板前设置的出水挡板对反应过程中对偶尔产生的或少量的上浮絮体进行拦截,处理后废水经过锯齿形溢流堰进入出水槽,最后流出电絮凝装置。间距相同、大小相同的进水孔和锯齿形溢流堰可以均匀进水、出水水流。

所述进水孔8高度和所述锯齿形溢流堰高度10相同,所述进水孔8孔与孔的间距相同,大小相同。高度相同、间距相同、大小相同的进水孔和锯齿形溢流堰,可以均匀进水、出水水流。

所述左侧板7后加设进水挡板12,所述右侧板9前加设出水挡板13。所述实施例该装置进水挡板12长为70mm,出水挡板13长为100mm,加设进水挡板,使进水混合均匀,加设出水挡板,对反应过程中偶尔产生的或少量的上浮絮体进行拦截。

所述排泥区6呈“w”型,在所述排泥区6底部设有排泥管11。该装置底部排泥区呈“w”型,有利于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污泥沿着坡度进行沉降,在坡度最低端设有排泥管,排泥管表面开有两排小孔,有利于沉降污泥进入排泥管,最终将污泥定期排出反应装置。电絮凝装置底部排泥区呈“w”型,有利于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污泥沿着坡度进行沉降,在坡度最低端设有排泥管,将沉降的污泥定期排出。排泥管表面开有两排小孔,有利于沉降污泥进入排泥管,最终排出反应装置。

所述排泥管11为2个,所述排泥管11表面开有两排小孔。

所述电极板4采用铁板,且厚度为5mm,极板间距为5.5mm,阳极板15由6块铁板组成,阴极板16由5块铁板组成,最边侧第一块为阳极板15,第二块为阴极板16,以此类推,并采用四根铜棒17承接电极板。

所述电极板4的两侧设有支撑板18,所述支撑板18上端设有支撑轴19。

所述铜棒17与所述阳极板15、所述阴极板16之间通过螺母20固定,所述支撑轴19与所述支撑板18之间也通过螺母固定。该装置采用铁板作为电极板,阳极板由6块铁板组成,阴极板由5块铁板组成,根据电极板的利用率,有效面积,以及电极板重心问题,最终将电极板设计成如图4所示样式。将电极板的两侧及上端设计成一体可提的装置,在极板钝化或者装置闲置时,可以很轻松的将电极板取出,操作方便。

电极板4是根据电极板的利用率,有效面积,以及极板重心问题来设计的,极板间距影响着电絮凝剂的生长和后期的而絮凝效果,合适的极板间距可以提高电絮凝反应装置的效率,通常适宜的阳极板15与阴极板16间距为5-25mm,由于本次试验装置为实验室所用装置,体积较小,故而采用阳极板15与阴极板16间距为5.5mm,阳极板15由6块铁板组成,阴极板16由5块铁板组成,最边侧第一块为阳极板,第二块为阴极板,以此类推,并采用四根铜棒承接电极板。电絮凝装置采用铁板作为电极板,考虑极板的利用率,有效面积,以及极板重心问题,最终将电极板设计成如图5所示样式,承接电极板采用四根铜棒。为方便电极板的更换,在电极板的两侧及上端设计成一体可提的装置,操作方式简单易行。

采用复极式电絮凝时,反应器内部电极串联,电压较高,总电流较小,电流分布比较均匀,而且所需要的直流电源的电流较小。相比单极式电絮凝而言,复极式电絮凝比较经济,所以本次试验装置设计采用复极式电絮凝。

所述实施例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做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