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水分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82614发布日期:2019-03-22 21:02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油水分离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油水分离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水分离系统。



背景技术:

油水分离设备是将液体中的废油从水液中分离出去,以得到较洁净的水液的设备。

然而,现有的油水分离设备处于温度较低的环境中时,难以将油液从水液中分离出去,从而造成低温环境下油水分离精度较低的问题。

综上,如何克服现有的油水分离系统的上述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水分离系统,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油水分离系统存在的油水分离精度较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油水分离系统,包括二级过滤箱和油水分离箱。

其中,所述二级过滤箱上开设有用于通入待分离液体的第一进液口和用于输出过滤液的第一出液口;所述二级过滤箱中设置有温度控制器、加热器和温度探测器,所述温度探测器通过所述温度控制器与所述加热器电连接;所述油水分离箱上开设有第一出水口和与所述第一出液口连通的第二进液口。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油水分离系统还包括一级过滤箱,所述一级过滤箱上开设有用于通入待分离液体的第三进液口和用于输出过滤液的第三出液口,所述第三出液口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通。

所述一级过滤箱内设置有一级过滤网,所述第三出液口和所述第三进液口分别位于所述一级过滤网的上下两侧;所述二级过滤箱内设置有二级过滤网,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所述第一进液口分别位于所述二级过滤网的上下两侧,所述一级过滤网的孔径大于所述二级过滤网的孔径。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二级过滤箱上开设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空口,所述油水分离箱的底部开设有第二排空口,所述一级过滤箱上开设有第二进气口和第三排空口。

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均用于连接充气装置,所述第一排空口位于所述二级过滤箱的底部,所述第三排空口位于所述一级过滤箱的底部,且所述第一排空口、所述第二排空口和所述第三排空口处分别安装有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出液口与所述第一进液口通过进液泵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与所述第二进液口之间设置有第四阀门。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油水分离系统还包括出液泵和三级过滤箱,所述三级过滤箱内设置有三级过滤网,所述三级过滤箱上开设有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处设置有第五阀门,所述第一出水口和所述第二排空口均与所述出液泵的进口连通,所述出液泵的出口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三级过滤网的孔径小于所述二级过滤网的孔径,所述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分别位于所述三级过滤网的两侧。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油水分离箱内设置有油箱、水箱和过渡箱,所述第二进液口开设在所述过渡箱的上部,所述过渡箱的顶部与所述油箱连通,底部与所述水箱连通,所述油箱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排出废油的出油口,所述第一出水口开设在所述水箱的底部。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水箱包括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所述第一水箱的底部与所述过渡箱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一水箱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水箱的顶部连通,且所述第一水箱与所述第二水箱连通的位置低于所述过渡箱与所述油箱连通的位置;所述第二排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箱的底部,所述第一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水箱的底部。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油水分离系统还包括总控制器,所述第二水箱中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上由上而下依次设置有高液位探头、中液位探头和低液位探头,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总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总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进液泵和所述出液泵电连接。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液位传感器上还设置有超高液位探头,所述超高液位探头高于所述高液位探头。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油水分离系统还包括报警器,所述报警器与所述总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三级过滤箱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感测箱体内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所述总控制器与所述出液泵电连接。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油水分离系统还包括臭氧发生器,所述过渡箱上开设有与所述臭氧发生器连通的臭氧进口,所述臭氧发生器与所述总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一级过滤箱中设置有一级过滤支架,所述一级过滤网安装在所述一级过滤支架上;所述一级过滤箱的前壁均设有开口,所述一级过滤支架穿过所述一级过滤箱上的开口与所述一级过滤箱的侧壁滑动配合。

所述二级过滤箱中设置有二级过滤支架,所述二级过滤网安装在所述二级过滤支架上;所述二级过滤箱的前壁均设有开口,所述二级过滤支架穿过所述二级过滤箱上的开口与所述二级过滤箱的侧壁滑动配合。

所述三级过滤箱中设置有三级过滤支架,所述三级过滤网安装在所述三级过滤支架上;所述三级过滤箱的顶部开设有开口,所述三级过滤支架能够穿过所述三级过滤箱上的开口进入所述三级过滤箱。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三级过滤支架和三级过滤网均为筒状结构,且所述三级过滤网的底部高于所述三级过滤箱的底部;所述三级过滤支架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出水口之间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由所述三级过滤支架的筒内延伸到所述三级过滤箱的箱外;所述三级过滤箱的底部还设置有第四排空口,所述第四排空口处设置有第六阀门。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一级过滤箱和所述二级过滤箱的下部均开设有清渣口,所述清渣口处安装有快装法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油水分离系统,待分离液体可由二级过滤箱上的第一进液口进入二级过滤箱,由二级过滤箱对待分离液体进行二级过滤,温度控制器能够探测二级过滤箱内的液体温度,并能够将测得的温度值传递给温度控制器,在温度控制器中预设有一个设定值(液体的温度不小于该设定值时,废油和水液能够分离,具体大小可依据液体的油水分离温度界限值设定),当温度控制器接收到的温度值小于该设定值时向加热器发出启动加热信号,加热器收到启动加热信号后开始加热二级过滤箱内的液体,以使得经二级过滤箱上的第一出液口流入油水分离箱内的液体的温度高于油水能够分离的临界温度,进而,使得处于油水分离器内的液体中的废油和水液能够有效分离;当温度控制器接收到的温度值大于该设定值时向加热器发出停止加热信号,加热器收到停止加热信号后停止加热,以节约能源。

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油水分离系统,使得处于油水分离器内的液体中的废油和水液能够有效分离,提高了油水分离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油水分离系统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级过滤箱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二级过滤箱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油水分离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级过滤箱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标:1-一级过滤箱;2-二级过滤箱;3-进液泵;4-油水分离箱;5-出液泵;6-三级过滤箱;7-快装法兰;8-压力表;

11-第三进液口;12-第三出液口;13-第三排空口;14-一级过滤网;15-第二进气口;16-一级过滤支架;

21-第一进液口;22-第一出液口;23-第一排空口;24-二级过滤网;25-第一进气口;26-第四阀门;27-温度探测器;28-加热器;29-二级过滤支架;

41-过渡箱;42-油箱;43-第一水箱;44-第二水箱;45-液位传感器;46-排油口;

411-第二进液口;412-臭氧进口;

421-出油口;

431-第二排空口;432-第二阀门;

441-第一出水口;442-第五阀门;

451-高液位探头;452-中液位探头;453-低液位探头;454-超高液位探头;

61-三级过滤网;62-三级过滤支架;63-进水口;64-出水管;65-第四排空口;66-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3和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油水分离系统,二级过滤箱2和油水分离箱4。

其中,所述二级过滤箱2上开设有用于通入待分离液体的第一进液口21和用于输出过滤液的第一出液口22;所述二级过滤箱2中设置有温度控制器、加热器28和温度探测器27,所述温度探测器27通过所述温度控制器与所述加热器28电连接;所述油水分离箱4上开设有第一出水口441和与所述第一出液口22连通的第二进液口411。

本实施例提供的油水分离系统,待分离液体可由二级过滤箱2上的第一进液口21进入二级过滤箱2,由二级过滤箱2对待分离液体进行二级过滤并由第一出液口22流出,经二级过滤箱2过滤的液体能由第二进液口411进入油水分离系统,经油水分离系统分离出的水液能从第一出水口441流出。温度控制器能够探测二级过滤箱2内的液体温度,并能够将测得的温度值传递给温度控制器,在温度控制器中预设有一个设定值(液体的温度不小于该设定值时,废油和水液能够分离,具体大小可依据液体的油水分离温度界限值设定),当温度控制器接收到的温度值小于该设定值时向加热器28发出启动加热信号,加热器28收到启动加热信号后开始加热二级过滤箱2内的液体,以使得经二级过滤箱2上的第一出液口22流入油水分离箱4内的液体的温度高于油水能够分离的临界温度,进而,使得处于油水分离器内的液体中的废油和水液能够有效分离;当温度控制器接收到的温度值大于该设定值时向加热器28发出停止加热信号,加热器28收到停止加热信号后停止加热,以节约能源。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油水分离系统,使得处于油水分离器内的液体中的废油和水液能够有效分离,提高了油水分离精度。

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油水分离系统中还设置有一级过滤箱1,在一级过滤箱1内设置有一级过滤网14,在二级过滤箱2内设置二级过滤网24。在一级过滤箱1上开设第三进液口11和第三出液口12,并使得第三出液口12和第三进液口11分别设置在一级过滤网14的上下两侧,将原始的待分离液体先从第三进液口11注入一级过滤箱1中,使得其经一级过滤网14过滤后从第三出液口12流出;将第一出液口22和第一进液口21分别设置在二级过滤网24的两侧,并将第三出液口12与二级过滤箱2上的第一进液口21连通,使得由一级过滤箱1过滤的液体由第一进液口21进入二级过滤箱2进行过滤,经二级过滤网24过滤后从第一出液口22流出;将一级过滤网14的孔径设置为大于二级过滤网24的孔径,以使得一级过滤网14预先将较大的杂质过滤掉,再由二级过滤网24将较小的杂质过滤掉,过滤效果更好,能缓解杂质堵塞过滤网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出液口22和第一进液口21分别设置在二级过滤网24的上下两侧,第三出液口12和第三进液口11分别设置在一级过滤网14的上下两侧,被过滤出的杂质会堆积在箱体的底部,不易堵塞过滤网。

具体地,参见图1,在第三出液口12与第一进液口21之间设置有进液泵3,以利用进液泵3将第三出液口12与第一进液口21相连通,且进液泵3可将一级过滤箱1内的过滤液抽到二级过滤箱2中,无需考虑第三出液口12与第一进液口21的高度,便于空间设置,且便于控制一级过滤箱1和二级过滤箱2之间的液体流通情况。

特别的,可将一级过滤箱1中的一级过滤网14的直径设置在100微米左右,并将二级过滤箱2中的二级过滤网24的直径设置在10微米左右。

优选的,参见图3,可在二级过滤箱2上开设第一进气口25和第一排空口23,并在一级过滤箱1上开设第二进气口15和第三排空口13,将第一排空口23和第三排空口13分别设置在二级过滤箱2和一级过滤箱1的底部,在第一排空口23和第三排空口13处分别安装有第一阀门和第三阀门,在正常过滤时,关闭第一阀门和第三阀门,这样液体就不会从第一排空口23和第三排空口13溢出。第一进气口25和第二进气口15均可与充气装置连接,在需要切换液体时,打开第一阀门和第三阀门,并利用充气装置由第一进气口25和第二进气口15分别往二级过滤箱2和一级过滤箱1中充气,一级过滤箱1和二级过滤箱2内的气压会随着充气装置的充气越来越大,在高气压的作用下,一级过滤箱1和二级过滤箱2内的的余液能够尽可能地全部由第一排空口23和第三排空口13快速排出,排空时间较短且排空效果较高,能尽可能减小箱体内的液体对即将注入的液体造成的污染。

参见图4,在油水分离箱4的底部开设第二排空口431,并在第二排空口431处安装第二阀门432,在正常过滤时关闭第二阀门432,这样液体就不会从第二排空口431溢出;在需要切换液体时,打开第二阀门432,以使得油水分离箱4内的液体能够由第二排空口431排出,能尽可能减小箱体内的液体对即将注入的液体造成的污染。

优选的,可将第三出液口12和第二进气口15均设置在一级过滤箱1的顶部,并将第一出液口22和第一进气口25均设置二级过滤箱2的顶部,以防止液体埋没进气口,并保证一级过滤箱1和二级过滤箱2中的液体中的废油能率先排出。

此外,在第一出液口22与第二进液口411之间设置有第四阀门26,在排空时,进液泵3能够对第一进液口21和第三出液口12形成一定程度的密封,第四阀门26能够对第一出液口22进行密封,防止一级过滤箱1和二级过滤箱2内的气体从第一进液口21、第三出液口12和第一出液口22溢出,提高了充气装置冲入的气体的利用率,保证了排空速度。

参见图4和图5,在油水分离系统的具体结构中还可设置出液泵5和三级过滤箱6,在三级过滤箱6内设置三级过滤网61,并在三级过滤箱6上开设进水口63和第二出水口,在油水分离箱4的第一出水口441处设置第五阀门442,将第一出水口441和第二排空口431均与出液泵5的进口连通,并将出液泵5的出口与三级过滤箱6的进水口63连通。在正常工作时,出液泵5正常运转,打开第五阀门442并关闭第三阀门,经油水分离箱4分离得到的水液就能由第一出水口441被出液泵5抽取到三级过滤箱6中;在需要切换待分离液体时,关闭第五阀门442并打开第三阀门,油水分离箱4内的液体能够由第二排空口431被出液泵5抽取到三级过滤箱6内。将三级过滤箱6的进水口63和第二出水口分别设置在三级过滤网61的两侧,并将三级过滤网61的孔径设置为小于二级过滤箱2内的二级过滤网24的孔径,以使得进入三级过滤箱6内的水液能够经三级过滤网61过滤得到更加纯净的水液,这些纯净的水液能够从三级过滤箱6的第二出水口排出。

特别的,可将三级过滤箱6中的三级过滤网61的直径设置在5微米左右。

参见图4,在油水分离箱4的具体结构中设置油箱42、水箱和过渡箱41,将第二进液口411开设在过渡箱41的上部,将过渡箱41的顶部与油箱42连通,底部与水箱连通,因废油密度小于水液,故进入过渡箱41内废油会漂浮在水液的上方,因此废油能够由过渡箱41的顶部进入油箱42,而水液则会由过渡箱41的底部进入水箱;在油箱42的底部设置出油口421,以使得油箱42中的废油能够由出油口421排出,将第一出水口441设置在水箱的底部,以使得水箱中的水液能够由第一出水口441排出,从而实现废油和水液的分离。

具体地,水箱包括有第一水箱43和第二水箱44,将第一水箱43的底部与过渡箱41的底部连通,将第一水箱43的顶部与第二水箱44的顶部连通,并将第一水箱43与第二水箱44连通的位置设置为低于过渡箱41与油箱42连通的位置,即第一水箱内废油的最高液位低于第二水箱内的水液的最高液位,以防止过渡箱41内的水液进入油箱42。在第二水箱44的底部设置用于排出水液的出水口,以使得分离出的水液能够由第二水箱44的出水口流出;第一水箱43的水液是无法完全进入第二水箱44内的,故可将第二排空口431设置在第一水箱43的底部设置用于排空水液的排空,以在切换待过滤液体时,打开第二阀门432,使得第一水箱43内的余液能够尽可能地全部由位于第一水箱43底部的排空口排出。

过渡箱41与油箱42的顶部接近的位置会一直存在一个油层,故可在过渡箱41与油箱42连通的位置设置有排油口46,将排油口46设置在低于并临近油箱42的侧壁顶部所在的水平面,并将排油口46与出油口421通过排油阀连通,以使得处于过渡箱41顶部的油能够由出油口421流出,提高由第一水箱43的排空口排出的水液的洁净度。其中,排油口46的具体位置可依据需要设置,比如排油口46的最低端可设置为低于油箱42的侧壁的顶部1.5厘米。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油水分离系统中还可设置总控制器,同时,在第二水箱44中设置液位传感器45,将液位传感器45与总控制器电连接,并将总控制器分别与进液泵3和出液泵5电连接。可利用总控制器开启自动过滤模式,此时,进液泵3开启,开始进行过滤。

液位传感器45能够感测第二水箱44中的液位,并实时传递信号给总控制器,当液位传感器45上的低液位探头453探测到第二水箱44中的液位低于低液位探头453所在的高度时,会发送液位较低的信号给总控制器,总控制器收到液位较低的信号后向出液泵5发出停止指令,出液泵5收到停止指令后停止运转,此时进液泵3还在正常运转,第二水箱44中的水液只进不出,从而第二水箱44的液位会逐渐上升;当液位传感器45上的中液位探头452探测到第二水箱44中的液位由低液位升高到中液位探头452所在高度时,会发送液位适中的信号给总控制器,总控制器收到液位适中的信号后会依据此时进液泵和出液泵的状态,选择向进液泵3或出液泵5发出启动指令,进液泵3和出液泵5收到启动指令后开始运转,此时水液在进入第二水箱44的同时也在流出第二水箱44;当液位传感器45上的高液位探头451探测到第二水箱44中的液位到达高液位探头451所在高度时,向总控制器发送液位较高的信号,总控制器收到液位较高的信号后向进液泵3发出停止指令,进液泵3收到停止指令后停止运转,此时出液泵5还在正常运转,第二水箱44中的水只出不进,从而第二水箱44中的液位会逐渐下降;如此循环进行。

进一步的,还可在液位传感器45中设置高于高液位探头451的超高液位探头454,当高液位探头451损坏时,无法在第二水箱44中的液位到达高液位时向总控制器发送液位较高的信号,此时,第二水箱44中的液位可能还会继续上升,当液位传感器45上的超高液位探头454探测到第二水箱44中的液位到达超高液位探头454探所在的高度时,向总控制器发送液位超高的信号,总控制器收到液位超高的信号后向进液泵3发出停止指令,进液泵3收到停止指令后停止运转,此时出液泵5还在正常运转,第二水箱44中的水只出不进,从而第二水箱44中的液位会逐渐下降,提高了安全性。

优选的,可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油水分离系统中设置报警器,并将报警器与总控制器电连接,以在高液位探头451或超高液位探头454向总控制器发送液位较高的信号或液位超高的信号后,总控制器会在向进液泵3发出停止指令的同时向报警器发出报警指令,报警器收到报警指令之后报警,以提醒工作人员排除隐患。

优选的,参见图5,可在三级过滤箱6的顶部设置用于感测箱体内压力的压力传感器66,并将压力传感器66通过总控制器与出液泵5电连接,压力传感器66实时将感测到的压力值传递给总控制器,当总控制器接收到的压力值大于总控制器中预设的压力峰值时向出液泵5发出停止指令,出液泵5收到停止指令后停止运转,以不再向三级过滤箱6中打入水液,使得三级过滤箱6中的气体压力能逐渐降低到正常值。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油水分离系统中还可设置臭氧发生器,并在过渡箱41上开设与臭氧发生器连通的臭氧进口412,以使得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能够进入过渡箱41中,对过渡箱41内的液体进行杀菌消毒。

可将臭氧发生器与总控制器电连接,以在总控制器开启自动过滤模式时,臭氧发生器能与进液泵3同步开启。

在需要对本实施例提供的油水分离系统排除故障时,可手动开启进液泵3和出液泵5,此时,液位传感器45也会通过总控制器控制进液泵3和出液泵5的开启与关闭;在手动模式时,温度控制器和加热器28不工作,以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失。

在一级过滤箱1的具体结构中可设置一级过滤支架16,并将一级过滤网14安装在一级过滤支架16上;在一级过滤箱1的前壁设置开口,使一级过滤支架16能够穿过一级过滤箱1上的开口与一级过滤箱1的侧壁滑动配合,当一级过滤网14堵塞无法很好地进行过滤时,可将一级过滤支架16从一级过滤箱1内拉出,以对一级过滤支架16上的一级过滤网14进行清洁,清洁完成后再将一级过滤支架16滑入初步过滤箱。

同理,可在二级过滤箱2的具体结构中设置二级过滤支架29,并将二级过滤网24安装在二级过滤支架29上;在二级过滤箱2的前壁设置开口,使二级过滤支架29能够穿过二级过滤箱2上的开口与二级过滤箱2的侧壁滑动配合,当二级过滤网24堵塞无法很好地进行过滤时,可将二级过滤支架29从二级过滤箱2内拉出,以对二级过滤支架29上的二级过滤网24进行清洁,清洁完成后再将二级过滤支架29滑入初步过滤箱。

可在三级过滤箱6的具体结构中设置三级过滤支架62,并将三级过滤网61安装在三级过滤支架62上;在三级过滤箱6的顶部设置开口,使三级过滤支架62能够穿过三级过滤箱6上的开口进入三级过滤箱6,当三级过滤网61堵塞无法很好地进行过滤时,可将三级过滤支架62从三级过滤箱6内拉出,以对三级过滤支架62上的三级过滤网61进行清洁,清洁完成后再将三级过滤支架62滑入三级过滤箱6。

具体地,可在一级过滤箱1和二级过滤箱2的侧壁上设置导轨,以使得一级过滤支架16能够沿着导轨进入滑入一级过滤箱1内,并使得二级过滤支架29能够沿着导轨滑入二级过滤箱2内。

具体地,将三级过滤支架62和三级过滤网61均设置为筒状结构,并将三级过滤网61的底部设置为高于三级过滤箱6的底部;在三级过滤支架62的底部与三级过滤箱6的出水口之间设置出水管64,并将出水管64由初步过滤支架的筒内延伸到初步过滤箱的箱外,来自第二水箱44的水液会从三级过滤箱6的进水口63进入三级过滤箱6,并经由三级过滤网61过滤后由出水管64排出。因三级过滤网61的底部高于三级过滤箱6的底部,故可在三级过滤箱6的底部设置第四排空口65,以在切换待过滤液时,三级过滤箱6内的余液能够从第四排空口65排出,在第四排空口65处设置第六阀门,以防止三级过滤箱6在正常工作时液体从第四排空口65溢出。

优选的,可在一级过滤箱1和二级过滤箱2的下部均开设清渣口,并在清渣口安装快装法兰7,在一级过滤箱1和二级过滤箱2正常使用时,利用快装法兰7将清渣口封死,防止一级过滤箱1和二级过滤箱2内的液体从清渣口溢出,在需要对一级过滤箱1和二级过滤箱2进行清渣时,可将快装法兰7从清渣口拆除,以使得一级过滤箱1和二级过滤箱2内的渣滓能够从清渣口清出。

特别的,可在初步过滤箱上安装压力表8,以供工作人员查看箱内压力大小。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油水分离系统,其克服了传统的油水分离系统的诸多技术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油水分离系统,使得处于油水分离器内的液体中的废油和水液能够有效分离,提高了油水分离精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