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50539发布日期:2019-02-12 22:42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淤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淤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泥沙淤积会导致河床抬高影响防洪,同时影响排涝,灌溉,供水,通航等各项功能的正常进行,制约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剧水环境恶化。淤泥水分含量很高,不方便运输和晾晒,需要先进行初步脱水后才能进行后续处理,通过淤泥脱水装置能对河道内的淤泥进行脱水处理,但现有的淤泥脱水装置存在着脱水效率较低,人力投入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淤泥处理装置,以减少人力投入,提高脱水效率,使淤泥经过脱水后方便运输。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淤泥处理装置,包括:

挤压箱,其为内部中空,且顶部敞开的长方体形,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挤压箱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一个方形的开口,所述开口的轴线与所述挤压箱的底部的轴线重合,所述挤压箱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污水出口;

两块隔板,其沿所述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挤压箱内,且相对于所述挤压箱沿竖直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隔板为长方形,且与所述挤压箱上设置有污水出口的侧壁平行,且相隔一定距离,开口位于两块隔板之间,隔板的底部、隔板上沿挤压箱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条侧边分别与挤压箱的底部、挤压箱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固定,且无缝连接,每块隔板上均间隔设置有多个滤水孔,隔板的顶部的高度低于挤压箱的顶部的高度;

挡板,其设置在所述挤压箱的底部,并与所述开口相对,当挡板与所述挤压箱的底部相贴合时,所述挡板封住所述开口,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分别与其中部铰接,且两处铰接点与所述开口相对,挡板的中部的下方间隔设置有多根支撑腿;

两根支撑杆,其分别设置在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下方,并在动力的驱动下分别推动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上下移动;

两块压板,其相对于所述挤压箱沿竖直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压板为倒l形,且由均为方形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组成,两块第一板体位于两块隔板之间,两块第二板体分别朝向两块隔板,第一板体与隔板平行,第一板体的底部、压板上沿挤压箱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条侧边分别与挤压箱的底部、挤压箱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接触,第二板体的底部与隔板的顶部齐平;

第一杆体,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两块第一板体之间,且与所述挤压箱沿竖直方向的轴线重合,第一杆体在动力的驱动下上下移动;

多对第二杆体,其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一对第二杆体相对于第一杆体对称设置,一对第二杆体中的两根第二杆体分别与两块第一板体对应,第二杆体的一端与第一杆体铰接,另一端和与其对应的第一板体铰接;当第一杆体在动力的驱动下上下移动时,第一杆体能带动各根第二杆体的一端上下移动;

两个收集箱,其分别设置在所述挤压箱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下方,且不限制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运动,两个收集箱设置为:当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向下运动时,挤压箱中的淤泥能沿着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斜面进入两个收集箱中。

优选的是,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中,还包括:

连接板,其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两根支撑杆的下方,两根支撑杆的底部分别与连接板的顶部固定连接,连接板在动力的驱动下上下移动。

优选的是,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杆体为内部中空,且底部敞开的长方体形;

所述淤泥处理装置还包括:

第三杆体,其为长方体形,且沿竖直方向设置,并位于挡板的上方,第三杆体的底部与挡板的中部固定连接,第三杆体的横截面的尺寸与第一杆体的内部的横截面的尺寸相同,第一杆体套设在第三杆体上,当第一杆体在动力的驱动下向下移动至第一杆体的底部与挡板的中部相抵时,各根第二杆体均沿水平方向设置。

优选的是,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中,还包括:

两对导向杆,一块第二板体对应一对导向杆,一对导向杆沿所述挤压箱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每根导向杆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设置,导向杆的一端穿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二板体中,另一端和与其相对的挤压箱的侧壁固定连接;导向杆不限制第二板体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移动。

优选的是,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中,一对导向杆分别穿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二板体上沿挤压箱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

优选的是,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中,两个收集箱相对于所述挤压箱沿竖直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收集箱为内部中空,且顶部敞开的长方体形,两个收集箱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与挤压箱上设置有污水出口的侧壁平行,且与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相抵,两个收集箱相对的两个侧壁的上部分别与其下部铰接。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挤压箱的内部设置有两块压板,压板能对挤压箱内的淤泥进行挤压,使淤泥中的水被挤压出来,这样能大大提高脱水效率,使得初步脱水后的淤泥方便运输。

本发明在挤压箱的底部设置有挡板,在压板对淤泥进行挤压时,挡板封住开口,在淤泥脱水结束后,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向下移动,能使淤泥顺着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斜面落至两个收集箱中,使得淤泥方便收集。

本发明通过动力装置驱动第一杆体向下移动,即可对对淤泥进行挤压,通过动力装置驱动连接板上下移动,即可封住或打开开口,能大大减少人力投入。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淤泥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对导向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淤泥处理装置,包括:

挤压箱100,其为内部中空,且顶部敞开的长方体形,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挤压箱100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一个方形的开口101,所述开口101的轴线与所述挤压箱100的底部的轴线重合,所述挤压箱100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污水出口102,污水通过污水出口102流出后进行其他处理;

两块隔板110,其沿所述挤压箱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挤压箱100内,且相对于所述挤压箱100沿竖直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隔板110为长方形,且与所述挤压箱100上设置有污水出口102的侧壁平行,且相隔一定距离,开口101位于两块隔板110之间(最好是开口101的长度与两块隔板110间的距离相等),隔板110的底部、隔板110上沿挤压箱10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条侧边分别与挤压箱100的底部、挤压箱100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固定,且无缝连接,每块隔板110上均间隔设置有多个滤水孔,隔板110的顶部的高度低于挤压箱100的顶部的高度;

挡板120,其设置在所述挤压箱100的底部,并与所述开口101相对,当挡板120与所述挤压箱100的底部相贴合时,所述挡板120封住所述开口101,挡板120上沿挤压箱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分别与其中部铰接,且两处铰接点与所述开口101相对,挡板120的中部的下方间隔设置有多根支撑腿;挡板120的中部由其底部的多根支撑腿进行支撑,使其固定不动。

两根支撑杆130,其分别设置在挡板120上沿挤压箱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下方,并在动力(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分别推动挡板120上沿挤压箱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上下移动,以打开或封住开口101;

两块压板140,其相对于所述挤压箱100沿竖直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压板140为倒l形,且由均为方形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组成,两块第一板体位于两块隔板110之间,两块第二板体分别朝向两块隔板110,第一板体与隔板110平行,第一板体的底部、压板140上沿挤压箱10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条侧边分别与挤压箱100的底部、挤压箱100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接触,第二板体的底部与隔板110的顶部齐平,这样挡板120、隔板110和压板140能围成一个方形的容置腔,压板140能对淤泥进行挤压;

第一杆体150,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两块第一板体之间,且与所述挤压箱100沿竖直方向的轴线重合,第一杆体150在动力(动力装置)的驱动下上下移动;

多对第二杆体160,其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一对第二杆体160相对于第一杆体150对称设置,一对第二杆体160中的两根第二杆体160分别与两块第一板体对应,第二杆体160的一端与第一杆体150铰接,另一端和与其对应的第一板体铰接;当第一杆体150在动力的驱动下上下移动时,第一杆体150能带动各根第二杆体160的一端上下移动,这样第二杆体160能推动压板140水平移动;

两个收集箱170,其分别设置在所述挤压箱100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下方,且不限制挡板120上沿挤压箱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运动,两个收集箱170设置为:当挡板120上沿挤压箱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向下运动时,挤压箱100中的淤泥能沿着挡板120上沿挤压箱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斜面进入两个收集箱170中。

本方案提供的淤泥处理装置,在使用时,使挡板120封住开口101,动力装置带动第一杆体150向上移动,使两块压板140靠近,并使两块第二板体分别和与其对应的隔板110相隔一定距离,之后将淤泥通过第二板体和与其对应的隔板110之间的部分导入挡板120、隔板110和压板140围成的区域内,但不充满该区域,以使淤泥能通过压板140挤压,淤泥中的污水通过滤水孔后,流至隔板110和挤压箱100上设置有污水出口102的侧壁之间,再通过污水出口102排出,待淤泥中的污水无法自然流出后,动力装置带动第一杆体150向下移动,使两块压板140分别向着与其对应的两块隔板110运动,待第二板体接触与其对应的隔板110后,动力装置带动第一杆体150继续向下移动,压板140对挡板120、隔板110和压板140围成的容置腔内的淤泥进行挤压,淤泥中的污水通过滤水孔后,流至隔板110和挤压箱100上设置有污水出口102的侧壁之间,再通过污水出口102排出。待淤泥中的污水排完后,两根支撑杆130向下移动,进而挡板120上沿挤压箱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向下移动,开口101被打开,初步脱水后的淤泥沿着挡板120上沿挤压箱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斜面进入两个收集箱170中,之后通过收集箱170进行运输。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中,还包括:

连接板180,其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两根支撑杆130的下方,两根支撑杆130的底部分别与连接板180的顶部固定连接,连接板180在动力的驱动下上下移动,连接板180与所述多根支撑腿不干涉,例如,连接板180设置在所述多根支撑腿围成的区域内,或所述多根支撑腿穿过连接板180,但不限制连接板180上下移动。

连接板180上下移动,能同时带动两根支撑杆130上下移动,并使挡板120上沿挤压箱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同步上下移动。这样能减少驱动装置的数量。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中,所述第一杆体150为内部中空,且底部敞开的长方体形;

所述淤泥处理装置还包括:

第三杆体190,其为长方体形,且沿竖直方向设置,并位于挡板120的上方,第三杆体190的底部与挡板120的中部固定连接,第三杆体190的横截面的尺寸与第一杆体150的内部的横截面的尺寸相同,第一杆体150套设在第三杆体190上,当第一杆体150在动力的驱动下向下移动至第一杆体150的底部与挡板120的中部相抵时,各根第二杆体160均沿水平方向设置,此时两块压板140间的间距最大。第三杆体190能在第一杆体150上下移动时起导向作用。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中,还包括:

两对导向杆200,一块第二板体对应一对导向杆200,一对导向杆200沿所述挤压箱10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每根导向杆200沿挤压箱100的长度方向设置,导向杆200的一端穿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二板体中,另一端和与其相对的挤压箱100的侧壁固定连接;导向杆200不限制第二板体沿挤压箱100的长度方向移动。导向杆200能在第二板体移动时起导向作用,使得压板140只能沿水平方向移动。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中,一对导向杆200分别穿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二板体上沿挤压箱10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这样方便将淤泥沿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导入挡板120、隔板110和压板140围成的区域内。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中,如图1所示,两个收集箱170相对于所述挤压箱100沿竖直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收集箱170为内部中空,且顶部敞开的长方体形,两个收集箱170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与挤压箱100上设置有污水出口102的侧壁平行,且与挡板120上沿挤压箱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相抵,两个收集箱170相对的两个侧壁的上部分别与其下部铰接。当挡板120封住开口101时,使两个收集箱170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与挡板120上沿挤压箱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相抵,这样也能对挡板120进行支撑,支撑杆130对应的动力装置可以暂停,在淤泥初步脱水后,向外转动两个收集箱170相对的两个侧壁的上部,即可使挡板120上沿挤压箱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向下移动至接触两个收集箱170相对的两个侧壁的下部,并打开开口101,使挤压箱100中的淤泥沿着挡板120上沿挤压箱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斜面进入两个收集箱170中。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