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4663发布日期:2018-09-01 03:39阅读: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燃煤电厂烟气中多含有硫氧化物,如果硫氧化物进入大气,则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并会形成酸雨对动植物和建筑物等造成伤害,所以早在1973年我国环保部正式成立时就开始对烟气脱硫重视并逐步采取行动,脱硫原理为酸性硫氧化物与适当的碱性物质反应,从烟气中脱除硫氧化物;目前的燃煤电厂脱硫技术多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该工艺的最大问题是脱硫废水的处理,其废水中含大量氯离子、钙镁离子等金属离子和锰镍离子等重金属离子,传统工艺很难处理;部分电厂将脱硫废水混入冲渣水以淡化部分离子浓度后外排,但这样同时也引入了冲渣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等,使得混合后水质更为复杂,而且现在新环保政策的出台使得这种粗放排放已不适应。

现行处理工艺存在以下不足:脱硫废水中悬固含量高且加入了大量的石灰乳,造成反应池底部沉淀严重,排污管极易发生堵塞的问题。

例如申请号:201521049771.6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预处理装置。其包括第一处理池、第二处理池和第三处理池,所述的第一处理池和第二处理池之间设置有连通部,所述的第二处理池内设有倾斜导流部,倾斜导流部位于连通部的上方,第二处理池的侧边设置有与第三处理池连通的溢流部,溢流部位于倾斜导流部的上方。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多个处理池,第一处理池便于废水与药剂的充分混合,有利于减少药剂的用量,且第一处理池的废水通过连通部进入第二处理池时,流速较慢且不存在水流的搅动,有利于沉淀物的充分沉淀,同时设置的倾斜导流部能够对沉淀物进行一个导向,避免其进入后续的处理池内,使预处理的效果得到保证。

上述专利所设计的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预处理装置也存在与现行处理工艺相同的不足:脱硫废水中悬固含量高且加入了大量的石灰乳,造成反应池底部沉淀严重,排污管极易发生堵塞的问题。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装置,以解决现行处理工艺存在以下不足:脱硫废水中悬固含量高且加入了大量的石灰乳,造成反应池底部沉淀严重,排污管极易发生堵塞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装置,包括中和池、废水入口、石灰乳添加口、第一撑板、第一搅拌装置、第二搅拌装置、沉淀池、第二撑板、助凝剂添加口、第一连通管道、排废管道、蛟龙输送装置、澄清池、盐酸添加口、第三撑板、第三搅拌装置、第二连通管道、排液管道、环形管、高压喷管、高压喷头、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所述中和池的左端上部分别开设有废水入口和石灰乳添加口,且废水入口位于石灰乳添加口的下方;所述中和池内腔上部开口端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有一块所述第一撑板,且第一撑板上固定安装由一组所述第一搅拌装置,且第一搅拌装置的搅拌器端位于所述中和池的内腔内;所述中和池的底部对应于第一搅拌装置安装位置处固定安装由一组所述第二搅拌装置,且第二搅拌装置的搅拌器端也位于中和池的内腔内,且第二搅拌装置的搅拌器端不与第一搅拌装置的搅拌器端相接触;所述中和池的右端连接有与其为一体式结构的所述沉淀池,且中和池与沉淀池之间通过一处所述第一连通口相连通;所述沉淀池内腔上部开口端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有一块所述第二撑板,且第二撑板顶部开设有一处所述助凝剂添加口;所述沉淀池底部通过一根所述第一连通管道连接有一根相互连通的所述排废管道;所述排废管道的右端固定安装有一组所述蛟龙输送装置,且蛟龙输送装置的蛟龙输送端位于排废管道的内腔内;所述第一连通管道外围设置有一根所述环形管,且环形管上呈环形阵列状固定安装有八组所述高压喷头,并且该八组所述高压喷头均贯穿安装在所述第一连通管道的内腔内;所述环形管的一端连接有一根与其相连通的所述高压喷管;所述沉淀池的右端连接有与其为一体式结构的所述澄清池,且澄清池与沉淀池之间通过一处所述第二连通口相连通;所述澄清池内腔上部开口端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有一块所述第三撑板,且第三撑板上固定安装由一组所述第三搅拌装置,且第三搅拌装置的搅拌器端位于所述澄清池的内腔内;所述澄清池的右端上半部开设有一处所述盐酸添加口;所述澄清池的底部通过一根所述第二连通管道连接有一根与其相连通的所述排液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搅拌装置搅拌器的转动方向与第二搅拌装置搅拌器的转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搅拌装置的搅拌器端位于中和池内腔的下半部,且不与中和池内腔底部相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底部与第一连通管道相连接处为漏斗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澄清池底部与第二连通管道相连接处为漏斗状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和池的顶部及底部分别安装有第一搅拌装置和第二搅拌装置,且第一搅拌装置和第二搅拌装置的搅拌器端均位于中和池的内腔,并且第一搅拌装置搅拌器的转动方向与第二搅拌装置搅拌器的转动方向相反,利于在废水与石灰乳中和时,第一搅拌装置与第二搅拌装置转动后形成对流,利于在保证石灰乳与废水均匀混合的前提下,避免发生沉淀现象,且第二搅拌装置的搅拌器端位于中和池内腔的下半部,且不与中和池内腔底部相接触,通过第二搅拌装置的转动将其搅拌运动,避免沉淀物聚集在底部。

本实用新型第一连通管道外围设置有一根环形管,且环形管上呈环形阵列状固定安装有八组高压喷头,且该八组高压喷头均贯穿安装在第一连通管道的内腔内,并且环形管的一端连接有一根与其相连通的高压喷管,利于在沉淀池进行沉淀操作时,通过高压喷管的实时做工下八组高压喷头实时喷出水流,可有效的避免发生沉淀物堵塞第一连通管道的问题,当沉淀物通过第一连通管道进入到排废管道内后则有蛟龙输送装置进行输送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中和池,101-废水入口,102-石灰乳添加口,103-第一撑板,104-第一搅拌装置,105-第二搅拌装置,2-沉淀池,201-第二撑板,202-助凝剂添加口,203-第一连通管道,204-排废管道,205-蛟龙输送装置,3-澄清池,301-盐酸添加口,302-第三撑板,303-第三搅拌装置,304-第二连通管道,305-排液管道,4-环形管,401-高压喷管,402-高压喷头,01-第一连通口,02-第二连通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装置,包括中和池1、废水入口101、石灰乳添加口102、第一撑板103、第一搅拌装置104、第二搅拌装置105、沉淀池2、第二撑板201、助凝剂添加口202、第一连通管道203、排废管道204、蛟龙输送装置205、澄清池3、盐酸添加口301、第三撑板302、第三搅拌装置303、第二连通管道304、排液管道305、环形管4、高压喷管401、高压喷头402、第一连通口01和第二连通口02;所述中和池1的左端上部分别开设有废水入口101和石灰乳添加口102,且废水入口101位于石灰乳添加口102的下方;所述中和池1内腔上部开口端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有一块所述第一撑板103,且第一撑板103上固定安装由一组所述第一搅拌装置104,且第一搅拌装置104的搅拌器端位于所述中和池1的内腔内;所述中和池1的底部对应于第一搅拌装置104安装位置处固定安装由一组所述第二搅拌装置105,且第二搅拌装置105的搅拌器端也位于中和池1的内腔内,且第二搅拌装置105的搅拌器端不与第一搅拌装置104的搅拌器端相接触;所述中和池1的右端连接有与其为一体式结构的所述沉淀池2,且中和池1与沉淀池2之间通过一处所述第一连通口01相连通;所述沉淀池2内腔上部开口端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有一块所述第二撑板201,且第二撑板201顶部开设有一处所述助凝剂添加口202;所述沉淀池2底部通过一根所述第一连通管道203连接有一根相互连通的所述排废管道204;所述排废管道204的右端固定安装有一组所述蛟龙输送装置205,且蛟龙输送装置205的蛟龙输送端位于排废管道204的内腔内;所述第一连通管道203外围设置有一根所述环形管4,且环形管4上呈环形阵列状固定安装有八组所述高压喷头402,并且该八组所述高压喷头402均贯穿安装在所述第一连通管道203的内腔内;所述环形管4的一端连接有一根与其相连通的所述高压喷管401;所述沉淀池2的右端连接有与其为一体式结构的所述澄清池3,且澄清池3与沉淀池2之间通过一处所述第二连通口02相连通;所述澄清池3内腔上部开口端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有一块所述第三撑板302,且第三撑板302上固定安装由一组所述第三搅拌装置303,且第三搅拌装置303的搅拌器端位于所述澄清池3的内腔内;所述澄清池3的右端上半部开设有一处所述盐酸添加口301;所述澄清池3的底部通过一根所述第二连通管道304连接有一根与其相连通的所述排液管道305。

其中,所述第一搅拌装置104搅拌器的转动方向与第二搅拌装置105搅拌器的转动方向相反,便于形成对流,利于在保证石灰乳与废水均匀混合的前提下,避免发生沉淀现象。

其中,所述第二搅拌装置105的搅拌器端位于中和池1内腔的下半部,且不与中和池1内腔底部相接触,通过第二搅拌装置105的转动将其搅拌运动,避免沉淀物聚集在底部。

其中,所述沉淀池2底部与第一连通管道203相连接处为漏斗状结构,便于沉淀池2中的沉淀物沿沉淀池2底部流至第一连通管道203及其相连通的所述排废管道204内。

其中,所述澄清池3底部与第二连通管道304相连接处为漏斗状结构,便于澄清后的废水沿澄清池3底部流至第二连通管道304及其相连通的所述排液管道305内。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废水经由废水入口101进入到中和池1内,然后通过石灰乳添加口102添加合适比例的石灰乳添加入中和池1内,将废水的pH值提高,便于大多数的重金属离子生成难溶的氢氧化物,之后通过外电连接的控制装置同时启动第一搅拌装置104和第二搅拌装置105,使其搅拌器之间转动后形成对流,利于在保证石灰乳与废水均匀混合的前提下,避免发生沉淀现象,且第二搅拌装置105的搅拌器端位于中和池1内腔的下半部,且不与中和池1内腔底部相接触,通过第二搅拌装置105的转动将其搅拌运动,避免沉淀物聚集在底部,当废水中和完毕后,再由第一连通口01进入到沉淀池2内,然后通过助凝剂添加口202添加合适比例的助凝剂,使得废水中固体凝聚,使得絮凝体沉淀,并沿第一连通管道203进入到排废管道204内,且固定贯穿安装在所述第一连通管道203的内腔内的八组高压喷头402实时进行喷出水流,可有效的避免发生沉淀物堵塞第一连通管道203的问题,且八组高压喷头402实时进行喷出水流可根据高压喷管401外接设备进行压力调控,以防止造成沉淀物无法通过第一连通管道203的问题;当沉淀物通过第一连通管道203进入到排废管道204内后则有蛟龙输送装置205进行输送操作;当沉淀操作完毕后,通过第二连通口02进入澄清池3内,然后通过盐酸添加口301添加合适比例的盐酸,然后通过第三搅拌装置303进行搅拌混匀,便于后续的操作,混匀后则通过第二连通管道304及排液管道305流入至后续的操作工序内。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