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污水的反渗透式一体化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4485发布日期:2018-11-07 20:18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城市污水的反渗透式一体化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城市污水的反渗透式一体化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城市污水的处理装置,在经过集中导入污水之后一般需要通过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及污泥沉淀等工序然后达到后续的使用需求,因而,该处理装置一般包括有若干隔舱,污水经过对应工序依次处理的过程陆续在各个隔舱内完成,由于城市污水的流量很大,现有的处理装置一般体积较大,该处理装置一般采用平铺式布局,其占用的横向面积较大,有必要设计一种合理布局的城市污水的反渗透式一体化处理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合理布局的城市污水的反渗透式一体化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城市污水的反渗透式一体化处理系统,包括箱体,箱体包括位于箱体下层且依次连通的厌氧舱、好氧舱及沉淀舱,还包括位于箱体上层的设备舱;厌氧舱上连通有进水管;设备舱内设置有超滤装置和反渗透装置,超滤装置包括上端连通沉淀舱的储液罐、连通储液罐上端的气泵、设置在储液罐和沉淀舱之间管路中的超滤膜,储液罐的下端连通有出水管,反渗透装置包括沿出水方向依次设置在出水管中的水泵和反渗透膜。

优选的,厌氧舱包括至少两个相互连通的隔间,每个隔间内均设置有厌氧填料,相邻隔间之间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和隔间的顶部或底部之间存有间隙。

优选的,好氧舱内设置有MBBR填料,好氧舱连通厌氧舱的位置设置有出水堰,出水堰的进水高度高于厌氧填料。

优选的,沉淀舱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斗,好氧舱连通沉淀舱的位置设置有出水堰,出水堰的进水高度高于MBBR填料。

优选的,出水管中并联设置有两条支路,每条支路中均设置有反渗透膜,出水管在两条支路的进水前端设置有两个水泵,两个水泵分别连通两条支路中反渗透膜的进水前端。

优选的,储液罐的内壁上设置有液面位置传感器,液面位置传感器用于控制气泵的开闭。

优选的,箱体的顶部设置有太阳能板,太阳能板连接有用于提供水泵和气泵运行动力的电源。

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城市污水的反渗透式一体化处理系统,其通过箱体内合理的布局,使得整个系统所占用的水平空间相对于传统结构减小;通过多级过滤的方式能够有效净化城市污水,净化后的水源可以直接达到饮用水的标准;通过太阳能板及电源的设置使得系统能够长时间工作;液面位置传感器的设置能够有效排除水泵和气泵两个动力源之间的相互干扰。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一体化处理系统的整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城市污水的反渗透式一体化处理系统,包括箱体1,箱体1包括位于箱体1下层且依次连通的厌氧舱2、好氧舱3及沉淀舱4,还包括位于箱体1上层的设备舱5;厌氧舱2上连通有进水管6;设备舱5内设置有超滤装置13和反渗透装置15,超滤装置13包括上端连通沉淀舱4的储液罐14、连通储液罐14上端的气泵16、设置在储液罐14和沉淀舱4之间管路中的超滤膜,储液罐14的下端连通有出水管7,反渗透装置15包括沿出水方向依次设置在出水管7中的水泵17和反渗透膜。

本实施例的城市污水由进水管6进入箱体1,然后依次经过箱体1下层中的厌氧舱2、好氧舱3、沉淀舱4,水中的固体颗粒沉底,其上清液再依次经过箱体1上层的超滤装置13和反渗透装置15,最后经出水管7流出。污水在经过厌氧舱2中的厌氧填料8、好氧舱3中的MBBR填料9以及沉淀舱4的沉底作用下,其中大部分的污染物已经能够得以初步分离,后续的超滤装置13和反渗透装置15的净化效率则会大大提升,超滤装置13和反渗透装置15中的膜材料的更换周期也得以延长。

气泵16的作用是为了提供超滤膜两端的压力差,使得沉淀舱4中的上清液能够经超滤膜进入到储液罐14内。水泵17的作用使为了对反渗透膜前端的水施加压力,使其能够经过反渗透膜的净化并从出水管7中流出。

反渗透又称逆渗透,是对水施加压力并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操作。因为它和自然渗透的方向相反,故称反渗透。根据各种物料的不同渗透压,就可以使用大于渗透压的反渗透压力,即反渗透法,达到分离、提取、纯化和浓缩的目的。出水管7中可以设置用于设置反渗透膜的分离腔,本实施例可以通过RO膜或SRO膜来区分分离腔内的水为清水部分和污水部分,清水部分从出水管7中流出,污水部分则可以通过管路回流到沉淀舱4中。

超滤是一种筛分的过程,是以超滤膜两侧的压力差为驱动力,以超滤膜为过滤介质,在一定的压力下,当原水流过膜表面时,超滤膜表面密布的许多细小的微孔只允许水及小分子物质通过而成为透过液,而原水中体积大于膜表面微孔径的物质则被截留在膜的进液侧,成为浓缩液,因而实现对原水的净化、分离和浓缩的额目的。本实施例中通过气泵16在储液罐14内形成负压,从而使得沉淀舱4内的上层清水能够经超滤膜的筛分进入到储液罐14内,然后再进行后续的反渗透过滤过程。

厌氧填料8是厌氧弹性填料,厌氧弹性填料可以是聚烯烃类和聚酰胺中的几种耐腐、耐温、耐老化的材料制成的拉丝,并混合以亲水、吸附、抗热氧等助剂。厌氧弹性填料具有挂膜快、脱膜容易、生物膜生长更新良好、耐高负荷冲击、充氧性能好等优点,还可对污水中的气泡进行多层次碰撞,密集型切割,可大大提高氧的利用率。厌氧填料8在厌氧舱2中的作用时使气、水、生物膜得到充分混合接触,生物膜能均匀的附着在每一根丝条上,保持良好的活性和空隙可变性,而且能在运行过程中获得愈来愈大的表面积,又能进行良好的新陈代谢,适宜厌氧微生物活动从而处理水中污染物。

MBBR填料9是一种生物活性载体,它采用科学配方,根据污水性质不同,在高分子材料中融合多种有利于微生物快速附着生长的微量元素,经过特殊工艺改性、构造而成,具有比表面积大、亲水性好、生物活性高、挂膜快、处理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使用MBBR填料9时可以根据污水性质不同,在高分子材料中融合多种有利于微生物快速附着生长的微量元素,是去除氨氮、脱碳除磷、污水净化、中水回用、污水除臭、COD、BOD提标的较佳选择。

如图1所示,厌氧舱2包括至少两个相互连通的隔间,每个隔间内均设置有厌氧填料8,相邻隔间之间设置有导流板12,导流板12和隔间的顶部或底部之间存有间隙。厌氧舱2内设置有若干竖向的上导流板12和/或下导流板12;上导流板12连接厌氧舱2的底部,其上部和厌氧舱2的顶部之间形成水流通道;下导流板12连接厌氧舱2的顶部,其下部和厌氧舱2的底部之间形成水流通道。

好氧舱3内设置有MBBR填料9,好氧舱3连通厌氧舱2的位置设置有出水堰11,出水堰11的进水高度高于厌氧填料8。沉淀舱4的底部设置有污泥斗10,污泥斗10包括左右两个斜面,把污泥积累在中部,便于后续运出;好氧舱3连通沉淀舱4的位置设置有出水堰11,出水堰11的进水高度高于MBBR填料9。出水堰11是水槽,水槽的设置能够对从厌氧舱2至好氧舱3、好氧舱3至沉淀舱4的水流进行导向。

如图1所示,出水管7中并联设置有两条支路,每条支路中均设置有反渗透膜,出水管7在两条支路的进水前端设置有两个水泵17,两个水泵17分别连通两条支路中反渗透膜的进水前端。通过两个水泵17的设置能够灵活调整反渗透膜进水前端的压力,从而根据实际情况来控制过滤的效率。

储液罐14的内壁上设置有液面位置传感器,液面位置传感器用于控制气泵16的开闭。当储液罐14内的水达到了液面位置传感器的感应高度时,液面位置传感器发出信号给气泵16,气泵16停止抽气,储液罐14进气到内部气压稳定,停止泵入沉淀舱4内的上清液。此时,水泵17泵储液罐14内的水入出水管7不会受到储液罐14内部气压影响。储液罐14内的液面位置传感器可以包括有上下分别设置在其内壁上的高位传感器和低位传感器,低位传感器感应储液罐14内水不足,关闭水泵17,开启气泵16,储液罐14泵入沉淀舱4内的上清液;高位传感器感应到储液罐14内液面过高,则关闭气泵16,开启水泵17,两者互补干扰。液面位置传感器控制气泵16和水泵17开闭的结构是通用结构。

箱体1的顶部设置有太阳能板18,太阳能板18连接有用于提供水泵17和气泵16运行动力的电源。电源优选为蓄电池,通过太阳能板18的充电,使得蓄电池能够持续的提供水泵17和气泵16运行的动力。

以上实施例不局限于该实施例自身的技术方案,实施例之间可以相互结合成新的实施例。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