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倒极控制电路和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4304发布日期:2018-12-28 19:34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倒极控制电路和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倒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倒极控制电路和净水器。



背景技术:

倒极就是改变电极的极性。在一些电解过程中,长时间的使用会在电极表面形成污染物,影响电解效率,降低电极寿命。如果经常的互换两电极的极性则可以有效的防止电极表面污染物的形成,有利于保持电极的电解效率和寿命。目前一般采用双刀双掷的继电器来实现倒极功能,但是倒极速度受机械响应速率及继电器开关次数的影响,不能达到产品的正常使用寿命。

所以,现有技术中存在由于倒极速度受机械响应速率及继电器开关次数的影响,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倒极控制电路和净水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倒极速度受机械响应速率及继电器开关次数的影响,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倒极控制电路,包括控制模块、隔离降压模块、恒流源模块和电极驱动模块。

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接电极驱动模块的控制端,隔离降压模块的输出端接电极驱动模块的驱动端,恒流源模块的输出端与电极驱动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共接,电极驱动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负载电极的第一极连接,电极驱动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负载电极的第二极连接。

控制模块输出控制信号至电极驱动模块。

隔离降压模块接入第一直流电,对第一直流电进行信号隔离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直流电,并将第二直流电输出至电极驱动模块。

恒流源模块接入第一直流电得到恒流信号,并将恒流信号输出至电极驱动模块,使电极驱动模块输出恒流信号。

电极驱动模块根据控制信号控制其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导通、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断开或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断开、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导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极驱动模块包括第一开关切换单元和第二开关切换单元。

第一开关切换单元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分别为电极驱动模块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第二开关切换单元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分别为电极驱动模块的第三控制端和第四控制端。

第一开关切换单元的第一驱动端与第二开关切换单元的第一驱动端共接形成电极驱动模块的第一驱动端,第一开关切换单元的第二驱动端与第二开关切换单元的第二驱动端共接形成电极驱动模块的第二驱动端。

第一开关切换单元的电流输入端为电极驱动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第一开关切换单元的电流输出端为电极驱动模块的第一输出端。

第二开关切换单元的电流输入端为电极驱动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第二开关切换单元的电流输出端为电极驱动模块的第二输出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切换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子单元、第二开关子单元、第三开关子单元和第四开关子单元。

第一开关子单元的受控端为第一开关切换单元的第一控制端,第一开关子单元的第一端接第三开关子单元的受控端,第三开关子单元的电源端、第一驱动端、第二驱动端和电流输入端与第一开关切换单元的电源端、第一驱动端、第二驱动端和电流输入端一一对应,第三开关子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四开关子单元的第一端和受控端一一对应连接,第二开关子单元的受控端为第一开关切换单元的第二控制端,第二开关子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四开关子单元的第二端共接形成第一开关切换单元的电流输出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开关切换单元包括第五开关子单元、第六开关子单元、第七开关子单元和第八开关子单元。

第五开关子单元的受控端为第二开关切换单元的第一控制端,第五开关子单元的第一端接第七开关子单元的受控端,第七开关子单元的电源端、第一驱动端、第二驱动端和电流输入端与第二开关切换单元的电源端、第一驱动端、第二驱动端和电流输入端一一对应,第七开关子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八开关子单元的第一端和受控端一一对应连接,第六开关子单元的受控端为第二开关切换单元的第二控制端,第六开关子单元的第一端与第八开关子单元的第二端共接形成第二开关切换单元的电流输出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隔离降压模块包括隔离电源单元。

隔离电源单元的电源端、正向输出端和负向输出端分别与隔离降压模块的电源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一一对应。

第二直流电包括正向信号和负向信号。

隔离电源单元接入第一直流电经过信号隔离以及降压处理后分别输出正向信号和负向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恒流源模块包括输入滤波单元、恒流驱动单元、开关控制单元和恒流输出单元。

输入滤波单元的输入端为恒流源模块的输入端,输入滤波单元的第一输出端接开关控制单元的第一端,输入滤波单元的第二输出端接恒流驱动单元的电源端,恒流驱动单元的输出驱动端接开关控制单元的受控端,恒流驱动单元的第一电流采样端与开关控制单元的第二端和恒流输出单元的输入端共接,恒流驱动单元的第二电流采样端和接地端共接于地,恒流输出单元的输出端为恒流源模块的输出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倒极控制电路还包括用于输出第一直流电的电源模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倒极控制电路还包括电压转换模块。电压转换模块分别与电极驱动模块和控制模块连接。

电压转换模块输出供电信号分别至电极驱动模块和控制模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倒极控制电路还包括与控制模块连接的总开关模块,总开关模块输出开关信号至控制模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净水器,包括负载电极以及和负载电极连接的如上所述的倒极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控制模块控制电极驱动模块的导通或者断开状态,通过隔离降压模块对电极驱动模块进行驱动,通过恒流源模块使电极驱动模块输出恒流信号。能够实现恒流倒极功能,电路结构简单,确保电极有较长时间的工作寿命及良好的工作状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倒极控制电路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电极驱动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隔离降压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恒流源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方案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方案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方案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方案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方案保护的范围。

本方案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包括”以及其他任何变形,是指“包括但不限于”,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此外,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地描述: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倒极控制电路的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倒极控制电路,包括控制模块100、隔离降压模块200、恒流源模块300和电极驱动模块400。

控制模块100的输出端接电极驱动模块400的控制端,隔离降压模块200的输出端接电极驱动模块400的驱动端,恒流源模块300的输出端与电极驱动模块400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共接,电极驱动模块400的第一输出端与负载电极500的第一极A连接,电极驱动模块400的第二输出端与负载电极500的第二极B连接。

控制模块100输出控制信号至电极驱动模块400。

隔离降压模块200接入第一直流电VCC,对第一直流电VCC进行信号隔离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直流电,并将第二直流电输出至电极驱动模块400,对电极驱动模块400进行驱动。

恒流源模块300接入第一直流电VCC得到恒流信号Ic,并将恒流信号Ic输出至电极驱动模块400,使电极驱动模块400输出恒流信号Ic。

电极驱动模块400根据控制信号控制其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导通、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断开或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断开、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电极驱动模块400根据控制信号在两种工作状态中切换。电极驱动模块400的工作状态包括:

第一种工作状态,电极驱动模块400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导通并且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断开。

第二种工作状态,电极驱动模块400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断开并且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电极驱动模块400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分别接入恒流信号Ic。

在第一种工作状态,电极驱动模块400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导通并且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断开时,电极驱动模块400的第一输出端输出恒流信号Ic,使恒流信号Ic从负载电极500的第一极流入并从第二极流出。

在第二种工作状态,电极驱动模块400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断开并且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导通时,电极驱动模块400的第二输出端输出恒流信号Ic,使恒流信号Ic从负载电极500的第二极流入并从第一极流出。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直流电VCC的电压为24V,第二直流电的电压为5V。

本实施例中,控制信号按照预设频率变化,使恒流信号Ic的输出方向也按照预设频率交替变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实现恒流倒极功能,电路结构简单,确保电极有较长时间的工作寿命及良好的工作状态。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极驱动模块400的模块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图1中的电极驱动模块400包括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和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

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分别为电极驱动模块400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分别为电极驱动模块400的第三控制端和第四控制端。

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第一驱动端与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第一驱动端共接形成电极驱动模块400的第一驱动端,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第二驱动端与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第二驱动端共接形成电极驱动模块400的第二驱动端。

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电流输入端为电极驱动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电流输出端为电极驱动模块的第一输出端。

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电流输入端为电极驱动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电流输出端为电极驱动模块的第二输出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电源端接入供电信号+5V,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电源端也接入供电信号+5V。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00输出的控制信号包括第一控制信号A1、第二控制信号A2、第三控制信号B1和第四控制信号B2。

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分别接入第一控制信号A1和第二控制信号A2。

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分别接入第三控制信号B1和第四控制信号B2。

在本实施例中,隔离降压模块200输出的第二直流电包括正向信号VO+和负向信号VO-。

电极驱动模块400的第一驱动端和第二驱动端分别接入正向信号VO+和负向信号VO-。

即,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第一驱动端和第二驱动端分别接入正向信号VO+和负向信号VO-,用于对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进行驱动。

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第一驱动端和第二驱动端分别接入正向信号VO+和负向信号VO-,用于对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10进行驱动。

在本实施例中,恒流源模块300输出的恒流信号Ic。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电流输入端和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电流输入端均接入恒流信号Ic。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根据第一控制信号A1和第二控制信号A2在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导通状态为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电流输入端和电流输出端导通,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断开状态为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电流输入端和电流输出端断开。具体地,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根据第一控制信号A1和第二控制信号A2的电平高低在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在导通状态时,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输出恒流信号Ic至负载电极500的第一极A。

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根据第三控制信号B1和第四控制信号B2在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导通状态为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电流输入端和电流输出端导通,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断开状态为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电流输入端和电流输出端断开。具体地,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根据第三控制信号B1和第四控制信号B2的电平高低在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在导通状态时,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输出恒流信号Ic至负载电极500的第二极B。

可选地,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和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不能同时处于导通状态。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包括第一开关子单元411、第二开关子单元412、第三开关子单元413和第四开关子单元414。

第一开关子单元411的受控端为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第一控制端,第一开关子单元411的第一端接第三开关子单元413的受控端,第三开关子单元413的电源端、第一驱动端、第二驱动端和电流输入端与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电源端、第一驱动端、第二驱动端和电流输入端一一对应,第三开关子单元413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四开关子单元414的第一端和受控端一一对应连接,第二开关子单元412的受控端为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第二控制端,第二开关子单元412的第一端与第四开关子单元414的第二端共接形成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电流输出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子单元411的受控端接入第一控制信号A1,并根据第一控制信号A1控制其第一端和地导通或断开。第二开关子单元412的受控端接入第二控制信号A2,并根据第二控制信号A2控制其第一端和地导通或断开。第三开关子单元413的电源端接入供电信号+5V,第一驱动端接入正向信号VO+,第二驱动端接入负向信号VO-,电流输入端接入恒流信号Ic。

当第一开关子单元411的第一端和地导通时,第二开关子单元412的第一端和地断开,第三开关子单元413控制第四开关子单元41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导通,恒流信号Ic从第三开关子单元413的电流输入端进入,从第四开关子单元414的第二端输出。从而实现,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电流输出端输出恒流信号Ic。

当第一开关子单元411的第一端和地断开时,第二开关子单元412的第一端和地导通,第三开关子单元413控制第四开关子单元41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断开,从而使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电流输出端接地。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具体电路结构,详述如下: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子单元411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和第一开关管Q1。

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为第一开关子单元411的受控端,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和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共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管Q1的源极共接于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为第一开关子单元411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接第一开关管Q1的漏极。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开关管Q1为NMOS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开关子单元412包括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二开关管Q2。

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为第二开关子单元412的受控端,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与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和第二开关管Q2的栅极共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管Q2的源极共接于地,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为第二开关子单元412的第一端。

在具体应用中,第二开关管Q2为NMOS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开关子单元413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二极管D1、第一光耦U1和第三开关管Q3。

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共接形成第三开关子单元413的电流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为第三开关子单元413的第一驱动端,第一光耦U1的正向输入端为第三开关子单元413的电源端,第一光耦U1的负向输入端为第三开关子单元413的受控端,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第一光耦U1的正向输出端、第三开关管Q3的集电极和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共接形成第三开关子单元413的第二输出端,第一光耦U1的负向输出端与第三开关管Q3的基极和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共接,第三开关管Q3的发射极与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和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共接形成第三开关子单元413的第二驱动端。

在具体应用中,第三开关管Q3为开关三极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四开关子单元414包括第四开关管Q4。第四开关管Q4的源极、栅极和漏极分别与第四开关子单元414的第一端、受控端和第二端一一对应。

在具体应用中,第四开关管Q4为PMOS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当第一控制信号A1为高电平时,第二控制信号A2为低电平,第一开关管Q1导通,第二开关管Q2截止,第一光耦U1工作,第三开关管Q3导通,使第四开关管Q4导通,此时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电流输出端输出恒流信号Ic。当第一控制信号A1为低电平时,第二控制信号A2为高电平,第一开关管Q1截止,第二开关管Q2导通,第一光耦U1不工作,第三开关管Q3截止,第四开关管Q4截止,此时第一开关切换单元410的电流输出端接地。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包括第五开关子单元421、第六开关子单元422、第七开关子单元423和第八开关子单元424。

第五开关子单元421的受控端为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第一控制端,第五开关子单元421的第一端接第七开关子单元423的受控端,第七开关子单元423的电源端、第一驱动端、第二驱动端和电流输入端与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电源端、第一驱动端、第二驱动端和电流输入端一一对应,第七开关子单元423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八开关子单元424的第一端和受控端一一对应连接,第六开关子单元422的受控端为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第二控制端,第六开关子单元422的第一端与第八开关子单元424的第二端共接形成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电流输出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五开关子单元421的受控端接入第三控制信号B1,并根据第三控制信号B1控制其第一端和地导通或断开。第六开关子单元422的受控端接入第四控制信号B2,并根据第四控制信号B2控制其第一端和地导通或断开。第七开关子单元423的电源端接入供电信号+5V,第一驱动端接入正向信号VO+,第二驱动端接入负向信号VO-,电流输入端接入恒流信号Ic。

当第五开关子单元421的第一端和地导通时,第六开关子单元422的第一端和地断开,第七开关子单元423控制第八开关子单元42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导通,恒流信号Ic从第七开关子单元423的电流输入端进入,从第八开关子单元424的第二端输出。从而实现,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电流输出端输出恒流信号Ic。

当第五开关子单元421的第一端和地断开时,第六开关子单元422的第一端和地导通,第七开关子单元423控制第八开关子单元42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断开,从而使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电流输出端接地。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具体电路结构,详述如下: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五开关子单元421包括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和第五开关管Q5。

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为第五开关子单元421的受控端,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与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和第五开关管Q5的栅极共接,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与第五开关管Q5的源极共接于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为第五开关子单元421的第一端,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接第五开关管Q5的漏极。

在具体应用中,第五开关管Q5为NMOS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六开关子单元422包括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和第六开关管Q6。

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一端为第六开关子单元422的受控端,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与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和第六开关管Q6的栅极共接,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与第六开关管Q6的源极共接于地,第六开关管Q6的漏极为第六开关子单元422的第一端。

在具体应用中,第六开关管Q6为NMOS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七开关子单元423包括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二二极管D2、第二光耦U2和第七开关管Q7。

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与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共接形成第七开关子单元423的电流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为第七开关子单元423的第一驱动端,第二光耦U2的正向输入端为第七开关子单元423的电源端,第二光耦U2的负向输入端为第七开关子单元423的受控端,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第二光耦U2的正向输出端、第七开关管Q7的集电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共接形成第七开关子单元423的第二输出端,第二光耦U2的负向输出端与第七开关管Q7的基极和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共接,第七开关管Q7的发射极与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共接形成第七开关子单元423的第二驱动端。

在具体应用中,第七开关管Q7为开关三极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八开关子单元424包括第八开关管Q8。第八开关管Q8的源极、栅极和漏极分别与第八开关子单元424的第一端、受控端和第二端一一对应。

在具体应用中,第八开关管Q8为PMOS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当第三控制信号B1为高电平时,第四控制信号B2为低电平,第五开关管Q5导通,第六开关管Q6截止,第二光耦U2工作,第七开关管Q7导通,使第八开关管Q8导通,此时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电流输出端输出恒流信号Ic。当第三控制信号B1为低电平时,第四控制信号B2为高电平,第五开关管Q5截止,第六开关管Q6导通,第二光耦U2不工作,第七开关管Q7截止,第八开关管Q8截止,此时第二开关切换单元420的电流输出端接地。

综上,图2中的整体电路工作过程包括:

第一状态:当第一控制信号A1为高电平,第二控制信号A2为低电平,第三控制信号B1为低电平,第四控制信号B2为高电平,第四开关管Q4导通,第八开关管Q8截止,第六开关管Q6导通,恒流信号Ic通过第四开关管Q4流入负载电极500的第一极A,并从第二极B流出,经过第六开关管Q6接地。

第二状态:当第一控制信号A1为低电平,第二控制信号A2为高电平,第三控制信号B1为高电平,第四控制信号B2为低电平,第二开关管Q2导通,第四开关管Q4截止,第八开关管Q8导通,恒流信号Ic通过第八开关管Q8流入负载电极500的第二极B,并从第一极A流出,经过第二开关管Q2接地。

控制模块100控制上述控制信号以预设频率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交替切换,从而实现了负载电极500中电流流向的交替变化。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隔离降压模块200的电路结构,详述如下: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图1中的隔离降压模块200包括隔离电源单元U3。

隔离电源单元U3的电源端、正向输出端和负向输出端分别与隔离降压模块200的电源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一一对应。

第二直流电包括正向信号VO+和负向信号VO-。

隔离电源单元U3接入第一直流电VCC经过信号隔离以及降压处理后分别输出正向信号VO+和负向信号VO-。

在一个实施例中,隔离降压模块200还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第一电容C1接在隔离电源单元U3的电源端和接地端之间,隔离电源单元U3的接地端接地,第二电容C2接在隔离电源单元U3的正向输出端和负向输出端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隔离电源单元U3包括型号为NN1-24S05的直流电源器件。

本实施例中采用隔离电源单元,能够给电极驱动模块400中的第四开关管Q4和第八开关管Q8提供对地悬浮的驱动电压。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恒流源模块300的电路结构,详述如下: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图1中的恒流源模块300包括输入滤波单元310、恒流驱动单元320、开关控制单元330和恒流输出单元340。

输入滤波单元310的输入端为恒流源模块300的输入端,输入滤波单元310的第一输出端接开关控制单元330的第一端,输入滤波单元310的第二输出端接恒流驱动单元320的电源端,恒流驱动单元320的输出驱动端接开关控制单元330的受控端,恒流驱动单元320的第一电流采样端与开关控制单元330的第二端和恒流输出单元340的输入端共接,恒流驱动单元320的第二电流采样端和接地端共接于地,恒流输出单元340的输出端为恒流源模块的输出端。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输入滤波单元310包括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二十电阻R20和第三二极管D3。

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共接形成输入滤波单元310的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和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均接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接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一端,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二端与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共接形成输入滤波单元310的第二输出端,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恒流驱动单元320包括型号为QX6103恒流驱动器U4。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开关控制单元330包括第九开关管Q9。第九开关管Q9的漏极、源极和栅极分别与开关控制单元330的第一端、第二端和受控端一一对应。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恒流输出单元340包括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五二极管D5。

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一端、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一端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共接形成恒流输出单元340的输入端,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二端、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二端和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共接于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一端和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共接,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共接形成恒流输出单元340的输出端,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接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二端、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和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均接地。

本实施例中的恒流驱动单元320为高位电流检测恒流源,能够确保负载电极的等效阻抗在较大范围变化时,输出电流恒定不变,以免负载电极过流烧毁。可以实现当第一直流电VCC的电压随负载变化时,恒流源模块300都能正常驱动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图1中的倒极控制电路还包括用于输出第一直流电VCC的电源模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图1中的倒极控制电路还包括电压转换模块。电压转换模块分别与电极驱动模块400和控制模块100连接。

电压转换模块输出供电信号+5V分别至电极驱动模块400和控制模块1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图1中的倒极控制电路还包括与控制模块连接的总开关模块,总开关模块输出开关信号至控制模块100,以开启或关闭控制模块100。

在一个实施例中,总开关模块与电源模块连接,总开关模块输出开关信号至电源模块,以控制电源模块的开启或关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净水器,包括负载电极以及和负载电极连接的如上所述的倒极控制电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附图中标号相同的端口或引脚即为连通。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