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污水处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1356发布日期:2018-11-09 20:22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污水处理器。



背景技术:

臭氧(O3)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因其氧化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杀菌消毒效果,杀菌消毒后产生氧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在环境保护等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臭氧已经广泛应用到饮用水处理、医疗用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食品消毒杀菌、空气净化等各个方面。然而,由于臭氧容易自分解,不易储存,因此在采用臭氧时,普遍是现制现用。目前,人工产生臭氧的方法主要包括紫外线照射法、放射化学法、介质阻挡放电法以及低压电解法等。在这些生产方法中,放射化学法需要利用放射源,成本高,且安全性差。紫外线照射法是利用紫外线照射干燥的氧气,将一部分氧分子离解成氧原子,然后氧原子再同氧分子发生反应而形成臭氧。然而,紫外线照射法能耗高、且产生的臭氧浓度较低,不利于大规模生产臭氧,更何况臭氧在使用时往往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才具有较好的消毒杀菌效果。介质阻挡放电法是通过交变高压电场产生电晕,电晕区中有自由高能电子,当氧气体通过电晕放电区时氧气分子会在高速电子流的轰击下被离解成氧原子,然后氧原子再与氧气分子经碰撞而形成臭氧分子。然而,在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法制备臭氧时,若选择原料为空气,则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氮氧化物,污染环境,且制得的臭氧浓度也较低。若选择为纯氧气,则会大大提高生产成本,不利于推广使用。而低压电解法制备臭氧,是利用直流电源电解含氧电解质。其中,低压电解水能够获得较高的臭氧浓度(能达到18-20%),且不会产生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特别是不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致癌物质。低压电解法制备臭氧装置的抗湿度能力高达90%,模块电解水原理不易手操,不会击穿。同时,所采用的直流电源的电压可以低至3-5伏,安全实用,便于推广,且综合使用成本低。

臭氧具有广谱灭菌、操作简单、无任何残留及瞬间灭菌等特点,完全避免了化学消毒剂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是一种理想的消毒灭菌方法,因而广泛应用于农业水质卫生、医疗污水处理、食品加工厂、肉类加工厂等场所。

在采用臭氧进行污水处理时,臭氧水的浓度直接关系到消毒杀菌效果。因此,在对医疗污水处理时,如何高效率地制备高浓度的臭氧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另外,制备臭氧时,由于电解法制备臭氧需要水,而随着电解反应的进行,水会不断消耗,需要在适当时候补充一定量的水。目前采用的人工补充水的方式,补充量不精确,成本高且工作效率低。同时,在用臭氧进行医用污水处理时,需要的部件较多,安装繁琐,且排布不合理,按键众多,容易操作失误而引发安全事故等,影响工人操作安全,并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如何获得一种操作方便、安装简单、能按需精确补水的医用污水处理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污水处理器。该医用污水处理器能够产生高浓度的臭氧水,具有自动精确加水的功能,安装简单,部件排布合理,操作方便,不易操作失误,实用,消毒杀菌彻底,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医用污水处理器,包括机箱、多个臭氧发生模块、自动加水装置、臭氧混合装置、散热装置、开关、电源和电流表;自动加水装置包括控制器、储水箱、小型吸水泵、多个电磁阀、继电器、水位报警灯和设置于臭氧发生模块内部的水位检测仪,储水箱的出水口连接小型吸水泵的入水口,小型吸水泵的出水口通过管道分别连接到各个臭氧发生模块,多个电磁阀对应设置在连接各个臭氧发生模块的管道支路上,控制器连接水位检测仪、水位报警灯和继电器,继电器连接电磁阀;臭氧混合装置包括自吸泵和射流器,自吸泵的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射流器,多个臭氧发生模块的臭氧输出管道连接射流器,污水从自吸泵的进水口进入后从自吸泵的出水口输出到射流器,臭氧与污水在射流器中混合,并在射流器的出口处输出臭氧水。

优选地,机箱包括上机箱和下机箱,多个臭氧发生模块和自动加水装置设置在上机箱内部;自吸泵设置在下机箱内部,射流器设置在上机箱的下部或下机箱的内部。

优选地,上机箱包括上盖板、上机箱外壳、后盖板、前盖板和电流表盘盖板,前盖板设置在上机箱的前部左侧,电流表盖板设置在上机箱的前部右侧,电流表盖板上安装有电流表、水位报警灯和开关;在后盖板上设置有散热装置,方便给内部臭氧发生模块等部件散热;在上机箱的两侧设置有侧门,方便设备检修。更优选地,在前盖板上设置机械箱锁,以避免内部设备外露,同时也便于打开前盖板。

优选地,散热装置为散热扇,在下箱体外壳的下部底板上开设有多个小孔,在上箱体外壳的底板上也开设有多个小孔。这些小孔的设置能够便于检修设备或其他意外发生时而泄漏的水等通过这些孔洞排出;同时,这些小孔的设置,能够使散热扇在工作时,方便空气从下机箱的底部进入,再通过上机箱的底部而进入上机箱,并最终通过散热扇排出。通过这样的空气流通路径,既能使上机箱和下机箱内部的各个部件均能得到散热,同时还由于空气流通的缘故而使各个部件保持干燥,大大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下机箱包括下机箱外壳和位于下机箱前部的下机箱盖板,在下机箱底部设置有多个支撑脚;在下机箱的一侧设置有污水进口和臭氧水出口。设置下机箱盖板,能够安装自吸泵、射流器等部件,也便于检修设备。自吸泵通过污水进口吸入污水,而经过射流器混合污水和臭氧后形成的臭氧水通过臭氧水出口排出。

优选地,上机箱内部从左向右沿纵向设有两块隔板,使得上箱体内部从左往右划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用于安装多个臭氧发生模块,小型吸水泵和储水箱安装在第三空间的下部,电源、继电器和多个电磁阀安装在第三空间的上部。小型吸水泵和储水箱都相对较重,因此安装在第三空间的下部。通过这样的布置安装,能够降低该医用污水处理器的重心,使医用污水处理器能够更加稳固,不易发生侧翻或倾倒等意外。

优选地,每个臭氧发生模块分别对应一个电源和一个电流表,这样设置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而选择臭氧发生模块的工作数量,方便调节臭氧发生效率和臭氧水浓度。

优选地,臭氧发生模块的个数为四的整数倍,每四个臭氧发生模块对应采用一个电源,每两个臭氧发生模块对应采用一个电流表。更优选地,臭氧发生模块为八个,每四个臭氧发生模块对应采用一个电源,每两个臭氧发生模块对应采用一个电流表。这样能够减少电源和电流表的使用个数,节约设备成本。

在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医用污水处理器进行医用污水处理时,经过过滤池、沉淀池排放的污水,通过自吸泵的进水口进入,并通过自吸泵的出水口而进入射流器中,同时,通过多个臭氧发生模块产生的臭氧也进入射流器,通过射流器的混合后得到臭氧水,将臭氧水放入臭氧消毒处理池中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在这过程中,臭氧被消耗,最终得到经过处理后的干净水。此时的干净水再排入排污管网,能够有效地避免医用污水中的各种病菌传播并污染水源。当然,该干净水也可以回收利用。

在臭氧发生模块工作过程中,水不断被消耗而需要按时补充水。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设置,当臭氧发生模块中的水被消耗时,臭氧发生模块中的水位检测仪检测水位,并将水位信息传输至自动加水装置的控制器。控制器根据预设的程序,当水位低于预设值时,发出信号使水位报警灯工作,同时通过继电器和电磁阀配合,连通储水箱、小型吸水泵以及水位低的臭氧发生模块的管道通路,开启小型吸水泵,通过小型吸水泵将储水箱中的水补充到水位低的臭氧发生模块中。当水位达到预设值后,小型吸水泵停止工作,并关闭电磁阀而切断管道通路。同时,水位报警灯也停止工作。当电磁阀和/或小型吸水泵等发生故障而不能顺利为臭氧发生模块补充水时,控制器开启水位报警灯进行报警,同时切断水位低的臭氧发生模块的电源,等待工作人员检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用污水处理器。该医用污水处理器能够产生高浓度的臭氧水,能实现自动精确加水的功能,安装简单,部件排布合理,操作方便,不易操作失误,实用,消毒杀菌彻底,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本实用新型合理布置各个部件,优化操控面板,数据显示简单直观,不易操作失误。

通过将自吸泵、射流泵等部件合理排布在机箱内,使产品更加一体化,节省了安装时间。通过自动供水装置的设置,能够利用自吸泵将储水箱中的水自动抽送,同时,利用电磁阀和水位检测仪等部件,使设备能够根据水位的高低自动加水,不需要人员时刻关注,节约了人力。另外,通过各个部件的合理排布设置,使得该医用污水处理器不易发生侧翻或倾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医用污水处理器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医用污水处理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上盖板;2、上机箱外壳;3、下机箱外壳;4、后盖板;5、臭氧发生模块;6、自吸泵;7、射流器;8、前盖板;9、下机箱盖板;10、电流表盘盖板;11、电磁阀;12、电源;13、继电器;14、储水箱;15、臭氧水出口;16、电流表;17、水位报警灯;18、开关;19、机械箱锁;20、散热扇;21、侧门;22、支撑脚;23、小型吸水泵;24、污水进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医用污水处理器,包括机箱、多个臭氧发生模块5、自动加水装置、臭氧混合装置、散热装置、开关18、电源12和电流表16;自动加水装置包括控制器、储水箱14、小型吸水泵23、多个电磁阀11、继电器13、水位报警灯17和设置于臭氧发生模块5内部的水位检测仪,储水箱14的出水口连接小型吸水泵23的入水口,小型吸水泵23的出水口通过管道分别连接到各个臭氧发生模块5,多个电磁阀11对应设置在连接各个臭氧发生模块5的管道支路上,控制器连接水位检测仪、水位报警灯17和继电器13,继电器13连接电磁阀11;臭氧混合装置包括自吸泵6和射流器7,自吸泵6的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射流器7,多个臭氧发生模块5的臭氧输出管道连接射流器7,污水从自吸泵6的进水口进入后从自吸泵6的出水口输出到射流器7,臭氧与污水在射流器7中混合,并在射流器7的出口处输出臭氧水。

机箱包括上机箱和下机箱,多个臭氧发生模块5和自动加水装置设置在上机箱内部;自吸泵设置在下机箱内部,射流器设置在上机箱的下部或下机箱的内部。

上机箱包括上盖板1、上机箱外壳2、后盖板4、前盖板8和电流表16盘盖板10,前盖板8设置在上机箱的前部左侧,电流表16盖板设置在上机箱的前部右侧,电流表16盖板上安装有电流表16、水位报警灯17和开关18;在后盖板4上设置有散热装置,方便给内部臭氧发生模块5等散热;在上机箱的两侧设置有侧门21,方便设备检修。更优选地,在前盖板8上设置机械箱锁19,以避免内部设备外露,同时也便于打开前盖板8。

散热装置为散热扇20,在下箱体外壳的下部底板上开设有多个小孔,在上箱体外壳的底板上也开设有多个小孔。这些小孔的设置能够便于检修设备或其他意外发生时而泄漏的水等通过这些孔洞排出;同时,这些小孔的设置,能够使散热扇20在工作时,能够方便空气从下机箱的底部进入,再通过上机箱的底部而进入上机箱,并最终通过散热扇20排出。通过这样的空气流通路径,既能使上机箱和下机箱内部的各个部件均能得到散热,同时还由于空气流通的缘故而使各个部件保持干燥,大大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下机箱包括下机箱外壳3和位于下机箱前部的下机箱盖板9,在下机箱底部设置有多个支撑脚22;在下机箱的一侧设置有污水进口24和臭氧水出口15。设置下机箱盖板9,能够安装自吸泵6、射流器7等部件,也便于检修设备。自吸泵6通过污水进口24吸入污水,而经过射流器7混合污水和臭氧后形成的臭氧水通过臭氧水出口15排出。

上机箱内部从左向右沿纵向设有两块隔板,使得上箱体内部从左往右划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用于安装多个臭氧发生模块5,小型吸水泵23和储水箱14安装在第三空间的下部,电源12、继电器13和多个电磁阀11安装在第三空间的上部。小型吸水泵23和储水箱14都相对较重,因此安装在第三空间的下部。通过这样的布置安装,能够降低该医用污水处理器的重心,使医用污水处理器能够更加稳固,不易发生侧翻或倾倒等意外。

每个臭氧发生模块5分别对应一个电源12和一个电流表16,这样设置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而选择臭氧发生模块5的工作数量,方便调节臭氧发生效率和臭氧水浓度。

当然,臭氧发生模块的个数可以为四的整数倍,每四个臭氧发生模块对应采用一个电源,每两个臭氧发生模块对应采用一个电流表。如,臭氧发生模块为八个,每四个臭氧发生模块对应采用一个电源,每两个臭氧发生模块对应采用一个电流表。这样能够减少电源和电流表的使用个数,节约设备成本。

在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医用污水处理器进行医用污水处理时,经过过滤池、沉淀池排放的污水,通过自吸泵6的进水口进入,并通过自吸泵6的出水口而进入射流器7中,同时,通过多个臭氧发生模块5产生的臭氧也进入射流器7,通过射流器7的混合后得到臭氧水,将臭氧水放入臭氧消毒处理池中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在这过程中,臭氧被消耗,最终得到经过处理后的干净水。此时的干净水再排入排污管网,能够有效地避免医用污水中的各种病菌传播并污染水源。当然,该干净水也可以回收利用。

在臭氧发生模块5工作过程中,水不断被消耗而需要按时补充水。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设置,当臭氧发生模块5中的水被消耗时,臭氧发生模块5中的水位检测仪检测水位,并将水位信息传输至自动加水装置的控制器。控制器根据预设的程序,当水位低于预设值时,发出信号使水位报警灯17工作,同时通过继电器13和电磁阀11配合,连通储水箱14、小型吸水泵23以及水位低的臭氧发生模块5的管道通路,开启小型吸水泵23,通过小型吸水泵23将储水箱14中的水补充到水位低的臭氧发生模块5中。当水位达到预设值后,小型吸水泵23停止工作,并关闭电磁阀11而切断管道通路。同时,水位报警灯17也停止工作。当电磁阀11和/或小型吸水泵23等发生故障而不能顺利为臭氧发生模块5补充水时,控制器开启水位报警灯17进行报警,同时切断水位低的臭氧发生模块5的电源12,等待工作人员检修。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