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淋室及无尘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4045发布日期:2018-12-05 19:52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风淋室及无尘室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淋室及无尘室。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子、实验室仪器、医药以及精密仪器等加工制造业中,对生产场所和实验场所中的空气清洁度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对生产场所和实验场所中的清洁度进行严格的管控。

比如在精密仪器制造公司中,由于对产品的精度、质量有较高工艺要求,所以其加工制作的工艺过程需要在要求高度无尘的无尘生产车间即无尘室中进行。在生产或研发过程中,由于员工的流动性较大,从外面进入无尘室的员工会携带有灰尘等杂物,如果不将灰尘除去,就会对工艺要求高精度、高质量的产品品质产生不良的影响。

目前,生产过程中,在员工进入无尘室之前,大多公司采用风淋室除去员工身上携带的灰尘。其中,风淋室是通过高速的洁净气流,吹除人员或货物表面灰尘的设备。在风淋室进行除尘时,人员启动风机,空气流动的方向自风机开始依次经过回风口、通道、回风口、高效过滤器,再回到风机处进行鼓风。在风淋室中,为了达到吹淋效果,喷嘴处的风速非常高,至少要大于21m/s。在冬日,空气气温较低加上风淋室喷出的风速很高,会给工作人员带来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很不舒适的感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淋室,以缓解冬日喷嘴喷射的空气温度较低,且空气速度高使工作人员风淋时感到不适感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淋室,包括:主箱体、副箱体、风机、高效过滤器和加热部件;

在所述主箱体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喷嘴和一个初效回风板,多个所述喷嘴设置所述初效回风板的上方,所述喷嘴和初效回风板的回风口分别所述副箱体相通;

所述回风口、副箱体和喷嘴形成通风道;在所述通风道内依次设有所述风机和高效过滤器,以使空气能够依次从所述回风口、风机、高效过滤器通过喷嘴流向所述主箱体;

所述加热部件设置在所述通风道内,用于对空气加热。

进一步的,所述的风淋室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加热部件为电加热部件;

所述电加热部件和控制模块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加热部件设置所述风机的出风口处。

进一步的,所述的风淋室还包括静风箱;

所述静风箱竖直设置在所述副箱体内,所述静风箱包括与所述喷嘴相通的第一通风腔和与所述回风口相通的第二通风腔;所述高效过滤器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风腔内,且通过所述高效过滤器使第一通风腔和第二通风腔相通;

所述风机连通所述静风箱的底壁并与所述第二通风腔相通。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通风腔的内壁和第二通风腔的内壁均设有一层隔热层。

进一步的,在所述风机的出风口处设置有过滤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装置为集尘室,所述集尘室包括自上而下依次相连的第一集尘腔、第二集尘腔和第三集尘腔;所述第一集尘腔为筒状结构,所述第二集尘腔为锥型结构,所述第三集尘腔用于容纳灰尘,且在所述第一集尘腔内设置有螺旋板;

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集尘室的进风口连接,且所述集尘室的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集尘腔的侧端,所述集尘室的进风口向下倾斜;所述集尘室的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集尘腔的顶端。

进一步的,所述副箱体包括第一副箱体和第二副箱体,所述第一副箱体、主箱体和第二副箱体依次设置;

所述主箱体包括自动进门和与所述自动进门相对设置的自动出门。

进一步,所述的风淋室还包括红外线传感器和控制面板,所述红外线传感器、控制面板和风机依次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淋室,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淋室,通过回风口、副箱体和喷嘴形成通风道,在通风道中内依次设有风机和高效过滤器,通过风机提供动力,使主箱体内带有灰尘的空气流向回风口,通过初效回风板进行初步过滤;然后空气流向风机,从风机的出风口流出;接着,空气流向高效过滤器,通过高效过滤器对灰尘进行深度过滤,使干净的空气通过喷嘴流向主箱体,对员工进行喷射,能够吹除人员或货物表面灰尘,并使带有灰尘的空气流向回风口,形成一个循环;并且,在通风道中设置加热部件,通过加热部件散发热量,并将热量传递到通风道的空气中,使流通在通风道内的空气温度能够提高,从而使多个喷嘴喷出暖风,减少工作人员在冬日感受到刺骨的寒意,提高工作人员的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尘室,以缓解冬日喷嘴喷射的空气温度较低,且空气速度高使工作人员风淋时感到不适感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尘室,包括:无尘室本体和所述的风淋室;所述风淋室的自动出门与所述无尘室本体的入口相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尘室,通过风淋室能够对人员或者货物表面上的灰尘清除,使人员或者货物身上携带的灰尘少甚至没有,通过风淋室的自动出门出来,进入无尘室本体内进行工作。其中,风淋室的结构和有益效果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淋室的内部结构图;

图2为图1提供的风淋室的A-A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淋室中集尘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提供的风淋室中集尘室的B-B处的剖视图。

图标:100-主箱体;200-副箱体;300-静风箱;400-风机;500-电加热部件;110-喷嘴;120-初效回风板;121-回风口;122-红外线传感器;310-第一通风腔;320-第二通风腔;330-高效过滤器;410-集尘室;411-第一集尘腔;412-第二集尘腔;413-第三集尘腔;414-螺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风淋室,包括:主箱体100、副箱体200、风机400、高效过滤器330和加热部件;在主箱体100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喷嘴110和一个初效回风板120,多个喷嘴110设置初效回风板120的上方,喷嘴110和初效回风板120的回风口121分别副箱体200相通;回风口121、副箱体200和喷嘴110形成通风道;在通风道内依次设有风机400和高效过滤器330,以使空气能够依次从回风口121、风机400、高效过滤器330通过喷嘴110流向主箱体100;加热部件设置在通风道内,用于对空气加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淋室,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淋室,通过回风口121、副箱体200和喷嘴110形成通风道,在通风道中内依次设有风机400和高效过滤器330,通过风机400提供动力,使主箱体100内带有灰尘的空气流向回风口121,通过初效回风板120进行初步过滤;然后空气流向风机400,从风机400的出风口流出;接着,空气流向高效过滤器330,通过高效过滤器330对灰尘进行深度过滤,使干净的空气通过喷嘴110流向主箱体100,对员工进行喷射,能够吹除人员或货物表面灰尘,并使带有灰尘的空气流向回风口121,形成一个循环;并且,在通风道中设置加热部件,通过加热部件散发热量,并将热量传递到通风道的空气中,使流通在通风道内的空气温度能够提高,从而使多个喷嘴110喷出暖风,减少工作人员在冬日感受到刺骨的寒意,提高工作人员的舒适度。

其中,加热部件的结构有多种,例如,在通风道内壁设置有通水管,在通水管中容纳热水,通过热水的热量传递到通风道内。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风淋室还包括控制模块,加热部件为电加热部件500;电热部件和控制模块电连接。通过控制模块与电加热部件500电连接,实现对电加热部件500控制,通过电加热部件500散发的热量,使通风道内的空气温度提高,从而使喷嘴110喷出暖风。

为了能够适应不同工作人员的需求,在控制模块设有用于调节电加热部件500温度的档位调节开关。具体的,档位调节开关包括多个不同的档位,每个档位能够使电加热部件500产生不同的温度,通过调节档位调节开关,使电加热部件500的温度适应人们的需求,提高了适应性。需要说明的是,当档位调节开关对应0档时,电加热部件500处于关闭状态,不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减少电加热部件500散出的热量的流失,在副箱体200的内壁上设置一层隔热层,通过隔热层能够减少通风道热量的散失,使电加热部件500的热量充分利用。

其中,电加热部件500设置的位置有多种,例如,设置在喷嘴110和高效过滤器330之间,或者风机400和高效过滤器330之间,在本实施例,如图1所示,电加热部设置风机400的出风口处,能够使空气充气充分与电加热部件500散发的热量接触,使进入通风道的空气受热均匀,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舒适度。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风淋室还包括静风箱300;静风箱300竖直设置在副箱体200内,静风箱300包括与喷嘴110相通的第一通风腔310和与回风口121相通的第二通风腔320;高效过滤器330竖直设置在第一通风腔310内,且通过高效过滤器330使第一通风腔310和第二通风腔320相通;风机400连通静风箱300的底壁并与第二通风腔320相通。

也就是,通过风机400作为动力源,促进主箱体100的空气依次从回风口121、风机400、第二通风腔320、高效过滤器330、第一通风腔310通过喷嘴110流向主箱体100形成一个循环,对进入主箱体100的人员或者货物进行清除。

需要说明的是,副箱体200的宽度与静风箱300的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副箱体200的宽度与静风箱300的宽度相同,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副箱体200的空间,使风淋室的整体结构占用较小的空间。其中,静风箱300的宽度根据空气循环流动的速度和流量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当设置隔热层时,在第一通风腔310的内壁和第二通风腔320的内壁分别设置有隔热层。

为了提高过滤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在风机400的出风口处设置有过滤装置。

其中,过滤装置的结构有多种,例如,过滤装置为中效过滤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过滤装置为集尘室410,集尘室410包括自上而下依次相连的第一集尘腔411、第二集尘腔412和第三集尘腔413;第一集尘腔411为筒状结构,第二集尘腔412为锥型结构,第三集尘腔413用于容纳灰尘,且在第一集尘腔411内设置有螺旋板414;风机400的出风口与集尘室410的进风口连接,且集尘室410的进风口位于第一集尘腔411的侧端,集尘室410的进风口向下倾斜;集尘室410的出风口位于第一集尘腔411的顶端。当夹杂灰尘的空气通过风机400提供动力,并流向风机400的出风口,通过风机400的出风口进入集尘室410,集尘室410的进风口向下倾斜,使空气向集尘室410的第二集尘腔412的方向流动,从而使在第一集尘腔411中形成旋转的气流;此时气流中的较大颗粒的灰尘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第三集尘腔413内,从而使空气含有的大颗粒灰尘与空气分离,实现对空气的过滤。

需要说明的是,集尘室410的出风口设有海绵,通过海绵进一步的净化空气,提高洁净效果,延长高效过滤器330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电加热部件500设置在集尘室410的出风口处。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风机400为离心风机400。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副箱体200包括第一副箱体200和第二副箱体200,第一副箱体200、主箱体100和第二副箱体200依次设置;主箱体100包括自动进门和与自动进门相对设置的自动出门。通过自动进门进入主箱体100内,通过第一副箱体200的喷嘴110和第二副箱体200的喷嘴110同时对人员进行喷射,能够全方位的进行除尘,然后,通过自动出门走出主箱体100,进入无尘室。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副箱体200和第二副箱体200分别设有静风箱300;主箱体100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设有初效回流板和多个喷嘴110,第一侧壁上的初效回流板与第一副箱体200连通,第一侧壁上的喷嘴110与第一副箱体200的静风箱300的第一通风腔310连通;同理,第二侧壁上的初效回流板与第二副箱体200连通,第二侧壁上的喷嘴110与第二副箱体200的静风箱300的第一通风腔310连通。

为了方便观察主箱体100中人员的状态,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在自动进门和自动出门上分别设置有视窗和门把,视窗设置在门把的上方。通过视窗能够观察主箱体100内是否有人,是否可以进入主箱体100。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风淋室还包括红外线传感器122,红外线传感器122、控制面板和风机400依次电连接。通过红外线传感器122感受到人员进入主箱体100,并发送信号到控制面板,控制面板控制风机400工作,对人员进行除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红外线传感器122设置在初效回风板120上。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尘室,包括:无尘室本体和实施例一提供的风淋室;风淋室的自动出门与无尘室本体的入口相对。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尘室,通过风淋室能够对人员或者货物表面上的灰尘清除,使人员或者货物身上携带的灰尘少甚至没有,通过风淋室的自动出门出来,进入无尘室本体内进行工作。其中,风淋室的结构和有益效果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