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用的微生物载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8003发布日期:2018-12-21 19:39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用的微生物载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用的微生物载体。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采用生化法工艺处理污水,主要依靠生化池内的微生物进行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通常称为活性污泥法,而常规的活性污泥法因为微生物的含量低,因此对于高浓度有机污水的处理效果极差,也不具备生物脱氮的功能。而固定床生物膜污水处理技术来源于对自然土壤、河道生态环境净化污水的模拟。起源于19世纪,历经100多年的发展,演化出数十种不同的污水处理技术分支。其中接触氧化工艺以其良好的处理效果和稳定的运行性能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接触氧化法的载体多种多样,不同的微生物载体,其微生物挂膜、脱模性能也不同,进而对处理工艺有较大的影响。我们研发了一种采用载体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附着生长环境,以该载体为基础设计的脱氮工艺,可以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用的微生物载体,本实用新型可以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附着生长环境,并且能保证微生物可以承受较大的水利冲击负荷。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用的微生物载体,包括主载体、第一次载体和第二次载体,所述主载体为通过柱形线材编制而成的网状主体,且每根柱形线材的外表面均设有第一毛刺,主载体呈空心状且上下两端均为开口结构,主载体的中部设有隔网;

所述第一次载体设置在主载体内并位于隔网的上方,第一次载体包括空心网格制成的第一空心本体,所述第一空心本体的内部设有微生物载体填料,第一空心本体的内下端设有配重块;

所述第二次载体设置在主载体内并位于隔网的下方,第一次载体包括空心网格制成的第二空心本体,所述第二空心本体的内部设有微生物载体填料,第一空心本体的内上端设有浮球。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主载体、第一次载体和第二次载体,特有的网格结构可使污水与空气完全混合并在填料之间形成均匀分布的多维流动,氧利用率高,使其不断地形成厌氧—好氧反应作用,实现同步硝化与反硝化。并且,第一次载体既有穿水性,又可保护壳内的微生物载体填料在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缠绕,通过壳内所装的配重球,来实现污水处理不同工艺的比重要求,本实用新型的微生物载体的比重通过配重球可自由调整,适应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其适用性广;同时,的浮球可以带动第二次载体在主载体的下部跟随水的浮力上下移动,增加了微生物载体填料与水的接触范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主载体的上端和/或者下端套设第一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设有U形夹口。

设置的第一连接件用于将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主载体依次连接。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主载体的上端开口处和/或者下端开口处插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中部设有环挡。

设置的第二连接件用于将位于同一竖直面上的主载体依次连接。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心本体上设有第二毛刺。

设置的第二毛刺用于增加第一空心本体的附着能力。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心本体和浮球均设有第三毛刺。

设置的第三毛刺用于增加第二空心本体的附着能力。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主载体呈圆柱状,所述第一次载体和第二次载体均呈球状体。

球状体的第二次载体安装在主载体的下部,球状体的第一次载体安装在主载体的上部。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载体的数量为若干个且竖直并列设置在主载体的上部区域,所述第二次载体的数量为若干个且设置在主载体的下部区域。

这里第二次载体可以主载体的下部区域中跟随水流上下浮动,与不同水位的微生物接触。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载体填料呈串珠状。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主载体上的网格形状呈菱形,且尺寸为(5-12)mm*(5-12)mm。

优选的技术方案,其附加技术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载体填料由含亲水基团的卷纸网状发泡体、纤维丝或者锥龙丝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主载体、第一次载体和第二次载体,特有的网格结构可使污水与空气完全混合并在填料之间形成均匀分布的多维流动,氧利用率高,使其不断地形成厌氧—好氧反应作用,实现同步硝化与反硝化。并且,第一次载体既有穿水性,又可保护壳内的微生物载体填料在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缠绕,通过壳内所装的配重球,来实现污水处理不同工艺的比重要求,本实用新型的微生物载体的比重通过配重球可自由调整,适应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其适用性广;同时,的浮球可以带动第二次载体在主载体的下部跟随水的浮力上下移动,增加了微生物载体填料与水的接触范围。本实用新型能够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附着生长环境,且能保证微生物可以承受较大的水利冲击负荷,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附着生长环境,并可以该载体为基础进行脱氮处理,且处理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次载体和第二次载体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表示主载体;10表示隔网;2表示第一次载体;20表示第一空心本体;21表示配重块;3表示第二次载体;30表示第二空心本体;31表示浮球;4表示微生物载体填料;5表示第一连接件;50表示U形夹口;6表示第二连接件;60表示环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图1中A所在的方向表示上方向,B所在的方向表示下方向,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用的微生物载体,包括主载体1、第一次载体2和第二次载体3,所述主载体1为通过柱形线材编制而成的网状主体,且每根柱形线材的外表面均设有第一毛刺,主载体1呈空心状且上下两端均为开口结构,主载体1的中部设有隔网10;

所述第一次载体2设置在主载体1内并位于隔网10的上方,第一次载体2包括空心网格制成的第一空心本体20,所述第一空心本体20的内部设有微生物载体填料4,第一空心本体20的内下端设有配重块21;

所述第二次载体3设置在主载体1内并位于隔网10的下方,第一次载体2包括空心网格制成的第二空心本体30,所述第二空心本体30的内部设有微生物载体填料4,第一空心本体20的内上端设有浮球31。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主载体1、第一次载体2和第二次载体3,特有的网格结构可使污水与空气完全混合并在填料之间形成均匀分布的多维流动,氧利用率高,使其不断地形成厌氧—好氧反应作用,实现同步硝化与反硝化。并且,第一次载体2既有穿水性,又可保护壳内的微生物载体填料4在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缠绕,通过壳内所装的配重球,来实现污水处理不同工艺的比重要求,本实施例的微生物载体的比重通过配重球可自由调整,适应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其适用性广;同时,的浮球31可以带动第二次载体3在主载体1的下部跟随水的浮力上下移动,增加了微生物载体填料4与水的接触范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施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如图1并结合图3,所述主载体1的上端和/或者下端套设第一连接件5,所述连接件上设有U形夹口50。

设置的第一连接件5用于将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主载体1依次连接。

如图1并结合图2,所述主载体1的上端开口处插设有第二连接件6,所述第二连接件6的中部设有环挡60。

设置的第二连接件6用于将位于同一竖直面上的主载体1依次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心本体20上设有第二毛刺。

设置的第二毛刺用于增加第一空心本体20的附着能力。

同时,所述第二空心本体30和浮球31均设有第三毛刺。

设置的第三毛刺用于增加第二空心本体30的附着能力。

如图2,所述主载体1呈圆柱状,所述第一次载体2和第二次载体3均呈球状体。

球状体的第二次载体3安装在主载体1的下部,球状体的第一次载体2安装在主载体1的上部。

如图2,所述第一次载体2的数量为两个个且竖直并列设置在主载体1的上部区域,所述第二次载体3的数量为两个个且设置在主载体1的下部区域。

这里第二次载体3可以主载体1的下部区域中跟随水流上下浮动,与不同水位的微生物接触。

如图2,所述微生物载体填料4呈串珠状。

如图1,所述主载体1上的网格形状呈菱形,且尺寸为(5-12)mm*(5-12)mm。

本实施例中所述微生物载体填料4由含亲水基团的卷纸网状发泡体、纤维丝或者锥龙丝制成。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本实施例中可以将若干个位于竖直方向的主载体1通过第二连接件6插接在一起,在将若干个位于水平方向的主载体1通过第一连接件5卡接在一起,实现对多个主载体1的连接,方便后续将主载体1放置在污水净化池或者污水净化桶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