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复合滤芯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2715发布日期:2019-01-22 21:49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反渗透复合滤芯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渗透复合滤芯组件,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于饮用水水质要求的提高,纯水系统正逐渐进入家家户户的饮水体系中。现有反渗透净水机一般是四级过滤,每一级过滤都有一个滤芯。第一级PP棉滤芯,主要过滤大颗粒杂质;第二级前置活性炭滤芯,主要吸附异色异味、胶体以及余氯等杂质,保护后端的反渗透滤芯;第三级反渗透滤芯,可以对原水中的有机物、胶体、细菌、病毒等杂质进行过滤,尤其对无机盐、重金属离子等杂质有着极高的过滤效率,因而反渗透滤芯构成了净水机的核心部件,净水机的过滤效果与反渗透滤芯的过滤效果直接相关;第四级后置活性炭滤芯,主要起到吸附异色异味,改善口感的作用。四种滤芯各司其职,缺一不可,另外,还会在前置活性炭滤芯和反渗透滤芯之间再设置PP棉滤芯或者超滤滤芯等,进一步提升对反渗透滤芯的保护作用和净化效果。但是,多个滤芯的结构导致整机体积大,占用大量厨房空间,同时,滤芯间的管路布局复杂,提高了漏水风险,另外方面,滤芯多也会导致滤芯寿命监控与提醒复杂化,滤芯更换也相对复杂,如果多级滤芯中有相同或者相似结构的滤芯,用户更换滤芯时甚至有换错的可能,大大影响了净水机的净化效果和用户体验。

鉴于上述问题,复合滤芯应组件运而生,目前市面上有的复合滤芯组件采用将两种材料的滤芯沿着滤芯组件的轴向进行复合,但是,这种结构对两种滤芯的配合结构精度要求高,易出现歪斜造成局部应力、装配不到位、密封不可靠等现象,造成产品次品率上升。尤其是,滤芯组件采用旋熔的方式安装的情况下,外壳和安装头之间相对旋转会带动内部滤芯旋转,进一步加剧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轴向复合滤芯组件的滤芯之间易出现歪斜造成局部应力、装配不到位、密封不可靠等现象等一系列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反渗透复合滤芯组件,包括安装头、外壳和位于外壳内的反渗透滤芯,所述安装头位于外壳的端部,所述反渗透滤芯包括中心管和缠绕在中心管上的反渗透膜,所述反渗透膜内形成原水导水层和与中心管相通的纯水导水层,其特征在于,包括:原水进水口、纯水出水口和浓水出水口,所述纯水出水口位于安装头上,所述原水进水口或者浓水出水口之一位于安装头上,所述原水进水口或者浓水出水口之另一位于外壳上并与反渗透滤芯远离安装头一端相通;后置净化单元,位于反渗透滤芯和安装头之间,所述中心管通过后置净化单元而与纯水出水口相通;轴套连接器,为单独件,位于后置净化单元的进出水两端中的至少一端,所述轴套连接器的中心具有过水通道,以连通后置净化单元的相应端部和后置净化单元的外部水路。

进一步的,所述后置净化单元包括筒体和位于筒体内的滤材,所述筒体包括靠近安装头一端的顶壁、远离安装头一端的底壁和周壁,所述顶壁上设有与纯水出水口相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底壁上设有与中心管相通的第二通孔,所述轴套连接器包括连通第一通孔和纯水出水口的第一轴套连接器和/或连通第二通孔和中心管的第二轴套连接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孔的孔沿具有向筒体内延伸的第一密封侧壁,所述第一轴套连接器远离安装头一端插入第一通孔并与第一密封侧壁密封配合;和/或,所述第二通孔具有向筒体内延伸的第二密封侧壁,所述第二轴套连接器靠近安装头一端插入第二通孔并与第二密封侧壁密封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的底壁上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和筒体的底壁之间形成第一过流间隙,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向安装头方向凸起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供第二密封侧壁插入,所述容纳腔供第二密封侧壁插入且其腔壁和第二密封侧壁的外侧之间形成第二过流间隙,所述第二通孔依次通过第二过流间隙和第一过流间隙而与滤材相通。

进一步的,包括后置净化空间,位于反渗透滤芯和安装头之间,所述后置净化单元位于后置净化空间内,所述后置净化空间与反渗透滤芯远离安装头一端隔离开。

进一步的,所述后置净化单元外罩置隔离罩体,所述隔离罩体内形成后置净化空间,所述隔离罩体和后置净化单元之间形成第一流道,所述原水进水口或者浓水出水口之一通过第一流道而与反渗透滤芯靠近安装头一端相通,所述筒体的顶壁上设有向外延伸的纯水出水管,所述纯水出水管的外端部构成纯水出水口,所述隔离罩的顶壁设有过水通孔,所述纯水出水管穿过过水通孔,所述纯水出水管的外壁和过水通孔的孔沿之间形成过水槽,所述过水槽连通第一流道和原水进水口或者浓水出水口之一,所述第二轴套连接器连通第二通孔和中心管;或者,所述隔离罩体靠近安装头一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纯水出水管,所述纯水出水管的外端部构成纯水出水口,所述纯水出水管的外围设有过水槽,所述过水槽连通第一流道和原水进水口或者浓水出水口之一,所述第一通孔的孔沿设有向安装头方向延伸的密封壁,密封壁插入纯水出水管内并形成密封配合,所述第二轴套连接器连通第二通孔和中心管;或者,所述隔离罩体靠近安装头一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纯水出水管,所述纯水出水管的外端部构成纯水出水口,所述纯水出水管的外围设有过水槽,所述过水槽连通第一流道和原水进水口或者浓水出水口之一,所述第一轴套连接器的一端与纯水出水管的端部密封配合,另一端与第一通孔的孔沿密封配合,所述第二通孔具有向反渗透滤芯方向延伸的延伸壁,所述延伸壁与中心管的内壁形成密封;或者,所述隔离罩体靠近安装头一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纯水出水管,所述纯水出水管的外端部构成纯水出水口,所述纯水出水管的外围设有过水槽,所述过水槽连通第一流道和原水进水口或者浓水出水口之一,所述第一轴套连接器的一端与纯水出水管的端部密封配合,另一端与第一通孔的孔沿密封配合,所述中心管插入第二通孔内并与第二通孔的孔沿形成密封;或者,所述隔离罩体靠近安装头一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纯水出水管,所述纯水出水管的外端部构成纯水出水口,所述纯水出水管的外围设有过水槽,所述过水槽连通第一流道和原水进水口或者浓水出水口之一,所述第一轴套连接器的一端与纯水出水管的端部密封配合,另一端与第一通孔的孔沿密封配合,所述第二轴套连接器连通第二通孔和中心管。

进一步的,所述后置净化单元和反渗透滤芯之间设有径向布置的隔离板,所述隔离板的外沿与外壳的内壁之间密封,进而所述隔离板靠近安装头一侧形成后置净化空间,所述外壳的内壁和筒体之间形成第一流道,所述隔离板上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流道与反渗透滤芯靠近安装头一端、中心管与后置净化单元均通过通孔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反渗透滤芯的侧壁上设有隔离圈,所述隔离圈与外壳的内壁密封,进而所述隔离圈靠近安装头一侧形成后置净化空间,所述外壳的内壁和筒体之间形成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原水进水口或者浓水出水口之一和反渗透滤芯靠近安装头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轴套连接器包括位于两端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分别与后置净化单元的相应端部、后置净化单元的外部水路形成轴向密封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轴套连接器包括位于两端密封部之间的台阶部,所述台阶部的两侧分别与后置净化单元的相应端部、后置净化单元的外部水路的端部抵靠限位。

本实用新型中,将反渗透滤芯和后置净化滤芯设置于一个滤芯组件内,减少了反渗透净水机内滤芯的数量,相应的,简化了滤芯间管路布局,同时,也简化滤芯寿命监控与提醒以及滤芯更换。经过一个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渗透复合滤芯组件即可完成对原水中的有机物、胶体、细菌、病毒等杂质,尤其对无机盐、重金属离子等杂质的全面过滤,同时还可以起到吸附异色异味,改善纯水的口感等效果。在一个反渗透净水机中可设置一个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渗透复合滤芯组件也可串联设置多个,可完成对原水的多次重复过滤,使产水更干净,或者,也可以并联多个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渗透复合滤芯组件,提高产水效率。除此之外,在制造过程中,外壳和安装头内部容纳空间的轴向高度、后置净化单元的轴向高度、反渗透滤芯的轴向高度三者均存在制造误差,设置了作为单独件的轴套连接器,有利于缓冲三者尺寸链上的误差造成的装配不到位或者装配应力过大的问题;尤其是,在装配过程中,为了保证滤芯组件内部的密封性,一般采用旋熔的方式固定安装头和外壳,由于旋熔工艺下安装头和外壳两者间的剧烈旋转运动,往往带动滤芯组件内部部件旋转,不设置作为单独件的轴套连接器用以缓冲,很容易造成反渗透滤芯和后置净化单元装配的歪斜,造成两者及两者间的密封结构长时间受应力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反渗透滤芯组件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反渗透滤芯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轴套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支撑板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支撑板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隔离罩体的示意图1;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隔离罩体的示意图2;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水路转换器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水路转换器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滤材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反渗透滤芯组件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反渗透滤芯组件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反渗透滤芯组件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隔离罩体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筒体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筒体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中筒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图9所示,反渗透复合滤芯组件,包括安装头1、外壳2和位于外壳2内的反渗透滤芯3,安装头1位于外壳2的端部,反渗透滤芯3包括中心管31和缠绕在中心管31上的反渗透膜32,反渗透膜32内形成原水导水层和与中心管31相通的纯水导水层。反渗透复合滤芯组件还包括,原水进水口11、纯水出水口12和浓水出水口13。其中,纯水出水口12和原水进水口11位于安装头1上,浓水出水口13位于外壳2上并与反渗透滤芯3远离安装头1一端相通。本实施例中,浓水出水口13位于外壳2的底壁上,当然,浓水出水口也可以设置于外壳的周壁上。另外,本实施例中的纯水从反渗透滤芯3靠近安装头一端进入,沿着反渗透滤芯3的轴向自安装头1向外壳2的底壁方向流动并从反渗透滤芯3远离安装头一端流出,可以理解,纯水也可以从反渗透滤芯远离安装头一端进入,沿着反渗透滤芯的轴向自外壳的底壁向安装头方向流动并从反渗透滤芯靠近安装头一端流出,那么,则纯水出水口和浓水出水口位于安装头上,原水进水口位于外壳上并与反渗透滤芯远离安装头一端相通。在制水过程中,原水自原水导水层的进水侧进入原水导水层,并沿着其中的流道流动,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前端压力的作用,逐渐通过反渗透膜32而在纯水导水层内形成纯水,纯水沿着纯水导水层流动并被收集于中心管31内,另一方面,自原水导水层的出水侧流出的水则形成浓水,而后从浓水出水口13流出。

反渗透滤芯3和安装头1之间设有后置净化单元4,中心管通过后置净化单元4而与纯水出水口12相通,在上述制水过程中,被收集于中心管31内的纯水进入后置净化单元4内进一步处理后自纯水出水口12流出滤芯组件。将反渗透滤芯3和后置净化单元4设置于一个滤芯组件内,减少了反渗透净水机内滤芯的数量,相应的,简化了滤芯间管路布局,同时,也简化滤芯寿命监控与提醒以及滤芯更换。经过一个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渗透复合滤芯组件即可完成对原水中的有机物、胶体、细菌、病毒等杂质,尤其对无机盐、重金属离子等杂质的全面过滤,同时还可以起到吸附异色异味,改善纯水的口感等效果。在一个反渗透净水机中可设置一个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渗透复合滤芯组件也可串联设置多个,可完成对原水的多次重复过滤,使产水更干净,或者,也可以并联多个本发明提供的反渗透复合滤芯组件,提高产水效率。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反渗透滤芯结构采用了标准化的中心管及缠绕其上的反渗透膜结构,无需设置复杂的水路结构,很好的控制了产品成本。

后置净化单元4的进出水两端中的至少一端通过轴套连接器7连接,其中,轴套连接器7为单独件并且其中心具有过水通道701,过水通道701用以连通后置净化单元4的相应端部和后置净化单元4的外部水路。由于反渗透滤芯3和后置净化单元4的轴向复合,在制造过程中,外壳2和安装头1内部容纳空间的轴向高度、后置净化单元4的轴向高度、反渗透滤芯3的轴向高度三者均存在制造误差,设置了作为单独件的轴套连接器,有利于缓冲三者尺寸链上的误差造成的装配不到位或者装配应力过大的问题;尤其是,在装配过程中,为了保证滤芯组件内部的密封性,一般采用旋熔的方式固定安装头1和外壳2,由于旋熔工艺下安装头1和外壳2两者间的剧烈旋转运动,往往带动滤芯组件内部部件旋转,不设置作为单独件的轴套连接器用以缓冲,很容易造成反渗透滤芯3和后置净化单元4装配的歪斜,造成两者及两者间的密封结构长时间受应力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轴向是指平行于反渗透滤芯中轴线的方向,径向是指垂直于反渗透滤芯中轴线的方向。

后置净化单元4包括筒体41和位于筒体41内的滤材42,筒体41包括靠近安装头1一端的顶壁411、远离安装头1一端的底壁412和周壁413。顶壁411上设有与纯水出水口12相通的第一通孔414,底壁412上设有与中心管31相通的第二通孔415。本实施例中,轴套连接器7包括连通第一通孔414和纯水出水口12的第一轴套连接器71和连通第二通孔415和中心管31的第二轴套连接器72。后置净化单元4的两端均通过轴套连接器7连接固定,使得后置净化单元4的两端固定均存在一定的缓冲,更可靠的保证密封连接和避免内部应力的产生。当然,根据滤芯组件内部结构的不同,也可以采用单个轴套连接器的方式,该种实施方式将在下文中的其它实施例中进一步展开。

本实施例中,轴套连接器7包括位于两端的密封部702、703,密封部分别与后置净化单元4的相应端部、后置净化单元4的外部水路形成轴向密封配合,避免发生串水。密封部上设置有密封槽,密封圈嵌套于密封槽内,较优的,每个密封部上设置两个密封圈。轴套连接器7作为独立件除了带来上文中描述的优势外,轴套连接器7两端的密封部使得后置净化单元4在垂直于滤芯轴向的方向上窜动量为单端的两倍,在缓冲装配应力及保证密封可靠性方面的效果较优。进一步的,轴套连接器7还包括位于两端密封部702、703之间的台阶部704,台阶部704的两侧分别与后置净化单元4的相应端部、后置净化单元4的外部水路的端部抵靠限位。具体来说,第一轴套连接器71的台阶部一侧和筒体41的顶壁411抵靠限位,另一侧和隔离罩体5的纯水出水管56的端部抵靠限位;第二轴套连接器72的台阶部一侧和筒体41的底壁412抵靠限位,另一侧和中心管31的端部抵靠限位。一方面,便于装配到位后形成止位,避免装配过位,另外,通过台阶部形成供水流通过的间隙。

第一通孔414的孔沿具有向筒体41内延伸的第一密封侧壁416,第一轴套连接器71远离安装头1一端插入第一通孔414并与第一密封侧壁416密封配合,一方面,使得第一轴套连接器71通过面密封的方式形成密封配合,提高了密封可靠性,另一方面,第一密封侧壁416向筒体41内延伸,有利于避免滤芯组件在轴向空间上的浪费。第二通孔415具有向筒体41内延伸的第二密封侧壁417,第二轴套连接器72靠近安装头1一端插入第二通孔415并与第二密封侧壁417密封配合。同样的,既保证了密封可靠性,又保证了滤芯组件轴向空间上的合理利用。

筒体41的底壁412上放置有支撑板43,支撑板43和筒体41的底壁之间形成第一过流间隙432。支撑板43上设有向安装头1方向凸起的容纳腔431,容纳腔431供第二密封侧壁417插入,容纳腔431供第二密封侧壁417插入且其腔壁和第二密封侧壁417的外侧之间形成第二过流间隙433,第二通孔415依次通过第二过流间隙433和第一过流间隙432而与滤材相通。本实施例中,滤材42为中空棒状活性炭,可以采用压缩碳或者碳纤维,其中,碳纤维净化效果较好,但是成本较高。具体水路方面,棒状活性炭的一端与支撑板43密封固定,以避免水流自该端部和支撑板43之间的间隙未经棒状活性炭净化而进入棒状活性炭后端,同理,棒状活性炭的另一端与筒体41的顶壁411内侧密封固定。其中,支撑板43朝向棒状活性炭一侧设置有环状凸筋434,有利于提高棒状活性炭和支撑板43之间的密封性,另外,容纳腔431的腔壁内侧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筋条435,筋条435内侧与第二密封侧壁417抵靠,便于支撑板43和筒体41之间的定位,同时,对水流在第二过流间隙433内的流动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另外,较优的,还可以在筒体41的底壁412的内表面设置沿径向延伸的筋条,该筋条与支撑板43朝向筒体41的底壁412一侧抵靠,一方面,对支撑板43的固定起到了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对水流在第一过流间隙432内的流动起到引导作用。在制水过程中,水流通过第二轴套连接器72进入筒体41,随后依次通过第二通孔415、第二过流间隙433和第一过流间隙432进入棒状活性炭的外侧。在水压的作用下,水流通过棒状活性炭进入其中心处的流道,通过第一轴套连接器71与纯水出水口12相通。

作为滤材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滤材42a还可以采用颗粒活性炭,不同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滤材,这种滤材本身不具备固定的形态,具体形态根据其容器形态而定,优势在于这种滤材的成本较低。具体的,筒体41a的底壁上放置有支撑板43a,支撑板43a上设有多个过水孔,较优的,多个过水孔均匀的分布于支撑板43a上,同时,支撑板43a和筒体41a的底壁之间形成第一过流间隙432a,第二通孔415a依次通过第一过流间隙432a和支撑板43a上的过水孔而与颗粒活性炭相通,使得纯水在通过第二通孔415a后可以有效沿着第一过流间隙432a径向流动分散,而后自过水孔441均匀的从颗粒活性炭的端部进入,避免部分区域的颗粒活性炭得不到利用,提高了颗粒活性炭的利用率。其中,筒体41a的底壁的内侧设置凸起的筋条,筋条与支撑板43a抵靠进而形成第一过流间隙432a,并且,筋条沿着径向延伸,有利于引导水流径向流动分散。另外,支撑板43a的外沿可以与筒体41a的内壁贴合定位,也可以留有一定间隙,便于水流通过。为了防止颗粒活性炭自过水孔或者其它间隙泄漏,还可以在相应位置设置无纺布或者尼龙网等可过水的结构。可以理解,第一分流间隙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形成,例如:在第一分流板朝向筒体底部一侧设置筋条或者凸起,进而支撑起第一分流间隙;或者,筒体内壁上设置凸起或者台阶结构,第一分流板的外沿架在该凸起或者台阶结构上,进而支撑起第一分流间隙。同样的,为了避免颗粒活性炭靠近安装头一端的利用率不均匀,还可以在筒体的顶壁上放置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上设有多个过水孔,第二支撑板和筒体的顶壁之间形成过流间隙,颗粒活性炭依次通过第二支撑板上的过水孔和过流间隙而与第一通孔相通。

反渗透复合滤芯组件,包括位于反渗透滤芯和安装头之间的后置净化空间40,后置净化单元4位于后置净化空间40内,后置净化空间40与反渗透滤芯3远离安装头1一端隔离开。本实施例中,后置净化单元4外罩置隔离罩体5,隔离罩体5内形成后置净化空间40,隔离罩体5和后置净化单元4之间形成第一流道51,原水进水口11通过第一流道51而与反渗透滤芯3靠近安装头1一端相通。该第一流道51具有较大的过水截面积,便于水流顺畅通过,同时,由于水流在从反渗透滤芯3靠近安装头1一端进入原水导水层内时的流向需要从轴向流动转变为径向流动,第一流道51较大的过水截面积使得水流轴向流动的速度较缓,有利于水流变向而使得原水更容易转变为径向流动,进而均匀的充斥反渗透滤芯3靠近安装头1一端,使得反渗透滤芯3得到均匀的利用。原水流经原水导水层后自反渗透滤芯3远离安装头1一端流出形成浓水,浓水直接从浓水出水口13流出滤芯组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中的原水进水口11和浓水出水口13可以对换,即原水和浓水的反向流动,原水进入滤芯组件后从反渗透滤芯3远离安装头1一端进入原水导水层,在反渗透滤芯3靠近安装头1一端形成浓水,浓水通过第一流道51后流出滤芯组件,纯水部分的流向不变。

隔离罩体5靠近安装头1一端设有向外延伸的纯水出水管56,纯水出水管56的外端部构成纯水出水口12,过水槽55位于纯水出水管56的外围,过水槽55的外沿通过连接筋551与纯水出水管56连接固定,进而使得纯水出水管56和隔离罩体5形成一体件,便于整体的可靠装配,当然,纯水出水管和隔离罩体也可以是分体件,纯水出水管通过与隔离罩体、筒体等部件的抵靠配合实现固定安装。安装头1和隔离罩体5之间设有水路转换器6,水路转换器6套设在纯水出水管56外并与纯水出水管56的管壁之间形成第二流道62,第二流道62通过过水槽56与第一流道51相通,过水槽55的外围具有朝向安装头1延伸的密封环筋552,水路转换器6远离安装头1的一端与密封环筋552密封配合。水路转换器6与安装头1的内壁或者外壳2的内壁之一形成密封,避免浓水泄漏。当然,水路转换器也可以与隔离罩体一体成型。较优的,水路转换器6的内壁具有筋条64,筋条64为沿轴向延伸,在与纯水出水管56装配伸入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并且,对水流通过具有一定导向作用,另一方面,筋条64与纯水出水管56的外壁抵靠定位,一般的,该筋条64至少为三条。安装头1与外壳2一般通过旋熔连接,考虑到旋熔时筋条64与纯水出水管56的外壁之间的旋转,较优的,可以保持两者0.2-1毫米的间隙,进而避免两者安装偏位。为了避免旋熔时两者发生损坏,还可以采用下述方案,纯水出水管56的外壁上设置防熔圈安装槽561,防熔圈安装槽561内设置防熔圈,水路转换器6内设有与防熔圈抵靠的防熔环筋65,水路转换器6装配后,通过防熔圈和防熔环筋65定位,由于两者是连续的接触,大大降低了两者在旋熔过程中的相对运动产生的热量和对部件损坏的几率。同时,防熔环筋65通过筋条64固定在水路转换器6内,并且,防熔环筋65与水路转换器6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66,间隙66为第二流道62的一部分,以供原水通过。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安装头处水路形成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也可以不设置水路转换器,第二流道形成于安装头的内壁和纯水出水管的管壁之间,第二流道通过过水槽与第一流道相通,隔离罩的外壁与外壳或者安装头的内壁形成密封隔离,进而将第二流道与反渗透滤芯远离安装头一端隔离开。

另外,隔离罩体5的周壁内侧具有定位凸台52,定位凸台52与反渗透滤芯3靠近安装头1一端抵靠定位,便于确认隔离罩体5安装到位。隔离罩体5的周壁还具有背向安装头1延伸的安装环筋53,安装环筋53包覆在反渗透滤芯3靠近安装头1一端的侧壁外并与反渗透滤芯3的端部密封配合,一般的,可以用密封胶带缠绕在安装环筋53的外进而将两者粘结固定,有效隔离反渗透滤芯3的浓水侧,避免浓水和原水发生串水。另外,还可以在隔离罩体的周壁外侧设置定位凸起,该定位凸起与外壳的内壁抵靠,用以避免由于隔离罩体受压造成密封胶带脱开。本实施例中,第一轴套连接器71的一端与纯水出水管56的端部密封配合,另一端与第一通孔414的孔沿密封配合。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如图11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二中的轴套连接器仅包括第二轴套连接器72b,用以连通第二通孔415b和中心管31b。筒体41b的顶壁上设有与纯水出水口12b相通的第一通孔414b,第一通孔414b的孔沿设有向安装头1b方向延伸的密封壁418b,密封壁418b插入纯水出水管56b内并形成密封配合。

本实施例中的其它结构,例如轴套连接器结构、后置净化单元、反渗透滤芯、中心管、隔离罩体、水路转换器、浓水出水口及其相应配合、相互连通关系等均可借鉴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如图12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二中的轴套连接器仅包括第一轴套连接器71c,其中,第一轴套连接器71c的一端与纯水出水管56c的端部密封配合,另一端与第一通孔414c的孔沿密封配合。第二通孔415c具有向反渗透滤芯方向延伸的延伸壁419c,延伸壁419c伸入中心管31c内与中心管31c的内壁形成密封。当然,也可以是,中心管伸出反渗透膜的端部,进而中心管插入第二通孔内并与第二通孔的孔沿形成密封。

本实施例中的其它结构,例如轴套连接器结构、后置净化单元、反渗透滤芯、隔离罩体、水路转换器、浓水出水口及其相应配合、相互连通关系等均可借鉴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如图13-图15所示,筒体41d的顶壁411d上设有向外延伸的纯水出水管56d,纯水出水管56d的外端部构成纯水出水口12d。隔离罩体5d靠近安装头1d一端设有过水通孔57d,纯水出水管56d穿过过水通孔57d。纯水出水管56d的外壁和过水通孔57d的孔沿之间形成过水槽571d,过水槽571d连通第一流道51d和原水进水口11d,第二轴套连接器72d连通第二通孔415d和中心管31d。其中,过水通孔的孔沿或者纯水出水管的外壁之一可以设置径向延伸的定位筋,用以与两者之另一抵靠定位,保证筒体和隔离罩体的装配位置。

安装头和隔离罩体之间设有水路转换器6d,水路转换器6d套设在纯水出水管56d外并与纯水出水管56d的管壁之间形成第二流道62d,第二流道62d通过过水槽571d与第一流道51d相通。过水槽571d的外围具有朝向安装头1d延伸的密封环筋552d,水路转换器6d远离安装头1d的一端与密封环筋552d密封配合。当然,水路转换器也可以与隔离罩体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中的其它结构,例如轴套连接器结构、后置净化单元、反渗透滤芯、隔离罩体、浓水出水口及其相应配合、相互连通关系等均可借鉴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如图16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中后置净化空间形成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后置净化单元4e和反渗透滤芯3e之间设有径向布置的隔离板5e。隔离板5e的外沿与外壳2e的内壁之间密封,进而隔离板5e靠近安装头1e一侧形成后置净化空间。较优的,隔离板5e具有背向安装头1e方向延伸的环壁501e,环壁501e与反渗透滤芯3e靠近安装头1e一端的侧壁密封,进而实现后置净化空间和反渗透滤芯远离安装头一端的隔离,避免串水。外壳2e的内壁和筒体41e之间形成第一流道43e,隔离板5e上设有通孔502e。第一流道43e与反渗透滤芯3e靠近安装头1e一端、中心管31e与后置净化单元4e均通过通孔502e相通。本实施例中的轴套连接器包括第一轴套连接器71e和第二轴套连接器72e,分别连通第一通孔和纯水出水口、第二通孔和中心管。当然,也可只在后置净化单元的相应端部设置第一轴套连接器或者第二轴套连接器,后置净化单元的另一端采用一体式的密封结构连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的其它结构,例如轴套连接器结构、后置净化单元、反渗透滤芯、浓水出水口及其相应配合、相互连通关系等均可借鉴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六,如图17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中后置净化空间形成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反渗透滤芯3f的侧壁上设有隔离圈5f,隔离圈5f与外壳2f的内壁密封,进而隔离圈5f靠近安装头1f一侧形成后置净化空间,一般的,隔离圈5f为橡胶圈,通过胶带固定在反渗透滤芯3f的侧壁上,以避免后置净化空间和反渗透滤芯3f远离安装头1f一端发生串水。外壳2f的内壁和筒体41f之间形成第一流道43f,第一流道43f连通原水进水口11f和反渗透滤芯3f靠近安装头1f一端。在制水过程中,原水从原水进水口11f进入滤芯组件内,并沿着第一流道43f流至反渗透滤芯3f靠近安装头1f一端,而后进入原水导水层内,由于受隔离圈5f的作用,后置净化空间内的原水是不会与反渗透滤芯3f远离安装头1f一端直接相通。水流在原水导水层内流动,并逐渐在纯水导水层内形成纯水,通过中心管引导至后置净化单元,经过后置净化单元的净化后从纯水出水口12f流出。另一方面,自反渗透滤芯3f远离安装头1f一端流出的水流形成浓水,并从浓水出水口13f流出。本实施例中的轴套连接器包括第一轴套连接器71f和第二轴套连接器72f,分别连通第一通孔和纯水出水口、第二通孔和中心管。当然,也可只在后置净化单元的相应端部设置第一轴套连接器或者第二轴套连接器,后置净化单元的另一端采用一体式的密封结构连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的其它结构,例如轴套连接器结构、后置净化单元、反渗透滤芯、浓水出水口及其相应配合、相互连通关系等均可借鉴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当然,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涵盖,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