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位处理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6342发布日期:2019-01-04 23:52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原位处理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重金属污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原位处理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逐年增长,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河道污染也逐步加剧。水体底泥的污染状况是全面衡量水环境质量状况的重要因素,纳入水体的重金属大部分在物理沉淀。化学吸附等作用下迅速由水相转入固相,沉积在河涌底泥中,在环境条件发生改变使就可能会被重新释放出来,使水体的重金属浓度增高,出现明显的二次污染。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

然而传统的河道底泥重金属处理都是单一的采用环保疏浚、异位疏浚、异位淋洗、固化填埋等方法,工程量大,投入大,疏浚后的淤泥如果不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则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原位处理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效快速原位处理河道底泥,不产生二次污染的原位处理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原位处理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装置,包括:移动支撑机构;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连接于所述移动支撑机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连接于所述伸缩机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泵送机构,所述泵送机构包括安装板、污泥泵、第二过滤网、第二连接管及第二水泵,所述安装板设于所述第三壳体底端开口处,所述污泥泵安装于所述安装板,所述第三壳体上位于所述安装板的顶部设有所述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壳体上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网的顶部,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有所述第二水泵;电渗析机构,所述电渗析机构包括第一导线、第二导线、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交换膜及第一出水管,所述阳离子交换膜和所述阴离子交换膜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两两所述阳离子交换膜与所述阴离子交换膜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所述连接的所述第二壳体内处于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连通至设于第二壳体上的所述第一出水管;沉淀机构,所述沉淀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一水泵、进液管及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壳体内的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有所述第一水泵,所述进液管连接至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所述进液管上设有所述第二电磁阀;排出机构,所述排出机构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上。

优选的,所述伸缩机构包括第一液压缸、固定板及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顶端,所述第二液压缸安装于所述固定板的底面,所述固定板的侧面连接有所述第一液压缸,实现利用所述第一液压缸带动整个装置发生横移,清理不同距离位置的河道底泥,然后利用所述的液压缸带动整个装置上下伸缩,方便清理不同深度河道的底泥。

优选的,所述移动支撑机构包括移动板、支撑板以及万向轮,所述第一液压缸安装于所述支撑板的侧壁,所述支撑板连接于所述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底面设有所述万向轮,方便整个装置的移动。

优选的,所述移动板呈矩形结构,所述万向轮至少设有四个,且四个所述万向轮设于所述移动板的四角,所述万向轮与所述移动板之间转动连接,使整个装置在移动的过程中更加稳定,方便转向。

优选的,所述阳离子交换膜和所述阴离子交换膜至少设有两组,且多个所述阳离子交换膜和所述阴离子交换膜交替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实现高效的将抽上来的含有重金属的污水进行重金属分离。

优选的,所述排出机构包括第二出水管、排渣管、第一电磁阀、螺旋管、第一过滤网、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及电机,所述螺旋管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且所述螺旋管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螺旋管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排渣管,所述排渣管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一壳体上位于所述排渣管的底部并连通至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空腔设有所述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上设有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螺旋管上设有所述第一过滤网,所述螺旋管上固定套接有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连接于所述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套接于所述电机的转轴上,所述电机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上,使发生沉淀的重金属沉淀经过滤分离之后,有效的排出,并且不产生二次污染。

优选的,所述螺旋管呈螺旋形结构,且所述第一过滤网设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过滤网等距分布于所述螺旋管的侧壁上,增加沉淀剂与重金属离子的反应时间的同时,使重金属沉淀有效的过滤,经第二出水管流出干净的水源,回流到河道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齿轮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二齿轮的半径,增大所述第一齿轮的转速。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原位处理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原位处理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装置,所述第三壳体的底部设置的所述污泥泵,能够有效将河道底泥以及河水抽进所述第三壳体内,并经所述第二过滤网出去泥沙后,重金属离子伴随着河水经第二水泵抽入所述第二壳体内的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内,然后利用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在所述第二壳体内产生正负极的两端,使阳离子以及阴离子向两端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经所述阳离子交换膜和所述阴离子交换膜,使全部的重金属离子截留在所述第一通道内,并经所述第一水泵抽入所述第一连接管内,并由所述进液管通入沉淀剂与金属离子产生重金属沉淀,并最终经所述螺旋管以及所述排渣管将沉淀过滤并排出,并回收利用。整个过程经所述第一出水管和所述第二出水管流出的均是出去重金属离子的干净水,并回流到河道中,充分实现高效无污染的原位处理,投入更低,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原位处理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排出机构的截面连接示意图。

图中标号:1、移动支撑机构,11、移动板,12、支撑板,13、万向轮,2、伸缩机构,21、第一液压缸,22、固定板,23、第二液压缸,3、第一壳体,4、第二壳体,5、第三壳体,6、电渗析机构, 61、第一导线,62、第二导线,63、阳离子交换膜,63a、第一通道,64、阴离子交换膜,64a、第二通道,65、第一出水管,7、排出机构, 71、第二出水管,72、排渣管,73、第一电磁阀,74、螺旋管,75、第一过滤网,76、第一齿轮,77、第二齿轮,78、电机,8、沉淀机构,81、第一连接管,82、第一水泵,83、进液管,84、第二电磁阀, 9、泵送机构,91、安装板,92、污泥泵,93、第二过滤网,94、第二连接管,95、第二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原位处理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 为图2所示的排出机构的截面连接示意图。原位处理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装置包括:移动支撑机构1;伸缩机构2,所述伸缩机构2连接于所述移动支撑机构1;第一壳体3,所述第一壳体3连接于所述伸缩机构2;第二壳体4,所述第二壳体4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3;第三壳体5,所述第三壳体5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4;泵送机构9,所述泵送机构9包括安装板91、污泥泵92、第二过滤网93、第二连接管94及第二水泵95,所述安装板91设于所述第三壳体5底端开口处,所述污泥泵92安装于所述安装板91,所述第三壳体5上位于所述安装板91的顶部设有所述第二过滤网93,所述第二连接管94 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壳体5上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网93的顶部,所述第二连接管94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4,所述第二连接管 94上设有所述第二水泵95;电渗析机构6,所述电渗析机构6包括第一导线61、第二导线62、阳离子交换膜63、阴离子交换膜64及第一出水管65,所述阳离子交换膜63和所述阴离子交换膜64设于所述第二壳体4内,两两所述阳离子交换膜63与所述阴离子交换膜 64之间形成第一通道63a,所述第一导线61和所述第二导线62所述连接的所述第二壳体4内处于第二通道64a,所述第二通道64a连通至设于第二壳体4上的所述第一出水管65;沉淀机构8,所述沉淀机构8包括第一连接管81、第一水泵82、进液管83及第二电磁阀84,所述第一连接管81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壳体4内的所述第一通道 63a,所述第一连接管81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壳体3,所述第一连接管81上设有所述第一水泵82,所述进液管83连接至靠近所述第一壳体3的一端,所述进液管83上设有所述第二电磁阀84;排出机构7,所述排出机构7设于所述第一壳体3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伸缩机构2包括第一液压缸21、固定板22及第二液压缸23,所述第二液压缸23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3的顶端,所述第二液压缸23安装于所述固定板22的底面,所述固定板22的侧面连接有所述第一液压缸21。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移动支撑机构1包括移动板11、支撑板12以及万向轮13,所述第一液压缸21安装于所述支撑板12的侧壁,所述支撑板12连接于所述移动板11,所述移动板11的底面设有所述万向轮13。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移动板11呈矩形结构,所述万向轮13至少设有四个,且四个所述万向轮13设于所述移动板11的四角,所述万向轮13与所述移动板11之间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阳离子交换膜63和所述阴离子交换膜64至少设有两组,且多个所述阳离子交换膜63和所述阴离子交换膜64交替设于所述第二壳体4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排出机构7包括第二出水管71、排渣管72、第一电磁阀73、螺旋管74、第一过滤网75、第一齿轮76、第二齿轮77及电机78,所述螺旋管74设于所述第一壳体3内,且所述螺旋管74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81,所述螺旋管74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排渣管72,所述排渣管72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3上,所述第一壳体3上位于所述排渣管72的底部并连通至所述第一壳体3的内部空腔设有所述第二出水管71,所述第二出水管71上设有所述第一电磁阀73,所述螺旋管74上设有所述第一过滤网75,所述螺旋管74上固定套接有所述第一齿轮76,所述第一齿轮76啮合连接于所述第二齿轮77,所述第二齿轮77套接于所述电机78的转轴上,所述电机78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3 的侧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螺旋管74呈螺旋形结构,且所述第一过滤网75设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过滤网75等距分布于所述螺旋管74的侧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齿轮76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二齿轮77的半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原位处理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装置的使用原理为:首先,将整个装置利用所述移动板11的底部设置的所述万向轮13移动到河道边缘,然后打开所述第一液压缸21,使装置移动到需要处理的河道上方,然后打开所述第二液压缸23,使所述第三壳体5的底部的所述污泥泵92深入到河道底泥中。然后打开所述污泥泵92,将河道底泥以及河水抽进所述第三壳体5内,并经所述第二过滤网93出去泥沙后,重金属离子伴随着河水经第二水泵95抽入所述第二壳体4内的所述第一通道63a和所述第二通道64a内。此时接通所述第一导线61和所述第二导线62,在所述第二壳体4的顶端和底端产生正负极,使所述第一通道63a和所述第二通道64a内的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向两端移动,并经所述阳离子交换膜63 以及所述阴离子交换膜64使重金属离子截留在所述第一通道63a内,使所述除去重金属离子的水经所述第一出水管65回流到河道内。同时所述第一通道63a内含有大量重金属离子的水溶液经所述第一水泵82抽入所述第一连接管81内,并由所述进液管83通入沉淀剂与金属离子产生重金属沉淀。此时,打开所述电机78,带动所述第二齿轮77转动,利用所述第二齿轮77带动所述第一齿轮76转动,从而带动所述螺旋管74转动,使流入所述螺旋管74内重金属沉淀经所述第一过滤网75过滤之后,经所述排渣管72排出,实现回收利用。而经所述螺旋管74过滤之后的干净水溶液又重新经所述第二出水管 71回流到河道内,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充分保护环境。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原位处理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原位处理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装置,所述第三壳体5的底部设置的所述污泥泵92,能够有效将河道底泥以及河水抽进所述第三壳体5内,并经所述第二过滤网93出去泥沙后,重金属离子伴随着河水经第二水泵95抽入所述第二壳体4内的所述第一通道63a和所述第二通道64a内,然后利用所述第一导线61和所述第二导线62在所述第二壳体4内产生正负极的两端,使阳离子以及阴离子向两端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经所述阳离子交换膜63 和所述阴离子交换膜64,使全部的重金属离子截留在所述第一通道 63a内,并经所述第一水泵82抽入所述第一连接管81内,并由所述进液管83通入沉淀剂与金属离子产生重金属沉淀,并最终经所述螺旋管74以及所述排渣管72将沉淀过滤并排出,并回收利用。整个过程经所述第一出水管65和所述第二出水管71流出的均是出去重金属离子的干净水,并回流到河道中,充分实现高效无污染的原位处理,投入更低,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