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自净化能力的景观水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97392发布日期:2019-03-27 09:38阅读:5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自净化能力的景观水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景观水池,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自净化能力的景观水池。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景越来越成为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住宅区、公园等场所经常进行大面积水景的设计,建造一些封闭、半封闭的人工景观水池,用石材把池子圈起来,池底硬化处理,水体流动性差,造成水景缺乏生态功能,水体自净能力较弱。并且由于水体不能循环起来,往往导致水质变差,造成藻类富营养化,水质发黑发臭。上述问题严重影响水景景观效果和生态效应的发挥,因此需要一种有利于提升水景景观效果、改善水质的景观水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自净化能力的景观水池,以提高水体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进而达到提升水质和水景景观品质的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自净化能力的景观水池,所述景观水池包括设置在上游的第一池体以及相邻设置在下游的第二池体,所述第一池体中的水经过溢流堰流入第二池体中,所述第二池体内部垂直水流方向设置有透水混凝土分隔墙,所述透水混凝土分隔墙将所述第二池体分隔成上游的净化池和下游的储水池,所述净化池内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生态草净化层、过滤基质层,所述透水混凝土分隔墙的底部设有过水口,所述储水池的底部设有出水口,所述第一池体的底部设有进水口,所述出水口与进水口之间通过地下管道相连,所述地下管道上设有水泵;

当启动水泵时,经净化的储水池内的水通过地下管道进入第一池体,过多的水通过溢流堰流入第二池体中,形成跌水景观;当水泵停止运行时,第一池体的水位位于溢流堰之下,形成静水景观。

优选地,所述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之间的高差为30cm。

优选地,所述生态草净化层设置在水面以下20cm处,所述生态草净化层包括设置在净化池的两个对立面间平行固定的若干条细绳以及悬挂在每根细绳上的碳纤维生态草,所述细绳之间的间距为15~20cm。

优选地,所述生态草净化层包括悬挂的长度为20~30cm的碳纤维生态草,并且每根碳纤维生态草由12000根直径为7微米的单根的碳素纤维构成,所述碳素纤维的比表面积至少为1000m2/g。

优选地,所述过滤基质层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填充设置的砾石层、碎石层、沸石层,且砾石层、碎石层、沸石层之间均铺设有透水无纺布。

优选地,所述沸石层、碎石层、砾石层的厚度比为2:1:1。

优选地,所述沸石层为由沸石铺设而成的层状结构,所述沸石的粒径为1~2cm,所述沸石层的厚度为30~40cm;所述碎石层为由碎石铺设而成的层状结构,所述碎石的粒径为2~3cm;所述砾石层为由砾石铺设而成的层状结构,所述砾石的粒径为5~6cm。

优选地,所述出水口处设有控制开关和控制流量的阀门。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自净化能力的景观水池采用上游的第一池体和下游的第二池体的垂直落差结构,提高水体的流动性,同时形成跌水景观,起到曝气复氧的作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与常采用的封闭性景观水池相比,本实用新型在下游水池设置净化区,利用碳纤维生态草和过滤基质对水体进行净化,既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又有助于借助生态草提升水景景观效果。此景观水池形成水循环净化系统,提高水体在整个系统的流动性,有利于解决水体流动性差造成的水质变差、富营养化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具有自净化能力的景观水池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二池体的净化池纵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自净化能力的景观水池,如图1~图2所示,其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

具体地,所述景观水池包括设置在上游的第一池体1以及相邻设置在下游的第二池体2,所述第一池体1中的水经过溢流堰5流入第二池体2中,所述第二池体2内部垂直水流方向设置有透水混凝土分隔墙7,所述透水混凝土分隔墙7将所述第二池体2分隔成上游的净化池3和下游的储水池4,所述净化池3内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生态草净化层13、过滤基质层,所述透水混凝土分隔墙7的底部设有过水口6,所述储水池4的底部设有出水口8,所述第一池体1的底部设有进水口12,所述出水口8与进水口12之间通过地下管道10相连,所述地下管道10上设有水泵11。

当启动水泵11时,经净化的储水池4内的水通过地下管道10进入第一池体1,过多的水通过溢流堰5流入第二池体2中,形成跌水景观;当水泵11停止运行时,第一池体1的水位位于溢流堰5之下,形成静水景观。

如图1所示,所述景观水池由上游的第一池体1和下游的第二池体2构成。优选地,所述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之间的高差为30cm。上游第一池体1的水通过溢流堰5跌入下游第二池体2中,起到曝气复氧的作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所述第一池体1和第二池体2的四周采用混凝土结构浇筑和防渗池底,溢流堰5为锯齿形三角堰,所述锯齿形三角堰的高度为15~20cm。

所述第二池体2内部垂直水流方向设置有透水混凝土分隔墙7,所述透水混凝土分隔墙7将所述第二池体2分隔成上游的净化池3和下游的储水池4,所述净化池3内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生态草净化层13、过滤基质层。透水混凝土能有效净化部分重金属、氨氮、TN、TP等污染物,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优选地,所述生态草净化层13设置在水面以下20cm处,所述生态草净化层13包括设置在净化池3的两个对立面间平行固定的若干条细绳以及悬挂在每根细绳上的碳纤维生态草,所述细绳之间的间距为15~20cm,细绳要求强韧,不易撕裂,在水中不易腐烂,在每根细绳上悬挂一定数量的碳纤维生态草,既起到净化作用又起到景观作用。

优选地,所述生态草净化层13包括悬挂的长度为20~30cm的碳纤维生态草,并且每根碳纤维生态草由12000根直径为7微米的单根的碳素纤维构成,所述碳素纤维的比表面积至少为1000m2/g。利用碳素纤维生态草较大的比表面积,为各类微生物提供着生长和繁殖的载体,在其表面形成具有净化功能的“生物膜”,起到吸附、截留、净化水中污染物的作用。

如图2所示,所述过滤基质层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填充设置的砾石层16、碎石层15、沸石层14,且砾石层16、碎石层15、沸石层14之间均铺设有透水无纺布。优选地,所述沸石层14、碎石层15、砾石层16的厚度比为2:1:1。

优选地,所述沸石层14为由沸石铺设而成的层状结构,所述沸石的粒径为1~2cm,所述沸石层14的厚度为30~40cm。沸石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既可作为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的附着载体,起到降解转化污染物的作用,又可利用沸石填充时的空隙,起到过滤、截留污染物的作用。所述碎石层15为由碎石铺设而成的层状结构,所述碎石的粒径为2~3cm,起到拦截颗粒物、悬浮固体及过滤的作用。所述砾石层16为由砾石铺设而成的层状结构,所述砾石的粒径为5~6cm,便于净化后的水快速过滤,且防止阻塞砾石层16底部的过水口6。过滤基质层设置三层并填充不同材料,逐层截留、净化水中的污染物,提高污染物的过滤净化效率。

如图1所示,所述透水混凝土分隔墙7的底部设有过水口6,净化后的水进入储水池4。所述储水池4的底部设有出水口8并连接通往上游的第一池体1的地下管道10,所述出水口8与进水口12之间通过地下管道10相连。所述地下管道10低于出水口8高度,优选地,所述出水口8处设有控制开关和控制流量的阀门9。在所述地下管道10的末端安装水泵11,并连接上游第一池体1底部的进水口12。

当启动水泵11时,经净化的储水池4内的水通过地下管道10进入第一池体1,过多的水通过溢流堰5流入第二池体2中,形成跌水景观;当水泵11停止运行时,第一池体1的水位位于溢流堰5之下,形成静水景观。

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自净化能力的景观水池采用上游的第一池体和下游的第二池体的垂直落差结构,提高水体的流动性,同时形成跌水景观,起到曝气复氧的作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与常采用的封闭性景观水池相比,本实用新型在下游水池设置净化区,利用碳纤维生态草和过滤基质对水体进行净化,既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又有助于借助生态草提升水景景观效果。此景观水池形成水循环净化系统,提高水体在整个系统的流动性,有利于解决水体流动性差造成的水质变差、富营养化的问题。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