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反渗透RO膜滤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97595发布日期:2019-03-27 09:39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反渗透RO膜滤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滤芯,特别是一种新型反渗透RO膜滤芯。



背景技术:

为了净化民生用水或工业制程水质,一般滤芯利用活性碳的多孔性结构,使污染物质吸附于其表面,当水通过活性碳滤材时,水中臭味分子与有害物质诸如农药、重金属、氯化烃类、三氯甲烷及其他有机化合物,均会被活性碳滤材所吸附,从而达到净水的功效。

常见的活性碳滤芯是利用塑料粉及活性碳颗粒混合加热烧结成形,此种作法会因塑料粉包覆住活性碳颗粒,使得活性碳颗粒的过滤面积缩小,导致吸附、交换效果较差。而亦有相关业者将不织布浸泡于活性碳水溶液内,使活性碳粉附着于不织布本体的孔隙内,再对不织布进行烘干形成活性碳不织布,但此种作法会使不织布本体所能附着的活性碳粉有限,导致容纳的活性碳粉量少,吸附、交换效果不佳,并会阻碍水的流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反渗透RO膜滤芯。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而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反渗透RO膜滤芯,该滤芯设置有中空状的芯管,芯管表面设置有多个导流孔,芯管表面依序设有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以及第三过滤层,该第二过滤层设置有第一布层、第二布层与滤材层,滤材层位于第一布层与第二布层之间,滤材层选自于活性碳颗粒、铜锌混合物、锰砂、麦饭石、软化树脂、纯水树脂及次磷酸钠的其中的一种,且第一布层与第二布层为聚丙烯纤维、聚乙烯纤维及尼龙纤维的其中的一种所制成。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第二过滤层的第一布层具有第一包覆部,以及第一包覆部侧方的第一延伸部,第二布层具有第二包覆部,以及第二包覆部侧方的第二延伸部,滤材层设置于第一包覆部与第二包覆部之间,第一包覆部与第二包覆部两侧周缘相互黏合,将滤材层定位于第一包覆部与第二包覆部之间,且第二过滤层环绕形成具有弹性的中空筒状,让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位于第一包覆部与第二包覆部的侧方,并使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弯折至第一包覆部与第二包覆部外侧表面,且第一包覆部与第二包覆部为套设于第一过滤层外侧。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第一布层与第二布层为编织布。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第一过滤层为一片以上的不织布卷绕于芯管外侧所形成,且不织布为聚丙烯纤维、聚乙烯纤维及尼龙纤维的其中的一种所制成。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芯管两侧盖合有侧盖,且第三过滤层外侧套设有束套网,侧盖具有抵持部,抵持部内侧、外侧各弯折延伸有抵靠部,抵持部抵靠于芯管、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以及第三过滤层的端部,抵靠部分别抵靠于芯管内侧以及束套网外侧。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反渗透RO膜滤芯,主要目的在于,利用第二过滤层使用聚丙烯纤维、聚乙烯纤维或尼龙纤维所制成的编织布,以包覆滤材层的活性碳颗粒、铜锌混合物、锰砂、麦饭石、软化树脂、纯水树脂或次磷酸钠,使水通过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以及第三过滤层时,可与滤材层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增加滤材层的吸附、交换效果;次要目的在于,第一过滤层为片以上的不织布卷绕于芯管外侧所形成,且不织布为聚丙烯纤维、聚乙烯纤维及尼龙纤维的其中的所制成;第三过滤层为一片以上的不织布卷绕于第二过滤层外侧所形成,且不织布为聚丙烯纤维、聚乙烯纤维及尼龙纤维的其中的所制成;而第二过滤层以环绕方式形成筒状套设组合,进而方便制造、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芯管立体外观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过滤层包覆芯管的立体外观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过滤层的立体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过滤层反折后的立体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过滤层初步套设在第一过滤层的立体外观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过滤层套设在第一过滤层的立体外观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过滤层包覆在第二过滤层的立体外观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个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反渗透RO膜滤芯,该滤芯设置有芯管1,芯管1表面依序设有第一过滤层2、第二过滤层3、第三过滤层4以及束套网6,且芯管1两侧盖合有侧盖5。

如图1至图9所示,当本实用新型在制作时,依下列步骤进行:

(A)设置第一过滤层2:如图3和图4所示,先取置有中空状的芯管1,此芯管1以塑胶或金属材质所制成,芯管1表面设置有多个导流孔11,再将第一过滤层2卷绕于芯管1外侧,并以固定绳7绑设于第一过滤层2外侧,作为初步固定用,而第一过滤层2以一片以上的不织布层叠而成,且不织布为聚丙烯纤维、聚乙烯纤维及尼龙纤维的其中的一种所制成。

(B)设置第二过滤层3:如图5和图8所示,先取置有第一布层31与第二布层32,第一布层31与第二布层32为聚丙烯纤维、聚乙烯纤维及尼龙纤维的其中的一种所制成的编织布,第一布层31具有第一包覆部311,以及第一包覆部311侧方的第一延伸部312,而第二布层32具有第二包覆部321,以及第二包覆部321侧方的第二延伸部322,将滤材层33设置在第一包覆部311与第二包覆部321之间,并使第一包覆部311与第二包覆部321两侧周缘相互黏合,让滤材层33定位与第一包覆部311与第二包覆部321之间,且滤材层33选自于活性碳颗粒、铜锌混合物、锰砂、麦饭石、软化树脂、纯水树脂及次磷酸钠的其中的一种,续将第二过滤层3环绕形成具有弹性的中空筒状,让第一延伸部312与第二延伸部322位于第一包覆部311与第二包覆部321的侧方,并使第一延伸部312与第二延伸部322弯至第一包覆部311与第二包覆部321外侧表面,再将第一包覆部311与第二包覆部321套设于第一过滤层2外侧表面。再者,该第一布层31侧的第一延伸部312上连接有定位绳8,当第一包覆部311与第二包覆部321套置于第一过滤层2外侧时,先将定位绳8绑定于第一过滤层2,且定位绳8绑定位置与固定绳7的绑定位置分别位于第一过滤层2两侧,以在第二过滤层3套设于第一过滤层2外侧时,可避免第一过滤层2的不织布产生弯折。当第二过滤层3套设于第一过滤层2后,再以绑定绳9缠绕于第二过滤层3表面形成固定。

(C)设置第三过滤层4:如图1、图2和图9所示,第三过滤层4卷绕于第二过滤层3外侧,第三过滤层4以一片以上的不织布层叠而成,且不织布为聚丙烯纤维、聚乙烯纤维及尼龙纤维的其中的一种所制成。而于第三过滤层4卷绕于第二过滤层3外侧后,利用具弹性的束套网6套设于第三过滤层4外侧。再将侧盖5盖合于芯管1两侧,而侧盖5具有抵持部51,抵持部51内侧、外侧各弯折延伸有抵靠部52、53,抵持部51抵靠于芯管1、第一过滤层2、第二过滤层3以及第三过滤层4的端部,而抵靠部52、53分别抵靠于芯管1内侧以及束套网6外侧,并利用黏胶黏合抵持部51与芯管1、第一过滤层2、第二过滤层3以及第三过滤层4的端部,即完成本实用新型。

由于第二过滤层3的滤材层33以第一布层31与第二布层32包覆形成定位,因此滤材层33可保有与水最大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滤材层33的吸附、交换效果,且第二过滤层3以环绕方式套设,可方便制造,并有效的降低制造成本。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