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抽吸池底污泥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9787发布日期:2019-04-20 02:30阅读:6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抽吸池底污泥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抽吸池底污泥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厂(站)抽吸池底污泥的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作为现代城镇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对于经济发展、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对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构建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17 年6 月底,全国城镇累计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4063 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78 亿立方米/ 日。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城镇污水设施处理能力达到2.45 亿立方米/日。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生化段应用的主体工艺主要有厌氧-缺氧-好氧(A/A/O)、氧化沟(OD)、循环活性污泥法(CASS)、厌氧-好氧(A/O)、续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多单元改良式续批间歇反应器(MSBR)等各种活性污泥法。众所周知,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部分活性污泥在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续批池等池体底部沉积的现象,而且时间一长这些沉积的底泥还可能板结。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应的生化池底泥清捞装置,污水处理厂常常选择在生化池设备大修期间采用人工进入到到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续批池等池体底部进行底泥清捞,再将清捞的底泥吊装到生化池外,最后用车辆将清捞的底泥运送到垃圾填埋场等场所进行污泥安全处置。很显然,这种人工清捞生化池池底污泥的方式具有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费用高的特点,还可能因时间长引起污水处理厂无法及时恢复运行,进而引起新的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用于抽吸水底污泥的装置,可以在城镇污水处理厂生化池运行中周期性抽吸生化池底的沉积污泥,及时将沉积污泥抽吸到生化池外、或将沉积污泥运送至生化池别的位置发生污泥搅动以有效预防底泥板结、或将MSBR工艺续批池的沉积底泥运送到剩余污泥泵附近再通过剩余污泥泵排放到续批池外,这不仅解决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悬浮活性污泥在生化池底部沉积板结的问题,杜绝了生化池池底人工清淤的不安全因素,还确保了城镇污水处理厂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在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续批池等池底沉积污泥人工清捞的现状,有必要发明一种用于抽吸水底污泥的装置,在不影响污水处理厂处理水量和水质的前提下,短时间完成污水处理厂池底沉积污泥的抽吸,解决生化池底部沉积污泥板结的问题,杜绝生化池池底人工清淤的不安全因素,确保了污水处理厂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本发明不仅仅只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站)生化池底泥的抽吸,也可以用于鱼塘、水库、人工湿地生物塘等水底淤泥的抽吸或清捞。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抽吸池底污泥的装置,包括位于上部的浮筒和位于下部的行走架,行走架上安装潜污泵,行走架与浮筒之间连接有链条,行走架与浮筒之间还连接有两根相互平行的导向杆,在浮筒上设第一通孔,导向杆穿过第一通孔使浮筒可沿导向杆的长度方向滑动。因此将穿过第一通孔的杆称为导向杆。第一通孔与导向杆的数量相等,第一通孔与导向杆的数量相等,每根导向杆穿过一个第一通孔;每个第一通孔穿过一根导向杆。

浮筒的上表面安装第一吊耳,行走架上安装第二吊耳,链条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吊耳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吊耳上。浮筒上设有第四通孔,链条一端穿过第四通孔并固定在第一吊耳上。在浮筒的前后两侧分别设一个第四通孔,左右两侧分别设一个第一通孔,这样两个第四通孔与两个第一通孔分别位于浮筒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两个第一通孔连线与两个第四通孔连线刚好垂直,可以最大程度地使浮筒稳定。

优选地,两个第一通孔连线与两个第四通孔连线恰好位于浮筒的中心。

优选地,行走架包括位于底部的行走轮,所述行走轮为万向轮,数量为四个。

在浮筒移动时,两根链条可拖动潜污泵和行走架随浮筒移动,且可以防止潜污泵和行走架因潜污泵工作而自转,导向杆可以防止潜污泵和行走架因拖动而翻倒,同时万向轮可以减小底部与污泥或者池底的摩擦阻力,从而得以保证潜污泵和行走架顺畅地跟随浮筒移动。两根相互平行的导向杆和链条2根可以较好地固定浮筒,使其相对于行走架不发生转动。

优选地,行走架的顶部安装用于固定导向杆的导向杆套。

优选地,导向杆套上设有第二通孔,导向杆上设有第三通孔,通过螺栓穿过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将导向杆固定。

优选地,所述行走架的顶部焊接有固定板,固定板与导向杆套焊接。

优选地,导向杆为中空的管状结构,分为管壁和管腔,潜污泵的电源线穿过导向杆的管腔(以及导向杆套的管腔)与电源连接。可以防止电源线与水管缠绕和电源线因拖动与行走架框架摩擦导致破皮。潜污泵电源线和导向杆穿过浮筒中间的第一通孔,将电源线固定在导向杆上端,防止电源线与导向杆口摩擦。

将两根链条穿过浮筒边缘的两个第四通孔,链条下端与行走架上的第二吊耳固定,链条上端向上拉紧固定在浮筒上部中间的第一吊耳上,防止行走架因潜污泵工作时发生自转而导致与浮筒之间产生圆周方向的相对位移。

优选地,在浮筒的两侧分别设第三吊耳,第三吊耳上穿有用于带动该装置行走的绳索。

优选地,行走架上固定有底座,潜污泵的底部安装在底座上,潜污泵的顶部固定在行走架上。具体来说,是在潜污泵的顶部设第四吊耳,将第四吊耳通过钢丝或绳索等系在行走架上。吊耳均可以设计成吊耳螺栓的形式。

工作时,先将污泥输送管道一端固定在潜污泵出口上,另一端固定在剩余污泥泵附近或其他合适位置;再将底泥抽吸装置吊入需要抽吸的生化池,逐步同步松开链条,直到行走架降落到生化池底部;再将链条重新拉紧固定在浮筒上部中间的吊耳上,用两根尼龙绳对称挂在浮筒侧边的吊耳上;再由两人站在生化池上合适位置分别拉住尼龙绳,一人缓慢拉动尼龙绳时,另一人缓慢放开尼龙绳,反之亦然;当潜污泵开启后,潜污泵的叶轮会将池底污泥抽吸输送至剩余污泥泵附近或生化池内其他位置或生化池外;最后两人采用“之”字形或“弓”字形来回拉动自适应底泥抽吸装置,可以将生化池水底沉积污泥抽吸一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不需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停运操作,在污水处理设备运行中便可用于抽吸生化池底沉积的污泥,可以周期性对池底沉积污泥进行抽吸;

2、装置功率可调,抽吸效率高,有利于缩短每次抽吸时间;

3、巧妙地进行了浮筒和行走架组合设计,人工手动便可操作装置,省时省力,劳动强度小,操作灵活;

4、装置高度可调,具有高度自适应能力,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根据池底形状自动调节装置行走架高度,确保装置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抽吸池底污泥的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浮筒结构图;

图3是行走架与浮筒局部装配图;

图4是行走架底部局部结构图;

图5是行走架上部局部结构图;

图6是导向杆局部结构图;

图中标号说明:1—浮筒,2—链条,3—行走架,4—潜污泵,5—行走轮,6—导向杆,7—第三吊耳,8—第一通孔,9—导向杆套,10—螺栓,11—固定板,12—第四吊耳,13—第二吊耳,14—底座,15—万向轮补板,16—金属框架,17—第二通孔,18—第三通孔,19—第一吊耳,20—第四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抽吸池底污泥的装置包括一个浮筒1、两根链条2、一个行走架3、一台潜污泵4、四个行走轮5(万向轮)和两根高度自适应的导向杆6。

如图1、图2所示,工作时,将污泥输送管道一端固定在潜污泵出口上,另一端固定在剩余污泥泵附近或其他合适位置;再将底泥抽吸装置吊入要清理的生化池,逐步同步松开两根柔性连接件2,直到行走架3刚刚降落到池底部;再将柔性连接件2重新拉紧固定在浮筒上部中间的吊耳螺栓即第一吊耳19上;再用两根尼龙绳对称挂在浮筒侧边的吊耳螺栓即第三吊耳7上,由两人在生化池上合适位置分别拉住尼龙绳;当潜污泵4开启后,潜污泵4的叶轮会将池底污泥抽取并输送至剩余污泥泵附近或生化池内其他位置或生化池外。

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6所示,底泥抽吸装置的行走架3设有金属框架16、潜污泵底座14、四个万向轮、一个导向杆套9、一个导向杆套的固定板11、两个第二吊耳13。其中金属框架用不锈钢角钢或槽钢、圆钢等型材焊接而成,不锈钢的万向轮与不锈钢万向轮补板15一起焊接在金属框架上,不锈钢导向杆套9焊接固定在不锈钢导向杆套的固定板11上,导向杆套固定板11与金属框架16焊接成一体,导向杆套上有两个距离100mm的直径为φ12mm的第二通孔17,用螺栓10(不锈钢M10)穿过以安装固定导向杆6。

先将潜污泵4装入行走架3内,进水鼠笼穿过潜污泵底座14,用螺栓与底座相连或者直接放置其上,潜污泵顶部吊耳(即第四吊耳12)与行走架的圆钢直接用铁丝或者管箍进行连接固定,可以防止潜污泵4工作时自转与行走架3发生相对位移。再将潜污泵的电源线穿过导向杆套9,再穿过导向杆6,导向杆6套入导向杆套9,用两个螺栓10插入第三通孔18和导向杆套的第二通孔17进行固定,可以防止电源线与水管缠绕和电源线因拖动与行走架框架(一般由金属制成,也称金属框架)摩擦导致破皮。

如图1、图2、图5、图6所示,再将潜污泵电源线和导向杆6穿过浮筒中间的第一通孔8,将电源线固定在导向杆上端,防止电源线与导向杆口摩擦。

然后将两根链条2穿过浮筒边缘的两个第四通孔20,链条2下端与行走架3上的第二吊耳13固定,链条2上端向上拉紧固定在浮筒上部中间的第一吊耳19上,防止行走架3因潜污泵4工作时发生自转而导致与浮筒之间产生圆周方向的相对位移。

如图1所示,将装置吊入要清理的污水池,然后再逐步同步松开两根链条2,直到行走架刚刚落到底部。再将链条2重新拉紧固定在浮筒上部中间的第一吊耳19上。在浮筒移动时,两根链条2可以拖动潜污泵4和行走架3随浮筒1移动,且可以防止潜污泵4和行走架3因潜污泵4工作而自转,导向杆6可以防止潜污泵4和行走架3因拖动而翻倒,同时万向轮可以减小底部与污泥或者池底的摩擦阻力,从而得以保证潜污泵4和行走架3顺畅地跟随浮筒1移动。

当水底地面出现高低不平时,行走架3因有万向轮的存在可以自行爬坡,导向杆6也可以自由升降,实现高度自适应。行走架3下降的最大深度取决于初次入水调整的链条2的高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创造专利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