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床式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0182发布日期:2019-04-13 00:25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床式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床式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水污染控制水平和水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升,污水处理率和排放要求也不断提高。大多污水深度净化工艺需设在污水处理厂内,而对于已长期运营而无空余用地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且并不能解决污水排放口长期集中排放所产生的一系列污染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河床式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其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解决目前河道排污口污染源治理的难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

一种河床式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设置于河床内,包括蓄水沉淀池、连接管和污水处理单元,蓄水沉淀池设置于河道排污口处,蓄水沉淀池通过连接管连接污水处理单元,污水处理单元包括调节池、厌氧池、膜生物反应池和污泥池,通过管路依次连通,膜生物反应池设有出水管,污泥池设有出泥管。

优选的,蓄水沉淀池、调节池、厌氧池、膜生物反应池和污泥池的池壁为钢筋砼结构,池底为混凝土底板。

优选的,蓄水沉淀池还设有污水管,收集其他排污口的污水。

优选的,蓄水沉淀池、调节池、厌氧池、膜生物反应池和污泥池连通的管路上均设有真空泵。

优选的,顶部做绿化处理。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之处在于:

1.直接收集排污口的污水,降低市政截污工程投入。

2.及时处理河道每天排放的污水,处理效果好,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占地面积小,不占用岸上的使用空间,不影响河道景观以及防洪。

4.顶部的绿化处理实用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图2是图1A-A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为蓄水沉淀池、2为连接管、3为调节池、4为厌氧池、5为膜生物反应器、6为污泥池、7为河道排污口、8为出水管、9为出泥管、10为钢筋砼结构、11为混凝土底板、12为污水管、13为绿化处理。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河床式污水处理一体化系统,设置于河床内,包括蓄水沉淀池1、连接管2和污水处理单元,蓄水沉淀池1设置于河道排污口7处,蓄水沉淀池1通过连接管2连接污水处理单元,污水处理单元包括调节池3、厌氧池4、膜生物反应池5和污泥池6,通过管路依次连通,膜生物反应池设有出水管8,污泥池设有出泥管9。

本实施例蓄水沉淀池1、调节池3、厌氧池4、膜生物反应池5和污泥池6的池壁为钢筋砼结构10,池底为混凝土底板11。蓄水沉淀池1还设有污水管12,收集其他排污口的污水。蓄水沉淀池1、调节池3、厌氧池4、膜生物反应池5和污泥池6连通的管路上均设有真空泵。本实施例顶部做绿化处理13。

本实用新型的过程原理为:排污口的污水直接或通过污水管12进入蓄水沉淀池1,污水在蓄水沉淀池1蓄水缓冲,通过连接管2定量泵入调节池3,污水在调节池3均衡水质后,依次进入厌氧池4厌氧发酵和膜生物反应池5进一步固液分离和生物降解,出水即可达到排放标准,通过出水管8排出系统,剩余污泥则进入污泥池6后通过出泥管9收集处理。

本实用新型是一个封闭式的土建工程,全部设备都埋在河底,不影响河道景观以及防洪,使用时,河道可以不用完全截污,然后可以更多地将资金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