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专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0171发布日期:2019-04-13 00:25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专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专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装置。



背景技术:

城镇的发展导致生活污水的增加。由于城镇居民居住点分布广且不均,自然条件复杂,设置复杂的管网收集会产生相对较大的经济费用,所以现在生活污水一般仅采用化粪池等简单的污水处理方式,达不到回用水的标准,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处理效果稳定、经济合理的专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装置。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专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装置,包括过滤装置、调节池、厌氧酸化池、第一氧化池、第二氧化池、二沉池和污泥浓缩池,所述过滤装置、调节池、厌氧酸化池、第一氧化池、第二氧化池和二沉池依次连接,所述二沉池的污泥排放口分别与所述厌氧酸化池和污泥浓缩池连接,所述调节池的污泥排放口与所述污泥浓缩池连接,所述污泥浓缩池与所述调节池连接。

所述调节池为好氧调节池,池底设置有曝气管。

所述厌氧酸化池中设置填料,池底设置有曝气管。

所述第一氧化池和第二氧化池为生物接触氧化池。

所述二沉池为竖流式沉淀池,其中心管的直径为500mm。

所述第一氧化池的水气比为1:8,所述第二氧化池的水气比为1:4。

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采用物化+生化(厌氧+两级好氧)的方式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具有结构紧凑、处理效果稳定、经济合理的特点,处理后的污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本实用新型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和方法不仅拓宽了这一类污水的处理工艺,而且对其他工业废水的处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专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过滤装置、调节池、厌氧酸化池、第一氧化池、第二氧化池、二沉池和污泥浓缩池,过滤装置、调节池、厌氧酸化池、第一氧化池、第二氧化池和二沉池依次连接,二沉池的污泥排放口分别与厌氧酸化池和污泥浓缩池连接,调节池的污泥排放口与污泥浓缩池连接,污泥浓缩池与调节池连接。

其中,过滤装置为宽度为4mm的细格栅,拦截污水中较大的悬浮物以防止设备堵塞。

调节池为好氧调节池,该调节池是一个稳定系统处理水流量的装置,给后继处理提供稳定的污水流量,避免处理系统中水量波动较大。池底设有穿孔曝气管对废水进行预曝气,通过空气搅拌,能够防止污水中悬浮物的沉积,水量水质相对地保持稳定,并兼有充氧防止调节池内发酵腐化的作用,从而实现水量、水质的调节。

厌氧酸化池中设置填料,池底设置有曝气软管,通入少量空气以防止污泥沉淀;第一氧化池和第二氧化池为生物接触氧化池;二沉池为竖流式沉淀池,其中心管的直径为500mm。

采用罗茨鼓风机分别对调节池、厌氧酸化池、第一氧化池和第二氧化池进行鼓风。

采用上述装置对某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所处理的生活污水的相关指标见表1。

表1实施例1所处理生活污水的水质、水量

如图1所示,将生活污水过滤后进入调节池进行水质水量的调节;调节池出水进入厌氧酸化池,通过厌氧微生物将不溶解的大颗粒污染物消化为易溶解的小分子化合物;厌氧酸化池出水以推流形式依次进入第一氧化池和第二氧化池,通过悬浮填料上微生物的降解将污水中大部分的有机物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去除,其中第一氧化池的水气比为1:8,第二氧化池的水气比为1:4;第二氧化池出水进入二沉池,使污泥和水分离,分离后的水进行排放。

将调节池的剩余污泥排入污泥浓缩池,将二沉池的剩余污泥部分回流至厌氧酸化池,回流率为35%,余下污泥排至污泥浓缩池。

污泥浓缩池中的污泥经箱式压滤机压滤成泥饼后外运,污泥浓缩池的上清液回流至调节池进行再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污水在调节池中的停留时间为12h,在厌氧酸化池中的停留时间为8h,在第一氧化池中的停留时间为10h,在第二氧化池中的停留时间为7h,在二沉池中的停留时间为2.5h。

本实施例经过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的相关水质指标见表2,由表中数据可知,最终出水水质完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的要求。

表2实施例1废水处理后的水质指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