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漂流式多功能生态浮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9422发布日期:2019-04-16 23:48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漂流式多功能生态浮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浮床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漂流式多功能生态浮床。



背景技术:

近年来,水污染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据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水污染形式依然严峻。尤其是城市河流由于受城市发展的影响较大,河流的水污染从污染类型到污染强度都在加大,已严重影响到河流两岸居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目前,微生物菌剂、吸附填料和生态浮床在水处理中各自独立的广泛应用于各类水体的净化和深度处理。然而,在许多工程施工中(如城市内河、湖泊、人工湿地、水上乐园等)大多都是单一的使用填料吸附或设置生态浮床来净化水质或直接投加微生物菌剂。其缺点在于三种水处理方法的单一使用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充分发挥三者之长和利用有限的水体空间。一方面,吸附填料要么投放于水底要么搁置于岸边,则上部水面得不到充分利用,虽保证了一定的净水效果却未能满足工程中景观效果的需要;另一方面,生态浮床设置于水面之上,其下部空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且需要在河底打桩或通过锁链与岸边相连用于固定,虽保证了工程景观的要求,但对水质的净化效果不佳且在多数施工点对施工要求较高;再者,微生物不耐储存,直接投加的方式会导致微生物菌剂储存时间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漂流式多功能生态浮床,能够充分利用空间且净化效果较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漂流式多功能生态浮床,包括塑料浮体,塑料浮体内种植植物,塑料浮体的下方连接浮床框,浮床框内填充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功能的填料,浮床框下方通过挂绳悬挂有微生物胶囊,微生物胶囊由胶囊壳包裹着微生物组合而成,胶囊壳上有孔洞。

所述塑料浮体为块状且在塑料浮体上表面开设固定槽,固定槽中放置膨胀海绵,植物的根部裹带泥土种植固定在膨胀海绵中。

所述浮床框为网状镂空框状。

所述塑料浮体的相对两侧设有连接用钩环。

所述挂绳为两个以上且均匀悬挂在浮床框的下方,每个挂绳上间隔串有两个以上的微生物胶囊,每个挂绳的底端均设有块状坠子,坠子由尼龙绳网兜和填充其中的砾石组成。

有益效果:植物采用净水能力较好的改性美人蕉、苦草、鸢尾等挺水植物,填料可以为浮石、蛭石、陶粒、塑料球、纤维球、木炭、竹炭和活性炭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且填料使用前需要在EM菌、BZT微生物菌剂或GF系列菌种的培养液内浸泡培养出生物膜,胶囊壳上孔洞的孔径大小需要满足不能让微生物通过、但可以让重金属粒子通过,将微生物胶囊置于废水中后,微生物胶囊内的微生物就会吸收胶囊壳外废水中的重金属,使废水中的重金属富集到微生物胶囊内。最后将微生物胶囊取出燃烧,便可回收得到重金属。本申请通过将植物、填料和微生物胶囊集合在一起,能够充分利用空间且对水的净化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一种漂流式多功能生态浮床,包括塑料浮体10,塑料浮体10内种植植物20,塑料浮体10的下方连接浮床框30,浮床框30内填充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功能的填料40,浮床框30下方通过挂绳50悬挂有微生物胶囊60,微生物胶囊60由胶囊壳包裹着微生物组合而成,胶囊壳上有孔洞。其中,植物20采用净水能力较好的改性美人蕉、苦草、鸢尾等挺水植物,填料40可以为浮石、蛭石、陶粒、塑料球、纤维球、木炭、竹炭和活性炭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且填料40使用前需要在EM菌、BZT微生物菌剂或GF系列菌种的培养液内浸泡培养出生物膜,胶囊壳上孔洞的孔径大小需要满足不能让微生物通过、但可以让重金属粒子通过,将微生物胶囊60置于废水中后,微生物胶囊60内的微生物就会吸收胶囊壳外废水中的重金属,使废水中的重金属富集到微生物胶囊60内。最后将微生物胶囊60取出燃烧,便可回收得到重金属。本申请通过将植物20、填料40和微生物胶囊60集合在一起,能够充分利用空间且对水的净化效果较好。

进一步的,所述塑料浮体10为块状且在塑料浮体10上表面开设固定槽,固定槽中放置膨胀海绵70,植物20的根部裹带泥土种植固定在膨胀海绵70中。膨胀海绵70对植物20起到固定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浮床框30为网状镂空框状,使得浮床框30内的填料40能够充分跟水接触。

优选的,所述塑料浮体10的相对两侧设有连接用钩环80,钩环80用于跟其他浮床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挂绳50为两个以上且均匀悬挂在浮床框30的下方,每个挂绳50上间隔串有两个以上的微生物胶囊60,每个挂绳50的底端均设有块状坠子90,坠子90由尼龙绳网兜和填充其中的砾石组成。

应当理解,以上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由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