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用厌氧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9398发布日期:2019-04-16 23:48阅读:9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用厌氧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厌氧塔。



背景技术: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环境工程与能源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是有机废水强有力的处理方法之一,它多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

现有技术的缺点:

1厌氧塔中部为中控结构,仅依靠启动时投加污泥及运行中产生的污泥颗粒作为生物载体,因污泥颗粒始终处于流动状态,易随水流形成跑泥,或排泥时随污泥排出,所以不易形成固定的生物载体,使厌氧微生物增殖缓慢,厌氧设备启动和处理时间较长。

2运行稳定性差,容易受水质变化影响处理效率,处理效率低。

3厌氧处理系统操作控制因素较为复杂。运行时排泥时间及排泥量的控制不易掌握。排泥量少则容易出现剩余污泥过多,产生跑泥现象。排泥过量则会产生活性污泥流失过多,降低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厌氧塔。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污水处理用厌氧塔,包括塔体1、进水管2、上网格挡板3、悬浮球4、下网格挡板5、内回流系统布水管6、内回流系统集水管7、三相分离器8、排泥口9、出水堰10、排气管11;所述塔体1的底部设有排泥口9,底部的一侧设有进水管2;所述塔体1的顶部设有排气管11,顶部的一侧设有出水堰10;所述三相分离器8为漏斗状,开口朝下连接于塔体1顶部,连接位置与排气管11位置相对应,所述塔体1中间部分设有悬浮球层,其中悬浮球层由上网格挡板3、悬浮球4和下网格挡板5组成,悬浮球4位于上网格挡板3与下网格挡板5之间,所述内回流系统集水管7位于悬浮球层上方,所述内回流系统布水管6位于悬浮球层下方。增加悬浮球层后可增加系统抗冲击能力,还可使厌氧塔排泥较容易控制,不易出现因过度排泥而产生活性污泥流失的情况,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优选的是,为提高处理效率,形成固定的生物载体,所述悬浮球4球体材料为聚丙烯,内部填充聚氨酯及多孔性颗粒,悬浮球4规格为Ø80mm或Ø100mm或Ø150mm。悬浮球4可作为水中厌氧菌生物载体,悬浮球4较高的比表面积可使厌氧菌在填料的表面较容易生长微生物膜。悬浮球4悬浮在水中,流化碰撞使微生物处于高活性的增长期,处理效率高。

优选的是,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所述内回流系统布水管6采用分支式一管多孔型,开孔向下;所述内回流系统集水管7采用分支式一管多孔型,开孔向上。运行时水流从悬浮球层上方的内回流系统集水管7吸入,经内回流泵后从悬浮球层下方的内回流系统布水管6流出,内回流系统使得厌氧塔内上升水流更均匀稳定,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处理用厌氧塔增加了悬浮球层作为生物载体,减少了对污泥颗粒作为生物载体的依赖,并且增加了系统抗冲击能力,在排泥操作时可适当过度排泥而不影响运行处理效率,操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点更加明确。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处理用厌氧塔结构示意图;

图中:1.塔体;2.进水管;3.上网格挡板;4.悬浮球;5.下网格挡板;6.内回流系统布水管;7.内回流系统集水管;8.三相分离器;9.排泥口;10.出水堰;11.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污水处理用厌氧塔,包括塔体1、进水管2、上网格挡板3、悬浮球4、下网格挡板5、内回流系统布水管6、内回流系统集水管7、三相分离器8、排泥口9、出水堰10、排气管11;所述塔体1的底部设有排泥口9,底部的一侧设有进水管2;所述塔体1的顶部设有排气管11,顶部的一侧设有出水堰10;所述三相分离器8为漏斗状,开口朝下连接于塔体1顶部,连接位置与排气管11位置相对应,所述塔体1中间部分设有悬浮球层,其中悬浮球层由上网格挡板3、悬浮球4、下网格挡板5组成,悬浮球4位于上网格挡板3与下网格挡板5之间,所述内回流系统集水管7位于悬浮球层上方,所述内回流系统布水管6位于悬浮球层下方。增加悬浮球层后可增加系统抗冲击能力,还可使厌氧塔排泥较容易控制,不易出现因过度排泥而产生活性污泥流失的情况,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优选的是,为提高处理效率,形成固定的生物载体,所述悬浮球4球体材料为聚丙烯,内部填充聚氨酯及多孔性颗粒,悬浮球4规格为Ø80mm或Ø100mm或Ø150mm。悬浮球4可作为水中厌氧菌生物载体,悬浮球4较高的比表面积可使厌氧菌在填料的表面较容易生长微生物膜。悬浮球4悬浮在水中,流化碰撞使微生物处于高活性的增长期,处理效率高。

优选的是,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所述内回流系统布水管6采用分支式一管多孔型,开孔向下。所述内回流系统集水管7采用分支式一管多孔型,开孔向上。运行时水流从悬浮球层上方的内回流系统集水管7吸入,经内回流泵后从悬浮球层下方的内回流系统布水管6流出,内回流系统可使得厌氧塔内上升水流更均匀稳定,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在厌氧塔中部污泥生物载体区增加悬浮球层。在悬浮球层下部增加内回流系统布水管6,在悬浮球层上部增加内回流系统集水管7。废水首先进入厌氧塔底部,后进入污泥生物载体区进行COD生化降解,此处的COD容积负荷很高,大部分进水COD在此处被降解,产生大量沼气。由于沼气气泡形成过程中对液体做的膨胀功产生了气提的作用,使得沼气、污泥和水的混合物上升,经过污泥生物载体区的降解后,混合液至厌氧塔顶部的三相分离器8,沼气在该处与泥水分离后并被导出处理系统。泥水混合物则沿挡泥板下降至厌氧塔底部,上清液经出水区排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