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淤泥脱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87607发布日期:2019-06-22 00:31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淤泥脱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淤泥脱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淤泥脱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淤泥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可以用作肥料,给花卉和农行作物施肥,也可以用来养殖鱼,但是江底和河底的淤泥打捞上来都含有大量的水,直接运输含有大量水分的淤泥会大大增加运输成本,故在运输淤泥之前需要对淤泥进行脱水。

现有的淤泥脱水方式一般是对淤泥进行真空脱水方式,会破坏淤泥中的成分,导致淤泥失去原有的价值,限制了淤泥的后续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破坏淤泥中的成分、快速、有效地脱去淤泥中水分的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淤泥脱水设备,包括:过滤装置,设置为顶端成漏斗状的桶状结构,且顶端的漏斗状为进泥口;分离装置,包括第二管状结构段和套设于第二管状结构段的第一管状结构段;第二管状结构段沿第一管状结构段的端部,向靠近过滤装置的方向延伸,且与过滤装置连通;第二管状结构段的内部设置有分离杆;加热装置,与分离装置成第一预定角度设置,加热装置的一端与第二管状结构段的另一端连通;分散装置,设置为管状结构,内部设置有分散杆和通向外部的排泥口;分散装置的一端与加热装置的另一端连通。

进一步地,过滤装置中靠近顶端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层滤板;滤板与过滤装置的内壁连接。

进一步地,过滤装置中靠近顶端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两层滤板;滤板与过滤装置的内壁连接,且与过滤装置的内壁成第二预定角度。

进一步地,多层滤板沿过滤装置顶端到低端的方向间隔分布,且多层滤板孔径逐层减小。

进一步地,第一管状结构段与第二管状结构段形成密闭空间;密闭空间内的第二管状结构段的壁上设置有微孔;第一管状结构段上设置有连通密闭空间的出水管,用于排出分离水。

进一步地,分离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密闭空间内的分离布和固定网;分离布贴合于第二管状结构段壁的一周设置;固定网贴合于分离布表面的一周设置,且两端固定于第二管状结构段。

进一步地,加热装置一侧设置有加热板,另一侧设置有排气口。

进一步地,还包括容纳槽以及设置在容纳槽内的搅拌球;容纳槽设置在分散装置与加热装置连接处,且分别与分散装置和加热装置连通。

进一步地,收集器,设置在分散装置的另一端,且通过排泥口与分散装置连通。

进一步地,搅拌球回收管道,一端与分散装置的另一端连通,另一端连通至容纳槽;驱动装置,设置在分散装置的另一端,且与搅拌球回收管道连通,以为搅拌球的循环提供动力。

本实用新型的淤泥脱水设备,淤泥从过滤装置的漏斗状进泥口进入设备的过滤装置,在过滤装置内过滤出块径较大的杂质,之后进入分离装置,将淤泥中大部分水分离,然后分离出大部分水的淤泥由分离杆带入加热装置,在此处去除剩余水分后,干泥进入分散装置,在此处进行搅拌分散后,将干泥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过滤装置,可以在进行脱水处理之前,将块径较大的石子等杂质去除,防止对后续脱水步骤造成影响;

(2)通过设置加热装置,可以将分离装置中未分离出的水,进行二次脱水,使淤泥中的水脱去的更彻底;

(3)通过设置分散装置,将加热后的干泥搅拌、打散成粉或小颗粒,便于后续运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密闭空间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

1:过滤装置;11:进泥口;12:滤板;2:分离装置;21:第二管状结构段;22:第一管状结构段;23:分离杆;24:出水管;25:分离布;26:固定网;3:加热装置;31:加热板;32:排气口;4:分散装置;41:分散杆;42:排泥口;5:容纳槽;6:收集器;7:回收管道;8: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一种淤泥脱水设备,包括:过滤装置1,设置为顶端成漏斗状的桶状结构,且顶端的漏斗状为进泥口11;分离装置2,包括第二管状结构段21和套设于第二管状结构段21的第一管状结构段22;第二管状结构段21沿第一管状结构段22的端部,向靠近过滤装置1的方向延伸,且与过滤装置1连通;第二管状结构段21的内部设置有分离杆23;加热装置3,与分离装置2成第一预定角度设置,加热装置3的一端与第二管状结构段21的另一端连通;分散装置4,设置为管状结构,内部设置有分散杆41和通向外部的排泥口42;分散装置4的一端与加热装置3的另一端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淤泥脱水设备,淤泥从过滤装置1的漏斗状进泥口11进入设备的过滤装置1,在过滤装置1内过滤出块径较大的例如石子等杂质,防止这些杂质对后续脱水步骤造成影响,之后滤出杂质的淤泥进入分离装置2,将淤泥中的大部分水分离,然后分离出大部分水的淤泥由分离杆23带入加热装置3,在此处去除剩余水分,随后干泥进入分散装置4,在此处进行搅拌分散后,将干泥排出。

具体的,过滤装置1中靠近顶端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层滤板12;滤板12与过滤装置1的内壁连接,用于滤除块径较大的杂质,以便后续脱水步骤正常进行。

优选的,过滤装置1中靠近顶端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两层滤板12;滤板12与过滤装置1的内壁连接,且与过滤装置1的内壁成第二预定角度。多层滤板12沿过滤装置1顶端到低端的方向间隔分布,且多层滤板12孔径逐层减小。能够逐级去除杂质,去除杂质的效果更好,并且便于分类杂质的大小,以便与对杂质进行后续处理。

优选的,滤板12为三层,最上层的网眼直径为30×30mm~60×60mm,中间层的网眼直径为15×15mm~30×30mm,最下层的网眼直径为3×3mm~15×15mm,层层筛选,逐级去除块径较大的杂质。

可选的,多层滤板12可以水平平行设置,可以倾斜平行设置,也可以相互之间不平行,只要是可以对淤泥进行过滤的滤板12设置方式,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密闭空间的截面图。

具体的,第一管状结构段22与第二管状结构段21形成密闭空间;密闭空间内的第二管状结构段21的壁上设置有微孔;第一管状结构段22上设置有连通密闭空间的出水管24,用于排出分离水,第二管状结构段21做离心运动,能够将淤泥快速脱水。

优选的,分离装置2还包括设置在密闭空间内的分离布25和固定网26;分离布25贴合于第二管状结构段21壁的一周设置;固定网26贴合于分离布25表面的一周设置,且两端固定于第二管状结构段21,分离布25用于滤除水,防止泥被离心出分离装置2,固定网26可为钢丝网,用于固定分离布25,使分离布25更好的贴合第二管状结构段21。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装置3扁平状结构,加热装置3一侧设置有加热板31,另一侧设置有排气口32。

具体的,加热装置3与分离装置2的第一预定角度范围为60~120度,优选为80~100度,在此范围内,可对淤泥进行加热,又不会因过度加热而破坏淤泥内的成分。

具体的,加热装置3与设置于加热装置3中靠下的一侧,排气口32设置在加热装置3靠上的一侧。

优选的,排气口32处设置有排气扇,可以更快的将加热装置3内的水蒸气排出。

在一实施例中,淤泥脱水装置还包括容纳槽5以及设置在容纳槽5内的搅拌球;容纳槽5设置在分散装置4与加热装置3连接处,且分别与分散装置4和加热装置3连通。容纳槽5内的搅拌球以一定速率进入分散装置4,分散杆41可为螺杆,随着分散杆41的转动,搅拌球和加热后的淤泥一起行进,行进过程中分散杆41和搅拌球一起躲加热后的淤泥进行搅拌,使之分散,便于收集和后续处理。

优选的,搅拌球为高温球,在搅拌的过程中对以你进行加热,进一步散发淤泥中的水分。

优选的,搅拌球回收管道7,一端与分散装置4的另一端连通,另一端连通至容纳槽5;驱动装置8,设置在分散装置4的另一端,且与搅拌球回收管道7连通,以为搅拌球的循环提供动力,全自动循环使用搅拌球,无需手动操作,方便快捷,节约人力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淤泥脱水装置还包括收集器6,设置在分散装置4的另一端,且通过排泥口42与分散装置4连通。排泥口42处设置有排泥网,网眼直径小于搅拌球的直径,处理后的淤泥可从排泥网中漏出,进入收集器6内,收集器6收集处理后的淤泥,搅拌球不会从排泥口42进入收集器6,会随着分离杆23行进至分离装置2领域端的搅拌球回手管道中。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过滤装置,可以在进行脱水处理之前,将块径较大的石子等杂质去除,防止对后续脱水步骤造成影响;

(2)通过设置加热装置,可以将分离装置中未分离出的水,进行二次脱水,使淤泥中的水脱去的更彻底;

(3)通过设置分散装置,将加热后的干泥搅拌、打散成粉或小颗粒,便于后续运输。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