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漂粉精作为生活饮用水消毒剂的自动投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60964发布日期:2019-07-13 09:19阅读:10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漂粉精作为生活饮用水消毒剂的自动投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饮用水安全工程消毒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漂粉精作为生活饮用水消毒剂的自动投加装置。



背景技术:

饮用水安全和卫生问题是人类关注的重大社会安全和民生问题,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人们对饮用水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及农业药剂的大量使用,对水源的污染日益严重,使其水质成分更加复杂,这就对饮用水的处理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生活饮用水消毒处理多采用液氯作为消毒剂。液氯具有来源广泛,投配方便,价格低廉且可以保证消毒后水中余氯含量等优点,是目前应用历史最久,最为广泛和有效的消毒方法。但是由于液氯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其安全防护要求高、投加与尾气处理工艺繁杂,生产过程不能实现自动化,用工量大。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安全可靠、自动化程度高、设备安装简单的水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漂粉精作为生活饮用水消毒剂的自动投加装置,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实现了相关泵站远程监控和自动控制。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漂粉精作为生活饮用水消毒剂的自动投加装置,包括配制漂粉精消毒剂的配液罐、储液池、待消毒生活饮用水输送管道和清水池;

所述配液罐连接设置有漂粉精消毒剂加注管路和调配水加注管路,漂粉精消毒剂加注管路上设置有加料泵和控制管路开闭的控制开关,调配水加注管路上设置有控制阀;

所述配液罐与储液池通过设置有过滤器的管路相连,所述储液池内设置有用于监测储液池内余氯含量的余氯分析仪;

所述储液池与所述待消毒生活饮用水输送管道通过消毒液输送管连通,所述待消毒生活饮用水输送管道连接清水池,所述消毒液输送管上设置有可变频可调节流量的输送泵,所述清水池内设置有用于监测清水池内余氯含量的余氯分析仪;

所述投加装置还设置有自动控制器,所述自动控制器与可变频可调节流量的输送泵、清水池内的余氯分析仪相连,用于根据余氯分析仪监测到的清水池内的余氯含量控制所述可变频可调节流量的输送泵的开启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配液罐内设置有搅拌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配液罐顶部与废气吸收装置相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配液罐侧壁上设置有用于监测配液罐内液位的超声波液位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配液罐底部连接有残渣输送泵,用于排出消毒剂溶解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及配液罐定期冲洗的废液。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可变频可调节流量的输送泵为隔膜计量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清水池底部连接有吸水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消除了液氯使用安全风险;2)整合、优化了消毒剂投加工艺流程;3)自动控制器联动控制,减轻了劳动强度,有效释放了人力资源,实现了相关泵站在投放消毒剂时的自动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漂粉精作为生活饮用水消毒剂的自动投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配液罐,2-储液池,3-待消毒生活饮用水输送管道,4-清水池,5-漂粉精消毒剂加注管路,6-调配水加注管路,7-加料泵,8-控制开关,9-控制阀,10-过滤器,11-余氯分析仪,12-消毒液输送管,13-可变频可调节流量的输送泵,14-自动控制器,15-搅拌器,16-废气吸收装置,17-超声波液位计,18-残渣输送泵,19-吸水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漂粉精作为生活饮用水消毒剂的自动投加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漂粉精作为生活饮用水消毒剂的自动投加装置,包括配制漂粉精消毒剂的配液罐1、储液池2、待消毒生活饮用水输送管道3和清水池4,所述配液罐1连接设置有漂粉精消毒剂加注管路5和调配水加注管路6,漂粉精消毒剂加注管路5上设置有加料泵7和控制管路开闭的控制开关8,加料泵7用于将漂粉精加入到配液罐中,调配水加注管路6上设置有控制阀9;所述配液罐1与储液池2通过设置有过滤器10的管路相连,配液罐1内配制好的漂粉精消毒剂液体上清液通过过滤器10过滤后流入储液池2,所述储液池2内设置有用于监测储液池内余氯含量的余氯分析仪11;所述储液池2与所述待消毒生活饮用水输送管道3通过消毒液输送管12连通,所述待消毒生活饮用水输送管道3连接清水池4,所述消毒液输送管12上设置有可变频可调节流量的输送泵13,所述清水池4内设置有用于监测清水池内余氯含量的余氯分析仪11;所述投加装置还设置有自动控制器14,所述自动控制器14与可变频可调节流量的输送泵13、清水池内的余氯分析仪11相连,用于根据余氯分析仪11监测到的清水池内的余氯含量控制所述可变频可调节流量的输送泵13的开启度。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可变频可调节流量的输送泵13为隔膜计量泵,用于向所述待消毒生活饮用水输送管道3内精确定量输送消毒液。隔膜计量泵是利用特殊设计加工的柔性隔膜取代活塞,膜片通过单向阀的作用使泵腔内逐渐形成真空,吸入阀打开,吸入液体;当膜片向前死点移动时,此时吸入阀关闭,排出阀打开,液体在膜片的推动下排出。隔膜计量泵的流量可以开机(或定机)时从0-100%范围内无级调节。通过调节一定的行程的往复循环工作形成连续有压力、定量的排放液体。

待消毒水经消毒剂消毒后,出厂水中必须具有一定的含氯量,才能满足氯在管网及末梢中的含量,抑制细菌的滋生。为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749-2006)余氯和细菌学指标要求,出厂水余氯需控制在0.3~0.8mg/L。

所述自动控制器14联动控制隔膜计量泵及清水池内的余氯分析仪11。当余氯分析仪11监测到清水池内余氯含量低于0.3mg/L时,需将隔膜计量泵的流量调大;当余氯分析仪11监测到的清水池内余氯含量高于0.8mg/L,需将隔膜计量泵的流量调小,直至清水池出水处余氯含量控制在0.3~0.8mg/L。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配液罐1内设置有搅拌器15,用于配制消毒剂时搅拌溶液,使消毒剂充分溶解。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配液罐1顶部与废气吸收装置16相连接,所述废气吸收装置16主要用于过滤消毒剂溶解过程中产生的废气。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配液罐1侧壁上设置有用于监测配液罐内液位的超声波液位计17。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配液罐1底部连接有残渣输送泵18,用于排出消毒剂溶解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及配液罐定期冲洗的废液。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清水池4底部连接有吸水井19,所述吸水井19的设置可给水泵提供一个良好的进水流态,以提高水泵的效率。

漂粉精的有效氯含量在60%及以上,是漂白粉的升级产物,相对于漂白粉有更强的杀菌消毒能力。

漂粉精消毒反应方程式为:Ca(ClO)2+H2O+CO2→CaCO3+HClO;

液氯消毒反应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

HClO分解形成新生态氧[O](HClO→HCl+[O]),新生态氧[O]具有极强的氧化性,与菌(病毒)体的蛋白、核酸和酶等有机高分子发生氧化反应,从而杀死病原微生物。其反应方程式为:R~NH~R+HClO→R2NCl+H2O。

液氯、漂粉精的性能对比见表1。

表1液氯、漂粉精的性能对比

从液氯、漂粉精的性能对比中,可以看出漂粉精具有很好消毒杀菌能力、技术成熟、经济实用、使用安全,运输和储存方便等优点,因此,漂粉精适合作为液氯消毒的替代产品,应用于生活饮用水的消毒中。

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需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749-2006)的要求:微生物指标中总大肠菌群(CFU/100ml)不得检出,菌落总数(CFU/ml)≤100,出厂水余氯含量需控制在0.3~0.8mg/L。

采用漂粉精作为生活饮用水消毒剂消毒生活饮用水后,不同漂粉精投加量的水样检测情况如下表2。

表2漂粉精消毒实验检测表

由此可见,为确保余氯含量在0.3~0.8mg/L的范围内,在待消毒生活饮用水中投加漂粉精的投加量为2.7~5.3mg/L,此时,经漂粉精消毒后水样的余氯和细菌学指标均可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749-2006)要求。

采集不同的地点的水样,同时对加漂粉精前后的2014年和2017年的水质总硬度数据进行了对比,试验数据见表3。

表3加漂粉精前后的2014年和2017年的水质总硬度数据

漂粉精的主要成分含有钙离子,投入水中对水质的总硬度有一定的影响,但投加量及工艺控制得当是不会对水质造成影响的。通过实验及数据对比显示,投加漂粉精对水质总硬度影响很小,水质总硬度达标,全部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

按照漂粉精的投加量参考范围进行连续三个月的投加使用,通过不断地连续监测,对出厂水和管网水进行取样全分析,漂粉精稳定投加后水质情况检测表见表4。

表4漂粉精稳定投加后水质全分析检测表

由以上检测数据可知,漂白粉连续稳定投加后,生活饮用水各项检测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且水质稳定,水质全部合格。因此,漂粉精能作为生活饮用水消毒剂,消毒杀菌效果明显,出厂水水质稳定,应用效果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漂粉精作为生活饮用水消毒剂的应用,实现了生活饮用水消毒剂的稳定投加,消毒杀菌效果明显,出厂水水质稳定,应用效果良好。上述漂粉精作为生活饮用水消毒剂的自动投加装置,结构简单,整合优化了消毒剂投加工艺流程,自动控制器联动控制可变频可调节流量的输送泵及清水池内的余氯分析仪,减轻了劳动强度,释放了人力资源,实现了相关泵站的自动控制。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